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4190152
★想要读懂一位文坛大师,你不能不知道的几个重要关键点: 他在文坛的地位是怎样的? 他的良师益友是哪几位? 为什么他能够拥有如此高的赞誉? 他是怎样一步一步的成为世界瞩目的文坛巨擘? 他所生活的国家和时代,对其写作初衷、语境和写作风格有什么影响? 在阅读名家经典著作的过程中,该如何吸取文学精髓,并能够灵活应用? 创新阅读体验NO.1,让世界文学“大人物”与你零距离接触 读懂一位文坛大师,就从本书开始!
本书讲述了歌德漫长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经历。他不仅是诗人、剧作家、文艺理论家,还是政治活动家、思想家、自然科学家。他的作品数量难以统计,8岁时就开始了写作。24岁的歌德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引发了感伤主义和狂飙突进文学运动;46岁的歌德和席勒创立了“魏玛古典主义”,标志着德国民族文学的形成;晚年的歌德又预言了世界文学时代的到来。
前言 /001
让我们随着这套“大人物系列”走近世界文豪,聆听大师们的妙言,感受大师们非凡的生活。
置身于历史的画卷,仰望文字长空的星辉,寻找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历程。从古希腊的神话、王国到中世纪的骑士、城堡,从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到五光十色的繁华都市,从奔腾喧嚣的瀑布、河流、海洋到恬静幽美的森林、峡谷、田庄,世界文学之窗一扇一扇向我们打开,久远凝固的历史画面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在我们面前展开,让我们去漫游绚丽多彩、浩瀚无边的文学世界,让我们去游历文学世界的每个角落,体会人们的情感、爱恋、幸福以及痛苦、忧伤、希望……
在品读这些经典原著时,我们体会着大师们灵动的语言,共享着人类精神的家园,和大师们零距离接触,感受他们的生命和作品的意义,我们将能更多获取教益。让我们每一个人的文学梦从这里走出,在人生之路的不远处收获盛开的花朵和丰硕的果实。
这位非凡的人物及其精神可以比作一个多棱形的金刚石,每转一个方向就显出一种不同的色彩。
——《歌德谈话录》作者 爱克曼
歌德的初始现象并不已经意味着一种理念,而是意味着一种精神——感性的本质,在纯粹的本质概念和感性世界的偶然现象之间进行调和。
——哲学家 黑格尔
歌德在写《中德四季晨昏杂咏》组诗时是受到《花笺记》里所得到的冲动。他能够鲜活地理解这些冲动,深深地钻进它的幕后,所以他的思想能够和中国的真正精神,直接地深深吻合。
——德国著名学者 卫礼贤
歌德在自己的领域中是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 恩格斯
韦茨拉尔就职 时代的烦恼
1772年5月10日,歌德听从父亲的教谕来到了韦茨拉尔的帝国法院。同年5月25日,他开始在帝国法院实习。父亲对儿子的学业感到满意,为他领取了律师执照,希望他能从此安心这个职业。但青春旺盛的歌德却安静不下来,他本来就不喜欢法律,对事务所的事情采取应付态度,因此来找他的人很少,这样的日子过得既枯燥又无聊。有一次歌德出庭辩护,由于言辞太激烈,受到法官的斥责,这使他对这个职业更是心灰意冷。
这次在帝国法院的实习对歌德并非不重要,他对帝国法院的情况是很感兴趣的。因为他希望能够从中获得一幅帝国现状的图景,尽管他同时也意识到了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歌德希望有依照进步的、人本主义的裁决和实践,以及有顾及心理和社会因素的法规工作。
韦茨拉尔是个荒凉乏味的城市,23 岁的歌德起先只是喜欢郊外的自然风光,但韦茨拉尔却注定了要在他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记忆。
1772年6月9日,歌德去参加两里地外的福尔佩特豪森舞会,在路上他认识了法官亨利·布胡的大女儿夏绿蒂。夏绿蒂长得并不十分美丽,但活泼可爱,周身散发着青春的气息。她母亲去世后,她就代替母亲尽心尽力抚育她的10个弟妹。歌德就与她以及另外一些同伴同车赶赴舞会。夏绿蒂的未婚夫克斯特纳因事耽误了,正骑着马在后面走。
克斯特纳是韦茨拉尔公使馆的秘书,他头脑聪明,处事稳重,知识渊博。克斯特纳比歌德大几岁,同时也是歌德的朋友。
夏绿蒂比歌德小4岁,她没有过于热烈的感情和超越传统的思想,她有一份淡淡的宁静,注重的是人们对自己的评价以及自己在整体中的位置。
在歌德的眼里,夏绿蒂是一个淡泊不矜持的女子,不爱打扮。但那种“轻盈秀丽的体貌,纯良健全的性格,以及从此派生的蓬勃的生气,对于日常事务处理的才智”的魅力深深地吸引和迷醉了歌德。
那次舞会上,夏绿蒂让歌德着迷,歌德对她一见倾心。
第二天,歌德去她家探访了她。夏绿蒂因为自己已经订婚,与歌德的交往便没有了矜持,只有倾心相处。她也很喜欢跟歌德做伴。从此,歌德几乎天天都来夏绿蒂家,和她的弟弟妹妹在一起。整个一个夏季,农场、牧场、花园到处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和夏绿蒂在一起的日子,他感到莫大的难言的幸福。然而,这一开始就注定歌德的爱恋是一场单相思。因为在夏绿蒂心里,她的未婚夫克斯特纳是一个非常正直和可信赖的男子。刚开始克斯特纳也经常和夏绿蒂、歌德在一起,克斯特纳同歌德保持着友谊。在度过一个晴和美好的夏天以后,歌德深感他们三人的关系日趋紧张和尴尬。夏绿蒂也明确表示只能给歌德以友谊,并且越来越巧妙地与歌德保持着距离。歌德明白自己的爱回到了原点,他陷在感情的困境里难以自拔,他萌发了自杀的念头,他将一把磨好的匕首放在枕头底下,但终他还是解脱出来了,他的理智占了上风。
歌德决定离开此地,临别前一天,歌德带着迷惘而痛苦的心情来到花园,决定见夏绿蒂后一面。这次见面不但没有让他安心离开,反而更加深了离别之苦。晚上,他分别给克斯特纳和夏绿蒂写下了一封告别信。
1772年9月11日,歌德离开了韦茨拉尔,回到了法兰克福。
歌德在法兰克福完成了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之后,于1774年8月31日,给绿蒂寄去了自己的剪影和这首《致绿蒂》的诗。
亲爱的绿蒂,这儿也写着:
我赠给你我的剪影,
你能看见我长长的鼻子,
高耸的脑门,乞求的嘴唇,
一张肯定十分丑陋的脸——
可是你却看不见我的爱情。
诗中表现出年轻的歌德内心的无限烦恼。他与鄙俗的社会格格不入,他的感伤、他的愤世嫉俗、他的真挚的情感,无不夹杂着对社会的一种批判精神,体现着在重重封建压迫下渴望个性解放的青年一代的心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