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30572349
内容简介
《自然科学家素质畅论:从科技史看科技人才素质》从科学技术史这一视角对自然科学家的素质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列举了100多位自然科学家的事例,引用了200多条自然科学家名言,深刻揭示了素质与自然科学家成长、成才、成功的关系,用科技史实说明素质的重要性,并对如何着力培养和尽快具备杰出自然科学家所具有的这些优秀素质进行了思考和论述。全书共30章,每章集中论述了自然科学家的一种素质;每章末都有一个与本章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同步聚焦”板块,是对各章内容的必要补充和重要提升。
《自然科学家素质畅论:从科技史看科技人才素质》可用于科技工作者和大学生等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也可供广大科技人员加强修养参阅,亦是研究科技人才素质的参考资料。
《自然科学家素质畅论:从科技史看科技人才素质》可用于科技工作者和大学生等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也可供广大科技人员加强修养参阅,亦是研究科技人才素质的参考资料。
目 录
第一章 热爱科学
同步聚焦兴趣与自然科学家
第二章 向往科学
同步聚焦立志与自然科学家
第三章 追求科学
同步聚焦目标与自然科学家
第四章 相信科学
同步聚焦信念与自然科学家
第五章 献身科学
同步聚焦奉献与自然科学家
第六章 敢于理性质疑并善于提出科学问题
同步聚焦好奇心与自然科学家
第七章 主动积极地、创造性地进行思维
同步聚焦思维与自然科学家
第八章 无畏精神与科学态度高度统一
同步聚焦决策能力与自然科学家
第九章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互相促进
同步聚焦素质与自然科学家
第十章 科学实验与科学思想有机结合
同步聚焦科学方法与自然科学家
第十一章 学习与创造并举
同步聚焦教育与自然科学家
第十二章 苦干与巧干相辅相成
同步聚焦奋斗与自然科学家
第十三章 继承与创新辩证统一
同步聚焦原始性创新与自然科学家
第十四章 科学与人文相得益彰
同步聚焦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家
第十五章 身体与心理同步锻炼
同步聚焦年龄与自然科学家
第十六章 富于想象。大胆猜测
同步聚焦科学假说能力与自然科学家
第十七章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同步聚焦科学精神与自然科学家
第十八章 百折不挠,锲而不舍
同步聚焦意志与自然科学家
第十九章 谦虚谨慎,淡泊名利
同步聚焦道德与自然科学家
第二十章 团结合作,竞争协同
同步聚焦科学争鸣与自然科学家
第二十一章 正确对待机遇与灵感
同步聚焦态度与自然科学家
第二十二章 正确对待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
同步聚焦条件与自然科学家
第二十三章 正确对待逆境与顺境
同步聚焦客观环境与自然科学家
第二十四章 正确对待失败与成功
同步聚焦科研成败观与自然科学家
第二十五章 正确对待事业与家庭
同步聚焦情感与自然科学家
第二十六章 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现在
同步聚焦时间与自然科学家
第二十七章 把可能变为现实
同步聚焦哲学与自然科学家
第二十八章 从自我中解放出来
同步聚焦自我管理能力与自然科学家
第二十九章 站在历史的高度看人生
同步聚焦科技写作能力与自然科学家
第三十章 执着地追求真、善、美
同步聚焦理想与自然科学家
结束语让自己的一生也灿烂辉煌
附录作者发表论文篇目
参考文献
同步聚焦兴趣与自然科学家
第二章 向往科学
同步聚焦立志与自然科学家
第三章 追求科学
同步聚焦目标与自然科学家
第四章 相信科学
同步聚焦信念与自然科学家
第五章 献身科学
同步聚焦奉献与自然科学家
第六章 敢于理性质疑并善于提出科学问题
同步聚焦好奇心与自然科学家
第七章 主动积极地、创造性地进行思维
同步聚焦思维与自然科学家
第八章 无畏精神与科学态度高度统一
同步聚焦决策能力与自然科学家
第九章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互相促进
同步聚焦素质与自然科学家
第十章 科学实验与科学思想有机结合
同步聚焦科学方法与自然科学家
第十一章 学习与创造并举
同步聚焦教育与自然科学家
第十二章 苦干与巧干相辅相成
同步聚焦奋斗与自然科学家
第十三章 继承与创新辩证统一
同步聚焦原始性创新与自然科学家
第十四章 科学与人文相得益彰
同步聚焦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家
第十五章 身体与心理同步锻炼
同步聚焦年龄与自然科学家
第十六章 富于想象。大胆猜测
同步聚焦科学假说能力与自然科学家
第十七章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同步聚焦科学精神与自然科学家
第十八章 百折不挠,锲而不舍
同步聚焦意志与自然科学家
第十九章 谦虚谨慎,淡泊名利
同步聚焦道德与自然科学家
第二十章 团结合作,竞争协同
同步聚焦科学争鸣与自然科学家
第二十一章 正确对待机遇与灵感
同步聚焦态度与自然科学家
第二十二章 正确对待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
同步聚焦条件与自然科学家
第二十三章 正确对待逆境与顺境
同步聚焦客观环境与自然科学家
第二十四章 正确对待失败与成功
同步聚焦科研成败观与自然科学家
第二十五章 正确对待事业与家庭
同步聚焦情感与自然科学家
第二十六章 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现在
同步聚焦时间与自然科学家
第二十七章 把可能变为现实
同步聚焦哲学与自然科学家
第二十八章 从自我中解放出来
同步聚焦自我管理能力与自然科学家
第二十九章 站在历史的高度看人生
同步聚焦科技写作能力与自然科学家
第三十章 执着地追求真、善、美
同步聚焦理想与自然科学家
结束语让自己的一生也灿烂辉煌
附录作者发表论文篇目
参考文献
前 言
一、本书的基本思路
人类从实践中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人才资源是最大资源,人才潜力是最大潜力;人才浪费是最大浪费,人才节约是最大节约;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人才劣势是最大劣势;人才兴则民族兴,人才强则国家强。人才是第一资源,创造力是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的主体,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各国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其实质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因而,如何提高人才的素质,如何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课题。进入21世纪,素质教育已成为中国教育关注的焦点、研究的重点、争论的热点和解决的难点。素质教育不仅是教育理论中必须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而且是教育实践中急需解决的实践问题;不仅应通过卓有建树的创造性理论研究去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更应通过卓有成效的开拓性实践探索去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为此,不仅要把素质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去学习和研究,而且要把素质教育作为一种艺术去探索和实践,更要把素质教育作为一项事业去为之努力奋斗。与其坐而论道,不如笃志躬行。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①遵循马克思这一思想,作者用了近30年的时间潜心揆写了本书,希望能为提高科技人才素质做出自己的贡献。
时间是最基本的坐标,历史角度是最基本的角度,历史方法是最基本的方法。从特定意义上可以说,历史也是一种逻辑——事实逻辑。凡是在历史上成为事实的事情总有它成为事实的理由和根据,人们只能了解、研究、认识这一事实,但不能改变这一事实。事实胜于雄辩,温故可以知新。与其喋喋不休地争论什么是素质和唇枪舌剑地辩论什么是素质教育,不如深入研究科学技术史上成功的自然科学家具有哪些素质,使科技人员学有榜样,行有示范,赶有目标,超有方向。基于这一思想,本书从科学技术史这一视角,对著名自然科学家的素质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力图揭示素质与自然科学家成长、成才、成功的密切关系,用科技史实说明素质的重要性,启迪人们应如何着力培养和尽快具备杰出自然科学家所具有的这些优秀素质。
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总有一些时刻让人难忘,总有一些事件引入遐想,总有一些人物令人敬仰。纵观科学技术史,千姿百态的科苑奇葩竞相绽放,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此起彼伏;独具匠心的科技创意争奇斗艳,功能奇特的科学方法各有千秋;独树一帜的自然科学家大显身手,各领风骚的科学学派大有作为;闪烁真理光辉的科学发现精彩纷呈,汇聚人类智慧的技术发明巧夺天工。科学技术史既是一部探赜索隐的科学研究史,又是一部浓墨重彩的科技写作史;既是一部超凡脱俗的成功史,又是一部出类拔萃的人才史;既是一部持之以恒的探索史,又是一部与时俱进的创造史;既是一部艰苦卓绝的奋进史,又是一部妙思泉涌的创造性思维史:既是一部人才辈出的人类进步史,又是一部硕果累累的人类文明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科学技术史是内容广搏的百科全书、储量巨大的文化宝库和蕴藏丰富的珍贵资源,是珍品荟萃的万宝囊、取之不尽的智慧泉和用之不竭的动力源。从特定意义上可以说,科学技术史就是一部教育学,自然科学家就是言传身教的教育家,自然科学家的经历、著作、成果和言行就是生动的教材;科学技术史也是一部人才学,自然科学家就是出类拔萃的人才,自然科学家的高贵品质就是科技人才应具有的素质;科学技术史还是一部成功学,自然科学家就是举世瞩目的成功者,自然科学家的经验就是成功的秘诀。学习、研究、掌握和应用科学技术史,寻找科学技术兴衰轨迹,探求科学技术发生发展规律,揭示科技人才成长、成功、成才奥秘,从而使人们在攀登拼搏中受到激励,在创造活力中感受精彩,在经典名著中深受教育,在学习借鉴中博采众长,在传世名言中颇受启迪,在发现发明中享受成功,进而激励人们主动自觉地去追溯科技之源,探索科技之路,研究科技之学,应用科技之法,传承科技之火,发扬科技之光,苦练科技之功,夯实科技之基,创造科技之新,攀登科技之峰。
人类从实践中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人才资源是最大资源,人才潜力是最大潜力;人才浪费是最大浪费,人才节约是最大节约;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人才劣势是最大劣势;人才兴则民族兴,人才强则国家强。人才是第一资源,创造力是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的主体,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各国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其实质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因而,如何提高人才的素质,如何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课题。进入21世纪,素质教育已成为中国教育关注的焦点、研究的重点、争论的热点和解决的难点。素质教育不仅是教育理论中必须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而且是教育实践中急需解决的实践问题;不仅应通过卓有建树的创造性理论研究去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更应通过卓有成效的开拓性实践探索去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为此,不仅要把素质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去学习和研究,而且要把素质教育作为一种艺术去探索和实践,更要把素质教育作为一项事业去为之努力奋斗。与其坐而论道,不如笃志躬行。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①遵循马克思这一思想,作者用了近30年的时间潜心揆写了本书,希望能为提高科技人才素质做出自己的贡献。
时间是最基本的坐标,历史角度是最基本的角度,历史方法是最基本的方法。从特定意义上可以说,历史也是一种逻辑——事实逻辑。凡是在历史上成为事实的事情总有它成为事实的理由和根据,人们只能了解、研究、认识这一事实,但不能改变这一事实。事实胜于雄辩,温故可以知新。与其喋喋不休地争论什么是素质和唇枪舌剑地辩论什么是素质教育,不如深入研究科学技术史上成功的自然科学家具有哪些素质,使科技人员学有榜样,行有示范,赶有目标,超有方向。基于这一思想,本书从科学技术史这一视角,对著名自然科学家的素质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力图揭示素质与自然科学家成长、成才、成功的密切关系,用科技史实说明素质的重要性,启迪人们应如何着力培养和尽快具备杰出自然科学家所具有的这些优秀素质。
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总有一些时刻让人难忘,总有一些事件引入遐想,总有一些人物令人敬仰。纵观科学技术史,千姿百态的科苑奇葩竞相绽放,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此起彼伏;独具匠心的科技创意争奇斗艳,功能奇特的科学方法各有千秋;独树一帜的自然科学家大显身手,各领风骚的科学学派大有作为;闪烁真理光辉的科学发现精彩纷呈,汇聚人类智慧的技术发明巧夺天工。科学技术史既是一部探赜索隐的科学研究史,又是一部浓墨重彩的科技写作史;既是一部超凡脱俗的成功史,又是一部出类拔萃的人才史;既是一部持之以恒的探索史,又是一部与时俱进的创造史;既是一部艰苦卓绝的奋进史,又是一部妙思泉涌的创造性思维史:既是一部人才辈出的人类进步史,又是一部硕果累累的人类文明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科学技术史是内容广搏的百科全书、储量巨大的文化宝库和蕴藏丰富的珍贵资源,是珍品荟萃的万宝囊、取之不尽的智慧泉和用之不竭的动力源。从特定意义上可以说,科学技术史就是一部教育学,自然科学家就是言传身教的教育家,自然科学家的经历、著作、成果和言行就是生动的教材;科学技术史也是一部人才学,自然科学家就是出类拔萃的人才,自然科学家的高贵品质就是科技人才应具有的素质;科学技术史还是一部成功学,自然科学家就是举世瞩目的成功者,自然科学家的经验就是成功的秘诀。学习、研究、掌握和应用科学技术史,寻找科学技术兴衰轨迹,探求科学技术发生发展规律,揭示科技人才成长、成功、成才奥秘,从而使人们在攀登拼搏中受到激励,在创造活力中感受精彩,在经典名著中深受教育,在学习借鉴中博采众长,在传世名言中颇受启迪,在发现发明中享受成功,进而激励人们主动自觉地去追溯科技之源,探索科技之路,研究科技之学,应用科技之法,传承科技之火,发扬科技之光,苦练科技之功,夯实科技之基,创造科技之新,攀登科技之峰。
免费在线读
《自然科学家素质畅论:从科技史看科技人才素质》:
机遇稍纵即逝,灵感一触即发。我们要抓住并有效利用每一次机遇,珍惜并捕捉每一个灵感,为科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机遇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灵感不是意外的所得,而是长期积累的收获。可见,机遇不会唾手可得,灵感不会凭空产生。从特定意义上可以说,机遇和灵感都是厚积薄发的过程,唯有厚积,方能薄发,积累越是雄厚,薄发越有力度。正因为机遇和灵感都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人,即都只偏爱那些有积累的人,所以积累对科技工作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要正确对待机遇和灵感,就必须高度重视积累。
科学创造是量变与质变、积累与突破、继承与创新对立统一的辩证过程,量变是质变的准备、积累是突破的基础、继承是创新的前提。自然科学家成长的史实证明:只有经历才能逐渐成熟,长期积累才能不断丰富,通过坎坷才能深刻领悟。的确,没有量变哪有质变?没有积累哪有突破?没有继承哪有创新?可见,积累对于科技工作者是不可缺少的和非常重要的,因为积累既是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也是产生灵感和创造机遇的内因。中国核物理学家钱三强(1913-1992)指出:“科学需要积累。科学需要合作。所谓积累,一方面是历史的积累。每一项新的研究,都要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不彻底了解本领域内已经弄清楚和尚未弄清楚的问题,就像盲人骑瞎马一样,是不行的。另一方面是个人的积累。从一个科学上的新手成长为成熟的、有经验的研究工作者,不但要有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要有多方面实践的锻炼。我自己深有体会,有没有后面这一种积累是大不一样的。”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积累包括客观条件积累和主观条件积累。一般地说,客观条件积累主要包括研究对象客观过程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积累(客观过程及其本质已经充分暴露)、社会需求积累、科学技术积累、实验条件积累等;主观条件积累主要包括资料积累或称信息积累、素质积累(包括智力因素的积累和非智力因素的积累,如知识积累、方法积累、能力积累、学术思想积累、思维品质积累、道德品质积累等)和实践积累(亦可称经历积累,如体验积累、经验积累、教训积累等),这些积累都是人生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都是促进成才的条件、通向成功的路基和攀登科学高峰的阶梯。知识的积累固然需要和必要,但实践的积累则更为需要和重要。
中国春秋末年的哲学家、先秦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同理,科学研究始于积累,科学成果源于积累,自然科学家的成长基于积累。著名英国科学家、科学学创始人之一贝尔纳认为科学“是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②。自然科学史上的大量事实证明:科学创造始于科学问题,孕于科学积累。丹麦天文学家第谷一生持之以恒地进行天文观测,一共积累了777颗星的详细而准确的资料,为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三定律奠定了基础。日常工作孕育伟大,平凡岗位诠释崇高。积累不仅能促进量的增加,而且孕育着质的飞跃;积累不仅是充实的过程,而且是提升的过程;积累不仅是学习的过程,而且是创造的过程。有经历就有成长,有积累就有提高。自学成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深有体会地说:“科学上的发现都是日积月累长期辛勤思考的结果,都是每一步看来不难,但却是步步积累的结果。我们在平时是否经常思考问题,在解决科学研究的重大问题时,是会明显地见出高低的。解决任何一个科学上的重大问题,都必须突破重重困难,而对于一个平常注意思考问题的人来说,由于有些问题他早已想过,很可能只剩下少数几个大关口需要突破。这样的人搞起研究来,就可以比别人少用时间,而且他也有可能比别人看得更远,想得更深更透。”⑤“科学成就是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唯有长时期的积聚才能由点滴汇成大海。科学本身在经常不断地考验自己,在经常考验中把人类的经验积累起来,这样,才会解决更大的问题,才会更完整地解决问题。”④华罗庚还把自己的感受概括成一句至理名言:“聪明在于学习,天才由于积累。”⑤这些都是华罗庚的切身体会、肺腑之言和经验之谈,既是对积累必要性、重要性的精辟论述,也是对成功、成才奥秘的深刻揭示。
……
机遇稍纵即逝,灵感一触即发。我们要抓住并有效利用每一次机遇,珍惜并捕捉每一个灵感,为科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机遇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灵感不是意外的所得,而是长期积累的收获。可见,机遇不会唾手可得,灵感不会凭空产生。从特定意义上可以说,机遇和灵感都是厚积薄发的过程,唯有厚积,方能薄发,积累越是雄厚,薄发越有力度。正因为机遇和灵感都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人,即都只偏爱那些有积累的人,所以积累对科技工作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要正确对待机遇和灵感,就必须高度重视积累。
科学创造是量变与质变、积累与突破、继承与创新对立统一的辩证过程,量变是质变的准备、积累是突破的基础、继承是创新的前提。自然科学家成长的史实证明:只有经历才能逐渐成熟,长期积累才能不断丰富,通过坎坷才能深刻领悟。的确,没有量变哪有质变?没有积累哪有突破?没有继承哪有创新?可见,积累对于科技工作者是不可缺少的和非常重要的,因为积累既是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也是产生灵感和创造机遇的内因。中国核物理学家钱三强(1913-1992)指出:“科学需要积累。科学需要合作。所谓积累,一方面是历史的积累。每一项新的研究,都要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不彻底了解本领域内已经弄清楚和尚未弄清楚的问题,就像盲人骑瞎马一样,是不行的。另一方面是个人的积累。从一个科学上的新手成长为成熟的、有经验的研究工作者,不但要有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要有多方面实践的锻炼。我自己深有体会,有没有后面这一种积累是大不一样的。”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积累包括客观条件积累和主观条件积累。一般地说,客观条件积累主要包括研究对象客观过程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积累(客观过程及其本质已经充分暴露)、社会需求积累、科学技术积累、实验条件积累等;主观条件积累主要包括资料积累或称信息积累、素质积累(包括智力因素的积累和非智力因素的积累,如知识积累、方法积累、能力积累、学术思想积累、思维品质积累、道德品质积累等)和实践积累(亦可称经历积累,如体验积累、经验积累、教训积累等),这些积累都是人生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都是促进成才的条件、通向成功的路基和攀登科学高峰的阶梯。知识的积累固然需要和必要,但实践的积累则更为需要和重要。
中国春秋末年的哲学家、先秦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同理,科学研究始于积累,科学成果源于积累,自然科学家的成长基于积累。著名英国科学家、科学学创始人之一贝尔纳认为科学“是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②。自然科学史上的大量事实证明:科学创造始于科学问题,孕于科学积累。丹麦天文学家第谷一生持之以恒地进行天文观测,一共积累了777颗星的详细而准确的资料,为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三定律奠定了基础。日常工作孕育伟大,平凡岗位诠释崇高。积累不仅能促进量的增加,而且孕育着质的飞跃;积累不仅是充实的过程,而且是提升的过程;积累不仅是学习的过程,而且是创造的过程。有经历就有成长,有积累就有提高。自学成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深有体会地说:“科学上的发现都是日积月累长期辛勤思考的结果,都是每一步看来不难,但却是步步积累的结果。我们在平时是否经常思考问题,在解决科学研究的重大问题时,是会明显地见出高低的。解决任何一个科学上的重大问题,都必须突破重重困难,而对于一个平常注意思考问题的人来说,由于有些问题他早已想过,很可能只剩下少数几个大关口需要突破。这样的人搞起研究来,就可以比别人少用时间,而且他也有可能比别人看得更远,想得更深更透。”⑤“科学成就是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唯有长时期的积聚才能由点滴汇成大海。科学本身在经常不断地考验自己,在经常考验中把人类的经验积累起来,这样,才会解决更大的问题,才会更完整地解决问题。”④华罗庚还把自己的感受概括成一句至理名言:“聪明在于学习,天才由于积累。”⑤这些都是华罗庚的切身体会、肺腑之言和经验之谈,既是对积累必要性、重要性的精辟论述,也是对成功、成才奥秘的深刻揭示。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