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软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590490
绪 论……………………………………………………………………………… (1 )
一、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 )
二、学术史回顾 ……………………………………………………………… (6 )
三、框架结构 ………………………………………………………………… (13 )
四、材料与方法 ……………………………………………………………… (14 )
章 曾国考古新发现 ……………………………………………………… (16 )
节 叶家山墓地与庙台子遗址 …………………………………………… (17 )
一、叶家山墓地 ……………………………………………………………… (18 )
二、庙台子遗址 ……………………………………………………………… (39 )
第二节 郭家庙墓地与忠义寨、周台遗址 …………………………………… (42 )
一、郭家庙墓地 ……………………………………………………………… (42 )
二、周台与忠义寨遗址 ……………………………………………………… (52 )
第三节 苏家垄遗址 …………………………………………………………… (53 )
一、苏家垄墓地 ……………………………………………………………… (57 )
二、苏家垄遗址的调查收获 ………………………………………………… (61 )
第四节 义地岗墓地、擂鼓墩墓地与安居城址 ……………………………… (65 )
一、义地岗墓群 ……………………………………………………………… (65 )
二、擂鼓墩墓群 ……………………………………………………………… (75 )
三、安居城址 ………………………………………………………………… (82 )
第五节 其他地区的曾国文化遗存 …………………………………………… (83 )
第二章 曾国历史分期与文化内涵分析 ……………………………………… (87 )
节 西周早期 ……………………………………………………………… (87 )
一、文化遗存辨析 …………………………………………………………… (87 )
二、疆域范围 ………………………………………………………………… (89 )
三、文化内涵分析———保留殷商遗风的姬周文化 ………………………… (91 )
第二节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 (97 )
一、文化遗存辨析 …………………………………………………………… (97 )
二、疆域范围 ………………………………………………………………… (106)
三、文化内涵分析———周文化系统的封国文化 …………………………… (113)
第三节 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 ………………………………………………… (115)
一、文化遗存辨析 …………………………………………………………… (115)
二、疆域范围 ………………………………………………………………… (122)
三、文化内涵分析———楚文化的同化 ……………………………………… (125)
小结 ……………………………………………………………………………… (128)
第三章 交锋与融合:从“左右文武”到“左右楚王”………………………… (130)
节 “左右文武”:西周早期的曾国文化因素分析 ……………………… (130)
一、鲜明的周王朝文化因素 ………………………………………………… (130)
二、地域特色与交流 ………………………………………………………… (134)
三、西周早期的曾、楚关系 ………………………………………………… (136)
第二节 “左右楚王”:与楚文化的冲突并逐渐融入楚文化 ………………… (152)
一、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曾、楚关系 …………………………………… (152)
二、春秋晚期(含中期)及以后的曾、楚关系 ……………………………… (156)
第四章 曾国的音乐与青铜成就 ……………………………………………… (164)
节 音乐之路:华夏正声 ………………………………………………… (164)
第二节 青铜之路:金道锡行 ………………………………………………… (172)
第三节 余论:曾国文化概观 ………………………………………………… (184)
一、曾国文化中的周王朝正统文化面貌 …………………………………… (184)
二、曾国的政治文化 ………………………………………………………… (187)
三、出土曾国文物上所见的神话 …………………………………………… (189)
四、曾国出土文物艺术 ……………………………………………………… (190)
五、曾国文化的吸收与传播 ………………………………………………… (198)
小结 ……………………………………………………………………………… (203)
第五章 结语……………………………………………………………………… (205)
参考文献…………………………………………………………………………… (207)
附录………………………………………………………………………………… (214)
后记………………………………………………………………………………… (262)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