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8615170
编辑推荐
苏州河,长江支流黄浦江支流吴淞江上海段俗称。苏州河沿岸是上海*初形成发展的中心,催生了几乎大半个上海,后又用100年时间成为搭建国际大都市上海的水域框架。本书为“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之一种, 分五个部分,介绍了苏州河的由来、苏州河的“湾”和“角”,苏州河的“渡”、苏州河的“桥”、苏州河边的建筑与工厂,基本上以苏州河边的地名为切入点,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并百余幅图片,图文并茂地讲述了苏州河的故事,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内容简介
苏州河,长江支流黄浦江支流吴淞江上海段俗称。苏州河沿岸是上海*初形成发展的中心,催生了几乎大半个上海,后又用100年时间成为搭建国际大都市上海的水域框架。本书为“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之一种, 分五个部分,介绍了苏州河的由来、苏州河的“湾”和“角”,苏州河的“渡”、苏州河的“桥”、苏州河边的建筑与工厂,基本上以苏州河边的地名为切入点,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并百余幅图片,图文并茂地讲述了苏州河的故事,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目 录
总序
综述:有故事的河
苏州河由来
松江、淞江、吴淞江
江浦合流
填浜筑路
说“湾”和“角”
朱家湾、潭子湾、潘家湾
苏家角的圣约翰大学
小万柳堂和九果园
“叉袋角”的纺织厂和面粉厂
说“渡”
外摆渡、外摆渡桥与外白渡桥
里摆渡桥与二白渡桥
曹家渡与三官堂桥
苏州河摆渡口留下的地名
小沙渡的工厂
说“闸”与桥
老闸桥与新闸桥
“垃圾桥”的前世今生
苏州河边的大王庙和海公祠
消失了的“自来水桥”
苏州河铁大桥和天后宫桥的故事
恒丰路桥的故事
江苏造币厂与造币厂桥
说建筑
黄浦路:上海的“东交民巷”
苏州河边的老公寓
“丽娃丽妲”和华东师范大学
苏州河边的工业遗址
苏州河的今天与明天
后记
前 言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上海作为共和国的“长子”曾以突出的贡献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尊重;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上海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者,更是以辉煌的成就赢得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瞩目。上海,不仅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劳动者来奋斗、创业,还吸引了大批海外企业家来投资。上海的人口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000多万激增至2400万。这些新上海人一边在上海工作,一边被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魅力所吸引,他们渴望了解上海,不仅想了解上海的今天和未来,还想了解上海的昨天;不仅渴望了解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上海,更想了解一个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的上海。新上海人渴望了解上海,那么,我们这些祖辈世代居住在上海的“老上海”就一定了解上海了吗?曾经有一位“老上海”问我,我们这座城市为什么叫上海,而不叫下海呢?我说,您是“老上海”了,怎么会不知道呢?老人摇摇头说,别看我在上海生活了一辈子,其实我不知道的还很多呢!除了上海为什么叫“上海”之外,为什么有人说上海有两条“母亲河”?上海明明只有两个租界,为什么有人说是有三个租界?有些影视剧甚至说上海除了英法租界,还有“日租界”和“德租界”,这对吗?我告诉他,这大概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此身在山中”吧。像这位“老上海”那样抱有各种疑问的人为数不少。这说明,即使是我们这些祖辈世居上海的上海人,也迫切需要学习和了解上海的历史和地理知识。为此,上海通志馆遵循“以真实为前提,以知识为目的,以通俗为手段”的原则,发起编写“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的计划,从2015年起,结合已出版的权威方志、年鉴、各种地情资料,陆续编撰出版了《上海地情导览》《海上红韵》《申江赤魂》《海上潮涌》《楼藏风云》《年味乡愁》等图书。这些图书一经推出,便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2019年初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落实‘上海2035’总体规划要求,进一步加强黄浦江、苏州河(以下简称‘一江一河’)沿岸规划建设”的工作部署,制定了《关于提升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地区规划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针对人们对上海历史地理知识缺乏了解的实际情况,采取“大学者写大众通俗读物”的方法,我们特地邀请了葛剑雄、傅林祥、薛理勇、张雪敏、田兆元等五位著名专家学者,分别撰写《上海源》《黄浦江》《苏州河》《老城厢》《古名镇》这五本上海地情读物,配合指导意见的实施,主动服务中心工作。这五本书篇幅都不大,每本书仅五至八万字左右,内容生动,文字活泼,并配以大量的历史图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吸引读者,从而达到将浩如烟海的地方志文献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地情知识,使地方知识更接地气、更符合大众口味的目的。这五位专家学者都是学问深、文章好的高手。他们能将复杂深奥的历史地理问题,写得明白晓畅,可读可诵。如,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在讲述“上海的来历”时,这样写道:“其实,之所以叫‘上海’,是因为这个聚落出现在一条河流的边上。这条河是吴淞江的一条支流,名字叫‘上海浦’??这也非常符合聚落形成的规律。一个聚落、一个居民点要形成,要延续下来,肯定要就近解决居民的生活、生产用水,还要考虑到它与外界的联系。在还没有机械交通工具的情况下,最方便的一种运输手段就是水运。所以江南这一带的聚落、居民点,包括那些市、镇、县,毫无例外都在河边、水边。上海就是这么形成的。”同样,薛理勇研究员在写黄浦江与吴淞江合流,写到上海先后有两条“母亲河”时,也是这样的“接地气”:“原来,上海的母亲河是吴淞江(后称苏州河),后来吴淞江淤塞,渐成水患。明朝永乐年间,水利大臣夏元吉奉命主持江南水利工程。他采纳了叶宗行的建议,决心重新调整吴淞江下游的水系。具体做法是,把(上海县城东面的)上海浦拓宽、挖深、延长,使它在今浦东新区与奉贤区接壤的“闸港”处与黄浦相接,成为新的黄浦下游水道,引黄浦之水向东北流,在吴淞口注入长江,排入大海;同时,放弃今江桥以下吴淞江水道,拓宽、挖深、延长一条叫“范家浜”的河流,引吴淞江水向东流入新的黄浦下游水道。这样江浦合流后,吴淞江就从主流变成了支流,黄浦江也就从支流变成了主流,也是从此刻开始,黄浦江就取代吴淞江成了上海的‘母亲河’。”这就是上海有两条“母亲河”的缘由。读着这两段文字,就像是朋友间的喝茶聊天,那样亲切,那样和顺。这五本书的文字都是这样的“接地气”,这样的具有“亲和力”。这也是这套书必将广受读者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人说,上海像大海一样,宽广无垠,深不可测。有关上海的知识,也是浩如烟海,不可穷尽。因此,宣传上海,“让世界了解上海,让全国了解上海,让上海人了解上海”,就是一项浩大的长期工程。这正是我们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史志学会以及上海通志馆和《上海滩》杂志所应承担的光荣任务,编撰出版“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就是为完成这一光荣任务所从事的一项长期工作。在过去的几年内,我们的“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和热情的读者以及出版单位朋友们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们衷心地表示感谢!并希望在今后继续得到大家的支持!此为序。
王依群二〇一九年五月(本文作者为上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史志学会会长、《上海滩》杂志主编)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