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158874
一场毒气泄漏事件造成的人间灾难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其中就包括了小说主人公,一个十九岁的印度男孩。悲惨的遭遇塑造了他“动物”的特性,他显得愤世、自私、狡诈、报复心强,因为他觉得“我是个动物,我不需要像你们其他人那样,社会上的法律也拿我没办法,因为我他妈是个动物”。他施奸耍赖,贪图便宜,恶语伤人,因为他“根本不相信良心,要是给了我一个良心,我他妈肯定给丢回去”。然而人间的博爱唤醒了他身上的人性……
这是一个极具喜感的悲剧故事,你将从中领略到污言秽语中的纯真,绝望尽头的希望,以及爱与善意在贫穷与毒害较深区域所能发挥的力量。
对于无数印度人而言,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三日是一个永远伤痛的日子。这天晚上,美国联合碳化公司(Union Carbide
)位于印度中央博帕尔附近的化工厂发生严重毒气泄漏事件,约四十吨用于生产杀虫剂的剧毒物质甲基异氰酸酯毒气泄漏到了空中。由于当时没有开启警报器,附近居民根本无从得悉意外的发生,结果数千人因吸入有毒气体在睡梦中当场死去。更多的人虽然挣扎着到街上等待救援,但等待他们的仍然是死亡和生不如死的痛苦。这场灾难到目前为止已导致了一万六千多人死亡,另外还有几十万名居民的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他们除了肺部功能受损外,神经、肠胃、生殖及免疫系统亦被严重伤害。
然而,当晚的惨剧仅仅是灾难的开始。联合碳化公司在意外发生之后不但没有做出妥善的事后处理,反而尝试逃避对这次意外造成的人命伤亡及环境污染应负的责任。经过五年漫长的法庭诉讼,联合碳化公司终在一九八九年与印度方面达成协议,仅支付四亿七千万美元,就解决了所有的民事追讨费用。这笔款项看似非常巨大,但事实上每个受害人平均只能拿到约三百七十至五百三十三美元的赔偿,而这根本不足以支付伤者的医疗费用。
联合碳化公司在这场灾难发生后不断转换身份,竭力用各种手段逃避责任。一九九九年八月,跨国集团陶氏化学公司(Dow
Chemical
)宣布与联合碳化公司达成合并协议,以九十三亿美元收购联合碳化公司。这项合并令陶氏化学公司成为全球第二大化工厂,而联合碳化公司亦因此摆脱了博帕尔灾难带来的恶名。
其实陶氏化学公司在买入联合碳化公司资产的同时,亦承继了它的债务,换言之陶氏化学公司对博帕尔灾难的受害人必须承担责任和义务。然而陶氏化学公司拒该事件负责,其主席弗兰克•波波夫在二〇〇〇年五月回应为博帕尔受害者寻求正义的学生及环保人士时说:“我无权对十五年前一个我们从未运作过的地方和从没生产过的产品负责任。”同年十一月,陶氏化学公司的行政总监迈克尔•D.
帕克竟然为联合碳化公司辩护,声称该公司已仁至义尽,而且其运作完全符合环境、健康及安全程序。
二十五年后的今天,博帕尔的化学污染在继续影响着当地的数万居民。他们每天仍然必须面对各种致命的化学混合物,喝着附近含各种有毒物质的饮用水,承受着企业遗留下来的恶果。
正是由于企业的冷漠以及政府的无能,印度的许多有识之士和民间团体纷纷发起了多项运动,要求联合碳化公司承担自己的责任。除了开设特别网站,举行抗议,发表演说,印制宣传画外,用文学这一形式让全世界更多的人了解博帕尔人民所受的苦难、唤起全世界人民的良知、让全世界人民向博帕尔事件的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也成了许多人追求的目标。阿姆利亚•马拉迪于(Amulya
Malladi )二〇〇三年推出的《一缕新鲜空气》(A Breath of Fresh Air
)算是描写这场灾难的部成功之作,而因德拉•辛哈于二〇〇七年推出的这部《人们都叫我动物》更是从一个直接受害者的角度揭示了这场灾难对当地百姓的摧残。
因德拉•辛哈一九五〇年出生于印度孟买市附近的克拉巴,父亲是印度海军军官,母亲为英国作家。辛哈幼年时就读于印度当地的天主教教会学校,后求学于印度和英国的多所学校,后毕业于英国的剑桥大学,主修英国文学。毕业后的辛哈投身广告业,很快就声名鹊起,被评为有史以来英国出色的十位广告词撰稿人之一。在事业有成的同时,他也尝试将印度古梵语作品翻译成英语,并开始自己创作文学作品,发表了回忆录形式的《网络吉普赛人》(Cybergypsies
)和长篇小说《爱情先生之死》(The Death of
Mr.Love)。二〇〇七年低调推出的《人们都叫我动物》一出版就深受评论界的青睐,被推荐为英语文学的重要奖项——曼•布克奖——的入围作品,并终夺得二〇〇八年“英联邦作家奖”的区域奖。英国《观察家报》评论它为“引人入胜、催人泪下、充满了救赎的希望……而且探讨了更深层次的重大问题——正义、平等和人性”;《卫报》的评论认为“辛哈的文笔是月光下闪闪发光的刀刃,而这部小说虽然到处都是让人痛苦的文字,却也充满了广博的人性。”
“广博的人性”道出了辛哈创作这部作品的动机,也道出了他为创作这部作品所做出的牺牲。辛哈次真正了解博帕尔是在一九九三年。一位名叫萨特乌•萨兰吉的激进分子找到了辛哈,请他支持为修建一座医院而进行的筹款活动,帮助博帕尔那些无助的受害者。当时的辛哈还在从事广告业,功成名就,获奖无数,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博帕尔的惨状深深打动了辛哈,他制作了一个特别广告,刊登在了英国《卫报》上,捐款立刻潮水般地涌来。医院修建了起来,在此后的十多年中免费医治了三万多人。
这一事件深深触动了辛哈。他开始深入了解博帕尔,结果了解越多就越同情那些无辜、贫穷、无助的受害者,也越为联合碳化公司的不作为感到愤怒。他在一九九五年四十五岁生日那天做出决定:放弃广告事业,改行当作家,用自己的笔来揭露那些跨国公司的虚伪与冷酷,让更多的人以及子孙后代牢牢记住这一人间悲剧。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他创作了《人们都叫我动物》。
这是一部充满了辛酸与血泪、同时也充满了博爱与希望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博帕尔变成了虚构的考夫波尔城(意为“恐怖之城”),联合碳化公司变成了康帕尼(英文公司company
的音译)。这本小说中有太多家破人亡、生离死别的例子。除了那些惨死的人外,“动物”再也站立不起来,“国宝级”歌唱大师索姆拉吉永远失去了自己的歌喉,哈尼弗失明,玛失去了正常的思维,女孩月经失调,哺乳期的母亲乳汁有毒……面对这种后果,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康帕尼”不是积极救助受害者,给他们以及时的治疗,并且清理这场灾难给当地造成的环境灾难,而是千方百计地推卸责任,通过与腐败政府官员的“秘密交易”逃避它应承担的义务。那些平日里喜欢将“正义”、“尊重法律”等崇高字眼挂在嘴边上的美国人露出了他们虚伪的面目:“康帕尼的老板都躲到遥远的美国去了,他们拒绝出席考夫波尔法庭的庭审……就这样,十八年来,这官司一直遥遥无期地拖着,对这个城里的人们而言,正义不断地被悬隔、被否定。”与此同时,一些本该为民做主、替民伸冤的政府官员和警察为了自己的私利充当了这些外国公司的帮凶,对本该站在被告席上的人点头哈腰,对本该得到正义的人疾言厉色。
与康帕尼这样的强势对手相比,以扎法尔为代表的正义使者显得势单力孤,他们万般无奈,终只能选择以绝食的方式进行抗争。扎法尔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场较量的本质所在:“朋友们,康帕尼坐在美国,金钱、政府权贵、军方要人、名律师、政治说客、公关人员,他们一样都不缺。而我们,我们一无所有,我们很多人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我们吃不饱饭,我们没钱请律师,没钱搞公关,我们也没有说得上话的朋友。”
这场人间灾难彻底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其中自然就包括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动物”。“我曾经是个人。”这句话中的“曾经”二字道出了多少辛酸与痛苦。他不仅在一夜之间成了孤儿,还长成了一个怪物,成了人们嘲笑的靶子,欺负的对象,惟一把他当成同类的似乎只有母狗嘉拉。
这种遭际塑造了“动物”的独特的个性,他显得愤世,自私,狡诈,报复心强,因为他觉得“我是个动物,我不需要像你们其他人那样,社会上的法律也拿我没办法,因为我他妈是个动物。”他施奸耍赖,贪图便宜,恶语伤人,因为“我根本不相信良心,要是给了我一个良心,我他妈肯定给丢回去”。然而,人间的博爱——玛的抚养,扎法尔的教诲,艾莉的善良,尼莎的关爱,法洛奇的友情,索姆拉吉的点拨——唤醒了他身上的人性,也使他体会到人间的温暖。
小说稍嫌理想化的结尾或许是作者的一种期盼,但这也是我们作为读者希望看到的结果——罪恶的交易终于没能达成,当地的百姓仍然有着希望。
路旦俊二〇〇九年七月二十六日
辛哈拥有魔鬼般的创作直觉。他的小说人物刻画逼真,意象丰富。在“动物”叙述的推动下,情节发展由缓入急,每次冲突过后,节奏便加快一分。这是一部惊人的小说,一部浸透泪水的轻喜剧,全书充满了灰色幽默,却没半点矫情造作,读后回味无穷。——《蒙特利尔公报》
一部罕见的小说,真实得让人窒息,犹如打在太阳穴上的一记重拳。情感真挚,描述逼真,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揪人心肠,令人不忍释卷。罕见的、天才式的说书人。——《印度快报》
瞧,就这样:那些话一出口就升到了黑暗中,眼睛就会唰的一下看过去,那些话就像是冷天呼出的气,像雾一样的东西,往上升起的时候,颜色和形状就会改变,终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的话变成了画面,盯在上面的眼睛就像是一群苍蝇。
我正盯着自己的脚看。我的脚就在炉火旁,扭曲着,侧向一旁。左脚向里翻,右脚向外翻,挨着地面的皮肤磨得又厚又硬。以往,饿极了的时候,我就从那儿撕下干皮肤放在嘴里嚼。想看吗?看好了,我探身摸着脚,找到边上的角质层,把拇指的指甲塞进去。喏,这块皮肤,像鹅卵石那么硬,很容易撕下来,很有嚼劲。现在不缺吃的了,再吃脚上的皮纯粹是出于好玩。
我脚边上的灶是用土垒成的,有点像,像,我还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像阴道,我不知道除此以外还能将它比喻成什么,中间有条缝,可以塞些干草、树枝进去,再放些干粪饼,就可以把火生起来了,灶里的火烧得正旺呢。外面,太阳还没升起来。我能听到有人走过,到铁路边上去拉屎。他们今早肯定裹了不少东西,不是毯子就是厚披巾。街上的穷人找着什么就裹什么。这里,冬天的晚上冷得能冻死人。人们说,“那个夜晚”就冷得要命。扎法尔以前常说,“那个夜晚”人们的嘴里呼出一团团的雾气,可他们却根本不知道自己吸进的是什么雾气。
眼睛在看着人们吸雾气。愚蠢的眼睛,它们不知道雾气会对人们怎么样,它们不知道接下来会出什么事。它们只知道我告诉它们的事。
在这千万双眼睛中,我想看清哪一双是你的。我一直等着你出现,等着从其他人中把你认出来,“卡卡杜”记者在信里是这么跟我说的。他说,“‘动物’,你要想象着你只是在对一个人说。慢慢地,那个人在你面前就真实起来了。把那双眼睛想象成一个朋友。你要相信他,打开你的心扉,不管你说什么,那个人都不会觉得你不好。”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