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5092542
作者李炳海先生主持整理的《古文观止评注今译》这本书,对今天的人还有指导借鉴意义的。作者2002年3月至今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任教,任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学术委员。1991年被国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在先秦两汉文学、道家文学、民族文学、古代辞赋研究领域造诣颇深。他本次对《古文观止》的内容有全新的见解和新颖的解释,包括注释、赏析、译文,内容充实完整,这都有利于古典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可以说,本书申报的核心优势在于作者治学的严谨态度和权威且角度独特的解读。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观止”一词*先见于《左传》,表示尽善尽美之意。书名“古文观止”意指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古文观止》由清代吴兴祚审定并作序,序言中称“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当时为读书人的启蒙读物。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镌版印刷,成为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
《古文观止》300年来流传极广、影响极大,在诸多古文选本中独树一帜,它是迄今为止对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写作名篇较精的一本古文书。里面200多篇短小精悍、琅琅上口的小短文从多个角度展现出中华古老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中华古代人民非凡的智慧。
《名家注评今译古文观止》一书的原文整体采用初始版本的222篇文章,对当前大众还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指导意义的。除此之外,作者李炳海亲自加了注释、译文,并对该文进行赏析,整体来说,本书属于很好的普及型《古文观止》读本,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文观止》的文化传承意义。
古文观止评注今译 目录
上册
1.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隐公元年》
2.周郑交质 《左传·隐公三年》
3.石碏谏宠州吁 《左传·隐公三年》
4.臧僖伯谏观鱼 《左传·隐公五年》
5.郑庄公戒饬(chì)守臣 《左传·隐公十一年》
6.臧哀伯谏纳郜[ɡào]鼎 《左传·桓公二年》
7.季梁谏追楚师 《左传·桓公六年》
8.曹刿论战 《左传·庄公二年》
9.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左传·僖公四年》
10.宫之奇谏假道 《左传·僖公五年》
11.齐桓下拜受胙 《左传·僖公九年》
12.阴饴甥对秦伯(《左传·僖公十五年》)
13.之鱼论战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14.寺人披见文公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15.介之推不言禄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16.展喜犒师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17.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僖公三十年》)
18.蹇叔哭师《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19.郑子家告赵宣子 《左传·文公十七年》
20.王孙满对楚子 《左传·宣公三年》
21.齐国佐不辱命 《左传·成公二年》
22.楚归晋知罃 《左传·成公三年》
23.吕相绝秦 《左传·成公十三年》
24.驹支不屈于晋 《左传·襄公十四年》
25.祁奚请免叔向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26.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27.晏子不死君难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28.季札观乐《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29.子产坏晋馆垣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30.子产论尹何为邑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31.子产却楚逆女以兵 《左传·昭公元年》
32.子革对灵王《左传·昭公十二年》
33.子产论政宽猛 《左传·昭公十二年》
34.吴许越成 《左传·哀公元年》
35.祭公谏征犬戎 《国语·周语》
36.召公谏厉王弭谤 《国语·周语》
37.襄王不许请隧 《国语·周语》
38.单子知陈必亡 《国语·周语》
39.展禽论祀爰居 《国语·周语》
40.里革断罟匡君《国语·鲁语》
41.敬姜论劳逸 《国语·鲁语》
42.叔向贺贫《国语·晋语》
43.王孙圉论楚宝 《国语·楚语》
44.诸稽郢行成于吴《国语·吴语》
45.申胥谏许越成《国语·吴语》
46.春王正月《公羊传》
47.宋人及楚人平《公羊传》
48.吴子使札来聘《公羊传》
49.郑伯克段于鄢《谷梁传》
50.虞师晋师灭夏阳《谷梁传》
51.晋献公杀世子申生《礼记·檀弓》
52.曾子易箦《礼记·檀弓》
53.有子之言似夫子《礼记·檀弓》
54.公子重耳对秦客《礼记·檀弓》
55.杜蒉扬觯《礼记·檀弓》
56.晋献文子成室《礼记·檀弓》
57.苏秦以连横说秦 《战国策·秦策》
58.司马错论伐蜀《战国策·秦策》
59.范雎说秦王《战国策·秦策》
60.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齐策》
61.齐宣王见颜斶《战国策·齐策》
62.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齐策》
63.赵威后问齐使《战国策·赵策》
64.庄辛论幸臣《战国策·楚策》
65.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赵策》
66.鲁仲连义不帝秦《战国策·赵策》
67.鲁共公择言《战国策·魏策》
68.唐雎说信陵君《战国策·魏策》
69.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魏策》
70.乐毅报燕王书《战国策·燕策》
71.李斯谏逐客书《史记》
72.卜居《楚辞》
73.对楚王问《楚辞》
74.五帝本纪赞《史记》
75.项羽本纪赞《史记》
76.秦楚之际月表《史记》
77.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史记》
78.孔子世家赞《史记》
79.外戚世家序《史记》
80.伯夷列传《史记》
81.管晏列传《史记》
82.屈原列传《史记》
83. 酷吏列传序《史记》
84.游侠列传序《史记》
85.滑稽列传《史记》
86.货殖列传序《史记》
87.太史公自序《史记》
88.报任安书 司马迁
89.高帝求贤诏 《汉书》
90.文帝议佐百姓诏 《汉书》
91.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汉书》
92.武帝求茂才异等诏《汉书》
93.过秦论 《汉书》
94.治安策 《汉书》
95.论贵粟疏 《汉书》
96.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汉书》
97.司马相如上书谏猎 《汉书》
98.李陵答苏武书 《汉书》
99.路温舒尚德缓刑书 《汉书》
100.报孙会宗书《汉书》
101.光武帝临淄劳耿弇 《后汉书》
102.马援诫兄子严敦书《后汉书》
103.前出师表 诸葛亮
104.后出师表 诸葛亮
105.《陈情表》李密
106.兰亭集序 王羲之
107.归去来兮辞(并序) 陶渊明
108.桃花源记 陶渊明
109.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110.北山移文 孔稚珪
111.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112.代李敬业讨武曌檄 骆宾王
113.滕王阁序 王勃
114.与韩荆州书 李白
115.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李白
下册,略
清康熙年间,出现了两部在后代流传广、影响大的文学读本:一是沈德潜编选的《古诗源》,另一部就是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观止》,这两部书堪称那个时代古诗文选本的双璧。它们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古诗源》选录上古至隋代的诗歌;《古文观止》则是编选上起东周、下迄明末的散文,共二百二十二篇。
人们常说,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这话说得并不过分。和诗歌相比,中国古代散文丝毫也不逊色,同样有它辉煌的过去。
中国古代散文出现得很早,从一开始就在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古代散文之所以能够很早就雄踞文坛,是因为它有很强的实用性,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现今流传下来的早的散文集《尚书》,其中记载的全是军国大事。到了后来,散文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几乎都有散文介入。正因为如此,古代散文的种类极其繁多。刘勰《文心雕龙》所列各种文体,除了骚、诗、乐府、赋等有限几种外,其余都属于散文。可以说,散文是古代文体中的大家族,它的繁荣源于其实用性,适应了社会多方面的需要。
散文体制具有很大的涵容性,它可以叙事,可以议论,可以抒情,因此有叙事文、议论文、抒情文的划分。也可以三者相结合,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诗歌则不然,单纯的叙事、抒情可以是诗,纯粹议论为诗则难免乏味。散文体制的涵容性还体现在对诗歌的接纳,可以在文中穿插诗歌,而诗歌中穿插散文则显得不伦不类。散文功能的多样性源于这种体制的涵容性,这也使得它在中国古代成为一种常盛不衰的文体。
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经历的是一条由浑沦到分化的道路。初的散文是文史哲浑然一体,见不到严格意义的文学散文。只是从战国后期开始,文学散文才脱离它的原始状态,从浑沦的母体中分化出来,成为比较纯粹的文学作品。随着时代的推移,创作主体的文学自觉性日益提高,散文的文学性也逐渐加强,更具有审美鉴赏的价值。阅读《古文观止》这部书,可以看出古代散文的上述演变轨迹。
中国古代有散句单行的散文,即通常所说的古文,也有讲究声律对仗的骈文。初出现的都是散句单行的古文,后来才产生骈骊化的倾向。古文与骈文的分合消长,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又一重要走势。《古文观止》收录的绝大多数是散句单行的普通散文,也有少量优秀的骈文,如孔稚珪的《北山移文》、王勃的《滕王阁序》等。如何准确把握古文与骈文的价值及其离合消长的脉络,是解读古代散文的一个重要视角。辞赋究竟归入诗歌,还是归入散文,自古以来就有争议。《古文观止》收录了若干辞赋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除此之外,还有些近似辞赋的作品,如李华的《吊古战场文》等。由此可见,吴楚材、吴调侯的古文观念还是比较宽泛的,没有排斥临界文体。
此次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刊行的《名家注评今译古文观止》,以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观止》为底本,在此基础上进行编排、注释翻译和点评。编排时尽可能以古文作者生活年代的前后为次第,并对作者的生平、创作成就、文章风格及所属流派作简要介绍,使人既读其文,又知其人,实现读者和古文作者的心灵沟通,并有鲜明的历史感、时代感。所作注释力求简明扼要、准确精当,努力为读者扫清文字上的障碍。点评亦言简意赅,力求多有画龙点睛之笔,而避免空泛的论述。点评是对作品进行提纲挈领的美学评价,把立足点放在对作品文学价值的挖掘和展示上。坚持评点的文学本位,是本书的重要特色。总之,我们希望这部书能以崭新的面貌问世,成为受广大读者喜爱的古代文学普及读物。
1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隐公元年》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隐公元年》
初,郑武公①娶于申②,曰武姜③,生庄公及共叔段④。庄公寤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⑥之。爱共叔段,欲立⑦之。亟⑧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⑨。公曰:“制,岩邑⑩也,虢叔11死焉。佗邑唯命。”请京12,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13曰:“都城过百雉14,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15,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16?不如早为之所17,无使滋蔓,蔓难图18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19,子姑20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21贰22于己。公子吕23曰:“国不堪贰24,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25;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26。”公曰:“无庸,将自及27。”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28,至于廪延29。子封曰:“可矣,厚30将得众31。”公曰:“不义32不昵33,厚将崩34。”
大叔完聚35,缮甲兵36,具卒乘37,将袭郑,夫人将启38之。公闻其期39,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40以伐京41,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42,大叔出奔共。书曰43:“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44,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45也;谓之“郑志46”。不言出奔47,难之48也。遂寘49姜氏于城颍,而誓之50曰:“不及黄泉51,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52,闻之,有献53于公,公赐之食,食舍54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55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56,请57以遗之。”公曰:“尔58有母遗,繄59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60之故61,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62焉?若阙63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64?”公从之。公入而赋65:“大隧66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67。”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颍考叔,纯68孝也,爱其母,施69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70
《左传》
亦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主要用事实解释《春秋》。旧传为春秋时人左丘明所撰,清代经今文学家认为是由刘歆改编成书,近人认为是由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撰而成。
│注释│
①郑武公:姓姬,名掘,郑国国君。公:春秋时诸侯国君的通称。②申:古国名,姬姓,为楚所灭。在今河南省南阳市。③武姜:郑武公夫人。武是其丈夫的谥(shì)号。④共(gōng)叔段:即郑庄公弟太叔段,因为出奔共地(在今河南省辉县市)而得名。⑤寤(wù):通“牾”逆。寤生,难产。⑥恶(wù):讨厌。⑦立:立为太子。⑧亟(qì):屡次。⑨请制:请求将制作为共叔段的封邑。制,古地名,在今河南省荥阳市西北汜水镇,即虎牢关。⑩岩邑:险要的城邑。11虢(guó)叔:春秋时东虢国国君。此处指东虢,姬姓封国,为郑所灭。12京:郑国城邑,在今河南省荥阳市。13祭(zhài)仲:郑大夫。14雉(zhì):古城墙长度单位,长一丈宽一丈叫堵,三堵为一雉,一雉长三丈、高一丈。15大都不过叁国之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16何厌之有:哪里会满足。厌,满足。17所:处所。18图:谋划,图谋。19毙:倒下、灭亡。20姑:暂且。21鄙:边境偏远地区。22贰:两属。同时既从属于中央,又从属于太叔段。23公子吕:郑大夫,字子封。24国不堪贰:国家经受不了两属的情况。25事之:侍奉他。26无生民心:不要让老百姓生非分之思。27自及:自己招至灾祸。及:碰到灾祸。28以为己邑:当作自己的封邑。29廪延:郑地名。在今河南省延津县。30厚:实力强大,此处指土地扩大。31得众:得到老百姓。32不义:不合道义。33不昵:不亲附。34崩:垮台。35完聚:修治城郭,聚积粮食。完,修葺(qì)。36缮甲兵:修理铠甲和兵器。缮,修理。37具卒乘:准备步卒和战车。乘(shèng),战车。38启:开城门作内应。39期:太叔段起兵的日期。40二百乘:二百辆战车。41京:京地。42辛丑:辛丑这一天。春秋时干支用以纪日,指五月二十三日。43书曰:《春秋》经文记载。书,指《春秋》一书。44不弟:对兄长不恭顺。(从“书曰”以下解释《春秋》经文“郑伯克段于鄢”纪事的原因)。45讥失教:讽刺郑伯没有教育好弟弟。46郑志:郑伯除掉太叔段的企图。47出奔:出国逃命。48难之:共叔段实际是出奔,而《春秋》经文却说是“郑伯克段”,《左传》作者认为孔子修《春秋》时为揭示郑伯志在杀段的决心,因而难于说是出奔。49寘:安置。50誓之:发誓。51及黄泉:到地下有泉水的地方,指死后。52封人:管理疆界的官。53献:进献。54舍:放置一边不吃。55尝:品尝。56羹(gēng):肉汁浓汤。57请:请允许。58尔:你。59繄(yì):语气词。60语:告诉。61故:原因。62患:忧虑。63阙:同“掘”,挖。64不然:不对。65赋:赋诗,随口吟咏。66隧:名词用作动词,意为在隧道中。67融融,泄泄:都是快乐融洽的样子。68纯:意同“笃”,真正的。69施:散布。70“《诗》曰”句:此句出自《诗经·大雅·既醉》。匮(kuì),穷尽。永锡尔类,意思是说孝子的孝心是不会穷尽的,他将永远地散布到和他相同的人。
│译文│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亲,这位夫人被称作武姜,生郑庄公及共叔段。生庄公时难产,姜氏受到惊吓,所以给庄公起名叫 生,并因此厌恶他。武姜喜爱共叔段,想要立他为太子。多次向郑武公请求,郑武公没有允许。
后来郑庄公做了国君,姜氏请求把制邑这个地方作为共叔段的封邑。庄公说:“制邑这个地方是险要的城邑,以前虢国君主死在此地,除了此地其他地方我可以听您的。”姜氏请求京地,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郑国大夫祭仲对庄公说:“城邑的围墙如果超过三百丈,是国家的祸患。先王所定的制度,大城不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城不超过国都五分之一,小城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的京邑超过限度,不合乎定制,您将无法承受。”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怎么能避开祸患呢?”祭仲回应道:“姜氏哪里会满足呢?不如趁早对太叔另作安排,不要使他的欲望滋长蔓延。滋长蔓延,就难以对付了,蔓延的草尚且无法清除,何况是您那位受宠爱的弟弟!”庄公说:“多做坏事必然自取灭亡,您姑且等待。”
不久太叔命令制邑的西部和北部边境,表面上属于郑国朝廷,实际上由自己管辖。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承受这种两种隶属并存的情况,国君您将要怎么办呢?如果想把国家送给太叔,我请求侍奉他;如果不送给他,就请把他除掉,不要令百姓产生疑心。”庄公说:“不必,他会自己走到绝境。”太叔把先前双重归属的地区划归自己专有,一直扩张到廪延这个地方。公子吕又说:“可以动手了,土地扩张得很大将拥有更多的人力资源。”庄公说:“行事不义,不亲近兄长,土地扩张得很大,将要崩溃。”
太叔修治城郭,积蓄粮草,修治兵器,征调兵士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首都,姜氏将开启城门作内应。郑庄公得知其具体时间,说:“可以行动了。”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前往征伐京邑。京邑民众背叛太叔段,太叔段逃入鄢邑。郑庄公攻打鄢邑。五月辛丑这一天,太叔奔亡到共国。
《春秋》写道:“郑伯克段于鄢。”共叔段不孝悌,所以不称他为弟。如同两位君主交战,故称克。称郑伯,是讽刺郑庄公对共叔段不加管教。这是说郑庄公有除掉共叔段的志向,不说共叔段出奔,是难以下笔表述。
于是把姜氏安置在首都以外的城颍,郑庄公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再相见。”不久他又后悔了。颍考叔是颍谷的行政长官,听说这件事,向郑庄公贡献礼物。郑庄公赏赐食物,颍考叔进食时把肉挑出来放置在旁边。郑庄公询问他这样做的原因。颍考叔回答说:“小人有母亲健在,所尝到的都是我准备的食物,未曾吃过您赏赐的肉食,请允许我把这些剩下的肉送给她。”郑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奉送,唯独我却没有!”颍考叔说:“敢问您说的是什么意思?”郑庄公向他讲述事情的原委,并且告诉他自己的后悔。颍考叔回答说:“您有什么忧患呢?如果把地挖掘到水线,在隧道里相见,谁能说不是在黄泉相见呢?”郑庄公采纳颍考叔的建议。郑庄公进入隧道作歌诗:“大隧道之中,其中的欢乐多么滋润温暖。”姜氏走出来作歌诗:“大隧道之外,其欢乐多么轻松自在。”于是母子的关系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君子说:颍考叔是真正的孝,热爱他母亲,并延伸到庄公。《诗经》说:“孝子完满无缺,这种美德长久地赐给你的同类。”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赏析│
本文叙述了春秋早期郑庄公与其母亲、弟弟之间的一场权力斗争。开始时,郑庄公表面上一味妥协退让,其实是在寻找机会,一旦时机成熟,他便果断出击,打败对方。作者在叙事时布局谋篇独具匠心。对于斗争双方早期势力消长、局势发展,叙述十分详尽。特别是郑庄公与臣子之间的对话,更显出了他的老谋深算和必置对方于死地的决心。而斗争双方的正面军事斗争,着墨甚少,只简单几句话。这样文章显得叙事完整,详略得当,线索明白,重点突出。文后对颍考叔一事的补叙,使文章结构更显得圆满。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