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395950
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宋]严羽
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王国维
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懂得了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朝的诗。
——闻一多
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通过谚语和试卷深切地渗入社会,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
——林语堂
本书深入诗词作者的身世背景,讲述藏在唐诗宋词里的趣事,让读者真正走进唐诗宋词之中,感受唐诗宋词的无限魅力。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格律诗奠基人苏味道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不相信眼泪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的人生唤不归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一个老酒客的乡愁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孤篇压倒全唐』的张若虚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遗世独立的诗人陈子昂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更上一层楼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无奈的田园回归路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被人妒杀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山水禅意深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从盛唐飘过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的自我心理暗示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轻薄误终身的崔颢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的悲喜人生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春意无边的边塞风雪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诗僧皎然爱品茶
“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里断肠时”
红叶传情的顾况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看破红尘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浪子回头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报母恩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韩愈苦尽甘来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贬不垮的刘禹锡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诗人李绅的蜕变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爱鲜花更爱美女的白居易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痴情诗人崔护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貌似专情的元稹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甘为『诗奴』的贾岛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独自悲伤的『诗鬼』李贺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风流才子杜牧
“晨起动征驿,客行悲故乡”
考场『枪手』温庭筠的悲情故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的人生困境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流浪半生的开国宰相韦庄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秦韬玉的一声叹息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冯延巳愁从何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泪洒千年
“疏影橫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梅妻鹤子』的别样人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三变『奉旨填词』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的家国情怀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宰相晏殊的闲愁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
宋祁偶遇宫女
“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欧阳修的快乐生活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胸怀天下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的豪迈旷达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本真痴情的晏幾道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黄庭坚逆境不屈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忧郁一生的秦观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与皇帝争风吃醋的周邦彦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恨铁不成钢的李清照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英雄寂寞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陆游献给唐琬的凄美情歌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范成大的农家乐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的夏日小诗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爱读书的朱熹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乡间闲汉辛弃疾
“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
陈亮的传奇人生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白石道人野云孤飞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听雨
前言
一首诗,一段悲欢离合。
一个故事,一片历史时空。
听罢诗词韵律,看过诗人过往,有如恍然隔世,不知今夕何夕。
跨越时空看世界,轻松沉重都是享受,回顾来时路,自己已然新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唐诗宋词情理深深。随手伸出,珍果俯首可拾;偶尔对望,定能会心一笑。
唐诗宋词就像古老壮丽的中华传统文化宫殿中永远鲜活亮丽的图画,令人过目不忘,令人倾心爱恋。
如果我们没有发现它们的鲜丽美好,那或许是因为穿越久远的时空之后,它们已经蒙尘,而我们尚未揭开它们脸上薄薄的面纱。
只要你试着轻轻地走近它们,只要你静静地看它们一眼,你就会看到一分亮色,感觉到一阵心跳,那就是唐诗宋词闪现的本色和展现的魅力。
如果你耐心地停驻一段时间,我会为你悄然拭去它们身上的千年蒙尘,为你轻轻揭去它们脸上的神秘面纱,也许你就会惊讶而又喜悦,会因赏心悦目而爱不释手、流连忘返。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688—742)“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为异才”,却不走寻常路,不参加科举考试,三十五岁的时候,才以门子的身份调补为冀州衡水主簿,随后开始了一段罗曼史:衡水县令李涤居然将三女儿许配给王之涣,这时的他是已婚并且有孩子之人,而李氏年方二九,比他小十七岁。妙龄女子、县令的千金嫁给父亲的部属、三十五岁又已婚的小小主簿,这足以让才高气盛的王之涣意气风发地登楼远眺,写下闻名千古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诗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昂扬。全诗四句二十个字,无一字生僻,无一句难懂,但给读者展现出一幅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画面。前两句写景,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悟理,登高望远,激流勇进,积极探索,不断开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成为千百年来人人皆知的名句。
王之涣一首《登鹳雀楼》,成就了千古名楼鹳雀楼。
据说,《登鹳雀楼》刚刚问世之时,人们只觉得此诗朗朗上口,意境非凡,并不知道作者是谁。女皇帝武则天读到此诗喜不自禁,于是就向亲信大臣李峤打听,要好好封赏作者。李峤心生邪念,说是自己的好友朱佐日写的。女皇帝立刻将朱佐日召来,赏给了他彩绸百匹,并赐封其御史官衔,以示对天下才子的嘉奖和恩宠。
王之涣任衡水主簿时,父母均已去世;李氏嫁给王之涣后,两人非常恩爱。结婚之后,因为不愿为衡水主簿的卑职而折腰,又被人诬陷攻击,王之涣愤然辞官而去,在家赋闲十五年;李氏安之若素,跟他过着清苦的生活。
十五年间,王之涣多次远出边塞,拜亲访友,写下了被章太炎推为“绝句之最”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之间,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此诗诗景恢宏广阔,壮观苍凉,诗风慷慨激昂,沉雄浑厚。虽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却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也许正因为它的悲而不失其壮,才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凉州词》在当时即被配乐传唱,流传甚广。
据传,唐玄宗开元年间,在一个下着小雪的冬日,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三人到长安的一个旗亭里饮酒,酒楼里的梨园班子正在演唱歌曲。唱到高潮时,出来四个美女,开始演唱当时著名诗人的诗歌。
三人边喝边看。高适突然说:“我们三个在诗坛上也算有点名气,平时从来没有分出高低来。今天我们打个赌,看这四个美女唱谁的诗多,就算谁赢。”另两人表示赞同。
第一个美女出场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高兴地说:“是我的。”
第二个美女接着唱:“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今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高兴地说:“这是我的。”
第三个美女唱道:“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十分得意地说:“又是我的。”
王之涣这下真急了,负气地说:“这三个唱歌的美女长得不怎么样,唱的诗也没什么高明之处。”他指着四个美女中最漂亮的一个说:“这个穿红色衣服的姑娘最漂亮,如果她再不唱我的诗,我这一辈子就不再写诗了!”
不一会儿,那个美女果然出场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正是王之涣的七言绝句《凉州词》。三人一听,哈哈大笑。
清朝的时候也有一个关于《凉州词》的传说。
据说慈禧太后非常喜欢王之涣的《凉州词》,她让一个书法很好的大臣把王之涣的《凉州词》题写在扇面上,大臣过于紧张,一不小心漏写了一个“间”字。慈禧勃然大怒:“你欺负我没有读过王之涣的《凉州词》,怎么少写了一个‘间’字?”大臣吓得冷汗直冒,急中生智地答道:“老佛爷,我哪敢漏掉一个‘间’字啊,只是觉得如果把这首诗改写为词,可能会有另一种意境和韵味。”然后,他这样读给慈禧太后:“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慈禧接过扇子反复诵读了几遍,也觉得别有一番风味,于是转怒为喜,重重地赏赐了这位大臣。
由此可见王之涣《凉州词》非同寻常的艺术魅力。
但是,王之涣的诗歌盛名并没有改变全家长期穷困潦倒的生活处境。
赋闲十五年后,在亲朋好友的劝说和帮助下,王之涣才被补授为文安郡文安县尉,还是一个不起眼之小职。
王之涣在职时以清廉公正著称,颇受百姓称道。
不幸的是,生活刚刚有了一线转机,王之涣却染病身亡,让李氏不到四十岁就守寡了。王之涣去世六年之后,李氏也因病而死。因为王之涣有前妻,所以李氏死后,不能与王之涣合葬。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