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10055760
内容简介
《至性与真情:清代作家文康及研究》对清代作家文康本人及《儿女英雄传》的叙事、艺术、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涉及内容:文康和《儿女英雄传》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对作者、作品尤其是作品叙事艺术等方面研究的必要性;对文康家世、生平、作品及文学观进行了梳理;从“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结构”三个方面对《儿女英雄传》的叙事模式作了研究;着重从谋篇布局、情节构思和人物描写等方面对《儿女英雄传》的艺术技法作了阐述;此外还对《儿女英雄传》的语言特色,特别是北京风味、评话叙事、人物语言、描写文字、“俗言”“外话”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至性与真情:清代作家文康及研究》作者运用社会学、文艺学、叙事学、语言学等多种理论方法,对文康的文学创作理念以及《儿女英雄传》的叙事和艺术技法做了侧重研究,论述了其作品在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结构及艺术手法运用上,迥异于以往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拓性,对于清代小说的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至性与真情:清代作家文康及研究》作者运用社会学、文艺学、叙事学、语言学等多种理论方法,对文康的文学创作理念以及《儿女英雄传》的叙事和艺术技法做了侧重研究,论述了其作品在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结构及艺术手法运用上,迥异于以往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拓性,对于清代小说的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目 录
章 绪论
第二章 文康其人及作品
节 文康其人
第二节 文康作品及其文学观
第三章 《儿女英雄传》叙事研究
节 叙事视角
第二节 叙事时间
第三节 叙事结构
第四章 《儿女英雄传》艺术技法
节 谋篇布局和情节构思技法
第二节 人物描写技法
第五章 《儿女英雄传》语言特色
节 北京风味特色浓郁
第二节 评话叙事妙趣横生
第三节 人物语言漂亮生动
第四节 描写文字灵动传神
第五节 “俗言”“外话”格外鲜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线试读
《至性与真情:清代作家文康及《儿女英雄传》研究》:
《清史稿》从“早期战功”“征廓尔喀”“进剿苗疆”“四川剿匪”“移师川东”“善后有方”“回京病故”等方面记载了勒保的事迹。嘉庆十五年(1810)召来京供职。因在四川隐匿名揭帖未奏,降授工部尚书,调任刑部。嘉庆十六年(1811),出为两江总督。很快将其召到京师,後授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吏部,改兵部,授领侍卫内大臣。嘉庆十八年(1813),充军机大臣,兼管理藩院。嘉庆十九年(1814),以病乞休,食威勤伯全俸。嘉庆二十四年(1819)去世,诏赠一等侯,谥文襄。
勒保有六个儿子。长子英惠,内阁学士,礼部侍郎,道光二年(1822)乌鲁木齐都统,十一年(1831)科布多参赞大臣,袭三等威勤侯,十二年(1832)卒。二予英德,头等侍卫。三子英绶,乾隆五十八年(1793)整仪尉,嘉庆十八年(1813)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曾与勒保同任理藩院堂官,嘉庆间有名的林清起义,其首领林清,就是被英绶亲自拿获的,道光二十年(1840)卒。英绶有九子,长子文龄,文康即英绶的第二子。①四子英奎,吏部郎中。五子英秀,广西庆远知府。六子英麟事迹不祥。勒保还有一女,奉旨嫁给嘉庆皇帝四子瑞亲王绵忻,为嫡福晋,咸丰三年(1853)薨。《清史稿》二二一《诸王传》七载:“瑞亲王绵忻,仁宗第四子,嘉庆二十四年封瑞亲王。(王薨)赐绵忻福晋郡王半俸,咸丰三年福晋薨。”②此福晋即勒保之女、文康之姑。
据《国史馆·英绶传》,英绶初为拜唐阿(满语。清各衙门管事而无品级者。在京文官三品以上、武官二品以上,在外文官按察使以上、武官总兵以上,其兄弟子孙年满十八岁者,包括现任六品以下及候补五品以上官员,均须呈报本旗,造册汇报军机处,以备挑补为拜唐阿),嘉庆十九年(1814)五月仕至正黄旗满洲副都统、左翼总兵、工部右侍郎。同年七月,因不熟悉部务,被革工部侍郎;八月,因不能整顿捕务,降为三等侍卫。至二十二年(1817),又逐步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右翼总兵、正黄旗满洲副都统、镶蓝旗护军统领。二十三年(1818)正月,因包庇家人达罕,被革内阁学士、护军统领。四月,因听信家人闫六收受贿赂,驱逐炭厂,被革总兵、副都统,同时被孥问,发往伊犁效力赎罪。次年,勒保卒,特旨放回守孝。此后,虽被赏给拜唐阿一职,但不久又被革退。直至道光二十年(1840)卒,一直废退在家,不再起用。
英绶仕途上进进退退没多大起色,因此《清史稿》上亦语焉不详,远不如乃祖乃父风光,可查的资料也很有限。
胡适先生《中国章回小说考证》没有提到的“文字一辈”,另有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文庆,他是永保之孙。费莫氏一家,自温福以下,不是以军功起家,就是承袭家世余荫在宫廷当差,只有文庆是进士出身,由翰林青云直上,直至入阁拜相。他可能就是文康所著《儿女英雄传》中安骥的模特儿,他的仕履与安骥一一吻合,这绝非偶然。①《清史列传》本传:“文庆……道光二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三年……授编修。四年八月充日讲起居注官,升翰林院侍讲。五年,充山东乡试副考官,转侍读。九年正月,迁国子监祭酒。……十一年五月,充福建乡试正考官。十二年三月升督察院左副都御史。九月,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咸丰)五年九月,命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十二月授文渊阁大学士。……六年十一月改武英殿大学士,是月卒。”
……
《清史稿》从“早期战功”“征廓尔喀”“进剿苗疆”“四川剿匪”“移师川东”“善后有方”“回京病故”等方面记载了勒保的事迹。嘉庆十五年(1810)召来京供职。因在四川隐匿名揭帖未奏,降授工部尚书,调任刑部。嘉庆十六年(1811),出为两江总督。很快将其召到京师,後授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吏部,改兵部,授领侍卫内大臣。嘉庆十八年(1813),充军机大臣,兼管理藩院。嘉庆十九年(1814),以病乞休,食威勤伯全俸。嘉庆二十四年(1819)去世,诏赠一等侯,谥文襄。
勒保有六个儿子。长子英惠,内阁学士,礼部侍郎,道光二年(1822)乌鲁木齐都统,十一年(1831)科布多参赞大臣,袭三等威勤侯,十二年(1832)卒。二予英德,头等侍卫。三子英绶,乾隆五十八年(1793)整仪尉,嘉庆十八年(1813)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曾与勒保同任理藩院堂官,嘉庆间有名的林清起义,其首领林清,就是被英绶亲自拿获的,道光二十年(1840)卒。英绶有九子,长子文龄,文康即英绶的第二子。①四子英奎,吏部郎中。五子英秀,广西庆远知府。六子英麟事迹不祥。勒保还有一女,奉旨嫁给嘉庆皇帝四子瑞亲王绵忻,为嫡福晋,咸丰三年(1853)薨。《清史稿》二二一《诸王传》七载:“瑞亲王绵忻,仁宗第四子,嘉庆二十四年封瑞亲王。(王薨)赐绵忻福晋郡王半俸,咸丰三年福晋薨。”②此福晋即勒保之女、文康之姑。
据《国史馆·英绶传》,英绶初为拜唐阿(满语。清各衙门管事而无品级者。在京文官三品以上、武官二品以上,在外文官按察使以上、武官总兵以上,其兄弟子孙年满十八岁者,包括现任六品以下及候补五品以上官员,均须呈报本旗,造册汇报军机处,以备挑补为拜唐阿),嘉庆十九年(1814)五月仕至正黄旗满洲副都统、左翼总兵、工部右侍郎。同年七月,因不熟悉部务,被革工部侍郎;八月,因不能整顿捕务,降为三等侍卫。至二十二年(1817),又逐步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右翼总兵、正黄旗满洲副都统、镶蓝旗护军统领。二十三年(1818)正月,因包庇家人达罕,被革内阁学士、护军统领。四月,因听信家人闫六收受贿赂,驱逐炭厂,被革总兵、副都统,同时被孥问,发往伊犁效力赎罪。次年,勒保卒,特旨放回守孝。此后,虽被赏给拜唐阿一职,但不久又被革退。直至道光二十年(1840)卒,一直废退在家,不再起用。
英绶仕途上进进退退没多大起色,因此《清史稿》上亦语焉不详,远不如乃祖乃父风光,可查的资料也很有限。
胡适先生《中国章回小说考证》没有提到的“文字一辈”,另有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文庆,他是永保之孙。费莫氏一家,自温福以下,不是以军功起家,就是承袭家世余荫在宫廷当差,只有文庆是进士出身,由翰林青云直上,直至入阁拜相。他可能就是文康所著《儿女英雄传》中安骥的模特儿,他的仕履与安骥一一吻合,这绝非偶然。①《清史列传》本传:“文庆……道光二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三年……授编修。四年八月充日讲起居注官,升翰林院侍讲。五年,充山东乡试副考官,转侍读。九年正月,迁国子监祭酒。……十一年五月,充福建乡试正考官。十二年三月升督察院左副都御史。九月,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咸丰)五年九月,命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十二月授文渊阁大学士。……六年十一月改武英殿大学士,是月卒。”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