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6086103
![](https://static.easterneast.com/file/easternspree/img/5e1473455f9849309ded3370_106381.jpg)
《临济录》是记载临济宗开创者义玄禅师言行的一部语录。收录临济的思想及接引学人的种种方式。后代僧人就其接引的方式,予以提倡、开发,其中*重要的方式有四料简、四喝、四宾主、三玄三要等。
《临济录》的中心思想是人对主体性的追求。人只有觉悟到自己的主体性,才是真正自由的人。所谓“随处做主,立处皆真”,也就是能够在担水砍柴、吃饭睡觉的平凡生活中,开放出无限的高远境界。
题解 001
经典 0151 上堂 0172 示众 0373 勘辨 1514 行录 1885 临济慧照禅师塔记 228
源流 233
解说 255
附录 265
——赖永海,南京大学教授,旭日佛学研究中心主任
星云大师常常说,佛学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它应该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接触的。
这套书推动了白话佛学经典的完成,我个人请了一套,作为传家之宝。
——依空法师,佛光山长老,文学博士,印度哲学博士
如何来做一套适合当代人阅读的佛教的经典,是星云大师的一个心愿,他希望能够为现代的社会,提供佛教的智慧,提供阅读佛法的方便。
“中国佛学经典宝藏”精选了很多篇目,是能够把佛法的精要,比较全面的给与介绍。
——王志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导师,中国宗教协会副会长
?tovz?jd>[4],意在言明,“道就是神,道就是主宰一切的造物主”。刘勰《原道》亦谓“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这似乎也在言明,“道与文,文与道,也存在着某种说不出、理还乱的关系”,于是“文道”生焉。于是,我们便看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茶和文之间,这个本来相去甚远的语义鸿沟,竟然被“道”轻而易举地填平;而道作为二者沟通的桥梁,不仅时常将茶和文(包括文字、文章、文辞等,可统称为文学)联结起来,而且,也让它们在对话中互相渗透,甚至互相影响,以至互为表里,俱得风流,并*终在“道”的层面达到统一。
因此,茶与文、茶道与文学,从本质上说其实是一个问题,其所涉及的范围甚为广泛。从文体上说,有关茶的神话、传说及诗文、戏曲等(不管是口头上的,还是落实在文本中的)文学形式的广泛存在,是茶道与文学得以联系起来的文献基础和文化源头;从历史渊源上讲,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茶和文早在炎帝炎帝神农神农时期就凭借着几则神话发生了紧密联系,此后的数千年它们就犹如一对亲兄弟,在众多诗文词赋中频频出现,它们不分彼此、不论贵贱,共同谱写出了华夏民族的辉煌史诗;从影响范围来看,茶不仅深入文人内心,与文人的文学创作活动密切相关,而且茶也进入了贩夫走卒的日常生活,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并成为文学创作的取材对象,成为文学描写的重要方面。茶的身影丰富了文学表现的冲击力,也深刻影响了华夏民族的审美和价值倾向。“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诗文中自从有了茶,就有了一种雅致的生活追求,有了一种为人处世的做人行事风格,*重要的是多了几分参透宇宙人生的功力。
语出西晋诗人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收入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40页。
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页。
参见张隆溪著,冯川译:《道与逻各斯——东西方文学阐释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0页。
中国基督教两会:《圣经》(中英文和合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1996年版,第1610页。
刘勰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页。
语出唐代诗僧皎然《九日与陆处士饮茶》一诗,收入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9211页。
‘>
自玄幻转向现实的存在悖论 /142
茶俗、茶礼、茶道的递进式发展 /148
当茶与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密不可分 /154
人物心理的刻画与“生而为人”的思索 /161
茶小说的文本虚构及作者的真实 /167
茶道、茶文学的现代变迁 /175
现代性的困境和困惑 /181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90
于新、旧学术交汇中重新发现自我 /196
城市、社会与人的现代性契机 /207
参考文献 /217
后记 /229
??T?????cX?T有转变为努力向上的动力,相反,巨大的压力与地震短临预报的高难度一起,*终压垮了我国地震预报体系。
虽然,目前还没有详细史料来描绘国家地震局 “180度”大转变的历史细节 ( 这需要相关史料进一步解密) ,但是,已经发生的事实雄辩地说明,原来相对开放的地震预报体制的确发生了“逆转”。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