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801867
《思维简史》这本书所要描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思维技巧,解题方法,而是在于了解我们自身的思维方式,其是否能让我们确定方向,到达目的地;是否能让我们更接近自我层面,启迪我们能有更多的一些关于自我的思考;是否能从多种思维方式或方法中汲取对我们自身有益的养料。
但在这个过程中,思维的形成可能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如媒体、网络、物质形式等,一些固有的思维或观念,已经泛滥了。比如“技能是可以速成的”“成功是可以被提炼的,可以被复制的”。
当这些“思维谬误”出现在还未经世事的未成年人身上,我们或许会付诸一笑。可它一旦广泛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或工作中,甚至是出现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中,其结果是令人恐怖的。这已经不是简单地能从“认知”或“心理学”上能解释和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我们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从更多元化的综合视角来挖掘本质,从而真正做到釜底抽薪。
就目前而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生活在人类史上科技*为先进的时代,但与此同时,我们又生活在“缺陷思维”*为高产的时代。
《思维简史》这本书,也为读者们打开了多扇洞察世界的扇户,每一扇窗户都向读者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且每一种思维本身都是相互交融和相互渗透的。
前言 2
上篇 思维简史——分门别类的三种“系统化”思维 4
第一章 思维简史——思维的发展过程 4
人类思维发展的过程 4
结构化思维对思维能力的影响 7
跳出固有思维的坑 9
第二章 周密思维——顾前顾后,才能滴水不漏 10
先知先觉,才能高瞻远瞩 10
再周密的计划,也需务实 13
传奇是干出来的!找出最小的可行方法 15
生命有限,杜绝时间浪费 18
第三章 宏观思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20
理性,不让思维出轨 20
行事严谨,理性做决断 22
别让“外界因素”影响你的选择 24
为人低调,才是大智若愚 26
大局为重,懂得为对手叫好 29
第四章 胆大思维——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31
“胆大思维”就是要大胆 31
想要什么,就去拿 33
排除噪音,立即行动 36
大胆去做,忠于自己 38
学会推销自己,成功推销自己 41
想成功,不得不擅长“利用” 43
下篇 九种多元化思维——自由意识的发展之路 46
第五章 积极思维——推开世界的敲门砖 46
积极是你手中的一张王牌 46
“积极”是态度更是“征服” 48
积极主动,才能“自救” 50
积极主动,推动你迈向成功的力量 52
心态积极:好的时机不怕晚 54
第六章 换位思维——走向高处的踏板 56
换位思维,是一种艺术 56
换位思考,得不同人生 58
换位思考,获得宽容 60
换位思考,赢得幸福人生 62
第七章 逆向思维——出其不意的“制胜法宝” 64
逆向思维,反其道而行 64
逆向思维,遇怒先不怒 66
逆向思维可以“曲径通幽” 68
出其不意,方能出奇制胜 70
第八章 多元思维——全方位的全局思维 72
目标明确,切实可行 72
镇定自若,保持立场 74
懂得锐变,“铁玫瑰”也能绽放 76
做丈量的一杆标尺 77
掌控未来,对未来所预见 81
一个人也要像一支队伍 83
第九章 双赢思维——形散神不散 85
以双赢为出发点 85
没有卑微的工作,只有卑微的态度 87
时时给别人留点面子 89
退一步,也能达到双赢的效果 91
第十章 开创性思维——无中生有 93
打破思维定势,开创头脑风暴 93
成功者的必备条件之一——打破思维定势 95
敢于“实验”,多思考 97
无中生有——做好开创性思维的开场白 98
创新思维:做个像乔布斯一样的人 100
第十一章 简化思维——让你秒变超人 103
用最简便的方式,直奔问题的实质 103
从平凡变超凡,只有1万小时的距离 104
拥有简化思维,放眼全世界 106
迎着世界的质疑,打倒自卑 109
第十二章 U形思维——曲线救国 111
欲进而退的U形思维 111
间接思维,是变通思维,更是U形思维 112
放弃小利益,赢得大收获 114
第十三章 整合思维——单打独斗不如联合制胜 116
整合资源,是高层次的整合思维方式 116
善于合作:单打独斗不如联合制胜 118
大手笔的“跨界整合” 119
整合资源,从人脉上突破 121
附录: 思维小测试 123
参考答案: 127
汪安迪2018年1月
上篇 意识和思维的产生与发展——自然与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
思维和意识不是同义词,思维只是意识的一小部分,没有意识,思维也就不复存在。从本质上来说,思维是一种求生的机器,是意识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如果想向下一个阶段迈进,就要精准地收集、储存、分析信息,做出最有效的行动。本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来解释人类意识和思维的产生与发展。指出:人类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人类的智慧活动是人类远古祖先在悠久历史的生活、遗传和进化产生的。论述了思辨思维、抽象思维、辩证思维等各种科学思维方法的产生与演进过程。
起源:人类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探讨意识的起源,就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来解释意识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并分析它们的相互作用及发展过程。下面我们就围绕自然界、物质世界、人脑、社会生活等意识产生因素来展开。
一、人类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而人脑又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演化而成的物质的最高形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意识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恩格斯指出:“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意识具有自然界中一般物质形态普遍具有的反应特性。
这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在所有的物质形态上,都具有反应特性,这也是物质的“本性”最普遍的表现之一,是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在物质形态上的表现。正如列宁所说,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应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种假定的合乎逻辑之处就在于,世界上任何一种活动现象的产生和存在总有其前提和基础,决不会无中生有。
宇宙万物都处在普遍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而相互作用必然会导致相互反应,即在对方身上留下彼此的“痕迹”。通过这种痕迹,就能看出对方的存在及其性质和作用。
这种反应特性的实际内容表现在物质世界相互作用的各个方面,是物质世界的一种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过程。比如:水滴石穿、肌肉灼伤、岩石风化、金属生锈等,都是这种过程的具体表现形态。
物质从自身形态的发展中演化出能思维的生物并产生意识,这个过程非常漫长。在这一过程中,有三个决定性环节:
1.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一般认为,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起源于46亿年以前的原始太阳星云。早期的地球是一个炽热的球体,只有简单的机械运动和物理运动,随着逐渐冷却才产生了化学运动,而长期的化学演化过程造成了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的发展。
有机物的产生为生命的诞生创造了物质前提。从简单的有机物到复杂的有机物的演化,导致了原始生命物质的产生,同时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的反映形式渐渐出现。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和生命物质的反应形式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
二者的共同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反应都产生于被反应对象的刺激,没有反应的对象,就不会产生反应,引起反应的对象不依赖于反应者而存在。
(2)反应只是部分反应对象的属性,并不是反应事物的全部属性。
二者的区别也表现在两个方面:
(1)无生命物质形态的反应特性,通过其与外物作用时发生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等反应表现出来,能够改变自身的状态或转化为其他物质;而生物的反应形式则是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出现的,会进行新陈代谢(同化和异化)、自我更新等。
(2)无生命的反应特性是机械的、死板的、没有选择的;而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则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具有为了维持其生存而趋利避害的选择性,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主动性。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是生物体适应环境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是地球演化史上的一个质的飞跃。从此,地球上物质的演化逐步进入自觉阶段,为人类意识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2.在刺激感应性的基础上发展出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在环境的漫长适应过程中,低等生物的生存方式及其由此导致的反应形式也经历着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刺激感应性是生物的最原始的反应形式,是植物和原生动物都具有的趋利避害性。
低等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比较简单和稳定,这种简单的刺激感应性足以供其生存和发展。可是,其周围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并日趋复杂时,这种简单的刺激感应性就无法使其适应环境了。于是,在这种适应和被适应的矛盾推动下,就会逐渐产生动物的感觉。
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是产生感觉的主要物质基础,单细胞生物的刺激感应性是通过细胞膜的外层——质膜获得的。动物的感觉同相应的物质器官和神经系统联系在一起,即动物的各种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相联系的物质器官——眼、耳、鼻、舌、身,以及对感觉进行简单分析的低级神经系统。
感觉比刺激感应性更为高级,在刺激感应性的反应中,信息、物、刺激必须同时出现,而感觉中信息与物可以间接地发生联系,可以根据信息去追寻物,如此也就大大地提高了生物的环境适应能力。
3.由一般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
在生物及其反应形式进化的过程中,动物的感觉反应形式逐渐发展为动物心理。高级动物把各种感觉器官及其感觉能力联系起来,形成了对客观环境的统一反应,这种对客观环境的统一反应就是动物心理。
动物心理主要包括简单的动机、知觉、表象和情绪等。产生动物心理的物质基础更加高级,不仅需要将已经分化出来的不同的感觉器官跟神经系统连接起来,还需要指挥神经系统的中心——大脑,而大脑是动物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随着动物的发展,大脑越来越发达,其作用越来越大,动物的心理活动也越来越复杂。大脑及其心理活动的复杂化趋势,引发了向人脑及其意识活动发展的可能,在这种复杂的过程中,自然就产生了人脑及其意识活动。
从物质的一般反应特性到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发展,就为人类意识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二、社会劳动是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基础和源泉
自然界及其生物的自然进化不会自发地产生意识,只会为意识的产生创造物质前提和基础,而构成它们的根本动力和基础则是人的社会劳动,也即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是说,意识是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在从古猿的动物心理到人类意识的进化过程中,社会劳动起了关键性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且只要人们存在,它就是这种产物。”
1.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制造和使用工具是劳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根本区别。在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改造外部世界的劳动中,人们不仅要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还要认识事物的深层本质和规律。而要做到这一点,仅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还远远不够,必须具有抽象思维能力,即人类意识。
2.思维工具就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也是在劳动中并在其推动下产生和发展的。在劳动过程中,劳动协作引发了交往的需要,人们需要进行关于劳动协作的信息交流,甚至已经达到彼此不得不说的地步。于是,语言的产生就成为必然。从本质上来说,语言是用来概括各种感觉材料的一种符号,语言的产生给人脑的抽象思维活动(人脑的意识活动)提供了工具,并使人类获得了交流思想的工具,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3.先进行劳动,后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人脑并日趋完善。随着脑容量越来越大,脑组织结构越来越严密复杂,就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现实的物质基础。
4.劳动是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为人类变革客体、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可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构成了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总之,人们的劳动协作、社会交往以及由此产生的语言,是意识产生的重要社会条件。意识是人与人劳动协作和社会交往的产物,而语言则是意识产生和发展的直接中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任何意识都带有社会性,任何意识都是社会意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