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412161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1 世界中联代谢病专业委员会发布的《糖脂代谢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规范》是世界上首个中西医结合综合一体化防控糖脂代谢病的技术标准,书中规定了糖脂代谢病( 瘅浊) 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标准、辨证论治及综合防控措施的基本要求。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医疗及科研机构从事糖脂代谢病( 瘅浊) 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及科研工作。
目 录
前言
引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发病机制
4.1 西医发病机制
4.1.1 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紊乱
4.1.2 胰岛素抵抗
4.1.3 氧化应激
4.1.4 慢性炎性反应
4.1.5 肠道菌群失调
4.2 中医病因病机
4.2.1 病因
4.2.2 病位
4.2.3 病机
5 西医诊断
5.1 糖脂代谢病I期
5.2 糖脂代谢病Ⅱ期
5.3 糖脂代谢病Ⅲ期
6 中医证候诊断
6.1 肝郁脾虚证
6.2 痰湿阻滞证
6.3 湿热内蕴证
6.4 气阴两虚证
6.5 脾肾阳虚证
6.6 痰瘀互结证
6.7 阳虚浊毒证
7 治疗目标及原则
7.1 治疗目标
7.2 西医治疗
7.3 中医治疗
7.3.1 肝郁脾虚证
7.3.2 痰湿阻滞证
7.3.3 湿热内蕴证
7.3.4 气阴两虚证
7.3.5 脾肾阳虚证
7.3.6 痰瘀互结证
7.3.7 阳虚浊毒证
8 综合防控措施
附录A(规范性附录)糖脂代谢病Ⅰ期诊断方法
附录B(规范性附录)糖脂代谢病Ⅱ期诊断方法
附录C(规范性附录)糖脂代谢病Ⅲ期诊断方法
参考文献
引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发病机制
4.1 西医发病机制
4.1.1 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紊乱
4.1.2 胰岛素抵抗
4.1.3 氧化应激
4.1.4 慢性炎性反应
4.1.5 肠道菌群失调
4.2 中医病因病机
4.2.1 病因
4.2.2 病位
4.2.3 病机
5 西医诊断
5.1 糖脂代谢病I期
5.2 糖脂代谢病Ⅱ期
5.3 糖脂代谢病Ⅲ期
6 中医证候诊断
6.1 肝郁脾虚证
6.2 痰湿阻滞证
6.3 湿热内蕴证
6.4 气阴两虚证
6.5 脾肾阳虚证
6.6 痰瘀互结证
6.7 阳虚浊毒证
7 治疗目标及原则
7.1 治疗目标
7.2 西医治疗
7.3 中医治疗
7.3.1 肝郁脾虚证
7.3.2 痰湿阻滞证
7.3.3 湿热内蕴证
7.3.4 气阴两虚证
7.3.5 脾肾阳虚证
7.3.6 痰瘀互结证
7.3.7 阳虚浊毒证
8 综合防控措施
附录A(规范性附录)糖脂代谢病Ⅰ期诊断方法
附录B(规范性附录)糖脂代谢病Ⅱ期诊断方法
附录C(规范性附录)糖脂代谢病Ⅲ期诊断方法
参考文献
免费在线读
《糖脂代谢病(瘅浊)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规范》: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糖脂代谢病(瘅浊)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标准、辨证论治及综合防控措施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医疗及科研机构从事糖脂代谢病(瘅浊)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及科研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规范》无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糖脂代谢病
糖脂代谢病是以糖、脂代谢紊乱为特征,由遗传、环境、精神、饮食等多种因素参与致病,以神经内分泌失调、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慢性炎性反应、肠道菌群失调为核心病机,以高血糖、血脂失调、脂肪肝、超重、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单一或合并出现为主要临床表现,需要从整体上进行综合防控的疾病。
注:糖脂代谢病属于中医“瘅浊”的范畴。
3.2瘅浊
瘅浊是以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禀赋不足或年老体衰等为主要原因,以肝失疏泄为上游和枢纽病机,以湿、痰、瘀、热、毒为主要病理产物,以情志抑郁或急躁、形体肥胖或消瘦、头身困重、口苦口黏、胸胁胀闷或疼痛、倦怠乏力、咽干口燥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注:“瘅”主要指热、湿热、劳病,瘅之为患可损伤全身多个脏腑,包括脾瘅、胃瘅、肾瘅、心瘅、消瘅、肝(胆)瘅等;“浊”指湿、痰、瘀、毒等病理之浊。西医学糖、脂代谢紊乱的病理变化及其产物如高血糖、高脂血症、非酒精性脂肪肝、超重、高血压、动脉粥样斑块等均可归属于“瘅浊”的范畴。
4发病机制
4.1西医发病机制
4.1.1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紊乱
大脑中的特定神经元可感知代谢底物的变化,并通过与进入脑内的瘦素、胰岛素及其他细胞因子交互作用,综合调节体内的糖脂代谢。
4.1.2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在糖脂代谢紊乱中起关键作用,肝、脂肪、肌肉、脑等效应器官的胰岛素信号通路受阻,导致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全身性糖脂代谢紊乱。
4.1.3氧化应激
氧化应激是机体内糖脂代谢异常的重要基础。糖毒性与脂毒性均可通过氧化应激损伤胰岛细胞、肌肉、脂肪细胞及其信号通路,引起胰岛素抵抗;同时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起广泛的心脑及外周血管疾病。
4.1.4慢性炎性反应
慢性炎性反应在糖脂代谢异常的病理中普遍存在。炎性反应因子通过广泛交织的免疫网络,参与调节肝、脂肪、肌肉、胰腺等组织器官的糖、脂代谢功能。因此,通过抗炎治疗糖脂代谢紊乱性疾病也是目前研究关注的重要内容。
4.1.5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菌群对于机体的糖脂代谢具有重要影响。肠道菌群可通过调节炎性反应、调控免疫系统等影响糖脂代谢。因此,肠道菌群紊乱可引发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代谢性疾病。
4.2中医病因病机
4.2.1病因
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或嗜食肥甘厚腻;禀赋不足,或年老体衰,或劳欲过度。
4.2.2病位
本病病位主要在肝、脾、肾,后期可涉及心、脑及各脏腑脉络等。
4.2.3病机
肝失疏泄,五脏六腑皆受其制,水谷津液运化失常,膏脂堆积,日久成瘅(热、湿热、劳病)或酿生湿、痰、瘀、毒诸浊,瘅、浊相互为病,而成“瘅浊”。肝失疏泄为病机的上游和枢纽,湿、痰、瘀、热、毒为主要病理产物。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包括调畅情志、助脾胃运化、促进血及津液运行。若长期压力焦虑致情志不舒,则肝气郁滞,气机不畅,肝气横逆乘脾;或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腻,或思虑过多,均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虚弱,脾失健运,脾不散精,物不归正化则为痰、为湿;痰湿内结,蕴久化热,痰热自成,积久成毒;肝气郁结,致气滞血瘀,或气滞痰凝,久则痰瘀互结;又气郁化火,火热、痰热耗气伤阴,致气阴两虚;或禀赋不足,或年老体衰,或劳欲过度,或脾病及肾,均可致肾阳不足,不能蒸津化气;又肝气郁滞,血水不利,致水毒泛滥,瘀浊内阻。因此,本病为全身气血津液输布失调,湿、痰、瘀、热、毒诸浊蕴结体内所致。又病变后期,肾元不足,无力温煦、滋养五脏六腑,湿、痰、瘀、热、毒更甚,络脉阻滞与损伤加重,最终多种病理因素共存,多个脏腑同病,虚实夹杂,加重病情,或致缠绵难愈。
……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糖脂代谢病(瘅浊)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标准、辨证论治及综合防控措施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医疗及科研机构从事糖脂代谢病(瘅浊)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及科研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规范》无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糖脂代谢病
糖脂代谢病是以糖、脂代谢紊乱为特征,由遗传、环境、精神、饮食等多种因素参与致病,以神经内分泌失调、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慢性炎性反应、肠道菌群失调为核心病机,以高血糖、血脂失调、脂肪肝、超重、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单一或合并出现为主要临床表现,需要从整体上进行综合防控的疾病。
注:糖脂代谢病属于中医“瘅浊”的范畴。
3.2瘅浊
瘅浊是以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禀赋不足或年老体衰等为主要原因,以肝失疏泄为上游和枢纽病机,以湿、痰、瘀、热、毒为主要病理产物,以情志抑郁或急躁、形体肥胖或消瘦、头身困重、口苦口黏、胸胁胀闷或疼痛、倦怠乏力、咽干口燥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注:“瘅”主要指热、湿热、劳病,瘅之为患可损伤全身多个脏腑,包括脾瘅、胃瘅、肾瘅、心瘅、消瘅、肝(胆)瘅等;“浊”指湿、痰、瘀、毒等病理之浊。西医学糖、脂代谢紊乱的病理变化及其产物如高血糖、高脂血症、非酒精性脂肪肝、超重、高血压、动脉粥样斑块等均可归属于“瘅浊”的范畴。
4发病机制
4.1西医发病机制
4.1.1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紊乱
大脑中的特定神经元可感知代谢底物的变化,并通过与进入脑内的瘦素、胰岛素及其他细胞因子交互作用,综合调节体内的糖脂代谢。
4.1.2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在糖脂代谢紊乱中起关键作用,肝、脂肪、肌肉、脑等效应器官的胰岛素信号通路受阻,导致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全身性糖脂代谢紊乱。
4.1.3氧化应激
氧化应激是机体内糖脂代谢异常的重要基础。糖毒性与脂毒性均可通过氧化应激损伤胰岛细胞、肌肉、脂肪细胞及其信号通路,引起胰岛素抵抗;同时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起广泛的心脑及外周血管疾病。
4.1.4慢性炎性反应
慢性炎性反应在糖脂代谢异常的病理中普遍存在。炎性反应因子通过广泛交织的免疫网络,参与调节肝、脂肪、肌肉、胰腺等组织器官的糖、脂代谢功能。因此,通过抗炎治疗糖脂代谢紊乱性疾病也是目前研究关注的重要内容。
4.1.5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菌群对于机体的糖脂代谢具有重要影响。肠道菌群可通过调节炎性反应、调控免疫系统等影响糖脂代谢。因此,肠道菌群紊乱可引发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代谢性疾病。
4.2中医病因病机
4.2.1病因
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或嗜食肥甘厚腻;禀赋不足,或年老体衰,或劳欲过度。
4.2.2病位
本病病位主要在肝、脾、肾,后期可涉及心、脑及各脏腑脉络等。
4.2.3病机
肝失疏泄,五脏六腑皆受其制,水谷津液运化失常,膏脂堆积,日久成瘅(热、湿热、劳病)或酿生湿、痰、瘀、毒诸浊,瘅、浊相互为病,而成“瘅浊”。肝失疏泄为病机的上游和枢纽,湿、痰、瘀、热、毒为主要病理产物。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包括调畅情志、助脾胃运化、促进血及津液运行。若长期压力焦虑致情志不舒,则肝气郁滞,气机不畅,肝气横逆乘脾;或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腻,或思虑过多,均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虚弱,脾失健运,脾不散精,物不归正化则为痰、为湿;痰湿内结,蕴久化热,痰热自成,积久成毒;肝气郁结,致气滞血瘀,或气滞痰凝,久则痰瘀互结;又气郁化火,火热、痰热耗气伤阴,致气阴两虚;或禀赋不足,或年老体衰,或劳欲过度,或脾病及肾,均可致肾阳不足,不能蒸津化气;又肝气郁滞,血水不利,致水毒泛滥,瘀浊内阻。因此,本病为全身气血津液输布失调,湿、痰、瘀、热、毒诸浊蕴结体内所致。又病变后期,肾元不足,无力温煦、滋养五脏六腑,湿、痰、瘀、热、毒更甚,络脉阻滞与损伤加重,最终多种病理因素共存,多个脏腑同病,虚实夹杂,加重病情,或致缠绵难愈。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