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2024524
本书由浙江大学法国史专家吕一民先生撰写,以现时代的眼光重新考察和叙述从古至今法兰西人的历史,兼具学术严谨性与趣味性,生动描述了法兰西人的独特禀赋、追求与创造,展现了法兰西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华彩乐章,是一部纵贯古今、精彩流畅的法国通史。
本书自问世以来,一再加印,获得读者的一致好评。
法兰西人的习性经久不变,以至于在两三千年前人们为其勾画的肖像中,就可以分辨出其现在的模样;同时,法兰西人的思想和爱好又是那样多变,以至于*后变成连自己也料想不到的样子。
本书梳理了从史前与高卢时期、法兰克人国家、路易十四时代、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时代、波旁复辟王朝、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第三共和国、第四共和国到第五共和国的法兰西历史的发展,在叙述中展现了法兰西民族的独特禀赋和法兰西文化的深厚底蕴。本书涵盖了法国历史、政治、军事、思想、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史料丰富,凝聚了作者长期的治史心得,融合了国内外研究的成果,是一部纵贯古今、系统全面、生动流畅的法国通史。自问世以来,一再加印,获得读者的一致好评。
前言
章
史前与高卢时期
一、
“法兰西空间”——人类在欧洲早驻足、生活过的地区之一
二、
“我们的祖先高卢人”
三、
恺撒征服高卢
四、
高卢的罗马化
五、
罗马帝国晚期的高卢
作者评曰
第二章
法兰克人国家
一、
从“蛮族”在高卢安身立国到克洛维一统高卢
二、
盛产“懒王”的墨洛温王朝
三、
卡洛林王朝的建立
四、
威震四方的查理曼帝国
五、
《凡尔登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
六、
法兰克国家的文化
作者评曰
第三章
法兰西独立国家的产生
一、
卡洛林王朝的衰落与卡佩王朝的建立
二、
法兰西岛的小国王
三、
王权的逐渐增强和统一的开始
四、
瓦洛亚王朝的建立与百年战争的爆发
五、
圣女贞德的壮举与法兰西民族国家的形成
六、
11—15世纪的法国文化
作者评曰
第四章
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
君主专制制度初露端倪
二、
4代君主远征意大利
三、
法国的文艺复兴
四、
宗教改革与胡格诺战争的爆发
五、
波旁王朝的开创者亨利四世君临法国
六、
红衣主教黎塞留的铁腕统治
七、
君主专制制度的极盛时期——路易十四时代Ⅰ:内政外交
八、
君主专制制度的极盛时期——路易十四时代Ⅱ:思想文化
作者评曰
第五章
君主专制制度的没落与启蒙运动的兴起
一、
路易十五:一个千夫所指的无道昏君
二、
启蒙时代的到来
三、
孟德斯鸠与伏尔泰——早期启蒙思想家的两大代表
四、
百科全书派与卢梭——更为激进的启蒙思想家
五、
锁匠国王路易十六登基与专制王朝危机的日益加深
作者评曰
第六章
法国大革命
一、
第三等级就是一切
二、
从网球场宣誓到攻占巴士底狱
三、
“人民又重新征服了国王”
四、
法国终于有了有史以来的部宪法
五、
路易十六被推上了断头台
六、
救国的雅各宾专政
七、
热月党的“反动”与督政府的左右摇摆
作者评曰
第七章
拿破仑的崛起与帝国的兴亡
一、
“科西嘉怪物”的崛起之路
二、
执政的文治武功
三、
终身执政给自己戴上了皇冠
四、
威震欧陆的法兰西大帝国
五、
帝国的盛极而衰与覆灭
六、
“百日”——拿破仑英雄史诗不可或缺的“后记”
作者评曰
第八章
波旁复辟王朝
一、
波旁王朝的次复辟
二、
再度复辟后的“白色恐怖”与“自由主义尝试”
三、
查理十世在兰斯教堂加冕
四、
波旁王朝的统治在“光荣的三日”中终崩溃
五、
复辟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三大景观
作者评曰
第九章
七月王朝
一、
喜欢持伞在街上遛达的“平民国王”
二、
大银行家当政与当权者的左右开弓
三、
工业革命在法国步履蹒跚
四、
基佐——七月王朝后期国王为倚重的人物
五、
七月王朝在1848年2月的“政治爆炸”中灰飞烟灭
六、
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的出笼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勃兴
作者评曰
第十章
从第二共和国到第二帝国
一、
第二共和国的建立
二、
从六月起义到波拿巴登上总统宝座
三、
第二共和国变成了第二帝国
四、
帝国政治体制的嬗变:从“专制帝国”走向“自
由帝国”
五、
工业革命大功告成与城乡生活水平的提高
六、
第二帝国时代的文化
七、
战争给帝国带来光荣,也带来毁灭
作者评曰
第十一章
在战火中诞生的第三共和国
一、
第三共和国——在战火中诞生的“早产儿”
二、
从消极抵抗的“国防政府”到急于求和的国民议会
三、
巴黎公社——“19世纪的后一次革命”
四、
扑朔迷离的政体之争
五、
尘埃落定——资产阶级共和制的终确立
作者评曰
第十二章上一个“世纪之交”的法国
一、
温和共和派的统治
二、
巴拿马丑闻、德雷福斯事件和激进共和派的上台
三、
经济发展的步调:先“停滞”后“加速”
四、
人口问题的凸现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五、
上一个“世纪之交”的思想文化
六、
对外政策的二重唱:对德复仇与殖民扩张
作者评曰
第十三章
法国与次世界大战
一、
大战爆发时的法国
二、
“马恩河的奇迹”
三、
西线的对峙局面
四、
反战运动的兴起
五、
从“老虎总理”上台到贡比涅停战
六、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
作者评曰
第十四章
20年代的法国
一、
回到战前去!
二、
来自东方的“闪光”与图尔大会上的分裂
三、
赔款问题与鲁尔事件
四、
“左翼联盟”登台执政
五、
普恩加莱成了“法郎拯救者”
六、
巴黎再度成为世界文化之都
七、
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兴起
作者评曰
第十五章
危机笼罩下的30年代
一、
经济大危机 ——虽姗姗来迟,但终难幸免
二、
“三十年代精神”
三、
法西斯主义分子的骚动
四、
从“二·六”事件到人民阵线成立
五、
勃鲁姆——法国历史上的首位社会党人总理
六、
人民阵线的瓦解
七、
30年代的法国外交
八、
30年代的思想文化
作者评曰
第十六章
再次经受世界大战的考验
一、
和平主义——二战前夕大多数法国人的“集体选择”
二、
大战的爆发与法国的溃败
三、
两个对立的法国:维希法国与抵抗的法国
四、
戴高乐成为“法国抵抗运动的惟一领袖”
五、
法国的解放
作者评曰
第十七章
第四共和国
一、
临时政府的内政外交与戴高乐的次下野
二、
第四共和国的诞生
三、
从三党联合执政到第三力量政府的统治
四、
给第四共和国的政坛注入新的活力的孟戴斯—弗朗斯
五、
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
六、
萨特时代的开始与荒诞派戏剧的崛起
七、
戴高乐的东山再起敲响了第四共和国的丧钟
作者评曰
第十八章“戴高乐的共和国”——第五共和国的早期史
一、
全民投票为第五共和国签发了“准生证”
二、
棘手的阿尔及利亚问题终获解决
三、
总统又由选民来直接选举啦!
四、
追求“法国的伟大”——戴高乐的对外政策
五、
经济起飞的实现与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六、
来势凶猛的五月风暴与戴高乐的二度引退
七、
开放性与延续性兼而有之的蓬皮杜总统
八、
力求使法国进入“先进的自由社会”的德斯坦总统
九、
第五共和国早期的思想文化Ⅰ:思想界的风云变幻
十、
第五共和国早期的思想文化Ⅱ:文学、艺术、科学
作者评曰
第十九章
从左右对立到左右共治——密特朗时代的第五共和国
一、
夙愿得偿——密特朗终于入主爱丽舍宫
二、
“法国式的社会主义”:美好的理想与严峻的现实
三、
左派总统与右派总理:奇特的“共治”局面的出现
四、
密特朗蝉联总统竟获成功
五、
密特朗时代的终结与希拉克成为“跨世纪”的总统
六、
“持二等车票,却仍想坐头等车厢”——80年代以来的法国外交与防务
七、
处在新的“世纪末”的法国社会与文化
主要参考书目
前言
法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发达的经济,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的国家。一提起法国,不少人就会怦然心动,向往之情即刻溢于言表。多年来,笔者在与亲朋好友交谈时,不止一次听到有人说,若有机会出国观光的话,他这辈子想去的国家就是法国。笔者管见,人们不妨这样断言:如果有好事者在中国搞一项问卷调查,请接受调查的对象列举四五个他心向往之的国家,那么,在绝大多数答卷中,法国一定会名列其中。
不过,国人中对法国心向往之者虽众,但真正了解者却甚少。对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而言,他们对法国的认识或许只停留在这样一些具体事物上:高耸入云、壮美之极的埃菲尔铁塔,充满艺术瑰宝的卢浮宫以及卢浮宫前玲珑剔透的玻璃金字塔,名扬四海的法国香水,永远令各国的名媛靓女为之惊叹与艳羡的巴黎时装、棍子式的长面包与考究得无以复加的法式西菜,色泽诱人、醇香浓郁的法国葡萄酒……即便国人中会有一些人能如数家珍般地列出包括圣女贞德、路易十四、
拿破仑、戴高乐等在内的一大串法国伟人的名字,并对启蒙运动、攻占巴士底狱、拿破仑战争、巴黎公社、抵抗运动、5月风暴乃至1998年世界杯前夕法航员工的罢工等津津乐道,但由于他们对法国历史知之不多,因此就不可能弄清这些人物的丰功伟绩与这些事件的来龙去脉,更无法充分地认识他(它)们的历史地位或意义。上述现象表明,向广大中国读者介绍一些法国历史知识,尤其是向他们提供一条能把法国历史上的人与事恰如其分地串起来的红线极有必要。本书写作的出发点正在于此。
一如中国,法国也是个富有史学传统的国家。因而,迄今为止,法国人所写的关于法兰西往昔的文章与著作已可谓汗牛充栋。其中法国通史类的著作也委实不胜枚举。在法国人所写的这类著作中,有不少是出自名家,乃至一代史学宗师之手的鸿篇巨著。相形之下,出自中国人之手的法国通史尚屈指可数。自从1870年王韬编写部法国历史《法国志略》以来,在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在我国还没有出版过一本自编的纵贯古今、全面系统的法国通史。所幸的是,这一缺憾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因两部相关著作的问世而得到了弥补。这两部著作分别是由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张芝联主编的《法国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和由已故的中国法国史研究会名誉会长、杭州大学教授沈炼之主编的《法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上述两著由于领衔主编者皆为我国首屈一指的法国史研究权威,而参撰人员又多为对法国史研究有素的中青年学者,故都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并在出版后受到了同行的好评。
常言道,理解一个人难,理解一个民族更难。何况,法兰西民族之难以理解,在众多西方民族中堪称之。好在长期来,许多法国人以及其他西方国家的学者已在理解“法兰西”方面作了大量的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早在19世纪,法国著名的政治家与史学家托克维尔就在其传世之作《旧制度与大革命》中对法兰西的民族特征与传统作了深入的研究,并为自己的民族下过如此断语:“这个民族的主要本性经久不变,以至在两三千年前人们为它勾划的肖像中,就可辨出它现在的模样;同时,它的日常思想和好恶又是那样多变,以至后变成连自己也料想不到的样子”(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4页。)年鉴学派第二代的领衔人物布罗代尔晚年亦曾致力于寻求“法兰西的特性”。面对这个民族与国家显示出来的千姿百态,他在自己的未竟之作《法兰西的特性》中,给章冠以这样的标题:法兰西以多样性命名。此外,中国读者若想对法兰西民族与国家有更多的了解的话,还有两本译成中文的书值得一读。其一是法国当代著名政治家与作家阿兰·佩雷菲特的《官僚主义的弊害》,(佩雷菲特:《官僚主义的弊害》,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此书法文版书名为《法兰西病》。笔者一直认为,此书名更为传神。中文版完全没有必要易名。)其二是英国著名史学家和传记作者西奥多·泽尔丁的《法国人》(泽尔丁:《法国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或许是对本民族之难以理解有着太深的感受,布罗代尔在《法兰西的特性》中曾引用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法国著名的诗人与哲学家夏尔·贝居伊的话:“观察法国,就要置身法国之外”(布罗代尔:《法兰西的特征》Ⅰ,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页。)诚然,作为一个中国人,笔者在研究法国史时自然而然地具有这样一种“旁观者清”的优势。但尽管如此,笔者仍深深地知道,对于一个中国人,要想准确认识、全面理解像法兰西这样的西方民族与国家决非易事。由于文化上的巨大差异,笔者在认识与介绍法国历史时难免会有如盲人摸象,所发议论也难免有如隔靴搔痒。所幸的是,由于前辈学者以及其他国内外的同行在这方面早已作了大量的工作,使笔者得以少走许多弯路。借此机会,笔者还要强调一点,尽管本书的作者栏上将只署我一个人的名字,但它在本质上是一本集体著作。因为,正是在充分借鉴中外学者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书的编写才得以完成。
若想以区区45万字左右的篇幅来写出一部纵贯古今的法国通史,就势必得在内容的取舍上要以大刀阔斧的精神来处理。在这一过程中,笔者时有忍痛割爱的感觉,而顾此失彼的缺憾更是在所难免。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本套丛书的统一要求,本书在内容上凸现了略古详今的特点。而且,尽管笔者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力图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法国历史的多样化面貌,但政治史仍是全书的骨架。又由于法国长期来始终是世界上流的文化大国,故本书在思想文化史方面所占的篇幅也颇为可观。除此之外,笔者也试图在有限的篇幅内兼顾社会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内容。
作为一本不仅仅面向史学界的同行以及高等院校学生的史学著作,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作者曾在学术性与通俗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方面作了一定的努力。由于资料所限与笔者功力不够,书中尚存在不少欠缺和失当之处。在此,敬祈专家和读者不吝赐教。
第九章七月王朝
一、 喜欢持伞在街上遛达的“平民国王”
被大资产阶级借助巴黎人民起义的胜利而推上王位的路易·菲力蒲即位时已57岁。就如假发、套裤、佩剑象征着旧制度一样,新国王的穿着举止俨然是新制度的象征:身穿便服,喜欢手持雨伞在街上遛达,并不时与途中碰到的平民握手。好一个“平民国王”。
然而,国王外表的平民化并无法掩盖其内心的专制嗜权。尽管这位因领取了巨额流亡者赔偿金而成为全国富有者之一的资产阶级国王时常仔细阅读《泰晤士报》,并不时借鉴英国资产阶级的生财之道来扩大自己的财富,但他内心里对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却颇不以为然。也就是说,他并不愿像英王那样“统而不治”。他不仅要“统”,而且也要“治”。让他心有不甘的是,虽然七月王朝和波旁复辟王朝同属君主立宪政体,但自己的地位和权限与前朝君主似不可同日而语。两种称谓的变动即是明证:“法国的国王”已在修改后的宪章中易名为“法国人的国王”;原先的“臣民”亦被议会用“公民”所取代。对国王来说,好在此期的法国并未实行完全的议会制。路易·菲力蒲虽然不敢明目张胆地与议会对抗,但他也绝非无所作为。事实上,他曾多次运用其任命内阁成员的权力,在某些内阁尚未失去议会信任时就把它们给打发了。
随着新王朝的建立,三色旗恢复为国旗,王家盾形纹章和国家印章中原有的百合花图案不见了;报刊也不用事先接受审查了,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天主教又从“国教”改为“大多数人民的宗教”。此举意味着法国人既可以信犹太教、新教,也可以不信教。从今以后,用伏尔泰的话来说,每一个法国人都可以“沿着自己所喜欢的道路进入天堂”了。新王朝倡导的宗教平等极大地平息了七月革命中表现出来的激烈的反教权主义情绪。
七月王朝是一个“三色旗”的君主政体。但它依托的阶级基础却狭窄之极。选民的资格是根据纳税额确定的。1830年,在3000万法国人中,约有100万人缴纳营业税,但只有其中的10万人有投票权。这意味着人数众多的中小资产阶级也被排斥在选民之外,更遑论广大的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了。由于“合法国民”,即享有选举权的公民整体过于狭窄,1831年4月的选举法将选举财产资格从纳税500法郎降至200法郎;“才学之士”,即科学院院士、医生、科学家、退休军官等为100法郎;当选人财产资格从1000法郎降至500法郎。尽管如此,参加选举的人数也不过从原先的10万人增至16万8千人。参见米盖尔:前引书,第341页。如果说,该选举法为城市中等资产阶级参与国事开了一道门缝的话,那么,小资产阶级仍然吃的是闭门羹。
根据这些规定选出的众议院议员自然是国内的富有者及其代表。根据1840年议会的统计,其议员成分大致为:土地所有者占30%,行政官吏约占40%,其余30%为从事工商业、金融业的资产者和自由职业者。土地所有者之所以能占有如此大的份额,其主要原因是一般土地税比营业税征收得更重。因此,土地所有者也就更易获得选民资格。至于贵族院,凡不愿效忠七月王朝的贵族成员皆被清除,贵族院成员的世袭制也在1831年12月被“贵族院法”所废除。与此同时,它向大资产阶级及其代表敞开了大门。要知道,在复辟王朝时期,大资产阶级是无缘进入贵族院的。就这样,大资产阶级既使“上议院”俯首听命,同时又通过选举纳税额控制了“下议院”。由此,大资产阶级终于有了一个得心应手的制度,即它在1789年所期望的制度。
为了维护这一让自己心满意足、来之不易的政治成果,占支配地位的大资产阶级利用了国民自卫军来实行严密的社会防卫。国民自卫军士兵有权选举自己的军官。不过,参加国民自卫军者必须自己支付购买武器和装备的费用,必须效忠国王。不知出于何种心理,每一个小资产者都盼望参加国民自卫军。于是,就出现了法国史家用讽刺的笔触描绘的景象:“每逢星期日,小资产者参加民兵队操练,以保卫剥夺他们投票权的政权。”
二、
大银行家当政与当权者的左右开弓
七月王朝初两任内阁首相都是大银行家:拉菲特与佩里埃。两人分别代表着大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派中的两股政治势力。拉菲特属于“运动派”(即改革派)。法国19世纪著名的漫画家杜米埃笔下的大腹便便的银行家
在“运动派”人士的眼里,1830年七月革命只是民主化运动的起点,今后还应继续改革。他们对内主张降低选举权的财产资格。适当地扩大选举权;对外则主张废除1815年反法联盟强加给法国的第二巴黎条约,更积极地支持欧洲革命运动。佩里埃属于“抗拒派”(即反改革派)。在该派看来,1830年宪章是一个终点,一个句号,坚决维护建立在该宪章基础上的“和平与稳定”乃是不容置疑的目标。不管是谁危害这种“和平与稳定”,均应严惩不贷。
新王朝建立伊始,“运动派”略占上风。因此,首任内阁首相由拉菲特出任。从1830年8月至1831年3月,拉菲特内阁在执政期间进行了某些改革,力求从发展的意义上来实施宪章。然而,“运动派”的优势地位好景不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政策主张不可能得到国王的欣赏与支持,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对付经济危机与平息国内骚乱方面表现乏力。这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七月革命的经济危机在七月王朝建立后仍继续蔓延。随着失业人数急剧增加,粮价大幅攀升,在巴黎和一些受危机冲击较大的城市不时发生捣毁机器,抢劫面包房的事件。1830年12月,巴黎发生了持续3天的骚动。反教权主义的风潮洗劫了一些教堂,其中包括圣热尔曼·奥克瑟鲁瓦教堂等。因为正统派(支持波旁王朝的王党分子)公然在那里虔诚地举行纪念路易十六逝世的仪式。在巴黎人民看来,这是彻头彻尾的挑衅行动。在第二年的头几个月里,整个社会仍极度动荡不安。在这种情况下,已一筹莫展的拉菲特不得不挂冠而去。
继任首相的佩里埃曾任法兰西银行总裁、昂赞煤矿公司董事长。这位铁腕首相一上台就左右开弓,实行全面镇压的政策。具体地说,就是既镇压共和派和人民运动,又打击正统派。佩里埃执政期间的劣迹是血腥镇压1831年的里昂丝织工人起义。这年的11月21日,里昂丝织工人因厂主在佩里埃内阁的袒护下拒绝执行劳资双方已达成的协议,举行了罢工示威。在遭到军警镇压后,工人们举行了武装起义。工人们高举着黑旗,喊着“工作不能生活,毋宁战斗而死!”的口号,攻克了市政厅,扣押了郡守。12月初,佩里埃竟派苏尔特元帅率兵数万镇压了这次起义。一般认为,这次起义标志着法国工人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走上历史舞台,使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在法国社会中突出起来。
从1831年底开始,一场来势凶猛的瘟疫袭击着法国的一些大城市,造成大量死亡。受此影响严重的当推城市建设落后,人口过多的首都巴黎。据载,瘟疫肆虐时,巴黎每天有上千人死于非命。由于阔人纷纷逃往乡间避难,故死者多为营养不良、居住条件极差的贫民。有意思的是,始终呆在巴黎执掌首相权柄的佩里埃也在1832年5月16日死于霍乱。
从佩里埃暴卒至1836年初,内阁更迭频仍,首相如走马灯似地变换。不过,透过此期扑朔迷离的人事更替,人们不难发现,把握政局的始终是“抗拒派”人士,尤其是他们中的显赫人物,人称“三驾马车”的勃罗伊公爵、梯也尔和基佐。
七月王朝虽然自称是全民族的王朝,但它却始终遭受到左右夹击。来自右翼的反对派是被暴力排斥于现政权之外的正统派,其代表人物是贝里耶和夏托布里昂。让正统派人士念念不忘的,就是复辟正统的波旁王朝。他们在巴黎的影响虽然极其有限,但在乡村和外省的城市中却有不容忽视的势力。在这些地区,“城堡”的候选人,即贵族的候选人往往在选举中击败“店铺”的候选人,也就是资产阶级候选人。不过,正统派对新王朝的威胁并不仅限于此。1832年4月,七月革命后逃亡外国的贝里公爵夫人在马赛秘密登陆,准备在南方发动推翻路易·菲力蒲的起义。她在马赛受到挫折后,又逃往南特和旺代,力图煽动西南部王党叛乱。这年11月,贝里夫人在阴谋即将得逞时被当局逮捕。让人忍俊不禁的是,守寡多年的她在身陷囹圄时,竟产下了一个与意大利贵族私生的女儿。此事不仅使贝里夫人的“冒险事业”可笑地结束,而且更使正统派声誉扫地,一蹶不振。在此之后,正统派对政府的威胁逐渐被削弱。
令七月王朝的当权者更感不安的是来自左翼的反对派——共和派。共和主义此期在知识分子、自由职业者、新闻记者和某些军人中拥有为数可观的信徒。共和派中的佼佼者有新闻记者阿尔芒·卡雷尔、阿尔芒·马拉斯特、律师加尼埃·帕热斯、学者拉斯帕伊和有名望的资产者卡芬雅克。他们在报纸上极力主张实现普选,建立共和。由于他们认为,工人们在识字后会更好地接受共和主义思想,故共和派非常注重扫除文盲,力图建立公共教育制度。1832年6月5日,共和派利用著名的共和主义活动家拉马克将军出殡之机,联合数万名工人、手工业者和学生举行示威游行。在与警察发生流血冲突后,示威游行很快转变为武装起义。起义者们筑起街垒,树起旗帜,与前来镇压的政府军展开激战,次日,后一批起义者在圣默里修道院内院被全部杀害。雨果在其不朽之作《悲惨世界》中曾艺术地再现了这次武装起义。
在这次武装起义被镇压后,共和派在1832年底建立了为未来的革命做准备的秘密会社——“人权与公民权协会”,简称“人权社”。与其他秘密会社相比,“人权社”会员广泛,组织完备,纲领颖。由此,它很快就担负起领导共和运动的责任。为了避免官方对20人以上的组织的追究,“人权社”策略地化整为零,即设立了众多由10—20人组成的小组。这些小组分别以大革命时期的英雄冠名,如罗伯斯比尔组、马拉组、圣茹斯特组等等。这一时期,法国的共和主义运动与工人运动开始呈现出合流的趋势。里昂工人在第二次武装起义中与政府军展开激战。对此,政府更是惊恐不安。
1834年4月9日,里昂工人举行了第二次武装起义。这是一次比次起义具有更明显的政治性质的起义,同时也是一次共和主义的起义。起义者主张建立共和国,并在传单上庄严宣告:“我们所争取的事业,是全人类的事业,是我们祖国的幸福,是未来的保证。”经过4天的激战,1万3千名政府军血腥地镇压了这次起义。里昂工人的第二次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却直接推动了4月13日巴黎资产阶级共和派的起义。这天,“人权社”各小组成员在巴黎许多街区筑起街垒,与布若将军率领的4万政府军和国民自卫军激战。时任内政大臣的梯也尔凶相毕露地对前去镇压的军人下令:“见一个杀一个,不要留活口,不要心软。……我们要堆成3000名乱党的死尸堆。”次日,在战斗已近尾声时,政府军仍根据梯也尔的命令在特朗斯诺南街进行大屠杀。仅在一所房子里就有14人全部被害。法国19世纪著名的漫画家杜米埃当时正在距这所房子不远的地方。后来,他在名画《特朗斯诺南街》中以触目惊心的画面记录了梯也尔的血腥罪行。
1835年7月28日,冒险分子菲厄斯基为了暗杀路易·菲力蒲国王,在坦普尔林荫道安置了一颗“诡雷”。随着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包括莫蒂埃元帅在内的28名国王卫队的官兵命丧黄泉。不过,这次暗杀事件的真正目标——国王却死里逃生。事发后,梯也尔借机加强了对政府的反对者,尤其是共和派的钳制。于是,就有了臭名昭著的“九月法令”。该法令大大简化了对政治叛乱“罪行”的起诉与判决手续,规定一切冒犯国王、攻击“政府的原则与形式”的行为将受到严厉惩处。更有甚者,“共和主义”一词也被取缔,若有人自称共和主义者,他就是“非法之徒”。诚然,从表面上看,当局并未恢复报刊检查制度。但如果报刊上登载的文章被证明是煽动“对国王的仇恨”与“对现政权的不满”,那么这家报刊就会遭受严厉的处罚。这对共和派报纸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因为它不可能不抨击现政权。很快地,有30种报刊被禁止发行,“新闻自由”受到了粗暴践踏。
随着当局的高压政策步步升级,共和派的活动暂时转入地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对政府更加仇视,推翻七月王朝的决心更加坚定。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