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1941737
编辑推荐
《俄罗斯文学的”第二性”》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 录
绪论
节女性文学形象的研究历史
第二节俄罗斯女性文学形象的几个类型
1.理想女性
2.堕落女性
3.反抗女性
4.新女性
5.其他女性形象
上篇19世纪俄罗斯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
章《苦命的丽莎》的女主人公
第二章普希金创作中的女性形象
节普希金长诗中的女性形象
第二节普希金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第三节《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塔吉雅娜形象
1.塔吉雅娜与奥涅金
2.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塔吉雅娜
3.一个比对:帕夫洛娃的《卡德里尔舞》
第三章《当代英雄》:“恶魔”身边的女性
第四章冈察洛夫笔下的女性形象
节《平凡的故事》:新女性的萌芽
第二节《奥勃洛莫夫》:新女性还是传统女性
第三节《悬崖》:新女性的失败
第五章“屠格涅夫家的姑娘们”
节丽莎:从虔诚少女到理想圣女
第二节济娜依达:两类女性性格之综合
第三节“新女性”叶莲娜
第六章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女性“双重人”
节陀思妥耶夫斯基早期创作中的女性形象
第二节从《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到《赌徒》
第三节索尼娅:“被神圣化的妓女”
第四节纳斯塔西娅:“高傲的女性”
第五节“思想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第七章列夫·托尔斯泰创作中的女性形象
节娜塔莎·罗斯托娃
第二节安娜·卡列尼娜
第三节卡秋莎·玛丝洛娃
中篇19、20世纪之交的俄罗斯女性文学两论
章白银时代俄罗斯女性文学的崛起
节俄罗斯女性作家群的诞生
第二节俄罗斯女性文学崛起的社会文化原因
第三节俄罗斯女性文学崛起的其他原因
第四节白银时代俄罗斯女性文学的思潮和影响
第二章柯伦泰的女性主义小说创作
节柯伦泰的文学创作历程
第二节柯伦泰的几部小说代表作
第三节柯伦泰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的意义和影响
下篇俄罗斯当代女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
章塔·托尔斯泰娅创作中的女性形象
节《索尼娅》:“丑陋的”理想女性
第二节《猎猛犸》:“爱情女猎手”
第二章彼特鲁舍夫斯卡娅创作中的女性形象
节《夜晚时分》:“女诗人”母亲
第二节《小格罗兹纳娅》:“女性小雷帝”
第三章乌利茨卡娅创作中的女性形象
节通过肉体自由寻找自我
第二节在精神世界中实现自我
结语
参考书目
致谢
节女性文学形象的研究历史
第二节俄罗斯女性文学形象的几个类型
1.理想女性
2.堕落女性
3.反抗女性
4.新女性
5.其他女性形象
上篇19世纪俄罗斯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
章《苦命的丽莎》的女主人公
第二章普希金创作中的女性形象
节普希金长诗中的女性形象
第二节普希金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第三节《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塔吉雅娜形象
1.塔吉雅娜与奥涅金
2.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塔吉雅娜
3.一个比对:帕夫洛娃的《卡德里尔舞》
第三章《当代英雄》:“恶魔”身边的女性
第四章冈察洛夫笔下的女性形象
节《平凡的故事》:新女性的萌芽
第二节《奥勃洛莫夫》:新女性还是传统女性
第三节《悬崖》:新女性的失败
第五章“屠格涅夫家的姑娘们”
节丽莎:从虔诚少女到理想圣女
第二节济娜依达:两类女性性格之综合
第三节“新女性”叶莲娜
第六章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女性“双重人”
节陀思妥耶夫斯基早期创作中的女性形象
第二节从《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到《赌徒》
第三节索尼娅:“被神圣化的妓女”
第四节纳斯塔西娅:“高傲的女性”
第五节“思想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第七章列夫·托尔斯泰创作中的女性形象
节娜塔莎·罗斯托娃
第二节安娜·卡列尼娜
第三节卡秋莎·玛丝洛娃
中篇19、20世纪之交的俄罗斯女性文学两论
章白银时代俄罗斯女性文学的崛起
节俄罗斯女性作家群的诞生
第二节俄罗斯女性文学崛起的社会文化原因
第三节俄罗斯女性文学崛起的其他原因
第四节白银时代俄罗斯女性文学的思潮和影响
第二章柯伦泰的女性主义小说创作
节柯伦泰的文学创作历程
第二节柯伦泰的几部小说代表作
第三节柯伦泰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的意义和影响
下篇俄罗斯当代女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
章塔·托尔斯泰娅创作中的女性形象
节《索尼娅》:“丑陋的”理想女性
第二节《猎猛犸》:“爱情女猎手”
第二章彼特鲁舍夫斯卡娅创作中的女性形象
节《夜晚时分》:“女诗人”母亲
第二节《小格罗兹纳娅》:“女性小雷帝”
第三章乌利茨卡娅创作中的女性形象
节通过肉体自由寻找自我
第二节在精神世界中实现自我
结语
参考书目
致谢
在线试读
作为一个已经本土化了的“熟悉的陌生人”,在卡拉姆津的丽莎身上,天真、纯洁是她和法国文学中的丽莎共有的特征,但与后者把纯洁、幼稚当作爱情游戏的“武器”和面具并在游戏中占据有利地位不同的是,丽莎的这些与生俱来的特质,在特定的场景下会让她陷入脆弱的境地,在小说中,丽莎由于天真、纯洁得到了艾拉斯特的喜爱,而这些又是她难以抗拒“诱惑”而导致失身的主要原因。丽莎对他人充满信任,甚至有些轻信,她天真地以为阶级和地位的差异不会阻碍艾拉斯特的感情。她对人的判断完全服从情感的吩咐,而非理智的导引。丽莎从来不会去骗人,不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评判他人,这与法国戏剧中的丽莎假装信任别人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卡拉姆津的丽莎不仅信任他人,而且还忠于自己的恋人,即使被欺骗、被抛弃,她仍然忠贞不渝。而法国戏剧中的丽莎对谁都不专一,她善变而又轻浮,无数次地背叛爱人。在《苦命的丽莎》中,对于已经受了诱惑、“堕落的”女主人公而言,对恋人的背叛是不可能的,她宁可与他同生共死,恋人对她的背叛意味着她生活的意义不复存在,她选择了自杀;而法国的丽莎则完全相反,她在引诱和“堕落”中获得了无限的乐趣,在变心中寻找新的出路,并以此为生活的意义,她对他人的背叛并不放在心上,能很快为自己找到新的安慰。
在典型的法国丽莎身上,所谓“女性的”特质获得了片面的、过于丰厚的发展,她被塑造成一个天真、轻浮、肤浅、善变的造物,男性处于她的控制和玩弄之中,而卡拉姆津在对这一形象的继承中,摒弃了这些所谓的负面特点,让丽莎这一女性形象所包含的意义反转了过来,他更为强调丽莎的顺从、被动以及和自然的联系这些人们更为熟悉、更容易接受的女性特征,从而达到了对传统丽莎形象的再塑造。
卡拉姆津的丽莎不仅信任他人,而且还忠于自己的恋人,即使被欺骗、被抛弃,她仍然忠贞不渝。而法国戏剧中的丽莎对谁都不专一,她善变而又轻浮,无数次地背叛爱人。在《苦命的丽莎》中,对于已经受了诱惑、“堕落的”女主人公而言,对恋人的背叛是不可能的,她宁可与他同生共死,恋人对她的背叛意味着她生活的意义不复存在,她选择了自杀;而法国的丽莎则完全相反,她在引诱和“堕落”中获得了无限的乐趣,在变心中寻找新的出路,并以此为生活的意义,她对他人的背叛并不放在心上,能很快为自己找到新的安慰。
在典型的法国丽莎身上,所谓“女性的”特质获得了片面的、过于丰厚的发展,她被塑造成一个天真、轻浮、肤浅、善变的造物,男性处于她的控制和玩弄之中,而卡拉姆津在对这一形象的继承中,摒弃了这些所谓的负面特点,让丽莎这一女性形象所包含的意义反转了过来,他更为强调丽莎的顺从、被动以及和自然的联系这些人们更为熟悉、更容易接受的女性特征,从而达到了对传统丽莎形象的再塑造。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