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20102891
内容简介
第一位走进台北李敖客厅的大陆作家
第一本全面解读李敖魅力的的“狂人“传记
近百幅图片全面展示“博学猛兽”的非凡人生
李敖向称“台湾第一狂人”、“奇才”、“斗士”、“文化顽童”,从小博闻强记,十三岁即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北京四中,到台湾后他曾和钱穆、殷海光、雷震、柏杨等人有交往,与多位女性有过情感纠葛,和当时的影星胡茵梦更是闪电结婚、闪电离婚;他说,锻炼一个男子汉最好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军队,另一个是监狱,这两个地方他都有刻骨体验;他个性超群,特立独行,竟把做家务当做健身锻炼,家里窗明几净,一尘不染。
作者傅宁军作为“大陆作家采访李敖第一人”,十八年前,就走进了台北金兰大厦李敖的家,见识了他的“十万藏书”和私人卡片箱,得到了他本人提供的第一手资料。全书从李敖1935年在东北出生,在北京度过童年和少年,一直写到2003年以后患病、治疗,主持凤凰卫视“李敖有话说”节目,参选台湾“立法委员”,乃至2005年的大陆之行、2010年的上海“世博”行,李敖的三个子女和家庭生活数种也有客观展示。
相关畅销书:《吞吐大荒::徐悲鸿寻踪》
徐悲鸿,一位卓尔不群的艺术先驱,一位从太湖乡村走向世界的文化巨星,也是一个关于艺术与人生的纷繁话题。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该如何重新认识徐悲鸿?为什么徐悲鸿在新中国诞生时已是一代大师,以往却总是回避徐悲鸿生存与成长的时代,以及与之交往的民国人物?徐悲鸿去世至今,又有哪些与之有关的人与事?
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离开不开这个民族的文化复兴,而要复兴民族文化,就不能去找寻文化历史上的那些先贤们。徐悲鸿就是一个值得追寻的先贤,一个“现代美术教育之父”,其一生浸染儒家思路,博采西方精华,几乎勾连着一部中国近代史和当代史。作者遍访历史亲历者与研究者,从长城内外到大江南北,从欧洲大陆到南流印度,力求还原历史真相,使今人得以重新认识其大师风范和精神遗产。拨开岁月风尘,寻找一个真实的徐悲鸿。
第一本全面解读李敖魅力的的“狂人“传记
近百幅图片全面展示“博学猛兽”的非凡人生
李敖向称“台湾第一狂人”、“奇才”、“斗士”、“文化顽童”,从小博闻强记,十三岁即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北京四中,到台湾后他曾和钱穆、殷海光、雷震、柏杨等人有交往,与多位女性有过情感纠葛,和当时的影星胡茵梦更是闪电结婚、闪电离婚;他说,锻炼一个男子汉最好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军队,另一个是监狱,这两个地方他都有刻骨体验;他个性超群,特立独行,竟把做家务当做健身锻炼,家里窗明几净,一尘不染。
作者傅宁军作为“大陆作家采访李敖第一人”,十八年前,就走进了台北金兰大厦李敖的家,见识了他的“十万藏书”和私人卡片箱,得到了他本人提供的第一手资料。全书从李敖1935年在东北出生,在北京度过童年和少年,一直写到2003年以后患病、治疗,主持凤凰卫视“李敖有话说”节目,参选台湾“立法委员”,乃至2005年的大陆之行、2010年的上海“世博”行,李敖的三个子女和家庭生活数种也有客观展示。
相关畅销书:《吞吐大荒::徐悲鸿寻踪》
徐悲鸿,一位卓尔不群的艺术先驱,一位从太湖乡村走向世界的文化巨星,也是一个关于艺术与人生的纷繁话题。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该如何重新认识徐悲鸿?为什么徐悲鸿在新中国诞生时已是一代大师,以往却总是回避徐悲鸿生存与成长的时代,以及与之交往的民国人物?徐悲鸿去世至今,又有哪些与之有关的人与事?
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离开不开这个民族的文化复兴,而要复兴民族文化,就不能去找寻文化历史上的那些先贤们。徐悲鸿就是一个值得追寻的先贤,一个“现代美术教育之父”,其一生浸染儒家思路,博采西方精华,几乎勾连着一部中国近代史和当代史。作者遍访历史亲历者与研究者,从长城内外到大江南北,从欧洲大陆到南流印度,力求还原历史真相,使今人得以重新认识其大师风范和精神遗产。拨开岁月风尘,寻找一个真实的徐悲鸿。
目 录
第一章 “小噢”叫成了小敖
第二章 “伟大惊人”的少年
第三章 父亲是个“老北大”
第四章 失恋了,李代桃僵
第五章 台大“长袍怪”
第六章 “鬼才”通吃军营
第七章 到校园“暂栖身”
第八章 “文星”闪烁
第九章 “小人物的傲骨”
第十章 一个永远的老师
第十一章 “碧潭山楼”之恋
第十二章 讨回一点公道
第十三章 纸上的浪漫
第十四章 “文星”的时代
第十五章 “没有青春只有斗”
第十六章 从爱情到友情
第十七章 “求人不如求己”
第十八章 软禁时,情人相伴
第十九章 训练男子汉的地方
第二十章 在狱中品尝孤独
第二十一章 “坐牢家爸爸”
第二十二章 “自动申请斗室独居”
第二十三章 明星加明星的婚姻
第二十四章 “因不了解而分手”
第二十五章 “黑牢不白坐”
第二十六章 “战斗性隐居”
第二十七章 “台独”走不通
第二十八章 有力量的“善霸”
第二十九章 无嗜好的“工作狂”
第三十章 应聘“东吴”上讲台
第三十一章 电视上的“笑面虎”
第三十二章 参选“总统”的“老顽童”
第三十三章 李登辉,我告你
第三十四章 “女人我不想躲”
第三十五章 跟诺贝尔有点缘
第三十六章 养生送死母子情
第三十七章 给漂亮女人一个机会
第三十八章 老李飞刀,其乐无穷
第三十九章 “难忘我是大陆人
第四十章 单打独斗,永远乐观
第四十一章 “我希望继续做李敖
后记:中国有个李敖
第二章 “伟大惊人”的少年
第三章 父亲是个“老北大”
第四章 失恋了,李代桃僵
第五章 台大“长袍怪”
第六章 “鬼才”通吃军营
第七章 到校园“暂栖身”
第八章 “文星”闪烁
第九章 “小人物的傲骨”
第十章 一个永远的老师
第十一章 “碧潭山楼”之恋
第十二章 讨回一点公道
第十三章 纸上的浪漫
第十四章 “文星”的时代
第十五章 “没有青春只有斗”
第十六章 从爱情到友情
第十七章 “求人不如求己”
第十八章 软禁时,情人相伴
第十九章 训练男子汉的地方
第二十章 在狱中品尝孤独
第二十一章 “坐牢家爸爸”
第二十二章 “自动申请斗室独居”
第二十三章 明星加明星的婚姻
第二十四章 “因不了解而分手”
第二十五章 “黑牢不白坐”
第二十六章 “战斗性隐居”
第二十七章 “台独”走不通
第二十八章 有力量的“善霸”
第二十九章 无嗜好的“工作狂”
第三十章 应聘“东吴”上讲台
第三十一章 电视上的“笑面虎”
第三十二章 参选“总统”的“老顽童”
第三十三章 李登辉,我告你
第三十四章 “女人我不想躲”
第三十五章 跟诺贝尔有点缘
第三十六章 养生送死母子情
第三十七章 给漂亮女人一个机会
第三十八章 老李飞刀,其乐无穷
第三十九章 “难忘我是大陆人
第四十章 单打独斗,永远乐观
第四十一章 “我希望继续做李敖
后记:中国有个李敖
免费在线读
李敖在文献会小露过锋芒,那是一次原始文件的考证。文献会以重金购得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的一份原始文件,是当时总会成立时秘密会议的签名册,有宋教仁等人亲笔签名。文献会如获至宝,专门送给参加过早期革命的于右任题字。于右任翻开签名册,没有找到他的名字,非常不快,他说记得他是在场的,怎么没有他呢?送名册的人回来,找到李敖,让他来考证,到底是这个签名证错了,还是于右任记错了?
李敖就有这个本事,他从史料堆中找出几份旁证,分析推理的结论是,于右任确实是参加辛亥革命了,但那一次会议于右任确实没有参加。于右任是“党国元老”,又是硕果仅存的辛亥革命当事人,李敖可以让他无话可说吗?李敖说:“可以。”他列出证据,一条、两条、三条,都是站得住脚的。
不知道文献会怎么向于右任回话的,只是听说于右任事后“为之不寐者数日”,没听说于右任再提出什么异议,李敖这个后生与于右任相隔半个世纪,居然能证实先辈的记忆错误,这已经够神奇的了。李敖说:“我真抱歉,以我的学问,实在找不出他参加的历史,这种抱歉持续了几天,直到我被文献会扫地出门,我才停止了抱歉。”
四年后,李敖写出《纠正于右任幻想出来的一段革命》一文,把这段考证的公案如实公布于众。这算是李敖在文献会解决的一个历史“疑难杂症”,他完成得很出色,叫文献会的同事不得不叹服。
李敖既然在文献会上班,当面与陶希圣也就打哈哈,他记着老师的叮嘱。姚提醒李敖“若过于放肆,不但树敌太多,亦恐于工作有妨”。吴相湘则要李敖“切忌多言”。他们奉劝李敖,“往事已过,今后仍应潜心学问”,“从此安心工作”,期许李敖埋头做学问,不要乱写文章,“借此研究民国史,以期有些具体的成就”。
陶希圣常找李敖聊天,拉近彼此距离。李敖明白,与姚从吾对他的学术期待不同,陶希圣是不愿他终老于学问的,想方设法拉拢李敖,自然是不想让李敖在国民党之外游荡。聊天是一门学问。话题天南地北,貌似随意跳宕,实际话中有话。李敖明白得很,他总是装做没听懂,应付了事。绕来绕去,陶希圣的意图逐渐显露,想拉李敖加入国民党。李敖铁了心,坚决不入。当初在军队,李敖连上前线的威胁都不怕,到文献会谋生,更没有必要“为五斗米折腰”,他这个糊涂装到底了。
如果说听了些老师的忠告,李敖与陶希圣表面上相安无事。然而,他并没有照老师所说,停下手中的笔。李敖的身子虽然进了文献会,但他的头脑仍一如既往地独立与活跃。“辩难文章”一篇篇在《文星》问世。《文星》第五十三期(1962年3月1日)发表《胡适先生走进了地狱》《为(播种者胡适)翻旧账》;第五十四期(4月1日)发表《我要继续给人看看病》;第六十期(10月1日)发表《胡秋原的真面目》《澄清对“人身攻击”的误解》等。李敖的文章在台湾社会不胫而走,争议与风波相伴相生,有人拍案叫好,有人痛骂不已。
在李敖笔端所批评的人物之中,最气恼的是“立法委员”胡秋原。李敖发表《胡秋原的真面目》,触及胡秋原早年的历史瓜葛。李敖本意并非在某个人,而是在“中西方文化论战”中证实自己的观点。但胡秋原怀疑李敖如此老辣,背后肯定有人指使,对李敖还之以人身攻击。李敖笑道,胡秋原有一种“幻想的被迫害症”。
十月四日的报纸登出消息,胡秋原控告李敖。这回老资格的胡秋原一口咬定初出茅庐的李敖有罪,咄咄逼人,似乎胜券在握。而李敖成竹在胸,也很沉得住气。陶希圣不守中立,转告李敖:一是他可以介绍律师。二是尽可放心打官司,文献会绝无问题。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陶希圣真够意思,他用意何在?这时,陶希圣认为时机到了,不再拐弯抹角,直截了当地对李敖说,还是加入国民党才好办事,入了党就变成了“自己人”,那样他胡秋原是党员,你李敖也是党员,党员对党员,支持李敖名正言顺。
……
李敖就有这个本事,他从史料堆中找出几份旁证,分析推理的结论是,于右任确实是参加辛亥革命了,但那一次会议于右任确实没有参加。于右任是“党国元老”,又是硕果仅存的辛亥革命当事人,李敖可以让他无话可说吗?李敖说:“可以。”他列出证据,一条、两条、三条,都是站得住脚的。
不知道文献会怎么向于右任回话的,只是听说于右任事后“为之不寐者数日”,没听说于右任再提出什么异议,李敖这个后生与于右任相隔半个世纪,居然能证实先辈的记忆错误,这已经够神奇的了。李敖说:“我真抱歉,以我的学问,实在找不出他参加的历史,这种抱歉持续了几天,直到我被文献会扫地出门,我才停止了抱歉。”
四年后,李敖写出《纠正于右任幻想出来的一段革命》一文,把这段考证的公案如实公布于众。这算是李敖在文献会解决的一个历史“疑难杂症”,他完成得很出色,叫文献会的同事不得不叹服。
李敖既然在文献会上班,当面与陶希圣也就打哈哈,他记着老师的叮嘱。姚提醒李敖“若过于放肆,不但树敌太多,亦恐于工作有妨”。吴相湘则要李敖“切忌多言”。他们奉劝李敖,“往事已过,今后仍应潜心学问”,“从此安心工作”,期许李敖埋头做学问,不要乱写文章,“借此研究民国史,以期有些具体的成就”。
陶希圣常找李敖聊天,拉近彼此距离。李敖明白,与姚从吾对他的学术期待不同,陶希圣是不愿他终老于学问的,想方设法拉拢李敖,自然是不想让李敖在国民党之外游荡。聊天是一门学问。话题天南地北,貌似随意跳宕,实际话中有话。李敖明白得很,他总是装做没听懂,应付了事。绕来绕去,陶希圣的意图逐渐显露,想拉李敖加入国民党。李敖铁了心,坚决不入。当初在军队,李敖连上前线的威胁都不怕,到文献会谋生,更没有必要“为五斗米折腰”,他这个糊涂装到底了。
如果说听了些老师的忠告,李敖与陶希圣表面上相安无事。然而,他并没有照老师所说,停下手中的笔。李敖的身子虽然进了文献会,但他的头脑仍一如既往地独立与活跃。“辩难文章”一篇篇在《文星》问世。《文星》第五十三期(1962年3月1日)发表《胡适先生走进了地狱》《为(播种者胡适)翻旧账》;第五十四期(4月1日)发表《我要继续给人看看病》;第六十期(10月1日)发表《胡秋原的真面目》《澄清对“人身攻击”的误解》等。李敖的文章在台湾社会不胫而走,争议与风波相伴相生,有人拍案叫好,有人痛骂不已。
在李敖笔端所批评的人物之中,最气恼的是“立法委员”胡秋原。李敖发表《胡秋原的真面目》,触及胡秋原早年的历史瓜葛。李敖本意并非在某个人,而是在“中西方文化论战”中证实自己的观点。但胡秋原怀疑李敖如此老辣,背后肯定有人指使,对李敖还之以人身攻击。李敖笑道,胡秋原有一种“幻想的被迫害症”。
十月四日的报纸登出消息,胡秋原控告李敖。这回老资格的胡秋原一口咬定初出茅庐的李敖有罪,咄咄逼人,似乎胜券在握。而李敖成竹在胸,也很沉得住气。陶希圣不守中立,转告李敖:一是他可以介绍律师。二是尽可放心打官司,文献会绝无问题。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陶希圣真够意思,他用意何在?这时,陶希圣认为时机到了,不再拐弯抹角,直截了当地对李敖说,还是加入国民党才好办事,入了党就变成了“自己人”,那样他胡秋原是党员,你李敖也是党员,党员对党员,支持李敖名正言顺。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