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13180117
1. 跟随作者笔下的名人故居、城厢楼阁、民国倩影、绅士品格……遍寻上海之根,看尽前世今生。
2. 既是一份简绘版地图,又是一部读懂上海的说明书。
有着风云百年历史的杨浦区,曾有山,曾有千年古刹,曾是南宋北伐军队的屯兵驻所,历史文化遗迹俯拾皆是。除了这些,当然也少不了奇人轶事,现代中国一些著名的文人墨客曾在此隐居和创作,蒋介石从这里坐船离开大陆,《红灯记》是从这里走向全国的,这里还隐藏着中国武术拳种……
沪东地区百年来形成的一种浓烈的、刚性的、激荡的、独立自强的中华民族性格,是海派文化的重要支脉和内容。《沪东风云》,带你体会一种截然不同的海派文化韵味。
义人殷西溪与殷行依仁山
千年古刹太平教寺
韩世忠江湾抗金和景德观
江湾跑马场和叶家花园
康有为在杨浦的幸福生活
“引翔王氏”七代悬壶济世
“杨树浦大烟囱”背后的工业奇迹
英国古堡式建筑内的自来水厂
石库门“华忻坊”中的海派文化
八埭头的海上繁华录
隆昌公寓与杨树浦巡捕房
沪江大学:刘湛恩开启大学“中国化”
董大酉和大上海计划:80 年前的中国梦
旧上海市政府大楼:破碎的民族复兴梦
飞机楼:航空救国的标志
江湾体育场:昭示民族自强的空间地标
国立音专:延续未尽的音乐强国梦
中华烟背后的泱泱大国魂
自信倔强的上海牌手表
“正广和”:横跨三世纪的专业精神
海派甬菜馆“沪东状元楼”
复旦校长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第一人
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杨浦的红色回忆
国歌的故事:用音乐凝聚民族
复兴岛逸事
沪剧《红灯记》—— 一盏红灯放光华
沪东工人文化宫与海派作家群
“两万户”工人新村的故事
土生土长的海派武术“杨浦绵拳”
后记
关于杨浦区的起源,或许现在的上海人,说不出个缘由。因为,开埠前的杨浦,只是隶属江苏省宝山县的一片位于黄浦江与东海交汇口的滩涂荒地,穷乡僻壤,杂草丛生,鲜有人烟。所以在明代中叶,大批崇明、浦东的拓荒移民来到这里开荒前,杨浦在史料上被记载的机会很少。
明中叶以前杨浦区的风貌,估计就和目前新江湾湿地的面貌差不多,一眼望去,除了芦苇中的水鸟,就是海边的日落。到了明正德年间,有个松江府上海县人叫殷清(字西溪),看上了目前杨浦区江湾五角场的这片土地。殷清本是北京上林苑录事,一个在大明朝皇家农场为皇帝管理种菜养猪的副科级干部,由于他感觉仕途渺茫,辞官回了乡,决定在杨浦开荒建镇,改变古杨浦的落后面貌,建立了一个叫“殷行”的市集。于是,殷清和殷行镇,出现于典籍中,成为了杨浦有史可查的源头之一。原来,杨浦不但曾有市集繁荣、古色古香的江南古镇,还有一座山叫“依仁山”。据《光绪宝山县志》收录的明邱集《依仁山记》载,殷清在朝中任上林苑录事时,朝中文渊阁大学士(类似宰相)顾鼎臣、礼部尚书吴文端皆“敬之”。殷清辞官归隐故乡后,筑殷行镇,吸引了大批江苏失地农民在此垦荒,形成村落集镇。
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殷行镇遭遇自然灾害,饥荒遍地。殷清从自家粮仓取出粮食六千石,救济灾民。但他担心被社会舆论指为沽名钓誉,就对灾民说,他要造一座土山,有人担土堆山,即可换取粮食。于是,灾民争先恐后,肩负背扛,堆出一座几十米的土山曰“依仁山”。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殷行又遭龙卷风与大暴雨袭击,受灾严重。殷清再次开仓放粮,赈济灾民,而灾民又往土山上运土垒石,栽种树木,缮饰栋宇,所花人力倍于前次。所以,全乡依赖殷清救济而活的人不计其数。而大善人殷清死后也被葬在依仁山下。此后,乡人每过山前,总是相顾流泪说:“复有仁人如西溪翁者,可依以活凶荒乎?”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