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150927丛书名: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120年纪念版)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120年纪念版)》提出了基本经济区这样一个重要的概念,这对了解中国经济史是大有裨益的。通过对灌溉与防洪工程以及运渠建设的历史研究,去探求基本经济区的发展,就能看出基本经济区作为控制附属地区的一种工具和作为政治斗争的一种武器所起到的作用,就能阐明基本经济区是如何转移的,就能揭示基本经济区同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问题的重要关系,因而也就在这一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经济发展史中的一个方面,给予了一种具体的同时又具有历史表述的分析。总的说来,《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120年纪念版)》的宗旨并不是对中国历史赋予新的解释。然而,如果基本经济区的概念,被证明有助于解决中国历史中基本问题之一的话,那它就不会不对中国历史发展全过程的理解与阐释产生影响。为了把这一理论摆在恰当的地位并阐明其可能的引申与进一步的应用,也许讲清楚作者对中国历史经济研究的一般想法会更好些。
人类撰写自己的历史,不只是在借用历史留传给它的各种条件下进行的,而且还要对过去的历史加以再写。这是因为历史本身是历史的,各个时代只能按照它自己的经验去理解,也只对它自己有用。新的经验会导致新的历史见识,而根据新的见解,又可以阐述新的问题,可以重新审查新老论据,可以从大量似乎无用的资料中挑选出颇有意义的事实来。因此,历史必须不断地加以再写,才能满足各个特定时代中人们的需要。再写历史是人类为驾驭历史力量所作努力的一部分,而在历史过程的每一转折点,这一任务都变得特别迫切。
自从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开放”以来,不仅在中国的知识界,而且在整个世界的知识界,就隐隐约约地提出了再写中国历史的问题。由于资本家的国外贸易与投资——通过它在世界市场的剥削——便产生了一种相互依赖的世界经济,不同民族参差不齐发展的社会经济结构,便投进了世界历史的动荡潮流。中国的历史,不再只是一个国家的历史,也汇入了世界历史的洪流。“西方的”各种制度,已经严重地侵入了中国的生活;而中国的生活也成了“西方”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状况的深远后果,就集中地体现在1925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和它后来的发展,从而在若干世纪以来首次引人注目地提出了中国社会的一些根本的重大问题。
经济史或者说辩证经济学,确认这样一个事实,即中国今天的根本问题,不能只靠研究当代的情况来了解,还必须历史地去进行探索,也就是还要试图解决那些由于我们时代所需要而提出的中国历史的基本问题,发现那些左右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人类撰写自己的历史,不只是在借用历史留传给它的各种条件下进行的,而且还要对过去的历史加以再写。这是因为历史本身是历史的,各个时代只能按照它自己的经验去理解,也只对它自己有用。新的经验会导致新的历史见识,而根据新的见解,又可以阐述新的问题,可以重新审查新老论据,可以从大量似乎无用的资料中挑选出颇有意义的事实来。因此,历史必须不断地加以再写,才能满足各个特定时代中人们的需要。再写历史是人类为驾驭历史力量所作努力的一部分,而在历史过程的每一转折点,这一任务都变得特别迫切。
自从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开放”以来,不仅在中国的知识界,而且在整个世界的知识界,就隐隐约约地提出了再写中国历史的问题。由于资本家的国外贸易与投资——通过它在世界市场的剥削——便产生了一种相互依赖的世界经济,不同民族参差不齐发展的社会经济结构,便投进了世界历史的动荡潮流。中国的历史,不再只是一个国家的历史,也汇入了世界历史的洪流。“西方的”各种制度,已经严重地侵入了中国的生活;而中国的生活也成了“西方”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状况的深远后果,就集中地体现在1925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和它后来的发展,从而在若干世纪以来首次引人注目地提出了中国社会的一些根本的重大问题。
经济史或者说辩证经济学,确认这样一个事实,即中国今天的根本问题,不能只靠研究当代的情况来了解,还必须历史地去进行探索,也就是还要试图解决那些由于我们时代所需要而提出的中国历史的基本问题,发现那些左右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目 录
原序
章 基本经济区的概念及其与水利事业的关系
一 概述
二 基本经济区的定义
三 漕运的作用
四 统一与分裂的经济基础
五 中国历史上基本经济区的转移
第二章 中国水利事业与经济区划的地理基础
一 黄土与灌溉
二 淤沙的肥效价值
三 “持久农业”的自然基础
四 中国降雨的多变性
五 水稻与灌溉
六 “河川之国
七 气候变动与灌溉
八 地方区划的地理基础
第三章 治水活动的历史发展与地理分布的统计研究
一 资料的来源与性质
二 资料的说明
第四章 作为中国国家经济职能的治水的起源
一 禹和洪水的传说
二 灌溉实践的早记载与井田制
三 对《孟子》的新解释
四 “沟洫
五 发展大型水利工程的社会前提条件
六 作为封建斗争武器的水利工程
七 封建中国的人工水道
八 早的大型灌溉工程
九 治水的公共职能
十 官吏的治水任务
第五章 作为基本经济区的黄土地区与黄河中游
一 秦与郑国渠
二 关中与汉朝的兴起
三 汉武帝时期的水运与灌溉
四 汉武帝关于灌溉的诏令
五 防洪与基本经济区
六 西北与淮水流域的灌溉工程
七 白渠及其他工程
八 武帝之后的淮河与汉水流域的水利事业
九 河内的防洪工程与河内的开发
十 河内与后汉的建立
十一 淮河流域的两个蓄水工程
十二 两汉时期的基本经济区
……
第六章 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移
第七章 长江流域在经济上的统治地位
参考文献
索引
独到的思维传奇的专著
在线试读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120年纪念版)》:
在河北,因永定河频繁的洪水泛滥所造成的损失,一般都认为由于淤沙所带来的肥效作用而弥补了。清朝的陈仪(公元1670-1742年)在一次关于治河问题的有名的讨论中说道,永定河能“填淤肥美;秋禾所失,夏麦倍偿。”②在讨论永定河的问题时,陈宏谋(公元1696-1771年)也谈到了广大的田野每当受到永定河水的泛滥之后,就将获得特别好的麦收。③
1871年版的《畿辅通志》,从较早的地方志中引用了永定河的一条很重要的记载,说:“永定浊泥,善肥禾稼,所淤处,变瘠为沃,其收数倍。”④方苞(公元1668-1749年)与顾用方在一封关于讨论浑河(或桑干河)的防洪问题的信简中,也揭示了这一问题。信中说,当河流流经固安县和霸州时,河堤淹失了,两县一、二百里间,一片汪洋。而在十天左右,当洪水消退之后,这片淤沙之地就被当地农民称之为“金铺地”了。⑤因古代灌溉工程而著称的漳河,其肥效也是公认的,就像清朝杰出的官吏孙嘉淦(公元1682-1752年)在他对皇帝的一则奏疏中所证实的那样,这一奏疏也被收入在这一通志中了。⑥
在中国南部,虽然其治水问题的表现形式与中国北部不同,但同样包括有调节洪水与增强土壤肥效这两大问题。在那里不是以洪水充灌农田的问题了,而是排除沼湿地区与湖泊中多余的积水,并将这些排过水的沼泽与湖床地区用以耕种(主要是稻谷)的问题。
中国南方有权势的地主与富农,之所以要侵占湖河土地以扩充他们的耕地面积,毫无疑问,其中一个原因是为了争夺名义上还属于国家却又没有被任何个人据为己有的土地;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在从湖床或河床回收这些土地之前的相当一个时期内可以免纳地租。
由于这些被回收的土地,具有极大的肥沃性,因而就导致了严重的经济与政治问题,这一倾向,自南宋(公元1127-1280年)以来,尤为突出。这不单是一个争夺公共土地和无税土地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争夺肥沃土地的问题。明朝的知县蒋以忠,大约在1829年刊行的一篇关于福建省长乐县滨闾湖问题的文章中,就很具体地谈到过湖区土地的肥沃性问题。他说:“顾湖±眉多沃壤,可稼穑,岁收其入,较恒田足三倍,官且不税。豪奸睨其旁者,群攘而艺之。”①这些富饶的“湖川田”,通常都是用一种类似墙一样的堤围起来的,以便排除其中的水,在长江下游(江苏、浙江、江西与安徽),这种田被称之为“围田”或“圩田”,而在大的湖区,特别是湖南,则称为“垸”。它们是中国农业区富饶的土地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少西方有名的学者,对“淤泥”曾进行过研究,并承认它在中国农业生产中所占有的地位。W.C.鲁德米克(Lowdermilk)教授曾经计量过从陕西省山区或高原上倾泻下来的洪流中所挟带的泥沙量。
……
在河北,因永定河频繁的洪水泛滥所造成的损失,一般都认为由于淤沙所带来的肥效作用而弥补了。清朝的陈仪(公元1670-1742年)在一次关于治河问题的有名的讨论中说道,永定河能“填淤肥美;秋禾所失,夏麦倍偿。”②在讨论永定河的问题时,陈宏谋(公元1696-1771年)也谈到了广大的田野每当受到永定河水的泛滥之后,就将获得特别好的麦收。③
1871年版的《畿辅通志》,从较早的地方志中引用了永定河的一条很重要的记载,说:“永定浊泥,善肥禾稼,所淤处,变瘠为沃,其收数倍。”④方苞(公元1668-1749年)与顾用方在一封关于讨论浑河(或桑干河)的防洪问题的信简中,也揭示了这一问题。信中说,当河流流经固安县和霸州时,河堤淹失了,两县一、二百里间,一片汪洋。而在十天左右,当洪水消退之后,这片淤沙之地就被当地农民称之为“金铺地”了。⑤因古代灌溉工程而著称的漳河,其肥效也是公认的,就像清朝杰出的官吏孙嘉淦(公元1682-1752年)在他对皇帝的一则奏疏中所证实的那样,这一奏疏也被收入在这一通志中了。⑥
在中国南部,虽然其治水问题的表现形式与中国北部不同,但同样包括有调节洪水与增强土壤肥效这两大问题。在那里不是以洪水充灌农田的问题了,而是排除沼湿地区与湖泊中多余的积水,并将这些排过水的沼泽与湖床地区用以耕种(主要是稻谷)的问题。
中国南方有权势的地主与富农,之所以要侵占湖河土地以扩充他们的耕地面积,毫无疑问,其中一个原因是为了争夺名义上还属于国家却又没有被任何个人据为己有的土地;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在从湖床或河床回收这些土地之前的相当一个时期内可以免纳地租。
由于这些被回收的土地,具有极大的肥沃性,因而就导致了严重的经济与政治问题,这一倾向,自南宋(公元1127-1280年)以来,尤为突出。这不单是一个争夺公共土地和无税土地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争夺肥沃土地的问题。明朝的知县蒋以忠,大约在1829年刊行的一篇关于福建省长乐县滨闾湖问题的文章中,就很具体地谈到过湖区土地的肥沃性问题。他说:“顾湖±眉多沃壤,可稼穑,岁收其入,较恒田足三倍,官且不税。豪奸睨其旁者,群攘而艺之。”①这些富饶的“湖川田”,通常都是用一种类似墙一样的堤围起来的,以便排除其中的水,在长江下游(江苏、浙江、江西与安徽),这种田被称之为“围田”或“圩田”,而在大的湖区,特别是湖南,则称为“垸”。它们是中国农业区富饶的土地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少西方有名的学者,对“淤泥”曾进行过研究,并承认它在中国农业生产中所占有的地位。W.C.鲁德米克(Lowdermilk)教授曾经计量过从陕西省山区或高原上倾泻下来的洪流中所挟带的泥沙量。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