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166607
东北亚历史与考古研究
刘 军:朝鲜德兴里壁画墓墨书铭记再探讨…………………………………….. 1
赵宇然:中国好太王碑研究初期史详考……………………………………. 12
富宝财:东北亚西部地区新石器时代的社会形态……………………………… 29
戴 玥:欧亚草原东部初期骑马游牧文化的动态
——以公元前一千纪的青铜短剑为中心的检讨…………………….
69
王禹浪 王俊铮:辽东半岛地区汉代古城初步研究………………………….. 86
东北亚民族与疆域研究
黄为放:试析辽代渤海移民的生存状态……………………………….107
李碧瑶:辽代巡检制度考述……………………………………………..123
郭 威:试论金代户部机构………………………………………..129
东北亚国际关系研究
彭 程 刘晓军:刍论抗战时期华北沦陷区奴化教育的启幕
——伪新民学院设立过程的研究………………………….137
张 丽 李 萍:继承与发展:普京时代与帝俄时代远东开发政策之比较…………..145
金龙云:试析中俄关系中的东正教因素………………………………….157
张耀武:《吉田书简》产生过程中的“台湾因素”
——以中外学者的论述为切入点……………………………162
海外译介
〔韩〕郑好燮 著 金锦子 译:高句丽历史上的移居和移民社群………….173
〔韩〕孔锡龟 著 郑京日 译 郑春颖 校:关于安岳3 号墓墓主冠帽…..195
〔韩〕全德在 著 潘博星 译:《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的原典与撰述
——以长寿王之后的记录为中心………….222
〔日〕福田收作 著 张晓刚 邹圣婴 译:《关东州乡土志》(节选)……..260
墓主冯镇既在后燕晚期和北燕为官,理应留守帝都龙城,何以终流落异邦,客死他乡?笔者认可他政治流亡者的身份,但要搞清楚出逃的原因。安志敏先生把墓主亡命高句丽归结为冯跋的叛乱。史载:“(慕容熙)密欲诛跋兄弟。其后跋又犯熙禁,惧祸,乃与其诸弟逃于山泽。……
遂与万泥等二十二人结谋。跋与二弟乘车,使妇人御,潜入龙城,匿于北部司马孙护之室。遂杀熙,立高云为主。”虽可自圆其说,却以预设墓主是“慕容镇”为前提。冯跋改朝换代,前朝宗室后人自然远遁避祸。然而,墓主是“冯镇”的可能性更大,身为冯跋亲族,他应是举事骨干,荣膺“开国二十二功臣”美誉,何不坐享富贵,又怎会潜逃?因此,必须勾连史料,探微索隐,另觅缘由。
墓主冯镇仕途遭逢严峻的危机莫过魏燕战争,这场重大变故是否也为他日后的坎坷命运埋下伏笔,是颇值得思索的话题。史载,北魏道武帝皇始元年(396)大举伐燕,当时兵分两路:“帝亲勒六军四十余万,南出马邑,逾于句注,旌旗骆驿二千余里,鼓行而前,民屋皆震。别诏将军封真等三军,从东道出袭幽州,围蓟。”皇帝行在乃主力,兵锋直指河北腹地;封真为别部,行动目标有二:一是迂回牵制,二是断敌归路。但次年就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件,“并州守将封真率其种族与徒何为逆,将攻刺史元延,延讨平之”。河北战事正酣,封真不会无故调防,他一定在幽州前线遭遇挫败,方才撤守邻近的并州,身为主将首战失利,罪责难逃,严厉制裁势所不免,因而心怀愤懑,才给宿敌徒何(即慕容鲜卑)策反通谋之机。我想,阵前重创封真者只能是时任后燕幽州刺史的墓主冯镇,他扰乱了北魏的战略部署,致使道武帝聚歼后燕于河北的意图彻底破产,慕容残余赖以安然退归龙城,引发日后东北边患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因此,他理所当然地变成北魏必欲铲除而后快的头号仇敌。北魏日后与北燕停战,索要并惩办冯镇恐怕也是谈判的先决条件之一。须知,北燕、高句丽等东北政权与北魏相比强弱立判,妥协自保是外交的基本方针。北燕迫于无奈,只得交出对方指定的人物任由处置,牺牲个人换取所属政权的偏安。典型事例如日后顽抗北魏的北燕国主冯文通潜逃高句丽,“世祖又征文通于高丽,高丽乃杀之于北丰,子孙同时死者十余人”。贵为君王尚且如此,又何况普通臣僚。墓主冯镇正是慑于沦为龌龊交易的筹码,才审时度势、急流勇退,主动选择避居异邦。虑及他在接受小大兄封号的辽东太守任上的亲善佳绩,高句丽王积极提供庇护,并授予墓穴后室东壁奉佛图铭记的“中里都督”之高位予以表彰,才使其得以善终。足见,墓主77 年的人生涉及前燕、前秦、西燕、后燕、北燕、北魏和高句丽诸政权,饱受战火动荡的洗礼。正是五胡十六国的旷古乱世,造成了他漂泊流离的悲剧生涯。
朝鲜德兴里幽州刺史壁画墓是研判中古时期东北亚民族关系和政治形势的重要资料。东亚学者基于不同的知识架构和意识倾向建构各自的话语平台,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但我们应当回归学术本位,秉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充分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予以客观公正的分析,避免带有功利目的和偏激心态的过度解读和选择性误读。通过系统研究,我们得出以下若干结论:,故籍郡县乡里是士族标榜门第的标志,据此推知墓主出自长乐信都首望冯氏家族,姓冯名镇,绝不可能是鲜卑慕容氏或慕舆氏,因为塞外胡族根本没有清晰明确的郡望观念,相应地,中古史籍并无慕容氏祖出长乐信都的提法。第二,墓主冯镇担任辽东太守、幽州刺史的时段约在396—407 年,跨越后燕和北燕两大政权。第三,墓主冯镇接受幽州十三郡太守谒见定在398 年之前,地点在旧州治燕郡广蓟,这是他一生中后的,恐怕也是仅有的高光时刻。第四,墓主冯镇任上经历魏燕战争,虽击溃北魏封真所部,粉碎道武帝的合围企图,为慕容开辟退却通道,但无力阻止幽州六郡领土的沦丧,幽州州治随之从蓟县北迁龙城。第五,作为冯氏族人,墓主冯镇可能参与了冯跋篡权的军事政变,北燕建立后,开始独掌实际成为京畿直隶的幽州残部,直到408 年左右被冯万泥取代。第六,墓主冯镇曾使北魏遭遇重大挫折,是北魏憎恨的头号死敌,估计自己未来会在两国捭阖中被交易,主动逃往高句丽避难,是不折不扣的政治流亡者。
第七,墓主冯镇自始至终是中原王朝的臣僚,并非凭借高句丽的授权统治幽州,小大兄是他担任辽东太守时为协调复杂局势,以个人名义接受的荣誉称号,乃权宜之计。高句丽的势力进抵辽东,但未能染指整个幽州,故该封号在他晋升幽州刺史时自动解除。第八,墓主冯镇与高句丽人私谊甚厚,他的身份立场、文化取向和生活习惯均得到充分尊重,诸多中原元素被精巧细腻地融入墓葬,使之呈现鲜明的汉系文化风格。后必须澄清的是,古人以逝者为大,事死如事生,墓葬铭记对生前的功劳业绩可以渲染夸大,但仕途履历却绝不容掺假,否则无异于轻慢地亵渎。故日本学者武田幸男所谓幽州刺史臆想说是站不住脚的,以此规避复杂问题的办法断不可取。
总之,墓主颠沛流离的一生与十六国动荡扰攘、纷乱复杂的形势紧密相关。临终前得以远离战乱和阴谋,宁静地走完生命后的旅程,算是对这位历史亲历者好的慰藉。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