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43110
导 论 变奏中的诗与“言说方式”的重建
第一章 闭抑和分裂的古典
第一节 古典和革新之间的恩怨
一 革新意识的“成色”
二 作为深度“装置”的古典
三 黯淡的“新”诗前景
第二节 复古的困境
一 两类复古取向:求正与求变
二 古典的冲突与分裂
三 走向闭抑的古典
本章附录 从活力到僵化的以古鉴今之路
——论林庚的新诗观念
第二章 发现新的“言说方式”
第一节 新文学场的出现
一 “逼上梁山”和打开新的可能
二 文学场形成的理路
第二节 从白话诗到新诗
一 含混的白话诗写作
二 暧昧的诗体认识:与古典格式周旋
三 诗体解放和自由诗的发现
四 如何“新”诗:课题与问题
第三章 新诗的锻造:延展与分化
第一节 抒情方式的更新
一 代际差异的凸显
二 与旧格式关系的复杂性
三 从“呈现”到“发明”
四 “发明”:作为一种新美学
第二节 新的美学向度的展开
一 后起者的预备期和不满
二 诗艺和经验的紧张
三 诗艺与情感的纠葛
四 走向不同的抒情向度
第四章 作为观念建制的新诗
第一节 不同框架中的诗之构想
一 反对派的谱系
二 美学范式的失效
第二节 被规训的“旧诗”
一 重新规划历史:“整理”的意识形态
二 文学史评判体系的介入
结语 “必须自力更生,自己替自己制定规范”
附论一 诗歌“言说方式”的当代议题
在经验与语言的互动中打开更广阔的诗世界——2000年以来的新诗写作
美学自律与经验冲击的挑战——“地震诗歌”的诗学问题再思
在难以祛魅的世界理解经验、语言和现实——论刘洁岷的诗
性别想象中的经验与技艺问题——论沈杰、青蓖、水丢丢和梅花落的诗
发现和承担经验的复杂性——近期诗歌中“民生关怀”的言说
附论二 诗歌“言说方式”的西方视野
韵律的废退与反抗“散文气味”——散文诗的美学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序
王光明
无论是中国最早的诗学《诗大序》把诗定义为“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还是近代英国伟大的诗人叶芝认为诗人也是“一个向人们说话的人”,实际上都把诗歌当作一种话语,把写诗作为一种言说方式。但是从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和“新诗”,中国诗歌真有点像冯至《十四行集》里的《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永远是那么熟悉,又是那么陌生;熟悉的事物中有许多你没有发现的深邃和生疏,而一时觉得陌生的路径说不准曲径通幽正是我们记忆中的家园。因此,即使《诗大序》那样的经典论述我们也无法照单全收,因为所谓诗之“六义”,虽然诗法“赋、比、兴”与世长存,诗体“风、雅、颂”却被时间的风沙所覆盖。而那些突破平仄、对仗、押韵等传统指标,没有建行分节规律的写作,也堂而皇之地戴上了诗的桂冠。
20世纪中国诗歌语言与形式的变革,作为社会与文化现代转型的有机部分,已经成功改变了许多人的诗歌观念、写作方式和欣赏趣味。不过,人们逐渐接受、习惯了一种新的诗歌类型与艺术趣味,却未必真正理解这次革命的性质。这是“新诗”一百多年来始终争议不断的根源,也是它的写作者大多仅凭“天性”和模仿,而不是自觉摸索新的规律的原因。认识上不去,行动便跟不上,转型中的中国诗歌要有更广阔的前程,不仅有待诗人们的自觉实践,也有待人们认识和梳理百年行程积累的经验与问题。
彧煌师从郜积意教授攻读硕士学位时,做的是传统学问:最后一位大师和现代学术第一位大师王国维的诗学研究,博士论文选择晚清至“五四”诗歌的变革话题,是有学术准备和学术底气的。记得开题前我似乎曾经建议他做新诗“自我”问题研究,因为它是新诗之所以为新的一个重要指标。现在看来,彧煌以“言说方式”来聚集和梳理早期新诗的问题,学术效果更加明显。因为“自我”固然是新诗的标识,或者说是新诗的“话语据点”,但它究竟是一种话语立场和话语姿态,有不少心理层面而在学理上说不清楚的东西。而“言说方……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