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837639
第1期从司法改革问题谈起/魏文伯
论法律与政治的关系
——驳右派分子杨兆龙所谓“法律不能跟政治
走”的谬论/王绎亭高呈祥李峻勇
叶松亭
对杨兆龙十二条反动纲领的驳斥/傅季重
揭穿“右派分子”恢复资产阶级行政学的政治
阴谋/张汇文
公安、检察和法院应正确贯彻互相配合、互相
制约的原则/胡军
反对削弱院、庭长对合议庭的领导职能/魏焕华
驳资产阶级的“无罪推定”原则/张子培
“无罪推定”不应作为我国刑事诉讼的原则/李保民
应该彻底批判“无罪推定”的谬论
——对“略论刑事诉讼中的无罪推定原则”
一文的初步检查/黄道
坚决贯彻《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田光
国务院关于工资福利等四个暂行规定(草案)
的意义/丘申
【栏目】国家与法的基本理论讲话
讲国家与法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王绎亭
谈几种尸体现象与某些生前损伤的鉴别/文剑成
第2期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教学
改革的初步体会/华东政法学院马克思
列宁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教研组
人民民主专政和共产党的领导/杨峰
驳“新旧法律思想有内在联系”的谬论/
王文升刘可元
国民党伪“六法”的反动实质/宋光江振良
关于法律和政策的若干问题
——对朱恩霖的“法律和政策的关系”
一文的意见/赵擎
必须克服政法战线上的右倾思想/谢飞
对“人民法院独立进行审判,只服从法律”
的理解/王乃溁陈启武
辩护人必须为社会主义法制服务/程荣斌
彻底批判人民律师工作中的资产阶级思想/
林自强
关于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问题的探讨/
郭生
对“三角债”的初步探讨/李郊
中国早的一部法医学——《洗冤录》/仲许
关于户口登记的几个问题/君芝
谈我国对年老体弱职工的关怀/夏焕瑶
【栏目】国家与法的基本理论讲话
第二讲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专政的
国家/齐乃宽
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讲义》/席祖德
第3期王造时反党反社会主义活动的思想
基础/何海晏
关于双务合同中的客体问题的讨论/周大卓
国民党伪程序法的反动实质/江振良宋光
驳“右派分子”梅泽濬关于犯罪产生原因的
谬论/李保民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常务委员会
制定单行法规是合法的
——驳“右派分子”吴家麟的谬论/张衍杰
辩护人发现被告人隐瞒的犯罪事实
必须揭露/李星桥
应当批判辩护人的“有利被告论”/黄怡祥
彻底批判“有利被告”的谬论
——对“试论刑事诉讼中的被告人”
一文的检查/罗荣
社会主义法律的概念和特征/吴大英
关于遗嘱继承问题的初步探讨/郭生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分问题/
金钟
【栏目】关于现阶段国际法体系问题的讨论
上海法学界热烈讨论现阶段国际法的体系
问题/编者
再论现阶段国际法的体系/丘日庆
有关国际法的性质与体系的几个问题/刘家骥
关于国际法体系的几点意见/杨殿陛
略论现阶段三种国际法体系/胡文治
谈目前国际法的体系/耿福成
关于正确认识与处理当前的离婚问题
——与幽桐同志商榷/刘云祥
第4期肃清旧法观点克服右倾思想巩固人民民主
专政/许建国
华东政法学院教学改革工作初步总结/
华东政法学院
政法工作“大跃进”/田戈
必须在司法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张耀儒
依靠群众办案的若干体会/邹宪民
刑事案件也可以下地区办理/陆全惠
从一件案件来看下地区办案的好处/瞿秀瑾
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的批判
——从老根上清算“右派分子”关于民主、
自由、法制等的谎言/叶孝信
对敌人必须专政到底
——驳“右派分子”刘焕文关于人民民主
专政问题的谬论/李仲成
【讨论】
政策和法律的关系/编者
略论政策和法律的关系/万山
【栏目】关于现阶段国际法体系问题的讨论
现在只有社会主义国际法体系/张汇文
现阶段有三种国际法的体系/江海潮
现在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国际法
体系/平明
【讨论】
当前婚姻纠纷的处理意见/编者
对离婚案件调解程序的一些意见/甄忆蓉
【栏目】国家与法的基本理论讲话
第四讲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专政体系中的
领导力量/翟廷晋
第5期如何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谢飞
从两类社会矛盾看犯罪的矛盾性质/王文升
杨一平刘可元
关于犯罪性质问题的几点意见/乙公
民法与专政/赵炳霖
关于民事纠纷的性质的看法/高呈祥
【栏目】政法工作“大跃进”
上海市卢湾区公安、检察、法院改进了协作
关系/徐震东
广州市公安、检察、法院举办了联合办案
“试验田”/宋克俭
贵州省仁怀县“三员”下乡就地审判的经验/
林凤池
河北省通县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审判方法的
跃进/张亚东
采取辩论会方式解决复杂难案的几点体会/
王敏
打掉官气,联系群众,办好案件/缪宝兴
驳徐亚夫的“防错论”/杜祥坤
驳韩述之“审判工作的群众路线已过时了”的
谬论/肖一华
驳“被告人上诉案件不能加重处刑论”/黄汝坚
驳斥“右派”对联合提名和等额选举的污蔑/
华国全
贪污案件中几个问题的初步研究/杨一平
李保民
法院调解是人民法院处理人民内部纠纷的重要
方法/郑仁
当前农村家庭纠纷案件的情况和处理意见/
石正凯石静斋郑清琪柴笑尘
法律必须服从党的政策/光博
从法律的特殊性来谈法学研究上的厚今薄古/
刘家骥
【栏目】国家与法的基本理论讲话
第五讲社会主义的法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
工具/王绎亭石国强
第6期纪念《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发表一周年/编者
民法既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也解决敌我矛盾/
张企泰
关于劳动教养人员的矛盾性质问题/黄汝坚
肖一华
在国家消亡问题上批判现代修正主义/万山
对政法工作跃进问题的几点认识/孟杰
关于农村中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作用/丁敏
克千
我们是这样帮助和指导里弄调解委员会进行
工作的/刘同乐孙世乐
爱国公约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部分/
周乃杨
上海市榆林区政法部门是怎样处理青少年犯罪
问题的/沈贵龙萧洪亮
民主辩论是民事审判工作的新形式/魏焕华
“事实是根据,法律是准绳”是我国刑事诉讼的
基本指导原则/陈启武
驳韩述之“法律脱离政治”的谬论/田任平
我国的肃反工作是成功的、先进的
——驳斥徐亚夫、韩述之对肃反政策的污蔑/
李勋
对人民公安机关的性质、任务等几个问题的认识/
钱宝谨
谈谈我国选举制度的优越性/竹均
学习列宁的教导,加强救灾工作/董光
审判制度和法律手续不能一概否定/罗素全
法学教学中厚古薄今的倾向必须克服/萧枝苹
参加农业劳动锻炼的一些体会/王克千史文清
【栏目】国家与法的基本理论讲话
第六讲社会主义法制/石国强陈业精
第7期对政法工作者贯彻总路线的一些意见/叶军
关于司法工作贯彻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几个
问题/许泉陈泽政
用阶级分析的观点来处理案件
——在上海法学会座谈会上的发言记录/
毛荣光
两类矛盾学说对刑法科学的指导意义/杨一平
应该深入学习的国家学说
——纪念《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发表一周年/傅季重翟廷晋齐乃宽
我对民事违法行为的矛盾性质的认识/林云
对劳动教养人员的矛盾性质的商榷/岳占禄
关于犯罪的矛盾性质的商讨/罗素全
推行社会主义爱国公约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重大
创举/严则
对有关调处工作的几个问题的意见/赵德魁
孙承基阎为群
湖北枣阳、沔田、沙市推行社会主义爱国公约的
经验/湖北省公安厅、检察院、法院推行爱国
公约办公室
就地审判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新发展/杨鹏
罗时润
依靠群众解决了一件买卖合同的纠纷/张耀儒
几年来我在别古庄人民法庭是怎样工作的/刘泽钧
正确贯彻“严肃慎重、区别对待”的方针/杨克祥
漫谈公安人员为群众办好事的问题/史石
故意杀人与故意重伤身体致死的区别/C.鲍罗金
【栏目】国家与法的基本理论讲话
第七讲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与法在社会主义
革命与建设中的作用/齐乃宽
对《对政法工作跃进问题的几点认识》一文的
质疑/刘家禾
第8期必须制止殖民主义者对西亚的侵略/赵经
美英武装干涉黎巴嫩和约旦是严重的国际罪行
——斥艾森豪威尔7月15日咨文中的
所谓法律根据/胡文治
驳斥美英帝国主义侵略黎巴嫩和约旦的无耻
借口/丘日庆
美英帝国主义侵略西亚的石油气味/刘家骥
必须做好务“虚”,更好地为总路线服务/齐中山
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从根本上改革教学/李文钧
在司法工作中如何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
矛盾/尤全昌陶中何重耳韦安元
从刑事犯罪中看人民内部矛盾的转化问题/叶军
运用两类矛盾的学说解决一件群众闹事问题/
曹亚峰金树森石正凯
对劳动教养人员的矛盾性质的认识/张麟
马岷山
在审判工作中积极贯彻群众路线的几种做法/
赵德魁赵学文
对公安工作贯彻群众路线的点滴体会/金匀
关于查破、处理积案的一些意见/君芝
上海市蓬莱区人民法院是怎样开展法律讲演的/
王敏群良
正确贯彻审判工作中的辩护制度/宋鑫春
关于分片包干的做法和体会/辽宁省盖平县人民
法院
关于农村调处委员会组织形式的探讨/金文
适用法律必须服从党的政策/高呈祥
党的政策是具有科学性的理论/杨一平
【栏目】政法工作在怎样解放思想
大跃进的事实证明政法工作能够大胆设想/
甄忆蓉
政法工作者想、说、做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孙继珍
思想解放,就能在工作中创造奇迹/周云发
大胆设想和犯错误是两回事
——我对错误的切身体验/刘家禾
彻底扫除三种思想障碍/张耀儒
政治性强,有利于改造自己;单纯地怕,并不能
不犯错误/刘剑辉
只有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才能克服教条主义/
瑞亭点工
第9期联大通过美英撤军决议仅是斗争的开始/刘家骥
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伟大的群众路线/
忻元锡
司法工作必须坚决贯彻群众路线/王亚东
在党的领导下做好人民司法工作/李养龄
运用矛盾法则,掌握专政武器/子伟
不能说一切刑事犯罪都是敌我矛盾的性质/
赖传祥
从一件医疗事故案件的处理看审判思想/谢桂生
采用群众辩论方法处理案件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王云生
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法纪教育/解连河
民事审理应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王和亭翁德良
六安县徐集人民法庭在大跃进中的审判活动/
晋少东
云霄县下河人民法庭是怎样为中心工作服务的/
王英才
我是怎样做书记员工作的/纪琼英
对盗窃犯罪的初步研究/张耀华陈显静
自杀还是他杀(案例分析)/乃路
【栏目】政法工作在怎样解放思想
为什么会有人思想不能解放呢/陈庆年
又红又专,就能解决怕犯错误而不安心政法
工作的问题/计国豪
政法理论上需要“敢想、敢说、敢做”/岑堃
从规章制度的改革,看政法干部思想解放的
必要性和可能性/乙敏
公证工作也能敢想、敢说、敢做/赵德
发挥了创造性才能更好地实现原则性/饶孝章
大胆设想必须建立在马列主义基础上/遥野
思想解放必须贯彻群众路线/张景厚
编后记
解放思想是法学进步的原动力 (代总序)
1981年11月,由华东政法大学主办的《法学》复刊了。它的复刊,源自1978年年底的那场解放思想运动。回顾新中国60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国家的发展,大体可以30年为时段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30年,我们党在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方面,出现了“左”的倾向。从“批武训传”、批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批判胡风“反革命集团”,到1957年“反右”运动扩大化,1962年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直至1966年爆发“文化大革命”,“左”的思想不断升级,终导致国民经济濒于崩溃,各项建设事业停滞,学术(包括法学)陷入了一片沙漠状态。
1978年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之国策,社会各界解放思想,因而改变了整个中国的面貌,也迎来了法学研究的春天,导致了《法学》的复刊。自那时以来,我们也已经走过了整整30年。在这30年中,《法学》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通过全体办刊人的持续努力,紧贴时代发展的脉搏,跟踪社会发展的前沿,及时回应法律界所遇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发表了一大批高水平的作品,对我国的立法、执法和司法实践形成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在学术界乃至全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推动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法和法学的进步与繁荣。在回顾总结《法学》的30年历程,探索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互动之规律时,我们感受深的一点就是,解放思想是法学进步、繁荣的原动力,没有中国改革开放和解放思想,就没有中国法律和法学的今天,更没有《法学》的今天。一关于解放思想,邓小平同志有一个定义,就是“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279页。]这个定义,包含了三个要素:(1)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讲的是政治立场和认识论、方法论;(2)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这既包括政治体制上的,也涉及其他各个领域里的;(3)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是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解放思想,其精神实质就在于:一是说真话;二是实事求是;三是不唯书,不唯上;四是打破不合理的偏见和传统;五是在理念、观点和制度上创新。
30年来,《法学》就是贯彻了这一精神,解放思想,不断进步。其中,冲破政治上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提高法学研究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中的贡献度,是《法学》首先关注的重点。众所周知,法律与政治紧密相关,法学研究也与每一社会的政治决策息息相关。要使法学研究对同时代的乃至以后的政治决策有所贡献,必须解放思想。换言之,法学研究在推动社会政治体制改革,回应社会重大政治问题时,如能解放思想,提出有真知灼见的建言建策,就会大大彰显法学研究的贡献。1982年春天,当我国立法机关将宪法草案提交全国人民讨论时,《法学》月刊社就召集各方面的专家,就其内容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参与者有徐盼秋、潘念之、肖蔚云、高恭佑、浦增元、孔令望、陈云生、胡土贵、周天平等众多法学界知名人士。各位专家学者解放思想,破除禁忌,充分讨论,各抒己见,其在《法学》第6期、第7期连续刊登出的建言建策,对我国宪法内容的确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82年9月1日到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通过的新党章明确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但是,如何理解和执行党章的这一规定,许多党员甚至是党的领导干部还存在许多疑问。当时,许多领导对此都曾提出了“到底是法大,还是党委大”的疑问,也有的领导认为,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就会束缚自己的手脚,会妨碍开创新局面。针对党的十二大召开后社会上和党内存在的这些想法,《法学》1982年第11期刊登了楚云飞的文章《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是党的一项重要原则》,系统阐述了党章这一规定的法理基础,强调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充分认识这一规定对推进我们执政党的建设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发展,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所具有的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党的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迅速,而宪法的许多规定就显得落后于客观形势的发展了,但是,真的要提出修宪的主张,在当时还是存在一定风险的。《法学》就在这一点上,以极大的理论勇气,于1992年第12期,以纪念宪法诞生10周年为契机,发表了评论员文章《修宪: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指出,修宪问题,无论从宪法学抑或法理学角度来看,应属技术性问题。然而,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重提修宪问题,就不能不在某种程度上引起人们高度的警觉和重视。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众多宪法上没有规定的事项。例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局面,特别是许多合营、合资、私营企业的出现,能否对这些经济形式进行保护,关系到改革开放能否向纵深发展的问题,而宪法对此并未规定”。同时,改革开放需要合法地出租、转让土地,而这一点也是受到宪法禁止的。因此,在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要求下,1988年,我们就对宪法进行了修改,允许私营经济形态的存在,以及取消了对土地出租和转让的禁令。现在,改革开放的进程,社会发展的需求,又一次需要我们对宪法作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修改,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在发表评论员文章的同时,这一期还刊登了孙潮、戚渊的《论确立市场经济的宪法地位》、李伟的《宪法权威论》、李步云的《不断完善中国人权的保障体系》等文章,对修宪涉及的各个领域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了阐述。《法学》的这些文章,虽然发表在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方讲话之后,但此时我国在修宪问题上还是一个禁区,因此,发表上述言论,还是冒了一定政治风险的。在法理学领域,关于法的定义这一核心问题,在新中国成立的前30年,基本上是“阶级斗争论”、“阶级意志论”的一统天下。要冲破这一禁区,必须要鼓足勇气,在法学理论上来一个大胆的突破。而在这方面,《法学》也走在了全国的前面。1986年,《法学》在第1期“新年寄语慰读者”中,率先提出:“科学是没有禁区的,有禁区就不会有发展和深入。法学研究也是如此。”“近年来,我国法制建设和法学研究的现状表明,法学理论的研究正面临着改革和挑战,无论在内容和方法上都亟须有新的突破。”“我们认为,无论是基础法学还是应用法学的研究,都应该把焦点对准现实中涌现出来的或者是历史上没有解决的问题,应该重视和倡导‘问题法学’的研究。”
同期刊登的《中国法制报》政治评论部主任张宗厚的文章《对法的三个基本概念的质疑》一文,明确对我们现行的法的定义中的三个核心命题:“法律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统治阶级意志论”和“阶级性是法的属性”进行了质疑,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并予以了系统阐述。同期还刊登了陈浩然的《对“质疑”的质疑》,与张宗厚文中提出的观点进行了讨论和争辩。《法学》1986年新年寄语慰读者和张宗厚、陈浩然文章的发表,在我国法学界激起了巨大的冲击波,给我们的思想以极大的震撼。因为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述从苏联引进的关于法的定义中的三个核心命题,是我们所熟悉并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几乎从来没有人去质疑过。而张宗厚的文章则将我们传统的法学观给颠覆了,其震动不能说不大。而陈浩然的文章,虽然是对张宗厚观点的反质疑,阐述的力度相对要小一些,但陈文给学术界带来的推进学术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贡献,则是有目共睹的。在法学研究发展中,一直让我们法律人纠结的就是政治与法律的关系问题。而在阐述法律与政治之关系时,《法学》所发表的思想为解放的文章,就是陈鹏生于1987年第1期上发表的《没有法律的政治是危险的政治——法学研究的反思》一文。在文章中,作者指出:“本来,政治和法律都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共同为自己的基础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的常理。但是,由于高度集权思想的影响,政治被强调到可以冲击,甚至代替一切的荒谬地步。政治与法律相互作用的关系,变成政治决定法律的关系。而按照‘左’的一套理论的逻辑推导,政治就是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就是敌我矛盾。于是服务于并决定于政治的法律,就只能是以阶级性作为自己的的质的规定性,以‘阶级斗争的工具’作为自己的职能了。以法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法学,当然也只能是‘阶级斗争’的[学问了]。”
作者认为,这种理论的后果,一方面,使法律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性,唯政治需要决定自己的兴废存亡:政治安定时,法律成为民主的点缀;政治严峻时,一言可以废法,实际上是以“人治”代替了“法治”。另一方面,也把法律与阶级斗争捆在了一起,使法律与政治一起,成为学术讨论和争鸣的禁区,“一旦涉及,就‘以言治罪’,出现‘文笔贾祸’,法学研究也就不复存在”。作者进一步指出:“我们的民主,首先是制度,然后才是干部的思想作风。否则民主就会随领导的喜怒哀乐而变样。因此,要政治民主化,就应该依靠法律制度,保障民主不会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也不能因领导注意力的转移而改变。我们的法学家,应该通过对法制建设深刻的历史反思,从理论上令人信服地告诉人们千万不要忘记一条历史教训:政治离不开法律,没有法律的政治,是危险的政治,灾难的政治。”因此,为了防止这一点,我们必须研究如何通过法律来保障公民权利义务一致性原则的确立和实施,以及这种意识的形成。应该说,作者关于“没有法律的政治就是危险的政治,灾难的政治”的观点,不仅是对中国“重政治,轻法律”,崇尚“人治”,轻视“法治”之传统的深刻揭示和批判,而且也阐明了理顺法律与政治的关系,对于防止历史上的悲剧的再次发生,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意义。应该说,在当时的环境下,没有思想的解放,是不可能有如此大的理论勇气提出这么尖锐和鲜明的观点的。[注:就在此文发表两年前,谢次昌在“论政治与法律的关系”一文中,还强调“政治与法律相比,政治总是处于主导地位,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必须服从政治的需要”,载《法学》1985年第5期。]二解放思想也促进了法学研究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推动作用的发挥。1982年中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转型,经济领域里的犯罪日益增多,且形态各异,尤其是许多正常的经济活动和犯罪行为容易混淆,对我国的法学理论研究和定罪量刑等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法学》解放思想,敢于打破常规,使法学研究及其对司法实践的指导走在了全国的前沿。《法学》1982年第7期刊登的一组关于“职工受外单位聘用接受高额报酬是否构成犯罪”的讨论文章,就是突出的一例。当时,随着打击经济领域里的犯罪的斗争的深入展开,不少单位和群众对一些在职的或退休的职工受外单位聘请、接受高额报酬的行为,向有关机关举发。当时政法机关内部对这类行为到底是否算犯罪产生了很大的分歧。而这种分歧,在1982年春上海某区人民法院受理上海某国营工厂的技术人员王某[注:根据《法学》1983年第3期发表的龚介民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