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1667889丛书名: 清代戍边将军
他推动清政府在黑龙江地区实行的这一系列新政策,在其离任后多年坚持下来并进一步发扬光大,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开发了东北边疆的千里沃野,遏制了沙俄的南进野心,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黑龙江现在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和能源基地,人口稠密,工商业发达,今人饮水思源,当不能忘记特普钦等第爱国官员的首创之功。
东北是我国重要的边疆地区之一。它所处地理位置独特,与中原相距*近;地域辽阔,南北贯通,无门庭之限;生态资源丰富,可耕可牧可渔可猎。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渔猎及农耕诸民族世代生息的家园,相互角逐的舞台。
东北地区的肥土沃野,培育出一代代强族,不断崛起,雄飞中原,如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满洲等,先后占有北方半壁,或一统天下。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东北长久处于战略地位,不断给中原王朝以强大影响,甚至决定其盛衰或兴亡。
东北之重要,朝鲜李氏王朝中有识之士作出这样的评论:“天下安危常系辽野:辽野安,则海内风尘不动;辽野一扰,则天下金鼓互鸣……此所以为中国必争之地,而殚天下之力守之,然后天下可安也”(《辽东大野记》)。
中国人感同身受,也作出了同样的判断。明朝镇守辽东的巡抚王之浩说:“辽……中国得之,则足以制胡;胡得之,亦足以抗中国。故其离合实关乎中国之盛衰”(《全辽志·
序》)。
所谓“辽”“辽野”,确指辽东,相当今之辽宁省境。在清以前,东北还没有一个整体性的统一名称,只有辽东为历代所通用,或指为行政区划,或用为地区名称。在辽东以外,即今吉林、黑龙江两省,除少数民族建立政权,有过短暂的行政区划名称,并无一个与辽东并列的通用名称。故上述引文中的“辽”,亦泛指东北。古人洞察东北的战略价值,其识见当不在今人之下。
在清代七十余任黑龙江将军之中,特普钦是地位比较重要的一员。他接任之时,正值前任将军奕山因擅自签订《瑷珲条约》而被革职,沙俄侵略者鲸吞我国一百余万平方公里国土,兵锋直抵黑龙江。特普钦任期内在黑龙江地区的施政,可以说是围绕着抵御沙俄扩张、尽可能减少《瑷珲条约》及其后的中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造成的损失,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核心进行的。
在艰苦的反侵略斗争中,特普钦于对俄外交场合坚持立场,寸土不让,屡屡灭其凶焰,破其诡谋。于军事准备方面,则整顿边防,兴办团练,其筹划细密,成效显著,确可称得上是一位恪尽职守的爱国将军。同时为实边卫国,宽裕财用,特普钦倡议开放封禁,召民屯垦,经据理力争,终于蒙清廷奏准,于呼兰地区实行放垦。其后又创设呼兰理事同知、巡检,是为黑龙江省行使郡县制度之始。
在他署理及实授黑龙江将军的七年任期内,所行各项德政,泽披久远,走在时代前列。仅呼兰地区,数年间即新增民户数万,开辟良田百万。
在东北三将军中,黑龙江将军居于特殊地位。首先,黑龙江将军所辖之地,与中央王朝政治中心相距遥远。无论是远古,还是清以前,无论是清代与沙俄划界前,还是划界后,黑龙江流域都被称为我国东北的“极边”之地。古代交通不便,鞭长莫及,一旦发生不测之事,难以迅速得到中央王朝的指令,如需支援,也难以迅速到达。这使黑龙江将军之处事,较之盛京、吉林两将军更难。其次,这里自然条件虽说资源丰富,但气候更严酷,冬季漫长而寒冷,生存条件远不如盛京与吉林两地区优越。以致地广人稀,除游牧、渔猎等少数民族外,长期以来,汉人少见。这又使黑龙江将军为政之难,又难于盛京与吉林两将军。第三,更难更具危险性的是与沙俄为界,直面野蛮、贪婪,也更具侵略性的沙俄,其处境远比盛京与吉林两将军更严峻。与沙俄分界,是在沙俄入侵我国东北黑龙江地区之后,清军首度激战雅克萨,才迫使沙俄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
年)与清朝签订《尼布楚条约》,是为中国历史上首次与毗邻的国家划分边界。自此,黑龙江遂成为名副其实的边防重地,在此任职的一代代将军们也置身于边防*前线,负有守土之责,亦比盛京、吉林两地区的将军更重;办理外交、解决与俄的各种边务问题,又多了一份重要职责。
显而易见,研究黑龙江历任将军们的实践活动,其内容尤为丰富,特别是在抗击沙俄一次次入侵的斗争中,更见英雄本色。如,首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军反击沙俄侵占我国的雅克萨,建树功勋;至近代,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当沙俄大举进攻,寿山将军组织军民奋起抵抗。在兵败之后,愤然自卧棺材,吞金自杀殉国,死得十分惨烈。他们中,还有一些将军为治边、开发边疆作出了显著的业绩,因而推动黑龙江地区的经济向前发展。当然,并非个个将军皆英雄,实际上,也有庸懦之人,亦有不廉不清之辈。如同其他群体一样,黑龙江将军群体,也是形形色色,不一而足。他们的将军生涯,各种实践活动,都在《丛书》的各个将军的传记中得到了充分的评述。认真总结他们治理边疆的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充分认识他们的品质作风,对于当代人,确有参考与借鉴的重要价值。
第一章 弃文就武 久历戎行
一、科场受挫,投身军旅
二、初涉疆场,东渡台湾
三、中年困顿,心灰意冷
四、时来运转,领兵入关
五、鏖战畿辅,赵北燕南
六、劝办捐输,沙场生还
七、调任旅顺,再获升迁
第二章 临危受命 摄篆北疆
一、虎狼沙俄,欲壑难填
二、奕山无能,丧权辱国
三、得寸进尺,染指吉林
四、抗俄御侮,重任在肩
五、殚精竭虑,良策难谋
六、抵制勘界,针锋相对
七、抵抗侵略,未雨绸缪
八、有心御侮,无力回天
第三章 不畏强俄 力争主权(上)
一、赴任江省,初会敌酋
二、豺狼秉性,狡诈多疑
三、话不投机,与虎谋皮
四、坚持立场,力争北岸
五、卡伦存废,事关主权
六、兴办团练,御敌有方
七、各族儿女,共保家国
八、众志成城,慑敌胆魄
九、暗流汹涌,早作提防
十、京师失守,国土沦丧
第四章 不畏强俄 力争主权(下)
一、新约既立,改弦更张
二、明枪暗箭,应对有方
三、铁面无私,整顿边防
四、据理力争,面斥俄夷
五、打击越境,寸土必争
六、反对通商,洞悉奸谋
七、内忧外患,军务操劳
八、八年抗俄,成败荣辱
第五章 倡兴屯垦 泽遗后世
一、东北封禁,贻害百年
二、强敌压境,卫国实边
三、财政亏空,亟待开源
四、放垦呼兰,为天下先
五、设置民署,江省首创
六、纷争乱世,保境安民
七、泽遗后世,利在千秋
第六章 家国疲敝 独木难支
一、亲长多故,人生不幸
二、因病去职,安享晚年
三、盖棺论定,瑕不掩瑜
附 录
特普钦年谱
参考文献
后 记
至清,尤重东北,更远胜历代。东北为清朝的发祥地,还是满洲及其先世的古老故乡。清朝视东北为其“根本之地”,而盛京则是“重中之重”。清入关后,设盛京为陪都,并开始在东北区划设治。先于盛京设将军衙门,几度更名,*终定为镇守盛京等处将军衙门;顺治十年(1653
年),再设宁古塔昂帮章京康熙元年(1662 年)改称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十五年(1676
年)将军徙驻吉林乌拉(今吉林市),不久改为吉林等处将军衙门。吉林之名,沿用至今。黑龙江地区尚未设治,归于吉林将军衙门管辖。30
余年后,迟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为反击沙俄入侵,正式设黑龙江等处将军衙门,标志清在东北基本完成行政设治。一改历代在此两个地区所行的羁縻之策,正式派将军、设首府,驻八旗,收赋税,纳入到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在中国编年史上,*次真正实现了中央王朝对盛京、吉林、黑龙江地区即东北的完全统一。直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四月,东北三将军衙门改设行省,比同内地,以东三省总督统辖。从而完成了管理体制与内地“一体化”的历史变革。
比较历代统治东北,唯清代统治*长久,以其完善的管理体制,实行一系列治边措施,推动并加速了东北社会的变迁。特别是近代以来,东北经济发展突飞猛进,领先于诸边疆,成为*富庶的边疆地区。不言而喻,清代东北二百多年中所发生的变化,无不与一代代东北三将军的有效管理及其实践息息相关。这就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即以东北三将军为研究对象,展开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用以阐述有清一代东北历史与文化演变的历史进程,有助于揭示东北地区的历史真相。
东北地方史学者对东北史的研究已经作出了显著的成绩,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对东北三将军的研究尚未启动。在东北三将军衙门存续的二百二十多年中(*早建将军衙门的盛京将军已达二百五十多年),任此职位的将军几近400
人。除个案研究,尚缺乏“群体性”研究。例如,将这些将军们的生平事迹写成传记,即是其中之一。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的学者们捷足先登,率先包揽有清一代120
多位黑龙江将军,编纂《清代黑龙江将军丛书》,打开此项研究的新局面,开了一个好头,足以起到示范作用。
这部《丛书》,较为翔实地展示了各个将军在黑龙江的历史活动,如把他们各自在黑龙江的历史相互衔接起来,就组成了一部清代黑龙江地区的全史。若想了解该地区的历史,或想了解每位将军的生平事迹,这部丛书值得一读。同时,它也为史学工作者研究清代黑龙江地区史提供了新思路。黑龙江齐齐哈尔地方历史学者首次编纂这部大型人物传系列,颇具创新的学术意义。但这仅仅是开始,有待于展开深层次的学术研究,给予每位将军以准确的历史定位,给予他们以中肯的评价。若想达到这一目标,进一步深入挖掘史料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将军们在黑龙江任职,他们向朝廷的奏疏必然不少。除了《清实录》略有记录,大都保存在黑龙江省档案馆与北京*历史档案馆。无疑,这些难以计数的档案,是研究黑龙江将军的重要的史料来源。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期待齐齐哈尔地方史学者继续努力,为地方文化的发展作出多方面的贡献。
丛书编纂成功,可喜可贺。是为序。
第一章 弃文就武 久历戎行
在清代七十余任黑龙江将军之中,特普钦是地位比较重要的一位。他接任之时,正值前任将军奕山因擅自签订《瑷珲条约》而被革职,沙俄侵略者鲸吞我国一百余万平方公里国土,兵锋直抵黑龙江。特普钦任期内在黑龙江地区的施政,可以说是围绕着抵御沙俄扩张、尽可能减少《瑷珲条约》及其后的中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造成的损失,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核心进行的。
在艰苦的反侵略斗争中,特普钦于对俄外交场合坚持立场,寸土不让,屡屡灭其凶焰,破其诡谋。于军事准备方面,则整顿边防,兴办团练,其筹划细密,成效显著,确可称得上是一位恪尽职守的爱国将军。同时为实边卫国,宽裕财用,特普钦倡议开放封禁,召民屯垦,经据理力争,终于蒙清廷奏准,于呼兰地区实行放垦。其后又创设呼兰理事同知、巡检,是为黑龙江设立民官之始。在他署理及实授黑龙江将军的七年任期内,所行各项德政,泽被久远,走在时代前列。仅呼地区,数年间即新增民户数万,开辟良田百万。他推动清政府在黑龙江地区
实行的这一系列新政策,在其离任后多年坚持下来并进一步发扬光大,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开发了东北边疆的千里沃野,遏制了沙俄的南进野心,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黑龙江现在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和能源基地,人口稠密,工商业发达,今人饮水思源,当不能忘记特普钦等爱国官员的首创之功。
特普钦,张氏,字忍庵,汉军镶红旗人。①嘉庆六年(1801
年)生于盛京,其父素轩,母赵太夫人。早年学文,一时名噪书院。后因屡试不第,乃入营伍,道光七年(1827
年)以候补笔帖式改充旗下委官,于盛京将军属下司书札。后久历戎行,累经升迁,道光十二年(1832
年)被简放骁骑校,道光十四年(1834年)任牛庄防御,道光十六年(1836
年)任盛京中后所佐领,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曾署理凤凰城守尉,道光二十九年(1849
年)授昭陵四品官,咸丰元年(1851年)授帮办协领。咸丰五年(1855
年)三月调补旅顺口水师营协领。后因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获赏顶戴花翎,加二品衔。咸丰七年(1857
年)九月九日署理吉林副都统,咸丰八年(1858 年)正月署理吉林将军,于咸丰九年(1859
年)署理黑龙江将军。后经补授正白旗蒙古副都统,乃于同治元年实授黑龙江将军。同治六年(1867
年)因病解职,回旗安度晚年。于光绪十三年(1887 年)病逝,清廷赐谥刚介,并下诏由国史馆立传,以垂后世。
一、科场受挫,投身军旅
特普钦在少年时期有志于学文,六岁即入塾读书,师从于蒋邦贤;十四岁起师从于高孔敏,其人“古道持躬,学业德行冠一时,性严整,启晦发蒙,谆谆诱迪”,“凡余兄弟之粗识文理者,皆时庵夫子(即高孔敏)力也”,其严格的封建正统教育在特普钦的成长过程中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十九岁时在文社结识了两辽名士、大学问家张玉纶,二人志趣相投,乃相与定盟,过从甚密,又因文社中以张玉纶最年长而特普钦最幼,故被并称为文社之“龙头骥尾”。多年后张玉纶怀念与特普钦的友情,赋诗云:“良宵十月初三夜,梦里同看论蜀文。可否是君来入梦,抑还是梦去寻君。一天风雪迷清夜,百里关河隔暮云。羌我毕生期许在,龙头骥尾望超群。”又师从于当时游学于盛京的浙江名儒、大藏书家符象芝,这一时期的青年特普钦,可谓是春风得意,踌躇满志,“一时诗酒流连,极文社之盛”。然而好景不长,自从二十一岁时考中诸生后,特普钦连年乡试不第,
遂于求学之路心灰意冷,乃因其旗人身份之便改习国书以求捷径,然而虽经翻译科考试中式,却“又以名次过远,铨补无期”,遂以候补笔帖式改充旗下委官,开始了他一生的戎马生涯。
即便是在功成名就之后,晚年的特普钦在自传中仍自称“戎马书生”,当回忆起青年时代这一人生转折时,对于自己当时弃文就武的抉择,惋惜、遗憾之情仍溢于言表,称其“一时若不自主,竟入歧路之歧,虽请命而行,甚非先大人之志,要亦命运使然”,“忆自束发授书,严亲迫责,期望殊殷,终乃误入歧途,有乖慈训”,而自从戎之后,与师友音信渐绝,久而故人凋零,则更令他心情沉痛,感喟良多,“越数年,风流云散,或远宦,或遁居,或殂谢,遂多不复谋面。其久于往还者,唯张君一人,今亦颓然老矣,隐居乐道,闭户著书,课子教孙,仅时通闻问而已耳。时庵夫子于咸丰壬子秋弃世;象芝夫子于丙辰夏突染风疾不起,春明犹时共言笑,比余南赴水师营任,忽接讣音,尤深感痛!回忆三十年来,良师益友之切磋提撕,此心殊耿耿难忘也”。可见特普钦于内心深处始终神往学问之道,然而科场受挫后却又渴望功名,不甘心身为一介儒士,过闲云野鹤的淡泊生活,终于选择了从军之路。尽管如此,十余年儒家思想的熏陶,几多良师益友的潜移默化,仍在他身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从军后的特普钦,除了诗文颇丰有别于一般武夫外,尽管其行为思想不可能跳出自身所处时代和环境的历史局限,却也能够始终秉持忠君报国的理想,为人正直,恪尽职守,不畏强暴,体恤下情,不失于儒将风范。而早年勤奋学习练就的学识、文笔,又令他在军旅生涯早期的文书工作中得心应手,从而深受上级赏识,为其之后的升迁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正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道光十年(1830 年)
三月,调吉林将军瑚松额为盛京将军,瑚因故未能赴任,遂以富俊暂署,特普钦以其扎实的满文、汉文功底被任命主管书札,至七月瑚松额到任后仍司其职,当年冬随侍其觐见道光皇帝,备受瑚松额赏识,“还而相待益优”。然而就在特普钦的官场生涯即将步入正轨之际,清王朝却已走到了衰世的边缘,康乾盛世的遗产已经所剩无几,制度僵化、经济停滞、官场腐败、人地矛盾等由来已久的社会问题愈演愈烈,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极度恶化,武装反抗一触即发。更不用说由于长久以来的自我封闭,举国上下对于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大势的巨变,以及西方列强酝酿中的针对中国的侵略扩张是多么的茫然无知,短短数年之后,中国就将在鸦片战争的惨败中迎来其“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开幕。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