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2023503
我平生*讨厌的莫过于人与人之间相互折磨了,尤其是生命力旺盛的青年,他们本该坦坦荡荡,乐乐呵呵……
——歌德
歌德不只是伟大的诗人和作家,也是伟大的思想家和哲人,只不过他陈述事物的方式并非逻辑推理和思辨,而是文学家的形象思维,仰仗的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情节。本书由著名的歌德研究者、翻译家杨武能先生翻译、选编、解说。全书汇集了歌德有关爱情、人生、宗教、社会、自然、科学等各方面的深邃思想,全面展现了这位杰出的思想家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为我们带来了文学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
本书值得永久珍藏。
代序 思想家歌德
一 人·人性·人生
二 自然·宇宙
三 社会
四 宗教
五 哲学
六 文学艺术
七 立身行事
八 爱情
代跋 永远的歌德 永远的伟大
导言
思想与思想家
人何以能成为万物之灵长?人靠什么区别于其他生物?
有回答曰:人有语言。其实,照我看,语言只是思想的载体;因此,归根结底,人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生物靠的是思想。
还有一个回答是:人会制造工具。其实,要制造工具,首先得需要使用工具以及有如何制造工具的想法,俗话说,“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因此,归根结底,能制造工具的人之优越于其他生物靠的仍然是思想。
从古至今,是思想的萌生、演变、深化、提高,促进了人类本身从原始到现代的不断进化,推动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正如人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生物靠的是思想,人本身也以思想而有高低、善恶和贵贱之分:思想高尚、博大、深刻者多为人类的精英和社会的栋梁;思想平庸、低下、浅薄者则组成碌碌终日的芸芸众生。前者即人类精英和社会栋梁,他们往往都是以自己卓越、超前的思想推动历史发展的思想者乃至思想家。
世间表现人本身形象的雕塑作品不计其数,但最感动我们、获得全世界最广泛认同的只有一件,那就是罗丹的“思想者”,因为它表现了人的本质,表现了人的伟大和人的痛苦,一句话,表现了我们人类自己。歌德伟大诗剧《浮士德》的主人公老博士浮士德也自始至终是一位思想者,也始终在痛苦地思索着带有普遍意义的宇宙和人生的大问题,可以视为人类的一位杰出代表,因此他的痛苦、他的思索、他的追求获得了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因此诗剧本身便成为世界文学旷世不朽的经典杰作。还有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也一样因为其高贵、博大、深邃的思想而响彻寰宇,万代流传……
不同领域出类拔萃、领袖群伦的人物,都以杰出的成就对人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都可能是自己领域的思想家,即部门思想家,如政治领域的政治思想家,文艺领域的文艺思想家,军事领域的军事思想家,科学领域的科学思想家,等等。相对而言,还有一些专门以思考宇宙、人生带有普遍和本原意义的问题即宇宙观和世界观问题为职志的思想家,他们便是职业的哲学家。为便于区分,后者即职业思想家或哲学家,又叫元哲学家,前者即部门思想家又叫部门哲学家。
“最伟大的德国人”与“歌德时代”
古往今来,德意志民族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大哲人和大思想家,因此是举世公认的最善于思索的民族。恩格斯称歌德为“最伟大的德国人”,原因当不只在歌德写过《浮士德》和《少年维特的烦恼》等不朽杰作,开创了德语文学的新纪元,更多地还应该在于这位文学家有着杰出、非凡、博大而超前的思想,在于他的思想体现了德意志民族的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最伟大的德国人”这个称号,非伟大的思想家莫属!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一文中指出,只有熟悉德国民族发展的另一个方面即哲学方面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诗人歌德的伟大,并且讲:“歌德只是直接地——在那种意义上当然是‘预言式地’——陈述的事物,在德国现代哲学中都得了发展和论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652页。这就是说,歌德不只是伟大的诗人和作家,也是伟大的思想家和哲人,只不过他陈述事物的方式并非一般哲学家通常使用的逻辑推理和思辨,而用了文学家的形象思维,仰仗的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情节,也即恩格斯所谓“直接地”、“预言式地”罢了。
反过来,我们当然也不妨讲,歌德正因为是伟大的哲人和思想家,才成了真正伟大的诗人和作家,才成了世界文学史上光照古今的巨星。纵观德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全部历史,能像歌德似的同时称得上伟大思想家者确乎没有几人。须知文学家歌德不仅仅是一位部门哲学家,还是一位元哲学家。尽管歌德没有像康德、黑格尔们似的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写出一部完整的哲学论著,他却以自己富含哲理的作品乃至言行影响了不只一个时代。特别是由他的一系列作品表现的浮士德精神,更集中体现了整个西方的精神亦即近代资本主义的精神。
就因为有歌德——当然也包括席勒、贝多芬、康德、黑格尔——等一批德意志民族的大思想家和民族精神的代表人物维系着,一次次遭受分裂、身处逆境甚至绝境的德国才得以重新统一,重新奋起,重新跻身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两个德国水火不容、你死我活的年代,所有德国人的心目中仍只有一个歌德;歌德曾长期生活、创作和思考的魏玛,仍被视为整个民族的文化圣地;在德国什么都一分为二的情况下,唯歌德协会仍然只有魏玛的一个,仍然保持着统一。也就难怪,当代德国权威的歌德研究家K.R.曼德尔科夫要说,歌德“已成为德意志民族同一性的隐蔽中心”K.R.曼德尔科夫编《批评家看歌德》,第1卷“导言”,慕尼黑贝克出版社1975年版。。这一显示了思想和精神强大威力的事实,我们也不妨看作恩格斯称歌德为“最伟大的德国人”的重要注脚。
…………
思想家歌德不只是某一两个领域的部门哲学家,也是一位元哲学家。经过分析,我们发现歌德丰富、博大、深刻的思想有两个核心:一为属于自然哲学范畴的进化论思想,它的形成是歌德长期观察自然和从事多项自然科学研究的结果;一为属于社会哲学范畴的人道主义思想,它的形成不但有赖歌德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更源于他对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传统的继承。
进化论和人道主义,不但决定了歌德元哲学思想即宇宙观和世界观的性质,也支配着他所有的部门哲学思想:进化论思想,明显支配着他的政治哲学和宗教哲学;人道主义思想,强烈影响着他的社会政治哲学乃至伦理学和美学思想。
歌德的思想确实异乎寻常地渊博、丰富,为方便计,笔者以为可将他卷帙浩繁、内容驳杂、多达143卷的作品歌德作品的版本很多,搜集最全的为1887年至1920年间出齐的所谓魏玛版(Weimarer Ausgabe),多达143卷。视为其主要载体,并做以下的大致分类:
第一类,文学创作。
歌德以作家和诗人名世,表达思想并受到重视的首先自然是文学创作。歌德一生辛勤写作六十余载,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游记、自传等体裁样式全都采用过,作品数量极其惊人。这些作品,特别是他的代表作诗剧《浮士德》,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和《威廉·迈斯特》,以及《普罗米修斯》、《神性》、《幸福的渴望》等抒情诗,都富含深邃的哲理。单单一部《浮士德》,两个多世纪来便让一代代学者潜心研究、发掘,出版了无数的专著和文章。请参阅拙作《走近歌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06—330页。还有《少年维特的烦恼》这部脍炙人口的小说,我们过去只强调了它的社会批判意义和反封建精神,忽略了另一个重要内容即它丰富的人生哲学和自然哲学。又如《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和《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这两部长篇小说,和《浮士德》一样也表现了积极有为的人生观;第二部中那个奇特的“教育省”,更形象地展示了歌德崇尚实践的教育主张和人生理想。在歌德晚年完成的《西东合集》里,像著名的《幸福的渴望》似的哲理诗比比皆是;甚至连一些爱情诗例如那首尚未引起足够注意的《重逢》,其哲理蕴涵同样异常地深刻,异常地丰富。请参阅拙作《走近歌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95—197页。
第二类,自然科学著作。
歌德全集中这类著作与文学作品一样数量可观,也包含着丰富、深刻乃至超前的哲学思想,迄今却几乎完全为我们的研究和译介所忽视了。为说明歌德这类著作的重要,只须看一个事实:是歌德在研究动物植物生成演进的过程中,率先提出了形变(Metemorphose)和类型(Typus)这两个重要思想,创造了这两个术语,并将形态学或形变论(Morphologie)这个学科名称引进了科学史中。歌德的植物形态学和动物形态学著作里提出和阐发的思想,不仅使他成了19世纪达尔文之前的进化论先驱,还为斯本格勒的《西方的没落》这部20世纪初的文化哲学巨著提供了方法论基础高中甫:《歌德接受史(1773—1945)》,第205页。。
除了在植物学和动物学(包括骨骼学和解剖学)建树卓著,歌德还研究过数学、地质学、矿物学、光学、化学、颜色学,在相关著作中都不乏独到、深刻的思想。即使他有的学说本身——如其企图推翻牛顿理论的《颜色学》——事实证明并不正确,却并非全无价值,相反仍处处闪烁着思想的光彩和智慧的火花。
歌德一生醉心科学实验和研究,十分看重自己在这方面的作为,认为文学和科学两者同样需要人的创造性,对于历史的发展同样十分重要。1816年至1817年间,为弄清自己的植物形变论著作在学术界的接受情况,他在搜集整理材料时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没有任何地方的人愿意承认,科学与文学二者可以结合起来。人们忘记了,科学原本就发展自文学……”Bernd Witt (hrsg.): GoetheHandbuch, Band 4/2, S.781, Verlag J.B.Metzler 1998.歌德这一独到、深刻的思想,也证明歌德是一位超凡脱俗的文艺美学家兼自然哲学家。
还值得一提的是,文学与科学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在歌德身上真正得到了实现。一方面,他的不少文学作品直接以自然科学为题材。例如,在论著《颜色学》里穿插了不少诗歌;他有一首哀歌(Elegie)题名就叫《植物的形变》,等等。再如大家熟悉的小说《亲和力》的书名和情节,都是以当时的化学发现为背景构建起来的;不了解这个背景,便很难真正读懂这部小说。特别是《浮士德》的故事,更糅合进了当时有关生命起源和地壳形成的科学论争,自然哲学和宇宙哲学思想更是深刻、丰富到了极点。
歌德研究自然科学不但有多部专著存世,不但影响、促进和渗透进了他的文学创作,也可以说已经建立起自己的自然哲学体系。如前所述这个体系有一个中心,就是他重视实践、变化和发展的进化论思想。
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歌德并非关起门来潜心于个人的研究和著述,而是同时积极参与科学和社会实践,尤其关心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晚年对诸如修建巴拿马运河、多瑙-莱茵运河以及苏伊士运河等等世纪工程,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第三类,谈话、书信、格言、警句。
除了文学作品和自然科学著作,歌德思想的这第三类载体同样数量可观和重要,其中最著名、影响也最大的是艾克曼辑录编撰的《歌德谈话录》,以及《歌德席勒文学书简》。作为作家,歌德也特别喜欢写作警句、格言、赠辞,例如独立成篇的《威尼斯警句》和《格言与反思》(Maxime und Reflesionen),以及在《亲和力》和《漫游时代》中以“日记摘抄”、“观感”形式出现的警句等等。这一类载体不但同样富含伟大深刻的思想,而且往往还表现得更加地直接、集中和突出、鲜明,可以讲浓缩、结晶着思想家歌德的大量智慧。对于博大浩瀚的歌德思想而言,这第三类载体显得数量较小,看似不怎么起眼,但对我们研究者来说,至少与歌德的前两类作品一样不可忽视。
对于歌德著作中的文学作品、自然科学著作和谈话、书信、格言、警句这三类文字,前面只不过挂一漏万地举例作了说明,由此已可看出歌德的思想有多么渊博和丰富。
歌德思想的特质
要称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光是思想渊博、丰富,似乎还嫌不够。仅用上面举的例子,特别是用《普罗米修斯》、《神性》、《威廉·迈斯特》和《浮士德》等作品所表现和蕴涵的思想、精神,已可以说明歌德思想的另外一些特质,即它非同一般的高尚、博大和超前。
不是吗,他上述代表作的主人公几乎无例外地都是胸怀宽广的思想者,都有着思想家的禀赋,同样也经受着思想者的痛苦和磨难。维特的烦恼、浮士德的苦闷,不就是思想者典型的烦恼和苦闷;普罗米修斯的自白、迈斯特的“观感”,不就是发出声音的思想?
上述这些作品,都鲜明地表现了歌德一贯视人类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把人的尊严和广大民众的幸福看得高于一切的人类意识。那个敢于按照自己的模样塑造人,希望人们和他一样“去受苦,去哭泣,去创造,去欢乐”但却不尊敬神灵的普罗米修斯,体现了一种积极进取、自尊自强的人生哲学,不堪为我们人类的榜样?《神性》中那个高贵、善良、乐于助人,并且能分是非、辨善恶和治病救命的单数的“人”(der Mensch),显然是思想家歌德头脑中理想的人类,不值得今天现实的人类效仿吗?还有那位为追求人生真谛上天入地、九死不悔、自强不息、立志为千百万人开拓自由幸福疆土的浮士德博士,更堪称胸怀博大的人文主义者的化身,是歌德的“高贵、善良、乐于助人”的人类的典范!
一句话,这些作品和人物所体现的歌德思想,完全当得起高尚、博大这样的赞语。
再看看歌德思想的超前。
和他的自然哲学思想以进化和实践为核心一样,如前所述,歌德的人生哲学和社会理想也有一个核心,那就是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一脉相传的人道主义或人文主义思想。只不过到了歌德这儿,传统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发扬光大,人的含义从个人主义的“小我”扩展为了千百万人的“大我”,扩展为了整个人类。歌德正因为富有高尚、博大的人道精神和鲜明、强烈的人类意识,所以胸怀特别宽广,眼光特别超前,思想往往突破地域、民族、宗教、国家的界线和时代的束缚,所关心的常常是人类和世界共同的问题。请参阅《走近歌德》,第330—343页。正因此,歌德思想也具有世界的普适性,为全人类所认同,并且能冲破时光的阻隔历久常新,具有即使在今天仍富有意义的超前性质。
…………
代跋 永远的歌德永远的伟大
1999年是德国大文豪和大思想家约翰·沃尔夫冈·歌德逝世160周年。作为师从冯至先生研究歌德的及门弟子,我自觉应以这位人类文化史上永远为人景仰的巨星为对象,以冯至老师自称最喜欢也对他影响最大的异国诗人为对象,1992年3月香港《现代诗报》,冯至先生答该报编辑部主任问。撰写一篇既含纪念意义又不乏学术价值的文字。然而一百多年来,学者对歌德的方方面面已经谈得很多,好不容易搜索枯肠,我才拟定出题目,试图探讨一两个看似不成问题的问题,那就是:
一、 歌德为什么伟大?
二、 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今天,歌德是否仍然伟大?
这两个对于研究和评价歌德具有总体、宏观意义的问题,我们似乎早已了然,可实际并不如此。因而对它们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解答,就成了本文努力要完成的任务。
跟古今中外的所有歌德研究者和崇仰者一样,我们谁也不怀疑歌德作为欧洲“文艺复兴以来最后的一个世界性的‘通才’”绿原:《歌德——文学史上的一颗恒星》,《文汇月刊》1982年3月号。,在人类文化思想史作出过极为杰出的贡献,占据了十分崇高的地位。我们也早已习惯把歌德的名字与但丁、莎士比亚并列,与我国的李白、杜甫、曹雪芹并列,视他的代表作《浮士德》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和经典。我们更牢牢记着恩格斯盛赞歌德的话,坚信他确是“最伟大的德国人”,“最伟大的德国诗人”;确是诗歌王国中的“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因此,歌德是否伟大,对我们自然已不成问题。
可是,要问歌德究竟为什么伟大,回答就不会这么干脆,这么简单。
歌德生活和进行创作性劳作的时代和国度,离我们毕竟太遥远;歌德备受推崇的《浮士德》等不朽巨著,又实在不合我们的文学欣赏习惯和审美标准,让不少作家、评论家读起来也感觉勉强。而尤其令人遗憾的是,恩格斯在他那篇写成和发表于1847年的论述歌德的著名文章中,又囿于论题,只对歌德身上渺小和庸俗的一面作了相当全面和深刻的分析,却几乎完全没有说明“最伟大的德国诗人”究竟伟大在何处——这一片面性的产生,诚如恩格斯所说,“完全是格律恩先生的罪过”。恩格斯:《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第二部分《卡尔·格律恩〈从人的观点论歌德〉》,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
由于以上三点以及其他更多的原因,我们对于歌德究竟为什么伟大这一问题既缺少现成的权威性答案, 又难于或者说懒于通过钻研思考寻求自己的解答,因而在歌德之为歌德,歌德之为“最伟大的德国诗人”和世界大文豪大思想家这一点上,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上面这个令人感到遗憾的结论,当然只是概而言之。在我们研究歌德的先辈中,尤其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当中国掀起“歌德热”的时候,自然也有不少人苦思冥索,穷根究底,力图弄清歌德伟大在什么地方的问题。这儿,我只想举一位杨丙辰为例,其他如宗白华、郭沫若、周辅成等一大批歌德研究者和译介者,就略而不论了。
关于杨丙辰先生,今天就在我们的德语界知道的人恐怕也已经不多;这应该讲是很不应该的。笔者从一些零星的资料中了解到,他二三十年代任教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当过系主任,并且被冯至先生称作自己在北大学习德国文学时的“恩师”。秋吉久纪夫:《诗人冯至访问记》,《中外诗歌交流与研究》1992年第1期。这就是说,杨丙辰先生是笔者恩师的恩师,无疑地属于我国正规的大学德语和德国文学教学的开山祖师之列。而且,在教学之余,杨先生还从事著译。而且,仅仅以歌德而言,仅仅就笔者所见,他便向自己的同胞贡献出了长篇小说《亲和力》的第一个完整译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42);在1932年纪念歌德逝世100周年前后,他还发表了不少有见地的论文。因此,在开大学德语专业认真研究、译介歌德和德语文学之风这一点上,杨先生也功莫大焉,值得我们这些后辈在追本溯源时很好地缅怀、学习和纪念。
在杨先生论述歌德的文章中,有一篇题名为《歌德何以伟大?》,探讨的正好是笔者眼前这篇文章所企图回答的问题。它系“为歌德殁后百年纪念作”,可是“因为一个消息底误会,硬要马上出歌德百年纪念专刊”,被提前于1931年发表在北平的《鞭策周刊》第5期里。第二年,经过一点补充,文章又收进宗白华、周辅成编的《歌德之认识》一书。这本书虽说意义重大,也富有学术价值,编成后却没出版商肯接受,只好由宗白华自费出版,于1933年交南京钟山书店发行。可是,人们终于认识到它作为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外国大作家的论文集的价值,一次又一次地将它再版、重印。详见拙作《歌德与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119—121页。
在《歌德何以伟大?》一文里,杨先生一开始便指出歌德超出“其他伟大德国人”如卑斯麦、康德、黑格尔以及席勒等等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指出他不仅使全德国而且使全世界“折服崇拜”。紧接着,便提出“他的伟大究竟在哪儿呢?”这个问题。杨先生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不要再犯着我们马虎的老毛病,而随声附和的瞎捧”歌德——这种态度,今天不也值得我们很好学习么?
对于歌德究竟伟大在哪儿的问题,杨先生随后作了十分细致的分析和具体的回答。他阐发与歌德同时代的德国诗人魏兰赞歌德为“人中之至人” (der menschlichste Mensch ) 这句名言,拿歌德与功业赫赫的“铁血宰相”俾斯麦相比较,与“以他们的哲学奠定近代文化、近代一切理想底基础”的康德、黑格尔相比较,与“富有灿若日月的哲识理想、整个地充满了奋斗向上的精神”的席勒相比较,认为歌德真正的伟大“反而是他极端的、千百兆人们一般的平凡”,因而称他是一个“真真正正的人”,一个“十足的血肉的人”,“具有人生应有的一切矛盾,人生应有的一切长处和种种短处”,等等。
杨先生对歌德何以伟大的问题所作的这个总回答。自然深受西方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但他之强调歌德的伟大寓于平凡,强调他是个“十足的血肉的人”,强调他既有长处又有短处,则表现出鲜明的平民精神和民主精神,表现出一定的唯物和辩证思维的倾向,与恩格斯对歌德的评价也不乏相似之点。由此反观杨丙辰先生,我可以不无几分骄傲他说,咱们这位泰老师不愧是一位接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开明学者。
至于歌德在平凡中如何显示出非凡,显示出“极端的奇特”和“极端的伟大”,以致鼓舞人们,给予人们以“无限的对于人生的乐观”,对这进一步的问题杨丙辰先生作了三点具体的回答。他认为,歌德之所以非凡而伟大,是因为:
第一,歌德把人类的一切感情、人生的一切酸甜苦辣都完全彻底地“感觉了,经验了,吟味了”,因而对人生的真相、归宿、价值等等大问题,都有了至为明了彻底的观念和认识。
第二,歌德自幼注重养成一种宁静和谐的精神,因此能于人生的种种矛盾面前不倚不偏,保持自身心灵的平衡——杨先生认为这是“歌德一生上所最可珍贵的”精神,歌德之以能由一个极平凡庸常的人物一转而为一个极不平凡庸常的伟大的,“最完全的”,甚至被现代的欧洲人们所视为可以代替了耶稣的人物的原因,就全在于此了;还认为,歌德的宁静和谐“很有些合于”我们孔老夫子视为“修养上最高目标”的中庸之道,歌德正是愈近晚年,愈将它发展到了“圆满大成的地步”,才成为高山仰止的伟大人物。
第三,歌德具有人类有史以来罕见的创作天才,并且善于运用它把自己非凡伟大的一生的情感、经历、认识记录下来,从而创作出许许多多的不朽作品,把它们贡献给人类,使所有读这些作品的人都产生共鸣,以为歌德说出了“他们心坎中、肺腑中的话”,因此敬爱他,不再仅仅当他是一个诗人,而是视他为“人类的人”——杨先生称这样的人是“超出一切时间性、一切国际性、而与人类俱终的‘纯人’”,说歌德正因此而必然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崇仰,敬重。
杨丙辰先生在六十年前对歌德何以伟大作出的上述三点解释,自然已不能完全为今天的我们所赞同和接受。特别是其中第二点对“宁静和谐”和“中和中庸”的解释和评价,可以说更与我们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和认识大相径庭,而且也与歌德的实际不相符合。因为我们知道,狂飙突进时期的歌德的性格和精神绝不“宁静和谐”;而他到魏玛小公国以后对于“宁静和谐”的追求,在我们看来恰恰成了这位“最伟大的德国人”因循保守,与鄙陋的社会现实妥协,成为一个害怕矛盾斗争和厌恶革命的庸俗市民的内在精神根源。再有所谓“纯人”的提法,也表现出西方人道主义思想的局限,因为歌德纵有许多超越自己时代和阶级的卓越崇高之处,却仍然十分“不纯”;在我们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世界上自从出现阶级,就绝不可能再有什么“纯人”存在。
可是,尽管有这些明显地打上时代烙印的缺陷,杨先生对歌德何以伟大这个问题的回答仍不乏真知灼见。例如,他强调歌德努力去完全彻底地感觉、体验、吟味“人类底一切感情,一切酸甜苦辣咸”的入世精神,认为他由此而认识了人生的真谛,从而才创作出许多的不朽作品,为人类作出了贡献,博得了世人的崇敬爱戴。他还指出,歌德的伟大在于他“超出一切时间性,一切国际性( 我们现在称作民族性——作者)”,等等。
在分析歌德的伟大、歌德的价值时,杨丙辰先生异于和优于绝大多数只有皮毛之见的人的是,他坚信造成这伟大和价值的“是歌德一生各方面的生活和经历,其次才能说到他的为世人所珍贵的文艺作品”。杨先生认为,“凡所谓的生活,俱是合形体与精神内外两方面说的”,并且特别重视的是歌德的精神生活,说他的作品都是这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表现而已。
这样,杨先生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从而避免了人们在译介歌德时常犯的只见作品或者突出作品,不见或轻视作家本人的生活尤其是内在精神的弊病。“他的精神生活底宏富深邃,”杨丙辰先生感叹道,“更是一般地超出常人万万倍,巍巍峨峨地站在人群之上,找不出几个可以置放到他的旁边的其他人物来的。”
歌德之伟大主要在他的精神,这就是半个多世纪以前杨丙辰先生得出的正确结论。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