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7605942
![](https://static.easterneast.com/file/easternspree/img/5e147cec5f98493091958d0c_690174.jpg)
瑜伽术 形体的深层次修炼
让全球亿万人受益的心灵巨著
备受尊崇的精神导师沙吉难陀大师亲身讲述
许多人以为瑜伽就是做做体位法,练习一些高难度动作,把身体搓揉成“麻花”,或是将两脚盘在头顶,好像表演特技一般;又有人以为练瑜伽就是为了减肥、瘦身和美容,只有女性才能练习;还有人认为瑜伽是一种宗教活动,其实这些认识都太狭隘了,大家通常练习的瑜伽仅仅是狭义的瑜伽。
瑜伽学问浩瀚无边,它教诲你如何思考、开启智慧、启发能量、培养心性、训练意识,也指导你如何生活、如何放松、如何调理身体。它全面而富含哲理,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可以开阔视野和感官,由外在感觉向内回收,让你集中心智,沉思冥想,达到新的境界。
《巴坦加里的瑜伽经》是印度珍贵、完整的一部哲学经典,将数千年间印度哲人的智慧集于一体,经由大师讲述,让你深入了解瑜伽的起源,追求心智的提升,揭开生命的奥秘,在理性的指导下修行身心,值得珍藏。
本书是印度珍贵、完整的一部哲学圣典,将数千年间印度哲人的智慧集于一体,全面而深入地介绍了瑜伽的哲理和练习方法,通过静坐、冥想、呼吸、肢体的伸展,让读者再繁忙、快速的现实生活中,放慢脚步,重新体验身体与心灵的奥秘,体会天人合一的境界。
本书共分四部分:一、三摩地篇。介绍瑜伽的*境界——三摩地。二、练习篇。介绍瑜伽八阶段的前五个阶段:哲理和实际的练习方法。三、成就篇。介绍瑜伽的后三个阶段;瑜伽练习所取得的成就。四、解脱篇。从大宇宙、深入的哲学观点来探讨瑜伽。
沙吉难陀大师简介
【推荐序一】瑜伽经典再现
【推荐序二】回归纯洁的真实自我
【讲述者序】瑜伽圣典
【译者序】一本启发智慧的生命之书
译者前言
三摩地篇
巴坦加里以理论的方式探讨并告诉我们瑜伽的目的——学习控制心灵的变化或思想形式。
练习篇
巴坦加里以克丽雅瑜伽(Kriya Yoga)的教导开始,以一些实际的指示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让我们准备好来获得更精微的练习。
成就篇
这里谈论的是练习瑜伽获得的所有成就,被称为超自然能力,这些能力是在练习瑜伽八段的后三阶段时开始出现的。
解脱篇
这里谈论的是练习瑜伽领悟后的解脱,到达这个境界时可以明察秋毫,从不真实中分辨出真实,不再受本性的影响,并且能清楚地明辨真实自我与本性的差异,从而得以解脱。
结语
[附录一] 梵文及其发音
[附录二] 书籍参考
作者序
瑜伽圣典
亲爱的学生们:
看到这本书的出版,我真是快乐极了。许多年来,这本瑜伽经就像圣经一般,在我的瑜伽修行路上给了我各种帮助,还给了我许多极具价值的指引。
巴坦加里·马哈利希(Patanjali Maharishi)对瑜伽有完整的诠释,我欣赏其文词清晰、简洁、深刻。他优美地呈现出各个支派——从浅显到深入、完整且精确的瑜伽学问,它是一部现行的经典,照亮了我们的心灵通道。
瑜伽经的内容既紧密又简洁,一定要慢慢地念,小心地念,并带入冥想。这时,你就可以用“心”来学习一些重要、有用的知识。这本书不像一般流行小说(快速看完后丢掷一边),也不是一本以哲学和理论来充实内心的博学书籍,它是一本实用手册,你每看一次,就会吸收得更多,进而帮助你成长。所以,就让我们慢慢地学习吧。不管我们知道多少,让我们练习它,不断地练习——练习是瑜伽重要的精神,我们就能找到我们的心灵通道。
要知道,所有的见解和练习都是为了帮助我们,让我们忘掉私心,并不断地开阔心胸,就像我的老师希瓦难陀说:“做好人,做好事。”就这么简单,做好人,做好事,你就拥有全部的智慧。
让我们每天检视看看自己是否有进步。我们每天都应该让我们提升一点,态度变得更豁达,减少我们的私心,让我们更能主宰自己的身、心、灵,这才是真正能帮助我们的瑜伽。让这的目标能与巴坦加里的瑜伽经所说的目标一致:有一天我们都能达到三摩地的至高境界,完全脱离束缚。这种解脱并非在遥远的将来或是死后才能达到,它在我们活着的时候即可实现。
愿所有的圣哲和瑜伽创造者——巴坦加里·马哈利希和所有的神保佑我们,以纯洁的心和深入的冥想达成目标。愿这神圣的瑜伽知识感动我们,成为寻求内在和平与快乐的主宰力量,并与所有的人类共享。
OM
和平 和平 和平 愿神保佑你
瑜伽永远与你同在
◎译者序
一本启发智慧的生命之书
清晨五点,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白金汉镇瑜伽村的一座山丘顶上,有一座湿婆神(Lord Shiva,印度瑜伽神)寺庙,来自世界各地参加瑜伽师资训练班的四五十位学员,在寺庙四周的回廊里及外面的草坪上静坐,回廊没有墙壁。
寺庙因坐落在山丘顶上,可一眼眺望四周的树林、大片草地、湖泊与莲花池,好静、好美,静得可以听到此起彼落的虫鸣鸟叫声和我们自己的呼吸声。远处鸡鸣声起,天色朦胧转亮。他,我的老师沙吉难陀尊者,就坐在我们之间,安详恬静,一袭清洁淡雅的长袍。
沙吉难陀尊者是那么的庄严与自在,看见他好生敬畏,他却亲切地向四处招招手,要我们靠近他,坐在他的旁边。这使我想起古印度著名的经书《吠陀奥义书》(Upanisha,优婆尼沙)——梵文的意思是靠近大师坐,可聆听教诲。
太阳缓缓地上升了,沙吉难陀尊者亲切地看着我们,笑眯眯地说:“太阳出来了,我们都会被启蒙(照亮)了(The sun is coming out, we are all enlightened. )”。亲切简易的语句,道出大师心中深厚的哲理。
二〇〇〇年,我自美国弗吉尼亚州沙吉难陀瑜伽学院
[Satchidananda Yoga Ashram,又称宇宙真理之光寺院(Light
On Truth Universal Shrine; LOTUS),简称“莲花学院”]的瑜伽师资班毕业。毕业典礼当天,我亲口答应沙吉难陀尊者,将他所诠释的《巴坦加里的瑜伽经》的英文本翻译成中文,好让全世界喜爱瑜伽的华人在修行瑜伽时,能有一本值得参考依据的经典,成为他们日后在瑜伽修行路上的指引。
我是如此地荣幸,感到身负重任,我的先生也特别为我买了一台手提电脑。于是,我展开了漫长的翻译工作。在此期间,我曾遇到翻译上的瓶颈,使我中断、继续,又中断、又继续。由于老师已于2002年往生,于是我前往印度,请教后来追随的另一位老师——沙惕雅南达·沙拉思瓦第大师。无限感恩,所有的疑惑在老师的开示下一一厘清,心中充满欢喜。我以一颗虔诚及服务的心,将此一珍贵、内容丰实的圣典献给所有对瑜伽有兴趣以及和瑜伽有缘之人。
这本《巴坦加里的瑜伽经》经过两年时间的翻译,加上一年时间的校稿、润稿及诠释,终于呈现出来了。是辛苦,是责任,也是喜悦,复杂的心情难以言喻。
老师的翻译精简,诠释更是精辟,有独到的见解,所举的例子更是令人印象深刻。这是一本哲理书籍,内容极为精微,常需要一读再读,每读一次,即有更深刻的认识,总是令我欢喜在心头。
瑜伽的修身有两种含义,狭义地说是为了身体的健康与自在;广义地说,修身是为了修心。“心”是复杂的东西,要如何认识你的心、你的意识、你的真实自我、你的本性,并将它从外在复杂的物质世界引向内在那无垠广阔的宁静世界,而从中得到大智慧与喜悦,是这部经典主要探讨的内容。
巴坦加里的智慧如同瑜伽大海,深不可测,他只用一些简单的梵文古字、片语就能启发后世的大师、智者,对人类身、心、灵深入浅出地表达出各种诠释与意境。
我的老师沙吉难陀尊者(Sri Swami Satchidananda)已经以完美的各种方法、观点来诠释(我尤其喜爱他所举的各种例子与一句话点醒梦中人、神来之笔的智慧)。虽然对他的意境诠释空间尤感表达不足,对瑜伽哲理的深奥也留下了许多个人的理解空间——似乎无论如何诠释,仍然道不尽瑜伽学问的浩瀚;但是,我愿大家在圣人巴坦加里的启引、沙吉难陀尊者的开示下,能够获得心灵的提升,走向智慧、永恒与喜悦之路。
老师的结语说得真好:“整个生命就是一本敞开的书,一部经典,要好好读它,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学习。”这就是瑜伽。
三摩地篇
我们将展开拉加瑜伽(Raja Yoga )的学习,拉加瑜伽又称为阿思坦加瑜伽 (Ashtanga
Yoga)、瑜伽八阶。
哲人巴坦加里·马哈利希(Patanjali Maharishi)详细整理并阐述了早及重要的瑜伽文献——“瑜伽经”,然后解释给学生听。当他叙述这些理念时,学生便记录下摘要,只有几个字,后来就成为经文(Sutra)。
“Sutra”的字义是“线”,所以这些经文就像被线穿起来的字一般,有时不太成句子,没有主题、没有述词等。
在这短短的196句简短经文里,所有的瑜伽学问被清楚地描绘出轮廓:包括它的目的、需要的练习、学习途中遇到的障碍、如何排除障碍以及从练习中得到成果的精确描述。
1.现在要阐述什么是瑜伽了。
Anusasanam的意思是阐述或教导,因为巴坦加里并不仅仅想解释哲理,而是希望指导人们如何学习瑜伽。只有哲理是不能满足我们的。我们不能只靠字句的理解来达到目标,实际的练习才能有所成就。
2.约束心灵的变化就是瑜伽。
在瑜伽经里,巴坦加里赋予了瑜伽目标,对一个充满热忱的学习者来说,有这本经典就够了,因为其他的书籍也只是在解释这本经典。如果能约束心灵的变化,就可以达到瑜伽的目标,所有的瑜伽知识都是以此为基础。巴坦加里给予了瑜伽定义,并同时教导如何练习它。
“如果你能约束心灵不起涟漪,你就可以体验瑜伽了。”现在让我们来逐字讨论这部经典。
一般来说,瑜伽这个词被翻译为“结合”。但是,要结合一定得有两样东西,是什么与什么结合?就是身与心的结合。这里我们以“瑜伽”来代表瑜伽的经验,这种借由控制心灵的变化而得到的特殊经验被称为瑜伽。
七坦(Chittan)是指心灵的全部,要能一窥巴坦加里所说的心灵全貌,应该先了解在“七坦”里心灵的层次。
心灵的底层叫作阿汉卡拉(Ahamkara),即本位主义的“自我”层面,以“我”为主;往上则为灵性智能层面,叫作布地(Buddhi),是能提升智能或增加辨别的能力。另一个心灵层面叫作马纳斯(Manas),即为欲望层面,系通过感官被外在的事物所吸引。
举例来说,你正安静地坐着,享受着孤单,当厨房传来一阵香味,那一刻欲望层面会记录:“我闻到香味了。”这时,智能层面会区分差异:“那是什么味道?”“我想是乳酪。”“真好,哪一种?”“瑞士的。”“对,就是瑞士乳酪。”那么,一旦智能决定:“是的,是很好的瑞士乳酪,就像你去年在瑞士爱吃的那一种乳酪。”自我层面会说:“哦,是吗?那我应该现在吃一点。”
这三种想法往往同时产生,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致使我们很少能辨别其中的改变。
这些心灵上的变化,引起了你极力想要吃到乳酪的念头。此时,欲望被引发了,除非你窥视厨房,并且吃了乳酪,否则你的心不会回到原来宁静的状态。念头被引发,会努力达成这个欲望;一旦愿望实现了,你就又回到了原来宁静的状态。这是心灵的自然状态。但是,这样心灵的变化会扰乱了原来的“宁静”。
所有外在世界的不同,都是来自你心灵变化的结果。
举例来说,如果你自出生以后就没有见过父亲,在十岁的时候,他回来了,他敲你的门。打开门后,你看到的是一张陌生的脸孔。你跑去找妈妈:“妈妈,有一个陌生人在门口。”你妈妈看到长久失去联络的丈夫,非常快乐地迎接他,然后介绍说他是你的父亲,你说:“哦,我的爸爸!”几分钟以前,他还是一个陌生人,现在变成你的爸爸了,是他改变成为你的爸爸吗?不是,他还是同一个人,只是你将一个陌生人变成了你的父亲,如此而已。
整个外在世界都是基于你的想法和心的态度,整个世界都是你自己的反映。你的价值观可能会在短短的一秒钟内改变,如今天你可能连看都不想看那个曾经爱过的人。如果我们能记住这一点,就不会对外在的事物有这么多压力了。
这就是为什么瑜伽对于外在世界的变化不那么在意。有一段梵文这么说:“看其心,观其人。束缚与解脱都在你的内心。”如果你觉得被束缚,你就被束缚;如果你觉得解脱,你就解脱。外在的事物既不会绑着你,也不会释放你,唯有你的心使然。
这就是为什么我会对监狱囚犯说:“你们都觉得被关住了,渴望被释放,但是看看那些守卫,他们不也跟你们一样吗?他们也在监狱里,虽然晚上他们可以出去,但早上他们又回来了。他们爱来,你们爱出去,这围墙是一样的,对他们来说这不是监狱,对你们来说这是监狱,为什么呢?”
这围墙有什么改变吗?没有,你感觉它是个监狱,他们感觉这是一个工作和赚钱的地方,这是心理态度使然。如果你不把自己看成一个被关住的人,而认为这里是一个改正你自己错误的地方,它就会给你机会改变生活的态度,重新整理、净化自己,你将会喜爱待在这个地方,直到净化了自己。
即使他们说:“你的关押时间已届满,你可以走了。”你可能会说:“先生,我还没有涤除罪恶,我需要再多待些时间。”事实上,有许多这样的罪犯,在离开监狱以后,还是继续过着如瑜伽修行人的生活,他们甚至感谢这样的牢狱生活,因为他们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它。
所以,如果你能控制思想形式,将它改变成你所需要的,就不会被外在世界所束缚了。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不对,全看你将它视为天堂或地狱。所以,整个瑜伽是基于约束心灵的变化。如果你能控制你的心灵,就可以控制所有的事,那么这个世界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束缚你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