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铜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822500
本书是一本关于英国和德国战列巡洋舰的“全景式”著作,它囊括了历史、政治、战略、经济、工业生产以及技术与实战使用等多个角度和层面,并将之整合,对战列巡洋舰这种独特类型的舰种进行整体的分析、评估与描述,明晰其发展脉络、技术特点与作战使用情况,既面面俱到又详略有度。同时附以俄国、日本、美国、法国和奥匈帝国等国的战列巡洋舰的建造与使用情况,全方位展示了战列巡洋舰这一舰种的发展情况与其重要性。
除了翔实的文字内容以外,书中还附有大量相关资料照片,以及英德两国海军所有级别战列巡洋舰的大比例侧视与俯视图和为数不少的海战示意图等。
本书详细描述大战前和战争期间战列巡洋舰这一舰种的高速发展及其强大武力。通过对比手法,首先分析了*次世界大战前英、德两国的对抗关系、外交政策、战略和战术特点、经济工业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海军政策如何引导两国战列舰计划开展。然后逐章介绍两国战舰的发展、设计、建造、维护,以及在战争中的运用,细节甚至涵盖推进装置、武器、消防和通信系统等设施,对每次设计的创新方面及其优点和缺点都进行了阐述。
公制—英制单位对照换算表
前言
第一章 迎头碰撞的航线:1870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德国策
第二章 战列巡洋舰的诞生:战略、经济与技术上的挑战
第三章 英国皇家海军的战列巡洋舰
第四章 德意志帝国海军的战列巡洋舰
第五章 英德战列巡洋舰的作战使用
第六章 英德战列巡洋舰:技术与作战使用上的对比
附录 其他国家的战列巡洋舰
参考资料
战列巡洋舰(Battlecruiser)是有史以来最令人着迷的海军作战舰艇种类之一。它们那雄伟的身姿、出众的航速和强大的武备所传达给观者的力量感、现代感、快速反应力和战斗力,铸就了其在人类海战史上的迷人风采。无论是安静地停泊在锚地,还是以满旗的盛装姿态出现在阅舰式上,或笼罩在浓郁的硝烟中,在巨炮的炮口焰下时隐时现,抑或冲破惊涛骇浪全速冲向敌舰,都体现着战列巡洋舰这一舰种自1905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发展与辉煌期内在海军军事技术上取得的最高水平与创新成果。
战列巡洋舰是传统学科(造舰与冶金)和新兴学科(电力、蒸汽轮机、燃油锅炉、火控与无线电技术)的优良结合体,它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所进行的各种海上战斗—包括突袭、追击、正面交锋等—无一不彰显着这些新型战舰在技术与工程方面的出众品质。此外,指挥战列巡洋舰作战的海军将领们的领导能力、舰上官兵们的训练水平和战斗勇气也增强了这一品质。不过,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散尽,以及海军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加之新式海战兵器(潜艇与海军航空兵)的崭露头角,使得战列巡洋舰这一舰种在海上战争中的作用不断被削弱,并导致其逐渐被新问世的另一种新型主力舰—快速战列舰所取代,从而慢慢走向了消亡。
战列巡洋舰甫一问世,就成为当时发展势头最为迅猛的明星主角舰种,并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最著名的几场海战中有着让人瞩目的表现,而英国和德国各自设计建造的多级战列巡洋舰则是其中最为醒目的两面旗帜。战列巡洋舰的缔造者是曾于1904—1910年担任英国第一海务大臣(First Sea Lord)的皇家海军上将约翰·费舍尔爵士(Sir John Fisher)。费舍尔在任期间,为英国皇家海军一手打造了划时代的“无畏”号(HMS Dreadnought)战列舰,为战列舰这一古老舰种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并借此开发出了一款新型战舰—战列巡洋舰。战列巡洋舰的开山之作“无敌”级(Invincible Class)配备了类似于“无畏”号战列舰火力强大的单一口径主炮,其航速也远超当时的其他主力舰和担负舰队侦察与护航任务的装甲巡洋舰,可谓是强火力和高航速的完美结合体。
凭借着出众的性能,战列巡洋舰成了消灭敌巡洋舰—包括那些在敌舰队中担任前卫任务的舰艇和专事破交的商船袭击舰—的理想武器,同时还能充当己方舰队的急先锋,前出对敌舰队实施侦察,并及时将敌舰队的航向、航速等动态信息向本舰队的高级指挥官实时通报。面对英国人的创新之作,德国海军以动工兴建自己的战列巡洋舰作为回应,1908年“冯·德·坦恩”号(SMS Von der Tann)开工,德国海军也走上了发展战列巡洋舰的道路。英德两国在战列巡洋舰的建造上都投入了巨量的资源。1906—1914年,英国皇家海军有10艘战列巡洋舰入役,其中9艘于一战爆发前即已加入皇家海军序列;德国海军在这一时期有5艘入役,其中4艘是在战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海军又得到了另外4艘新建战列巡洋舰的补充,而德国海军只新增了2艘。在英德两国战列巡洋舰的设计偏好方面,至少在日德兰海战之前,英国战列巡洋舰一直更看重航速和武备,而非装甲防护,尽管有证据表明这并不是英国战列巡洋舰的主要命门所在。德国的设计师们则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放弃了对武备(特别是主炮)的过分偏重,而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加强装甲防护和其他能够提高全舰生存能力的因素上,如更加合理的舰体隔舱划分和更为有效的水下部位防护等,从而设计出了性能更为均衡的战舰。德国设计师们还迅速地查明了火炮弹药在储存、搬运和使用等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建立了确保全舰安全的相关弹药使用操作规程。
战列巡洋舰这一舰种在海军技术发展、舰队战术的进化和海军史上所体现出的重要性,一直吸引着众多专家和海军军事作家的关注。长久以来,海军军事作家们专注于战列巡洋舰这一素材,创作了大量与之相关的作品,包括书籍、文章,以及分析介绍某艘战舰的起源、研发、造价、技术特点、作战行动、战斗表现和缺陷弱点等的专著。一般来说,尽管有时这些作品也较多地注重其中的插图,如随附图纸和照片等,但基本都还是以文字描述的形式示人。
那么,既然同类作品已经汗牛充栋,读者们为什么还要打开这本关于战列巡洋舰的新书呢?首先无疑是战列巡洋舰的设计过程、技术沿革和作战史所散发的独特魅力,使我们对这一舰种产生了格外的关注;其次是因为本书通过引入在此前其他相同题材书籍中普遍缺乏的完整、原创的内容,为读者们提供了高附加值。我们在写作本书时,遵循了与其他作家不同的方法。为实现我们将英德战列巡洋舰全面翔实地介绍给读者这一目标,我们在写作时所采用的标准,是将通常被孤立看待的一个个独立的元素和内容结合在一起,从历史、政治、战略、经济、工业生产,以及技术与实战使用等多个角度和层面,对这种独特类型的战舰进行整体的分析、评估与描述,从而向读者们提供一幅关于战列巡洋舰的“全景画面”。这是本书的写作基础,也是对本书内容范围的定义。而本书内容的焦点,则放在英国与德国的战列巡洋舰从问世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段时间内的发展脉络、技术特点与作战使用情况等内容上。
在我们看来,用本书所选择的“地域”(英国和德国)和时代背景〔20世纪初至1918年,以英国的“费舍尔革命”和德国的冯·提尔皮茨(Alfred von Tirpitz)上将主政德国海军为标志〕诠释战列巡洋舰发展史中那些最具代表性的诸方面最为合适。这就意味着本书将侧重于介绍战列巡洋舰的起源,分析其技术特点和与之相关的政治因素(国内和国际),以及还原它们所参与的作战行动(主要是在北海海域)。这种方式的一个直接好处是能够对英德两国海军的决策者和设计师们为各自的战列巡洋舰所作的技术选择和战术运用进行全面和深入的对比,从而明晰这种武器与政治、经济、战略、工业和技术因素之间的密切联系。
1877—1878年的俄土战争影响深远。这场战争使巴尔干国家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尤其是在土耳其的欧洲部分土地上诞生了亲俄的保加利亚(Bulgaria),标志着泛斯拉夫主义在政治上第一次取得了成功。这令英国和奥地利忧心忡忡。它们担心过于强大的俄罗斯帝国会威胁到各自在亚洲和巴尔干的利益。面对俄国可能与奥匈帝国、英国和土耳其三国集团爆发一场新的大规模冲突的可怕前景,俾斯麦抛出了他的斡旋方案。他提议各方在柏林召开和会,由德国居中扮演“和事佬”的角色。最终,根据在柏林和会(1877年7月13日闭幕)上达成的协议,沙皇俄国被迫放弃了一部分领土主张;塞尔维亚(Serbia)、黑山(Montenegro)和罗马尼亚(Romania)的独立地位获得承认;保加利亚维持自治,但被迫放弃了马其顿(Macedonia);此外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Bosnia-herzegovina)沦为了奥匈帝国的保护国。如前文提到的那样,英国通过这一协议得到了塞浦路斯。
沙俄在巴尔干问题上的愤愤不平,加上俄奥之间各种龌龊争端的不断升级,导致了1879年《德奥条约》的签订。根据条约,德国将为奥匈帝国提供安全保证,以防后者遭到俄国进攻。到了1882年,又在《德奥条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双重联盟关系,将被德奥结盟所吸引,且与法国素有分歧的意大利〔法国于1881年占领了意大利觊觎的突尼斯(Tunisia)〕纳入其中。三国同盟由此诞生。《三国同盟条约》连续数次在最后期限前续订,最后一次是1912年。1914年,意大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宣布中立,三国同盟遂告结束。
尽管与奥意两国签约建立了双重联盟关系,俾斯麦却无意与俄国发生冲突。他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德国在西线和法国开战时东线不会后院起火,因此,俾斯麦于1881年6月邀请俄国一同续签曾于1873年缔结,但两年后即中止的《三皇盟约》(Pact of the Three Emperors)。新的盟约于1881年6月签署,德国、奥匈帝国和俄国承诺在法国或英国对盟约国之一进行侵略时保持中立。盟约于1884年续订,1887年到期。同年,为应对俄奥之间日益紧张的态势,德俄两国又签订了一个防御性的反担保协定。协定保证当奥匈帝国进攻俄国时,德国将保持中立,从而换取德国在遭到法国进攻时俄国的中立。通过这一协定,俾斯麦所打造的联盟体系达到了巅峰。但纵是铁血宰相,一代英杰,却无法让英国也参与其宏伟的设计。英国首相迪斯雷利(Disraeli)倒是愿意花些时间对柏林和会上德国的提议进行评估考虑,但他在1880年下台了,继任的格莱斯顿(Gladstone)自由党内阁政府在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此事束之高阁。
1888年,野心勃勃的新皇威廉二世继承了其父腓特烈三世还没来得及坐热的皇位,随即于1890年将老臣俾斯麦解职。在此之后,德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这种转变突出地表现出威廉二世对自己成为世界舞台上的杰出人物的强烈渴望,以及自我力量的展示。而这一切都应归咎于威廉二世本人的冲动性格和他对德国外交与军事能力的过度自信。这导致了1890年俄德反担保密约到期后双方没有续约,而法国此时却不失时机地表示愿意为俄国提供军事装备和俄国工业与铁路发展所需的财政资源。这就为圣彼得堡和巴黎之间的友好关系铺平了道路,也鼓舞了两国携手抗德的决心。1892年法俄签署军事协定,拉开了1894年建立两国协约的序幕。法俄两国在协定中承诺,在一方缔约国受到德国单独或伙同三国同盟的其他成员攻击的情况下,另一方将立即展开军事行动,使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
与此同时,由于德国的野心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地执行扩张主义和专制独裁的政策,英德关系也逐渐降温。威廉二世及其朋党们决心使德国成为一个“世界强国”,一个不光在工业和商业领域独领风骚,而且在殖民和军事方面也难逢敌手的世界强国。更糟的是,在1896年1月,英布战争一触即发之时,威廉二世皇帝陛下竟然给南非的保罗·克鲁格发去贺电,祝贺这位德兰士瓦共和国总统击败了詹姆森乱党的突袭行动。此外,在海军上将提尔皮茨的坚定支持与不懈努力下,德国第一部《海军法》于1898年得以颁行,德国海军舰队的第一次扩军计划也随之于同年获得通过。
奇怪的是,就在对面的德国海军准备开始磨刀的同年(1898年),英国颇具影响力的殖民大臣约瑟夫·张伯伦(Joseph Chamberlain)却由于担心俄国威胁到英国在亚洲的利益,初步表达了他对与德国结盟的兴趣。尽管张伯伦一再尝试,德国政府还是搁置了他的提议。德国政府此时对培养公众的反英情绪更有热情,借以推动德国国会批准《海军法》。德国深信,在对英国的提议做出积极回应之前,观望政策会给德国带来更好的结果,而给正在被布尔战争和与法俄的紧张关系所困扰的英国带来难题,但事实证明这一想法纯属误判。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