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4190169
★想要读懂一位文坛大师,你不能不知道的几个重要关键点: 他在文坛的地位是怎样的? 他的良师益友是哪几位? 为什么他能够拥有如此高的赞誉? 他是怎样一步一步的成为世界瞩目的文坛巨擘? 他所生活的国家和时代,对其写作初衷、语境和写作风格有什么影响? 在阅读名家经典著作的过程中,该如何吸取文学精髓,并能够灵活应用? 创新阅读体验NO.1,让世界文学“大人物”与你零距离接触 读懂一位文坛大师,就从本书开始!
本书讲述了雨果的生平和他所处的法国革命年代。雨果经历了的法国历史动荡的时代,他的观念随着从帝国到共和的几经起落而彷徨,确定了共和主义立场且坚定不移。
雨果在诗歌、戏剧、小说、文艺理论和政论各个方面均有非凡的建树且成果丰硕。作为诗人,他发表了25部诗集,约22万余行;作为小说家,他写了20部小说,其中长篇小说5部,字数达300余万字;作为剧作家,他写了10多个浪漫剧和其他剧本。他还写了3部政论作品、3部游记,若干部见闻录、文学评论,等等。
本书对雨果创作体裁与创作成就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分析了他的创作特点并对主要作品进行了解析。选取其有代表性的作品,从写作的时代背景、故事梗概及特色赏析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讲解。
在本书中,雨果告诉你那个悲惨世界的那些事儿。
前言 /001
引言 /001
部分 生平
1. 出生与家庭(1802.2)/003
父母的婚姻有些传奇 /004
动荡时代 父辈们的不同政见 /006
2. 奔波的幼年和童年(1802.8—1813)/007
地中海的科西嘉岛和厄尔巴岛 /008
回到巴黎 /008
意大利之旅:阿维利诺省大理石府第 /009
再回巴黎:私塾里的童年 /011
远行西班牙 /012
巴荣纳,孩童的朦胧之恋 /013
欧那尼小镇 /014
马德里贵族学校的经历 /015
又回巴黎 /016
3. 少年时代(1814—1820)/018
拿破仑退位 路易十八回来了 /018
寄宿学校里的小诗人 /019
颂诗获奖 开始写小说 /023
父母离异 创办《文学保守者》周刊 /025
文坛上初露锋芒 /027
初恋 /028
4. 葬礼与婚礼(1821—1822)/029
母亲去世 /029
结婚 /031
5. 早期创作(1822—1827)/032
对时局的认识 /032
苦乐参半的日子 /033
塞纳克尔诗社与《法兰西诗神》/034
父爱的博大与政见无关 /036
查理十世的加冕典礼 /037
结识朋友 /038
6. 浪漫主义文学创作(1827—1840)/039
《旺多姆广场铜柱颂》——保王主义立场的转变 /040
《克伦威尔》——浪漫主义宣言书 /042
父亲离世 /044
创作走向人民 /044
《一个死囚的末日》——不要死刑,要人道! /045
《玛丽蓉·德·洛尔墨》遭禁演 /046
为《欧那尼》而战 /048
七月革命与七月王朝 /050
讴歌年轻的法兰西 /050
《巴黎圣母院》——反封建!反教会! /053
婚姻很美好 无奈有些烦 /054
七月王朝——金融贵族和银行家的天地 /055
《克洛德·格》——浪漫主义作家的现实主义作品 /057
巴黎六月起义与《悲惨世界》/058
剧本创作的时代精神 /059
走入低谷 /061
里昂工人起义 呼吁社会关注 /062
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 踏上政坛 /063
7. 创作进入低潮(1840—1847)/066
《城堡里的伯爵》演出失败 浪漫主义戏剧衰败 /066
痛失爱女 /067
8. 走向共和(1848—1851)/069
二月革命——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建立 /069
六月起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次战斗 /070
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上台 /072
决裂 /073
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恢复帝国 /075
9. 流亡生涯 创作高峰期(1851—1870)/077
布鲁塞尔 /077
泽西岛 /078
盖纳西岛 /080
流亡者的人道主义情怀 /082
《悲惨世界》的诞生 /084
10. 返回祖国 以笔战斗的勇士 (1870—1880)/086
凶年岁月 /087
巴黎公社 /090
晚年创作与多事之秋 /092
人道主义老战士的欣慰 /094
11. 人生迟暮(1881—1885)/096
第二部分 创作
20 部小说:人道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情怀 /101
12 部戏剧:与古典主义决裂的时代之歌 /105
25 卷诗歌:浪漫与讽刺的史诗 /109
第三部分 主要作品介绍
《巴黎圣母院》/119
《悲惨世界》/136
附录
雨果生平及创作年表 /158
参考文献 /164
让我们随着这套“大人物系列”走近世界文豪,聆听大师们的妙言,感受大师们非凡的生活。
置身于历史的画卷,仰望文字长空的星辉,寻找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历程。从古希腊的神话、王国到中世纪的骑士、城堡,从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到五光十色的繁华都市,从奔腾喧嚣的瀑布、河流、海洋到恬静幽美的森林、峡谷、田庄,世界文学之窗一扇一扇向我们打开,久远凝固的历史画面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在我们面前展开,让我们去漫游绚丽多彩、浩瀚无边的文学世界,让我们去游历文学世界的每个角落,体会人们的情感、爱恋、幸福以及痛苦、忧伤、希望……
在品读这些经典原著时,我们体会着大师们灵动的语言,共享着人类精神的家园,和大师们零距离接触,感受他们的生命和作品的意义,我们将能更多获取教益。让我们每一个人的文学梦从这里走出,在人生之路的不远处收获盛开的花朵和丰硕的果实。
是一位超越国境的天才。
——法国诗人 波德莱尔
维克多·雨果把他的心灵袒露在你面前。
——俄国作家、思想家 列夫·托尔斯泰
雨果是法国极少数的真正受到民众欢迎的作家之一。
——法国哲学家、文学家 萨特
在文学界和艺术界的所有伟人中,他是活在法兰西人民心中的伟人。
——法国作家 罗曼·罗兰
为《欧那尼》而战
雨果决定写一部因反抗暴君而被社会邪恶势力毁灭的一位英雄的悲剧。雨果对西班牙的印象很深,西班牙贵族的傲慢和青年的无所畏惧植入了他童年的心底,他至今还记得那年远赴西班牙时途经的欧那尼,那空空的房屋冷冷地站立,那门楣、门锁,那一切。他决定创作一出以欧那尼为作品和主人公名字的浪漫主义戏剧。
雨果 8 月 27 日开始动笔,9 月 25 日完稿。
《欧那尼》讲的是 16 世纪西班牙一个贵族出身的绿林好汉欧那尼与国王、公爵抗争的悲剧故事。欧那尼的父亲是西班牙的一个大贵族。父亲被西班牙国王处死了,他无家可归,只好落草为寇,成为一个要报杀父之仇的叛逆者。这个叛逆者深深地爱着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莎尔。他有两个情敌:一个是老伯爵,是莎尔的监护人;另一个是西班牙的储君——年轻的唐卡洛斯。欧那尼在与储君的较量中取得了胜利。在举行婚礼之际,老伯爵以欧那尼曾有的诺言相要挟,让这对恋人悲惨地死去。
雨果答应剧院经理泰洛尔在 10 月 1 日前完成剧本,并让泰洛尔在这一天召集剧本审查委员会审查,他要直面这些检察官朗读剧本。
这一次,剧本顺利通过了,审查会同意该剧本在法兰西剧院上演。
从 1829 年 10 月到 1830 年 2 月,雨果和阿黛尔全身心地投入了剧院的排演工作。雨果不仅要指导演员的表演,解决幕后的钩心斗角,还要了解报纸和警察等的动向。剧本还未发表,许多报纸和杂志就开始攻击这部作品,连带攻击作者。保皇派指责雨果变节,传统派说他破坏公认的准则,等等。
雨果预料,《欧那尼》首演时,保守派一定会进行破坏。剧院经理泰洛尔建议雇用剧院的鼓掌班来捧场。雨果认为他们不可靠,他们的掌声是送给付钱多的一方的。雨果要用一支自愿支持《欧那尼》的队伍来助威。这支队伍很快集合成立。队伍由年轻的文学家、画家、报人、大学生、印刷工等 300 人组成。他们将手持印有“铁”字的红色硬纸片,以披头散发的怪诞形象进入会场,抗议传统思想和观念,维护和保护《欧那尼》的首演现场。
1830 年 2 月 25 日下午 2 点,法兰西剧院门前聚起了一群衣着打扮怪怪的人。他们长头发、大胡子,身着各种奇装异服。这些人是雨果的支持者。3 点,他们就先行进入剧场,占据了整个池座和几排楼座。大家情绪高昂,这边唱歌,那边讨论政治问题,场面很是热烈。
晚上,观众们陆续进入剧场,法兰西学院的院士们也来了。观众席上人满为患。
演出开始了,争吵也开始了。池座和楼座的战士们保护着演出的局面,一句好的台词,一个好的场面,他们就使劲鼓掌,观众受到感染,掌声自然更加热烈。这出戏本身太精彩,赢得了观众不停地喝彩。特别是后一场,欢呼声雷动,花束、花冠纷纷朝舞台上飞去。
首演取得了胜利。雨果被战士们抬了起来,抛向空中。
当时,法国正酝酿着七月革命,革命和保守两股势力正在较量。在文学界,古典主义戏剧还在顽固地霸占着剧坛,雨果的浪漫主义剧本《欧那尼》的上演,抒发了反对专制暴君的激情,表达了当时法国社会各阶层对波旁王朝无比愤怒的情绪。《欧那尼》的上演轰动了戏剧界,引发了现场观众的两种思想和势力的争斗,成为当时文坛上的重大事件。
围绕《欧那尼》的演出,古典主义者同浪漫主义者之间进行着激烈的争斗。反对派组织了强大的攻势,他们在报纸上发表了讽刺漫画;在剧场上采取了喧嚣和谩骂等反击形式。但拥护雨果的战士们仍然斗志昂扬,情绪高涨。《欧那尼》以百场的演出,场场爆满的盛况取得了决战的后胜利。
《欧那尼》的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它宣告了古典主义独霸剧坛时代的终结,标志着新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确立,证明了民主的进步力量正逐渐强大。
雨果积极投身于为社会进步而斗争的洪流中,他用自己创作的作品《欧那尼》与古典主义者展开斗争,彻底击败了古典主义戏剧,促进了文艺的新生。从此,浪漫主义文学占领了法国的文学阵地,浪漫主义戏剧在巴黎舞台上占据主宰地位。
《欧那尼》的演出作为一个重大事件而载入法国文学史册。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