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0635934
本书从财富观的角度,以中华近世以来的社会经济激荡和变革为背景,采用史论结合、纵横比较的方法,全面探究邵逸夫的商业理念和财富哲学,旨在揭示现代华人的经营之道,为创业者追求基业长青和圆满人生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全书内容包括邵逸夫身上体现出的成功人士的基本素质、邵逸夫的商业理念、邵逸夫的用人之道、邵逸夫的经营智慧和邵逸夫的财富哲学等。全书以浙江商人的代表、慈善企业家的标杆、爱国企业家的典型、社会企业家的典范和具有世界视野的华人企业家概括邵逸夫的商业成就,总结邵逸夫用一生书写的商业
传奇。
第1章 成功人士的基本素质…………………………………………………… 1
7
1
6
28
3
2
4
第2章 商业理念…………………………………………………………………. 60
0
4
第3章 用人之道……………………………………………………………….. 107
第4章 经营智慧……………………………………………………………….. 140
5
第5章 财富哲学……………………………………………………………….. 178
2
0
第6章 华人企业家的翘楚,国人的精神财富………………………….. 201
1
后记………………………………………………………………………………….. 234
参考文献……………………………………………………………………………. 237
邵逸夫先生一生热爱国家,关心民祉,慷慨捐赠,惠及多方。其爱国之情,其为国之志,人们将铭记在心。——?习近平
2014年1月7日,香港知名电影制作人、娱乐业大亨、慈善家邵逸夫在家中离世,享年107岁。2014年1月17日,邵逸夫爵士的追思会在香港将军澳邵氏影城举行。与邵逸夫生前的财富和声望相比,他的追思会显得有些冷清和落寞,没有花圈或花篮,没有排场的气势,只有追思会主礼堂中央挂着的邵逸夫身着西装的巨幅彩色半身像,证明着被追思者的不凡和特殊。
邵逸夫生于1907年11月19日,原名邵仁楞,号逸夫,祖籍浙江宁波,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镇,在兄妹8人中排行第6,在上海时期被称为“邵老六”,后来在香港被尊称为“六叔”。作为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创办人之一、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荣誉主席、香港上海商会成员、香港著名的电影制作者,邵逸夫的名号很多,而这些诸多名号都源自其成功的经营。他将哥哥们制作的“天一”影片在南洋发行和推广,在异地他乡站稳了脚跟;他独闯好莱坞,险些搭上了性命,但却带回了当时先进的电影拍摄器材;他大手笔进入香港,所建立的邵氏影城成为亚洲的影视基地,在此拍摄和制作了无数优秀的影片;他以敏锐的眼光看到了电视业的崛起,毅然退出给邵氏带来无限辉煌的电影业而投身TVB,这可谓华丽的转身,从此,香港的电视业与邵逸夫密不可分。在个人事业获得辉煌时,邵逸夫积极投身于慈善公益事业。多年来,邵逸夫捐助数以百亿计款项,为内地、香港两地建设教育、医疗设施等。因其巨大而重要的贡献,社会各界给予了极高的尊重和评价,获得了诸多殊荣。1974年获英女王颁发CBE勋衔。1977年获英女王册封为爵士。1990年,中国政府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1991年,美国旧金山市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2002年创立“邵逸夫奖”,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及天文学卓有成就的科学家进行奖励。
邵逸夫的一生是如此的辉煌而又充满传奇色彩,正像有评论所说,他的一生就是一部精彩的电影。我们不禁会问:是什么让邵逸夫如此的成功?他的财富观给出了答案。纵观古今中外商海中的成功者,他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质,如良好的个人素质、独特的用人之道、出奇制胜的商场技巧等,这些成功的要件,邵逸夫皆具。
从个人基本性格看,邵逸夫具有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永不言败的执着精神。在南洋时的手推肩扛、栉风沐雨、蚊虫叮咬,不仅没有让邵逸夫退缩,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靠着这股拼劲和毅力,他和三哥让邵氏电影实现当地化。邵逸夫勤奋工作,即使是在已经功成名就之时,仍然坚持工作,被人冠以“工作达人”。在工作中,邵逸夫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对邵氏影片进行严格地把关,宁可烧掉不满意的片子,也不要倒了“邵氏出品,必属佳作”的牌子。邵逸夫在生活上,崇尚节俭,从不奢侈浪费,他的节俭甚至达到了吝啬的程度,为了节约开支而不愿让人出去买生煎馒头的故事曾经在坊间广为流传。当然邵逸夫走上电影这条道路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密不可分,强烈的喜爱之情,使邵逸夫将电影不仅当做赚钱的工具,更成为他实现理想和享受人生的方式。
良好的个性特点为邵逸夫的成功提供了内在条件保障,而邵逸夫的独特商业理念为其成功提供了方向指导。邵逸夫秉持传统儒商的经营理念,坚持以诚信为本,在他的创富之路上没有一分钱是靠坑蒙拐骗获得的,都是一张票一张票赚回来的。邵逸夫勇做,审时度势,以世界性的眼光审视市场,把握商机,成为中国电影业的领军人物。当有声电影兴起时,他抓住时机,投身有声电影;当彩色电影兴起时,他拔得头筹;黄梅戏、武打片更是让邵氏红遍大江南北。投身电视业后,一部部经典剧集构成香港人乃至华人的集体记忆。这些都与邵逸夫胸怀大志,敢为天下先,与国际接轨的商业理念相关。
无可否认,邵逸夫是电影天才,但他也深知孤掌难鸣,个人力量的局限,所以,邵逸夫与其他成功企业家一样极为重视人才的价值和意义。对人才的重视构成了邵逸夫独特的用人之道。邵逸夫有一种慧眼识英雄的能力,他与邹文怀、李翰祥的故事无不是其会识人、善用人之智慧的体现。而且邵逸夫的人才观是系统的、永续的。虽然也曾经挖过竞争对手的墙角,但很快他有了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南国艺员训练班、香港小姐等一系列机构和活动的设置与开展为邵氏提供了大量各路人才。各路英雄聚于邵氏,让邵逸夫不会因为缺兵少将而受到掣肘。对于人才,邵逸夫礼贤下士、任人唯贤,与各路人才坦诚相见、推心置腹,赢得了他们的认可和鼎力相助。
作为电影制作公司的掌门人,邵逸夫是成功的;作为企业家,邵逸夫也是成功的,他形成了自己的经营智慧。邵逸夫坚持与时俱进,不拘泥、不保守,不断革故鼎新,站在市场潮流的前沿,凭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大胆,精打细算,让自己的财富飞速积累。邵逸夫的财富观独特的一点在于,他将义利相统一,相信只有义才能带来利。所以他常说“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也要用之于民”,只有用之于民,才会让财富发挥更大的价值。基于如此理念,邵逸夫热心于慈善、教育事业,让逸夫楼、逸夫馆在中国大地遍地开花,也为自己赢得了巨大的荣誉。所以,邵逸夫不仅是成功的商人,更是爱国的商人和慈善企业家,是具有世界眼光的企业家,他既是宁波商人的典范,更是中国商人的翘楚。邵逸夫“有舍才有得”的辩证创富思想,已经成为一种财富哲学,为更多企业家、商人所参考和借鉴。
对于如此一位卓越企业家,人们给予了诸多美誉和赞赏。当邵逸夫辞世后,无论是政界要员,还是影视名人,或者普通民众,都有深深的追思和缅怀。斯人已逝,事业长存。邵逸夫的辞世是个人的退场,但其事业和精神已积淀为一个符号、一种象征而绵延于华人的心中。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