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552143
◎全国“安康杯”职工安全知识教育普及读本!
◎作为员工,你会偶尔有侥幸心理、急躁心理、厌倦心理、逞能心理、从众心理、好奇心理吗?就让本书带你审视这些不良心理状态可能造成的不安全后果,提高警惕,保障安全。
◎以职业案列细说岗位安全,道理尽在解读中,读来亲切,易于接受,便于实施。
◎重点高危职业的安全警示,更有网络时代信息安全的应对之策。
◎从生产安全到生活安全,全面覆盖员工安全的每一个细节,从安全心理到安全行为,从安全培训、规章到安全细节的把握,从安全隐患到网络安全及安全文化的建设,为你提供全面、细致的安全使用方案。
习惯极大地影响着人的行为,让安全成为习惯将会更加安全。安全习惯的养成需要多种途径实现,*终要将安全习惯内化成为员工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为。在日常的工作中,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认真执行操作规程,全面落实安全措施,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由外在的安全要求向“我要安全”内在转变,让事故远离自己。这是一本安全习惯养成手册,能增强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安全意识,使之转变心态,培养起安全生产习惯,获得实实在在的安全幸福感。
本书的老版本,已连续多年畅销,深受使用单位欢迎,但社会在发展,安全的问题也在推陈出新,本次修改幅度多达60%的比例,新时代新安全、新习惯、新方法。
总目录:
章 树立安全意识,培养良好的安全习惯
习惯对我们有着极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左右着我们的安全。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5%是非习惯性的,而剩下95%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人人要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抓安全,变被动安全为主动安全,才能构筑牢固的生命安全防线。
1.安全是员工的权益
2.安全意识靠培育,安全习惯要养成
3.重视安全,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4.时刻讲安全,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
5.纠正不良的安全观念,养成良好习惯
6.以安全为准绳,牢记“三不伤害”
第二章 消除不良心理,别让情绪问题影响安全
心理情绪与安全行为息息相关。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人不可能离开情绪,人总是在一定的情绪中生活。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不良心理情绪会给安全生产带来隐患。如果一个人情绪浮躁,心绪不宁,工作起来就会手忙脚乱,甚至导致安全事故发生。
1.杜绝侥幸心理,“万一”是的安全威胁
2.克服急躁心理,图省事恰恰会坏事
3.小心厌倦心理,工作散漫就是隐患
4.化解逞能心理,不要冒险蛮干
5.抛弃从众心理,安全不能随大流
6.预防好奇心理,不要违规冒险
7.调适自我,心情愉快才能保障安全
第三章 重视安全培训,掌握扎实的安全工作技能
安全习惯的培养需要过人的专业技能。员工只有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处理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才能够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具备良好的安全素养,养成“我懂安全”“我要安全”和“我能安全”的好习惯。
1.做好三级安全教育,护航岗位安全
2.掌握安全知识,提高避险能力
3.锤炼专业技能,练就安全“硬功夫”
4.学习先进安全技术,减少灾害损失
5.走出安全误区,避免经验主义错误
6.借鉴事故案例警示,常给自己提提醒
第四章 落实安全规章,用纪律的硬规矩约束安全
安全工作要遵守安全制度,规范行为,让安全成为习惯。安全工作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唯有在安全规章制度的落实上下狠功夫,下硬功夫,将各类安全规章制度落到实处,才能根除违章违纪。只有通过安全规章制度的约束,才能防止企业安全管理的随意性,才能有效保证员工的合法权益,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
1.遵守安全制度,别让安全“出轨”
2.上岗作业需持证,不懂不会莫要碰
3.标准化作业,促使安全规范化操作
4.强化安全检查制度,严格落实监督
5.严查违章违纪,自觉纠正“三违”行为
6.从自身做起,根除“习惯性违章”顽症
第五章 抓好安全细节,养成认真细致的安全作风
魔鬼藏在细节里,安全也藏在细节里。因此,安全工作必须树立起“安全无小事”的观念,不能对工作中的细节敷衍轻视。无数血的事实证明了细节对于安全的重要。灾难性的结果往往是由小细节引发的。因此,越是细节越需要用心,越是细节越不能马虎,把细节处做精、做实,养成认真细致的安全作风,安全才有保障。
1.安全无小事,安全习惯要从细节做起
2.保持严谨习惯,重视小失误避免大事故
3.用“零缺陷”的标准要求工作
4.认真填写安全台账,做好安全日志
5.安全生产挂嘴上,不如现场跑几趟
6.发扬创新精神,解决安全难题
第六章 清查安全隐患,做好安全事故的应急与自救
“隐患潜伏,事故难除”是对安全隐患的深刻总结。 一个小隐患经过连锁反应可能会造成一次大事故。因此,在安全问题上,任何麻痹和对隐患的忽视都会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只有深入作业现场,严格检查作业过程中的每道工序、每个细节,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发现隐患立刻整改,才能杜绝安全事故,保障我们的安全。
1.警钟长鸣,重视事故苗头的预防
2.防微杜渐,认真检查安全隐患
3.拒绝拖延,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消除
4.人人负责,积极举报安全隐患
5.未雨绸缪,做好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6.学些急救知识,让生命多一份保障
第七章 增强安全防护,把职业危害降到
做好安全防护,不出工伤事故。 一个单位的安全生产是要通过员工的劳动来实现的,员工既是生产实践的主体,又是事故危害的对象。因此,增强和规范员工的安全防护意识,主动实施各项防护措施,不断提高员工的安全防护能力,是企业安全工作的主题,也是员工安全维权、生命维权的重要体现。
1.定期身体检查,预防职业病
2.防范工业毒物,小心职业中毒
3.重视粉尘防护,预防尘肺病
4.防暑降温,预防高温作业中暑
5.保暖防寒 ,小心低温作业冻伤
6.防止噪声与振动污染对耳朵的损害
第八章 警惕网络安全,筑牢信息安全防火墙
随着信息技术在全球的发展与应用,世界正变得更“平”、更“小”,但与此同时,身处其中的企业和员工面临着各种严峻的信息安全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员工要积极学习网络安全知识,筑牢信息安全防火墙,培养良好的网络安全习惯。
1.聚焦网络时代,守护信息安全
2.严格权限管理,谨守保密规定
3.慎用公用Wi-Fi(无线局域网),保护自身隐私
4.小心网络陷阱,杜绝网络诈骗
5.抵制垃圾网站,倡导健康上网
6.遵守信息法规,不信谣不传谣
第九章 学习安全文化,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
在日常的工作中,安全文化就是一种习惯,是企业安全工作的灵魂。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要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的安全文化素养,创造和谐平安的企业氛围, 排除各类安全隐患,预防和减少人为责任事故的发生,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规范化、科学化,迈入平稳、有序发展的良性循环局面。
1.以人为本,积极参与安全文化活动
2.做好安全宣传,促进企业安全发展
3.积极使用网络平台传播企业安全信息
4.推行安全自主管理,让安全成为一种自觉
5.重视安全文化的力量,建设团结的安全班组
6.积极建言献策,助力企业安全生产
第十章 避免意外伤害,让日常生活与安全相伴
生活中总是充满了未知因素,潜伏着一些安全隐患,一个小意外都有可能带给我们巨大的伤害与损失。所以,安全是我们的生命线。无论是上班下班,还是在什么地方,都需要我们提高警惕,时刻紧绷安全这根弦,让安全永伴。
1.关注日常安全,时刻保护自己
2.防范家庭火灾,注意消防安全
3.小心食品安全,预防食物中毒
4.遵守交通规则,保障出行安全
5.平时多留心,慎防偷盗和抢劫
6.警惕自然灾难,学习自救方法
前言:
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5%是非习惯性的,而剩下95%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可见,习惯对我们有着巨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左右着我们的安全。既然习惯的力量如此惊人,那么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将使我们更安全。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当一个动作重复了无数次后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自然到就像我们人类饿了会吃东西、困了会睡觉一样;自然到不需要别人来提醒也会顺理成章地去完成。因此,一切工作从安全出发,养成安全生产的良好习惯,才能把生产水平搞上去,把事故率降下来。
不过,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而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正如培根所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然而,安全意识的确立,安全观念的形成,安全习惯的养成,都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不断强化。它需要把安全的外在要求变为职工的内在需求;把安全的硬性规定变为职工的内在自觉。
安全是企业的头等大事,也关系着企业员工的前途和命运。我们每个人在平时的工作中,都应该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认真执行操作规程,全面落实安全措施,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让安全生产从被动的上级要求向主动的“我要安全”转变,这样事故就会远离我们,安全就会与我们同在。反之,如果我们怕麻烦,不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不认真落实安全措施,仅凭经验办事,逞个人英雄主义,就会埋下不安全的隐患,就容易发生各类事故,不但会给单位造成严重损失,还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痛苦。所以,安全工作必须依靠企业全体员工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只有让安全成为员工的一种自觉的意识和行为习惯,企业和员工才能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
习惯是安全之魂,在企业安全建设中,人是实现安全的主体,员工良好的安全习惯养成是推行企业安全的重要目标。为此,我们特意编写了本书,本书内容通俗易懂,对员工的生产和生活安全进行了系统清晰的说明,便于员工掌握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领会本书的精神,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工作生活中自觉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