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260352丛书名: 中国节日志
编辑推荐
走近中国,从走近中国节日开始。
内容简介
木鼓早期是佤族先民用来驱赶猛兽、召集部落成员、宗教祭祀、节日娱乐必不可少的重要器具。拉木鼓则是佤族制作、祭拜木鼓的整个仪式过程,是每个佤族村寨乃至部落参与人数多、持续时间长、神圣也是隆重的一个全民性祭祀活动。由于目前佤族已不再举行具有传统祭祀意义的拉木鼓活动,本书主要依据历史文献及访谈资料,概述佤族拉木鼓情况,包括起源、仪式过程、功能与象征、演变与现状等;介绍与此相关的时间、场所、组织、表演艺术、节日用品等;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呈现三个佤族聚居点的拉木鼓活动过程与演变。
目 录
目 录
综述 001
一、佤族概述 003
二、木鼓与木鼓起源 009
三、拉木鼓 015
四、木鼓的功能与象征 018
五、演变与现状——中国佤族木鼓节 023
志略 031
一、节日时空 033
佤族星月历 033
木鼓房 034
鬼林 036
大青树 037
人头桩 038
牛角桩 039
牛尾巴桩 040
大房子鬼门 041
二、组织 041
家族 041
窝朗 042
巴猜 043
达永 045
珠米 045
头人会议 046
寨民大会 047
三、节日缘起 047
木鼓的由来 047
木依吉 050
阿依尔 050
司欧布 051
牙董 051
四、仪式活动 052
祭水鬼 052
看鸡卦选日子 053
选木鼓树 055
砍木鼓树 056
拉木鼓料 057
转鼓料仪式 060
凿木鼓 060
剽牛祭祀 061
猎头祭祀 062
砍牛尾巴 063
祭谷魂 063
猪卜 064
牛卜 064
手卜 064
祭祀木雕 065
规约禁忌 065
五、表演艺术与口头传统 067
独弦胡 067
仙箫 067
小独笛 068
拜 068
苇笛 068
竹鼓 068
竹琴 069
葫芦笙 069
葫芦丝 069
小三弦 070
象脚鼓 070
071
两孔箫 071
牛角琴 071
口簧 072
镲 072
盖板箫 072
瓦列 073
铜簧角 073
佤族大鼓 073
歌唱司岗里 075
拉木鼓歌 075
剽牛歌 075
送客歌 076
拉木鼓舞 076
跳木鼓房 077
敲木鼓 079
砍头刀舞 080
迎头舞、送头舞 082
剽牛舞 083
芦笙舞 084
白鹇舞 085
蟋蟀舞 085
鸡盘食 085
布谷鸟舞 086
凑火舞 086
打歌 086
舂碓舞 088
甩发舞 089
青年舞 090
拉木鼓口头传说 090
打歌传说 094
芦笙舞传说 096
甩发舞传说 097
六、游艺娱乐 097
七、节日用品 098
鸡肉烂饭 098
水酒 099
甜酒 101
酸牛肉 102
牛苦肠稀饭 102
野山鼠稀饭 103
剁生 103
草烟 103
槟榔 104
茶叶 105
男子服饰 106
女子服饰 107
巴猜服饰 108
阿芒服饰 108
包头 109
彩虹头饰 109
菱形图纹 110
大耳环 111
银发箍 112
项圈、彩链 112
腰箍 113
牛角图纹 113
土布 114
铜鼓 115
么 115
葫芦碗 116
木碓 116
木拉 117
酒坛 118
八、节日文献 118
佤族社会历史调查 118
佤族简史 119
西盟佤族自治县概况 119
沧源佤族自治县概况 120
佤族木鼓的文化链接 120
佤族风俗志 121
中国佤族文化 122
佤族社会历史与文化 122
佤族民间故事选 123
阿佤人阿佤理:西盟佤族传统文化调查行记 123
佤族 124
走近佤山 124
佤族村寨与佤族传统文化 125
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25
文化?宗教?民俗:首届中国佤族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26
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辞典 126
云南佤族民间舞蹈 127
调查报告 129
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佤族拉木鼓调查报告 131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翁丁寨拉木鼓调查报告 141
云南省孟连县芒信镇海东大寨佤族拉木鼓调查报告 155
附录 165
参考文献 174
后记 176
综述 001
一、佤族概述 003
二、木鼓与木鼓起源 009
三、拉木鼓 015
四、木鼓的功能与象征 018
五、演变与现状——中国佤族木鼓节 023
志略 031
一、节日时空 033
佤族星月历 033
木鼓房 034
鬼林 036
大青树 037
人头桩 038
牛角桩 039
牛尾巴桩 040
大房子鬼门 041
二、组织 041
家族 041
窝朗 042
巴猜 043
达永 045
珠米 045
头人会议 046
寨民大会 047
三、节日缘起 047
木鼓的由来 047
木依吉 050
阿依尔 050
司欧布 051
牙董 051
四、仪式活动 052
祭水鬼 052
看鸡卦选日子 053
选木鼓树 055
砍木鼓树 056
拉木鼓料 057
转鼓料仪式 060
凿木鼓 060
剽牛祭祀 061
猎头祭祀 062
砍牛尾巴 063
祭谷魂 063
猪卜 064
牛卜 064
手卜 064
祭祀木雕 065
规约禁忌 065
五、表演艺术与口头传统 067
独弦胡 067
仙箫 067
小独笛 068
拜 068
苇笛 068
竹鼓 068
竹琴 069
葫芦笙 069
葫芦丝 069
小三弦 070
象脚鼓 070
071
两孔箫 071
牛角琴 071
口簧 072
镲 072
盖板箫 072
瓦列 073
铜簧角 073
佤族大鼓 073
歌唱司岗里 075
拉木鼓歌 075
剽牛歌 075
送客歌 076
拉木鼓舞 076
跳木鼓房 077
敲木鼓 079
砍头刀舞 080
迎头舞、送头舞 082
剽牛舞 083
芦笙舞 084
白鹇舞 085
蟋蟀舞 085
鸡盘食 085
布谷鸟舞 086
凑火舞 086
打歌 086
舂碓舞 088
甩发舞 089
青年舞 090
拉木鼓口头传说 090
打歌传说 094
芦笙舞传说 096
甩发舞传说 097
六、游艺娱乐 097
七、节日用品 098
鸡肉烂饭 098
水酒 099
甜酒 101
酸牛肉 102
牛苦肠稀饭 102
野山鼠稀饭 103
剁生 103
草烟 103
槟榔 104
茶叶 105
男子服饰 106
女子服饰 107
巴猜服饰 108
阿芒服饰 108
包头 109
彩虹头饰 109
菱形图纹 110
大耳环 111
银发箍 112
项圈、彩链 112
腰箍 113
牛角图纹 113
土布 114
铜鼓 115
么 115
葫芦碗 116
木碓 116
木拉 117
酒坛 118
八、节日文献 118
佤族社会历史调查 118
佤族简史 119
西盟佤族自治县概况 119
沧源佤族自治县概况 120
佤族木鼓的文化链接 120
佤族风俗志 121
中国佤族文化 122
佤族社会历史与文化 122
佤族民间故事选 123
阿佤人阿佤理:西盟佤族传统文化调查行记 123
佤族 124
走近佤山 124
佤族村寨与佤族传统文化 125
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25
文化?宗教?民俗:首届中国佤族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26
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辞典 126
云南佤族民间舞蹈 127
调查报告 129
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佤族拉木鼓调查报告 131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翁丁寨拉木鼓调查报告 141
云南省孟连县芒信镇海东大寨佤族拉木鼓调查报告 155
附录 165
参考文献 174
后记 176
在线试读
综述
木鼓,顾名思义,是由木料制成、能够敲击出声的器具。木鼓早期是佤族先民用来驱赶猛兽、召集部落成员、宗教祭祀、节日娱乐必不可少的通神器具,具有集结号令、宗教祭器、乐器等多重性质和功能。拉木鼓则是佤族制作、祭拜木鼓的整个仪式过程,是每个佤族村寨乃至部落参与人数多、持续时间长、神圣也是隆重的一个全民性祭祀活动。
在佤族早期的社会生活中,节日文化形式还没有独立成型,人们没有很明确的节日观念。祭祀活动多是依据农事生产节气、历法等形成的相对固定的集体活动日,而拉木鼓既是神圣的祭祀活动,又因其全民性和集体性,给阿佤人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因此,被视为佤族传统的节庆活动。
拉木鼓要经过选树、砍树、拉鼓料、制鼓、祭鼓等几个程序,其中伴随着一系列重大的祭祀仪式,如剽牛、猎头血祭、砍牛尾巴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阿佤山的解放,佤族革除了猎头祭祀习俗,民间不再拉木鼓。然而,木鼓文化早已植根于阿佤人的内心深处,在佤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占有神圣、权威的核心地位。近几年来,他们把木鼓搬回了现代舞台。2003年,西盟佤族自治县设立并顺利召开了“云南西盟佤族木鼓节”,2004年变更为“中国佤族木鼓节”,并定于每年4月10日至12日举办。现代木鼓节已成为西盟佤山盛大、热闹的节庆活动,是集中展示阿佤文化的重大庆典。
一、佤族概述
(一)族源与人口分布
佤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成员,是一个跨国境而居的民族。佤族先民源于先秦时期云南境内的“濮人”,也称“滇濮”,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唐代以后的史籍称佤族为望蛮、望苴子、蒲蛮、生蒲、哈杜、哈剌、古剌、哈佤等。佤族的自称各地不同,大体来说,居镇康、永德一带的自称“佤”;居耿马、双江、沧源和澜沧一带的自称“布饶克”;居西盟、孟连一带的自称“阿佤”“勒佤”等。其他民族对佤族的称谓也不统一,有“阿佤”“本人”“腊”“龚腊”“拉佤”“卡佤”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62年政府根据佤族人民的意愿统称为佤族。
佤族是云南的土著民族,早期居住区域很广,但由于频繁的战争等原因,其居住区不断被占领,并且处于狩猎、采集和迁徙农业的佤族不可能长久定居在某个地方,必须经常迁徙。云南的佤族都是由北向南不断迁徙的,现主要分布在临沧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保山市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佤族人口有42.97万,大部分聚居在阿佤山区。阿佤山因佤族居住而得名,位于中缅两国边界,约处于东经90°—100°,北纬22°—24°,地处澜沧江与萨尔温江之间,怒江山脉南段舒展的地带。这里山河纵横交错,山高谷深,自北而南主要有照房山、回汗山、四排山、窝坎山、芒告山、西盟山、龙坎山和大黑山。山峰海拔达2500米左右,峡谷地区海拔1000米左右。因山谷纵横形成了大小河流,其中较大的有勐董河、拉勐河、黑河、南览河、南叠河和小黑江,流入澜沧江;南汀河、芒库河、南滚河、南马河、库杏河、南康河、南锡河和南卡江,流入萨尔温江。其中心地区是由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缅甸掸邦第二特区(佤邦)共同组成的地带。
本书根据佤族的传统文化及其浓郁的民族风情,围绕深居在阿佤山中心腹地的西盟佤族过去的拉木鼓活动至新世纪举办的木鼓节来撰述。西盟于1965年成立自治县,是全国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地处云南省西南部,普洱市西部。
木鼓,顾名思义,是由木料制成、能够敲击出声的器具。木鼓早期是佤族先民用来驱赶猛兽、召集部落成员、宗教祭祀、节日娱乐必不可少的通神器具,具有集结号令、宗教祭器、乐器等多重性质和功能。拉木鼓则是佤族制作、祭拜木鼓的整个仪式过程,是每个佤族村寨乃至部落参与人数多、持续时间长、神圣也是隆重的一个全民性祭祀活动。
在佤族早期的社会生活中,节日文化形式还没有独立成型,人们没有很明确的节日观念。祭祀活动多是依据农事生产节气、历法等形成的相对固定的集体活动日,而拉木鼓既是神圣的祭祀活动,又因其全民性和集体性,给阿佤人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因此,被视为佤族传统的节庆活动。
拉木鼓要经过选树、砍树、拉鼓料、制鼓、祭鼓等几个程序,其中伴随着一系列重大的祭祀仪式,如剽牛、猎头血祭、砍牛尾巴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阿佤山的解放,佤族革除了猎头祭祀习俗,民间不再拉木鼓。然而,木鼓文化早已植根于阿佤人的内心深处,在佤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占有神圣、权威的核心地位。近几年来,他们把木鼓搬回了现代舞台。2003年,西盟佤族自治县设立并顺利召开了“云南西盟佤族木鼓节”,2004年变更为“中国佤族木鼓节”,并定于每年4月10日至12日举办。现代木鼓节已成为西盟佤山盛大、热闹的节庆活动,是集中展示阿佤文化的重大庆典。
一、佤族概述
(一)族源与人口分布
佤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成员,是一个跨国境而居的民族。佤族先民源于先秦时期云南境内的“濮人”,也称“滇濮”,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唐代以后的史籍称佤族为望蛮、望苴子、蒲蛮、生蒲、哈杜、哈剌、古剌、哈佤等。佤族的自称各地不同,大体来说,居镇康、永德一带的自称“佤”;居耿马、双江、沧源和澜沧一带的自称“布饶克”;居西盟、孟连一带的自称“阿佤”“勒佤”等。其他民族对佤族的称谓也不统一,有“阿佤”“本人”“腊”“龚腊”“拉佤”“卡佤”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62年政府根据佤族人民的意愿统称为佤族。
佤族是云南的土著民族,早期居住区域很广,但由于频繁的战争等原因,其居住区不断被占领,并且处于狩猎、采集和迁徙农业的佤族不可能长久定居在某个地方,必须经常迁徙。云南的佤族都是由北向南不断迁徙的,现主要分布在临沧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保山市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佤族人口有42.97万,大部分聚居在阿佤山区。阿佤山因佤族居住而得名,位于中缅两国边界,约处于东经90°—100°,北纬22°—24°,地处澜沧江与萨尔温江之间,怒江山脉南段舒展的地带。这里山河纵横交错,山高谷深,自北而南主要有照房山、回汗山、四排山、窝坎山、芒告山、西盟山、龙坎山和大黑山。山峰海拔达2500米左右,峡谷地区海拔1000米左右。因山谷纵横形成了大小河流,其中较大的有勐董河、拉勐河、黑河、南览河、南叠河和小黑江,流入澜沧江;南汀河、芒库河、南滚河、南马河、库杏河、南康河、南锡河和南卡江,流入萨尔温江。其中心地区是由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缅甸掸邦第二特区(佤邦)共同组成的地带。
本书根据佤族的传统文化及其浓郁的民族风情,围绕深居在阿佤山中心腹地的西盟佤族过去的拉木鼓活动至新世纪举办的木鼓节来撰述。西盟于1965年成立自治县,是全国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地处云南省西南部,普洱市西部。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