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1250714
本书经典原文采用大字注音,重点字词加以详注,每个段落都附有易解和评议,是传统文化爱好者的日课读本。
本书的注释、易解和评议不同流俗,实与古德一脉相承,会心之处,就在字里行间。
本书经典原文采用大字注音,重点字词加以详注,每个段落都附有易解和评议,是传统文化爱好者的日课读本。本书的注释、易解和评议不同流俗,实与古德一脉相承,会心之处,就在字里行间。
回到经典,深入圣贤教育
中国教育经典“老三篇”
礼记·学记
师 说
荀子·劝学
后 记
当前阻碍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瓶颈,就是教育,而阻碍教育进步的瓶颈就是教师。这是毋庸置疑的现实。因此,本人多年来与同行讨论的一个题目就叫“中国教育十大经典—略论教师的理念、学养与精神”,意在以此让老师们有一个比较明晰的教育理念、比较深厚的人文学养和更多一点的奉献精神。其中的经典之篇,就是《礼记·学记》,荀子的《劝学》,韩昌黎的《师说》“老三篇”。这些曾与因缘生小友谈过,希望他把这“老三篇”做个简注,让为人师者都将这必备之篇熟读成诵。这必将使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人文学养、奉献精神都有较大的提升。因缘生小友闻斯行之,竟很快给这三篇做了详注,并为之疏解。更有幸净空老教授亲为作序,由世界知识出版社付梓刊行,实是教育界一件大事。
《礼记·学记》是中华先民数千年教育经验的总结,对教育的目标、作用、内容、方法等都做了全面详赅的论述,表现出中华先民极高的智慧。在此,仅就“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一极高的教育理念赘语一二。
人与草木、鸟兽、虫鱼不同之处即在借教育以文化之而为人,由此形成了感情、理智、人格质量、社会道德和人文思想等。于是组织社会,建立国家,努力使人与人在互相同情怜悯、互相关心帮助下,实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要实现这一理想,唯赖教育。没有教育,便没有一切。因之,“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八个字是构成社会、建立国家的先导。没有这个先导之理念,不仅社会国家无法构建,人也必然与鸟兽无别,不成其为人了。
荀子之“性恶”论,历遭诟病,实是吾辈不解荀子之良苦用心。本来人之初生,无所谓性善性恶。孟子讲性善,是一种提倡—作为人,应自幼向善,终生向善。而这种向善,也必须以教育实现之,不然即会不知向善,甚至变恶。荀子讲性恶,更是高度强调教育之大功—如果不重教育,不行教育,天下尽为恶人,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因此,荀子写《劝学》,即鼓励、劝勉人终身学习,接受教育。博学、参省,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亦即学、问、思、辨、行;假物,即借教育以文化人;就正、防邪,即追求优异的向学环境;勤积、结一,则劝人必以持恒厚积,方可“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诵经、读礼,即论教育之内容及学习之顺序;好人、隆礼、通伦理、一仁义,即尊师重道之大理;成人、贵全,即劝学之终极目标。这些论述,正是今天教育所大缺失者。
韩公之《师说》总论为师与从师之道。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根本职责与任务。传什么道?天地之大道。授什么业?经国之大业。解什么惑?人生之大惑。韩公与其弟子李翱率先提出应高度重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二篇。宋儒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放在五经之前,实是读经之不二法门。天地之大道,即为《大学》之“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而“止于至善”的前提就是“明明德”,明白天地之大道,熔铸高尚的道德,然后影响、教化社会人群,共同把人的事情做到最好。经国之大业就是《大学》里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人生的价值取向。如果不知“止于至善”,没有“修、齐、治、平”的价值观,就是人生之大惑。传天地之大道,授经国之大业,解人生之大惑,这就是对教师的根本要求,否则就不副“人师”之名、“人师”之实了。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是从师之道。韩公感慨万端地接着说道:“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时至今日,读至《师说》此语,不禁令吾辈为之痛哭,为之流涕,为之长太息也!
八十多年前,钱伟长先生留学美国,遍访南北美洲,发现一个极其值得关注的现象,即北美是那样的发达,而南美又是那样的落后,其研究的结论是:“教育发达则国家发达,教育落后则国家落后。”这是被全世界各国验证的经典论断。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大学教育是成才教育。就大学而言,三亿人口的美国有一万多所大学,而我十三亿人口之众的中国仅有不到三千所大学;河南是中国一亿余众的人口大省,韩国人口是四千八百万,韩国大学有四百多所,而河南现在只有一百二十所大学,其中专科占七十七所。
二〇〇六年,钱学森先生逝世前对温家宝总理说过一段话:“这几十年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学术成就上讲,没一个可以跟民国期间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就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世纪之问、经典之问。其实,在大半世纪前就有了答案,当时清华大学的梅贻琦先生说:“大学者也,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当时的清华大学曾办了一届国学院。就那一届,培养了如王力、钱钟书、吴宓等一批大师级人才。为什么?就是当时的清华大学大师如云,其中四大名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声望卓著,传为美谈。
在上个世纪的中国大地上,曾出现过一批卓有建树的学者。现在检点起来,那批学者的成因有两个条件:一是国学功底硬,二是留洋看世界。所谓国学功底硬,就是精通母语,谙熟母文化;留洋看世界,就是不拒绝人类创造的所有文明。这二者缺一不可。
大学没有大师,教出来的学生就成不了明师;大学无大师,中小学无明师,教育休矣!北京大学何九盈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翻开近百年历史,无一页不是‘反传统’三个字。高喊废除汉字的学者有之,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英雄’有之,把线装书全都扔到茅坑里的‘元老’有之,交白卷的‘革命小将’有之……”百年来的“反传统”,对中国文化教育造成的创伤,是何等之巨大!人文学养的缺失,母语的低化、浅化、粗化、俗化,使今天想把我们民族的思想、意志、情感准确地、深刻地、高雅地表达出来都成了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今天,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必须复兴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之复兴,必赖于教育之发达。教师乃教育之主力,其教育理念之确立,人文学养之提高,奉献精神之建树,实为今日国家发展、民族进步之大端。此事切切,不可贻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传统教育经典之篇《师说》《劝学》《学记》合刊问世,想必为此有所贡献。
聂振弢
序于羊年即临除旧迎新之夕也
(聂振弢先生为南阳师范学院教授)
——南阳师范学院 聂振弢教授
因缘生小友的《学记师说劝学解》,每条注解都有依据,让我们由此回到经典,深入圣贤教育的伟大传统。
——中共中央党校 任登第教授
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造福后代,影响深远,皆由自古重视教学所然。
传统教学以自性本善之德行为根本,兴起学问经世济民之作用;注重启发人人自性本具之智慧德能,不重积累外来之知识学问, 与今日西方之教学模式大相径庭。
当今之计,唯弘扬传统之伦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圣贤教育,方足以端正现代之世道人心。舍此之外,别无他法矣。故振兴传统教学迫在眉睫, 为当前极重大之要务。
(因缘生)以其博学明辨, 考校古人注释,适应今人理解,重新批注《礼记• 学记》、《荀子• 劝学》、韩愈《师说》三作。敷陈奥义,契理契机,诚现代人学习传统教学模式之重要入门书也。
《学记》为《礼记》第十八篇,记述学习的功用、方法、目的、效果,并论及教学和为师的道理,初学者不可不知。其与《大学》发明所学的道术相为表里,故甚为宋代理学所推崇,以为《礼记》除《中庸》《大学》之外,唯《学记》《乐记》最近道。
儒家倡导的王道政治首重教育,教育的宗旨在于变化气质,提高人性,达于至善。故教育应以德行教育为本位。德备而思想正,思想正而智慧生。身强体健、合群团结、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行动有则、婚丧有礼、人生美满、社会安宁、文化发达,其根源都在德行教育。学是觉路,觉悟天理、人理、物理。教育是助人觉悟,以善道觉悟蒙昧,化导愚顽。自己觉悟叫通达,助人觉悟叫化导。通达是智慧,化人是仁爱。智慧与仁爱兼备则名为圣人。圣人施恩德而泽及于民,谓之王者。
此篇缕析条陈,脉络分明,是中国教育学的精华,无论在何种年代,其原理都有极高价值,再与《大学》一篇相参证,可以树为教育的准绳。开万世之太平,就从这里开始。
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释迦如来亦云“无所说法”。因缘生此次主要以曹升先生《礼记选解》为底本,同时参考《礼记正义》而整理成文,实是效颦学步而已,十方仁者哂之。
古宛因缘生愧识
发fā虑lǜ宪xiàn1,求qiú善shàn良liáng,足zú以yǐ闻wèn2,不bù足zú以yǐ动dòng众zhòng3。就jiù贤xián体tǐ远yuǎn4,足zú以yǐ动dòng众zhòng,未wèi足zú以yǐ化huà民mín5。君jūn子zǐ如rú欲yù化huà民mín成chéng俗sú6,其qí必bì由yóu学xué乎hū7!
1.发:启发。○虑:思虑,谋划。○宪:原则。
2.:渺小。○闻:声誉,名声。音wèn。
3.动:感动,触动,影响。
4.就贤:求教于贤者。○体:体念。
5.化民:教化人民达于至善。
6.君子:此处应指读圣贤书的人。○化民成俗:由感化人民存善去恶而成醇和优美之风尚,使得人人都有一个敦厚崇礼的人生。
7.由:自,从。
【易解与评议】此段讲个人修身。
懂得谋划,做事有原则,积极地做一个善良的人,那他应该会小有名声,但还不足以感动大众。能够亲近贤者,求教于贤者,体念远方的人民,有此胸襟气度的人,能够感动群众,但仍然不足以教化人民,没法达到改善社会风气这么深远的效果。所以我们这些读圣贤书、有志于做君子的人,假如想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自己的修身学习入手。
学先王先圣之道,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人皆有良知,良知是一切知见的种子,然而良知假如不经启沃,就像种子不种植于土中,则不能长苗显现。所以先天之知必须融合后天之知,而后才可生出仁、义、礼、智。何谓后天之知?即历史文献、前言往行也。此是古人的生活经验、行为规范,是智慧的积聚,精神的保留。总而言之,就是指文化,文化是由累代创造、积聚、改革而成的,代代相传,绵延不衰。所以不学古便不能创新,不创新则文化便无法进步。儒家之学,是为了修己安人,化天下于至善至乐。而人性能化于淳朴,则必须通过学习。
《吕氏春秋•先己》云:“凡事之本,必先治身。成其身则天下成,治其身则天下治。为天下者,不于天下,于身。身修则名立。”据《贞观政要》载,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