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589456
序 單周堯 頁3―4
一、總論 頁5―27
(一)「禮制語境」概念的提出
(二)「禮制語境」的辨識
1. 禮儀言行與一般動作的區別
2. 禮制相關之物與尋常事物的區別
(三)「禮制語境」的確立――本證與他證
(四)「禮例」與《三禮》的詮釋
(五)「禮制語境」與《尚書》的詮釋
(六)「禮制語境」與《論語》的詮釋
(七)「禮制語境」與《左傳》的詮釋
(八)小結
二、分論
(一)「禮例」與《儀禮》、《周禮》的詮釋:
1.《儀禮》所見婦人拜儀 頁28―48
2.《儀禮.士冠禮》冠者取脯適東壁見母 頁49―76
3.《周禮.神仕》之「禬」 頁77―85
(二)「禮制語境」與《尚書》的詮釋:
1.《尚書.顧命》之冊命禮儀及「廟」之所在 頁86―120
2.「諸侯冠禮之祼享正當士冠禮之醴或醮」 頁121―132
(三)「禮制語境」與《論語》的詮釋:
《論語.八佾》:「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 頁133―158
吾不欲觀之矣。』」
(四)「禮制語境」與《左傳》的詮釋:
1.「旌繁」 頁159―172
2.「使宰獻,而請安」 頁173―189
2.「孔子與弔,適季氏,季氏不絻,放絰而拜。」 頁190―199
4.「葬鮮者自西門」與「卿喪自朝」 頁200―218
5.「屬有宗祧之事於武城,寡君將墮幣焉墮幣,敢謝 頁219―239
後見。」
三、結語 頁240―243
參考文獻 頁244―265
後記 頁266
子濱研治禮學多年,於禮學諸端,研精究微,詳稽博辨,相關論文,發表於各重要學報,廣為學界稱譽。2011年,其《〈春秋〉〈左傳〉禮制研究》一書出版,所載諸論,皆思深悟銳,卓然有見。今又蹊徑獨闢,提出「禮制語境」此一概念,作為進入禮學堂奧之鑰匙,其功可謂偉矣。
本書分總論、分論、結語三部分。總論開宗明義,先闡明「禮制語境」此一概念,將「禮制語境」定義為文字所記錄古人踐行禮儀之特定環境。以人之行走動作為例,一般可按緩急程度,區分為「行」、「步」、「趨」、「走」、「奔」。劉熙《釋名?釋姿容》謂:兩腳進曰行,徐行曰步,疾行曰趨,疾趨曰走,疾走曰奔,此乃按疾徐程度不同所作之詞義區分。惟《爾雅?釋宮》云:「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門外謂之趨」,「中庭謂之走」,「大路謂之奔」,則指出場所不同,行走動作亦不同。此為禮容中之行容,帶有表禮功能,其事關涉禮儀、禮制,故需置於「禮制語境」中作考量。
子濱指出,若要準確釋讀某一經典中與禮相涉之文字,必須以該經典之文例與其他經典參照互證。以詮釋《春秋》、《左傳》為例,重構《春秋》、《左傳》之「禮制語境」,除以經傳本文為據,亦需參考《三禮》及其他經典。而《春秋》、《左傳》與《三禮》及其他經典所言禮制,實有合有不合,參照互證必須實事求是,不能強加牽合,宜自行從經傳本文,歸納出禮制之實質內容,否則可能會偏離春秋實況,導致治絲益棼。觀其所論,指微抉要,可謂洞徹閫奧。
既已釋述如何以本證與他證確立「禮制語境」,本書復舉例闡明「禮例」與詮釋《儀禮》、《周禮》之關係,以及「禮制語境」與《尚書》、《論語》及《左傳》之詮釋。子濱於此數端,廣稽博考,探賾鉤深,互證旁通,發明甚夥。
要之,本書總論提綱挈領,說明「禮制語境」此一概念之內涵及其辨識與確立,並列舉例證,輔助說明;於分論中,則對所舉以「禮制語境」詮釋《三禮》、《尚書》、《論語》及《左傳》之主要例證詳加探討。分論部分共十一篇,以禮典論,涵蓋冠、昏、喪、祭、朝、聘、鄉、射等禮。其中《〈儀禮〉所見婦人拜儀》、《〈儀禮.士冠禮〉冠者取脯適東壁見母》、《〈尚書.顧命〉之冊命禮儀及「廟」之所在》、《諸侯冠禮之祼享正當士冠禮之醴或醮》諸篇,以探討冠禮為主,而旁及昏、喪、祭、聘、饗、射、冊命諸禮;《「旌繁」》、《「放絰而拜」》、《「葬鮮者自西門」與「卿喪自朝」》諸篇,主要探討喪禮,旁及聘禮;《〈周禮〉之「禬」》、《〈論語.八佾〉: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墮幣》諸篇,主要探討祭禮,旁及朝聘之禮;至於《「請安」》一篇,則旨在探討饗禮與公飲大夫禮,亦旁及射禮。其所討論之對象,廣涉禮物、禮儀、禮辭諸端,皆甚多創獲。
於結語中,子濱指出,本書所舉例證,充分說明「禮制語境」存在於經典之字裏行間,對詮釋經典禮制至關重要。探明「禮制語境」,實為掌握經義之不二法門。
綜觀全書,於「禮制語境」與經典詮釋之關係,析纖甄微,深探竟討,考證精審,論辨明確。子濱治學,其心專,其思密,沉潛反復者二十餘年,宜其禮學之精醇若此也。
二零一七年七月文農單周堯謹識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