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30432773丛书名: 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临床肿瘤学专业系列教材
编辑推荐
肿瘤学,内科学,医学院校,教材
内容简介
《临床肿瘤内科学》为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肿瘤学方向学生的临床肿瘤内科学教材。《临床肿瘤内科学》共分两篇:**篇总论,介绍了临床肿瘤内科的基础知识、原理和原则;第二篇各论,介绍了临床常见肿瘤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诊断和规范化内科治疗。《临床肿瘤内科学》的特点是系统、全面,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临床肿瘤内科实践,重点突出,实用性强,易学,易掌握。
目 录
目录
**篇 总论
**章 肿瘤的多学科综合治疗 (1)
**节 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概念 (1)
第二节 恶性肿瘤主要治疗方法的发展与评价 (2)
第兰节 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基本原则与模式 (6)
第四节 肿瘤综合治疗团队的组成 (9)
第五节 多学科综合治疗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10)
第二章 临床肿瘤内科治疗的基本原则 (13)
第三章 抗肿瘤药物 (19)
**节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 (19)
第二节 抗肿瘤药物的药动学 (21)
第三节 抗肿瘤药物的药理作用和耐药机制 (23)
第四节 细胞毒类抗肿瘤药 (25)
第五节 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 (39)
第四章 恶性肿瘤化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45)
**节 化疗药物的应用原则 (45)
第二节 化疗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48)
第三节 恶性肿瘤化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50)
第五章 肿瘤化疗常见毒副作用及处理 (53)
**节 骨髓抑制 (53 )
第二节 恶心、呕吐 (54)
第三节 口腔教膜炎 (56)
第四节 心脏毒性 (57)
第五节 肺毒性 (58)
第六节 肾和膀胧毒性 (59)
第七节 神经毒性仰的
第八节 性腺功能障碍 (62)
第九节 第二原发肿瘤 (63)
第六章 肿瘤的多药耐药 (65)
**节 MDR的机制 (65)
第二节 逆转MDR的研究 (69)
第三节 问题与展望 (72)
第七章 肿瘤的生物治疗 (74)
**节 肿瘤生物治疗的发展历史 (74)
第二节 肿瘤的免疫治疗 (75)
第三节 肿瘤的基因治疗 (88)
第四节 肿瘤的抗血管生成治疗 (92)
第八章 恶性肿摘疼痛的治疗 (94)
**节 概述 (94)
第二节 癌痛的评估 (96)
第三节 癌痛的治疗 (98)
第四节 镇痛药不良反应的防治 (101)
第九章 肿瘤的姑息性治疗 (107)
**节 姑息性治疗的概念 (107)
第二节 姑息性治疗的形式 (107)
第三节 姑息性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 (108)
第四节 姑息性治疗的方法 (100)
第五节 姑息性治疗需注意的事项 (110)
第六节 常见症状的姑息性治疗 (112)
第十章 肿瘤化疗的护理 (119)
**节 化疗药物的临床给药途径及护理 (119)
第二节 化疗常见不良反应的护理 (121)
第三节 肿瘤化疗药物的配制与防护 (127)
第四节 肿瘤生物治疗护理 (130)
第二篇 谷论
第十一章 头颈部肿瘤 (133)
**节 脑瘤 (133)
第二节 鼻咽癌 (141)
第三节 甲状腺癌 (149)
第十二章 胸部肿瘤 (155)
**节 乳腺癌 (155)
第二节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176)
第三节 恶性胸膜间皮瘤 (195)
第十三章 消化系统疾病 (201)
**节 食管癌 (201)
第二节 胃癌 (212)
第三节 原发性肝癌 (228)
第四节 膜腺癌 (238)
第五节 结直肠癌 (246)
第六节 胃肠道间质瘤 (256)
第十四章 泌尿、男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 (264)
**节 肾癌 (264)
第二节 膀胧癌 (273)
第三节 前列腺癌 (283)
第四节 辜丸肿瘤 (293)
第十五章 妇科恶性肿瘤 (303 )
**节 卵巢癌 (303)
第二节 子宫颈癌 (312)
第三节 子宫内膜癌 (322)
第四节 滋养细胞肿瘤 (328)
第十六章 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 (338)
**节 恶性淋巴瘤 (338)
第二节 急性白血病 (363 )
第三节 慢性白血病 (377)
第四节 多发性骨髓瘤 (390)
第十七章 骨软组织恶性肿瘤 (409)
**节 骨肿瘤 (409)
第二节 软组织肿瘤 (418)
第十八章 恶性黑色素瘤 (431)
第十九章 原发灶不明的恶性肿瘤 (440)
**节 原发灶不明的恶性肿瘤的概述 (440)
第二节 原发灶不明的转移性腺癌 (443)
第三节 原发灶不明的转移性鳞癌 (445)
第四节 原发灶不明的神经内分泌癌 (446)
第二十章 肿瘤内科急症及并发症 (448)
**节 肿瘤溶解综合征 (448)
第二节 恶性浆膜腔积液 (451)
第三节 高钙血症 (459)
第四节 脊髓压迫症 (462)
第二十一章 恶性肿瘤的营养支持治疗 (467)
附录 (479)
附录一 患者一般状况的评分标准 (479)
附录二 实体肿瘤疗效评定标准 (479)
附录三 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分级标准 (481)
附录四 体表面积计算图 (482)
附录五 常用抗癌药物中英文名称和缩写 (483)
参考文献 (484)
**篇 总论
**章 肿瘤的多学科综合治疗 (1)
**节 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概念 (1)
第二节 恶性肿瘤主要治疗方法的发展与评价 (2)
第兰节 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基本原则与模式 (6)
第四节 肿瘤综合治疗团队的组成 (9)
第五节 多学科综合治疗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10)
第二章 临床肿瘤内科治疗的基本原则 (13)
第三章 抗肿瘤药物 (19)
**节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 (19)
第二节 抗肿瘤药物的药动学 (21)
第三节 抗肿瘤药物的药理作用和耐药机制 (23)
第四节 细胞毒类抗肿瘤药 (25)
第五节 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 (39)
第四章 恶性肿瘤化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45)
**节 化疗药物的应用原则 (45)
第二节 化疗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48)
第三节 恶性肿瘤化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50)
第五章 肿瘤化疗常见毒副作用及处理 (53)
**节 骨髓抑制 (53 )
第二节 恶心、呕吐 (54)
第三节 口腔教膜炎 (56)
第四节 心脏毒性 (57)
第五节 肺毒性 (58)
第六节 肾和膀胧毒性 (59)
第七节 神经毒性仰的
第八节 性腺功能障碍 (62)
第九节 第二原发肿瘤 (63)
第六章 肿瘤的多药耐药 (65)
**节 MDR的机制 (65)
第二节 逆转MDR的研究 (69)
第三节 问题与展望 (72)
第七章 肿瘤的生物治疗 (74)
**节 肿瘤生物治疗的发展历史 (74)
第二节 肿瘤的免疫治疗 (75)
第三节 肿瘤的基因治疗 (88)
第四节 肿瘤的抗血管生成治疗 (92)
第八章 恶性肿摘疼痛的治疗 (94)
**节 概述 (94)
第二节 癌痛的评估 (96)
第三节 癌痛的治疗 (98)
第四节 镇痛药不良反应的防治 (101)
第九章 肿瘤的姑息性治疗 (107)
**节 姑息性治疗的概念 (107)
第二节 姑息性治疗的形式 (107)
第三节 姑息性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 (108)
第四节 姑息性治疗的方法 (100)
第五节 姑息性治疗需注意的事项 (110)
第六节 常见症状的姑息性治疗 (112)
第十章 肿瘤化疗的护理 (119)
**节 化疗药物的临床给药途径及护理 (119)
第二节 化疗常见不良反应的护理 (121)
第三节 肿瘤化疗药物的配制与防护 (127)
第四节 肿瘤生物治疗护理 (130)
第二篇 谷论
第十一章 头颈部肿瘤 (133)
**节 脑瘤 (133)
第二节 鼻咽癌 (141)
第三节 甲状腺癌 (149)
第十二章 胸部肿瘤 (155)
**节 乳腺癌 (155)
第二节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176)
第三节 恶性胸膜间皮瘤 (195)
第十三章 消化系统疾病 (201)
**节 食管癌 (201)
第二节 胃癌 (212)
第三节 原发性肝癌 (228)
第四节 膜腺癌 (238)
第五节 结直肠癌 (246)
第六节 胃肠道间质瘤 (256)
第十四章 泌尿、男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 (264)
**节 肾癌 (264)
第二节 膀胧癌 (273)
第三节 前列腺癌 (283)
第四节 辜丸肿瘤 (293)
第十五章 妇科恶性肿瘤 (303 )
**节 卵巢癌 (303)
第二节 子宫颈癌 (312)
第三节 子宫内膜癌 (322)
第四节 滋养细胞肿瘤 (328)
第十六章 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 (338)
**节 恶性淋巴瘤 (338)
第二节 急性白血病 (363 )
第三节 慢性白血病 (377)
第四节 多发性骨髓瘤 (390)
第十七章 骨软组织恶性肿瘤 (409)
**节 骨肿瘤 (409)
第二节 软组织肿瘤 (418)
第十八章 恶性黑色素瘤 (431)
第十九章 原发灶不明的恶性肿瘤 (440)
**节 原发灶不明的恶性肿瘤的概述 (440)
第二节 原发灶不明的转移性腺癌 (443)
第三节 原发灶不明的转移性鳞癌 (445)
第四节 原发灶不明的神经内分泌癌 (446)
第二十章 肿瘤内科急症及并发症 (448)
**节 肿瘤溶解综合征 (448)
第二节 恶性浆膜腔积液 (451)
第三节 高钙血症 (459)
第四节 脊髓压迫症 (462)
第二十一章 恶性肿瘤的营养支持治疗 (467)
附录 (479)
附录一 患者一般状况的评分标准 (479)
附录二 实体肿瘤疗效评定标准 (479)
附录三 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分级标准 (481)
附录四 体表面积计算图 (482)
附录五 常用抗癌药物中英文名称和缩写 (483)
参考文献 (484)
在线试读
**篇 总论
**章 肿瘤的多学科综合治疗
学习目标
1掌握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概念。
2熟悉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基本原则与模式。
3.了解肿瘤综合治疗团队的组成。
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表的(2014年世界癌症报告》显示,全球癌症负担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加重,平均每8个死亡病例中就有1人死于癌症。报告指出,2012年全球新增癌症病例1400多万,癌症死亡人数820万。预计在未来20年达到每年2200万的水平,同期癌症死亡人数也将飘升至13000万。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癌症都已经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杀手之一,其中,肝癌、食管癌、肺癌、胃癌为四大癌症。同时报告还指出,中国新诊断的癌症病例为307万,占全球总数的21.8%。癌症死亡人数约220万,占全球癌症死亡人数的26.9%。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癌症大国(该数据略低于中国本国2012年的统计结果,中国肿瘤登记中心记录的每年新增病例为350万,死亡人数为250万)。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癌症的治疗进展实在不尽人意,元论是传统治疗”三板斧”一一外科手术、化学治疗(化疗)、放射治疗(放疗) ,还是方兴未艾的生物治疗、靶向治疗、基因治疗、热疗,每一种治疗手段都存在着不足,合理利用多种治疗手段可以取得更加显著的治疗效果。综合治疗的理念由此产生,多学科相互协作互为补充,目前它已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基本原则,标志着恶性肿瘤的治疗己走向规范化。
**节 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概念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对肿瘤治疗方法的演变及人们对肿瘤认识的不断深入,多学科综合治疗的观念在肿瘤治疗中逐渐形成了。国内孙燕早在1976年出版的《实用肿瘤学》中就对综合治疗给出了定义”根据患者的机体状况,肿瘤的病理类型、侵犯范围(病期)和发展趋向,有计划地、合理地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以期较大幅度地提高治愈率.1995年,美国Abeloff等在其所著的《临床肿瘤学》中也首次列出了综合治疗章节。其后随着”以人为本”意识在医疗行为中的加深,我们治疗肿瘤的目的不再片面强调治愈率,还应考虑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因而目前综合治疗的概念为:根据患者的身心状况,肿瘤的部位、病理类型、侵犯范围(病期)和发展趋势,结合细胞分子生物学的改变,有计划地、合理地应用现有的多学科各种有效治疗手段,以*适当的经济费用取得**限度地消除或控制肿瘤的治疗效果,同时**限度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一概念除考虑了肿瘤的情况(部位、类型、进展情况和生物学特性) ,还强调了患者的机体状况(生理和心理两方面) ,同时提出的”有计划和合理应用不同学科所有有效治疗手段”符合成本效益的社会医学观点及卫生资源的合理应用。治疗上,消灭肿瘤不再是**的治疗目的,还可以是控制肿瘤,患者可以带瘤生存,使其与机体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防止过度治疗,从而为患者谋得较好的生活质量,不致因强烈的治疗手段使机体功能严重受损甚至丧失。
第二节 恶性肿瘤主要治疗方法的发展与评价
恶性肿瘤是人类*古老和*复杂的疾病之一。古生物病理学家发现人类早在公元前3400年已有骨肿瘤,公元前30000年古埃及木乃伊已有肿瘤存在的证据,公元前28000年古埃及纸草文记载有皮肤”溃荡”、”乳房隆起的肿块”。被誉为”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Hippocmtes)(公元前460一公元前377年)把肿瘤分为浅表性生长和隐匿性生长两大类,并认为肿瘤由体液中的黑胆汁积聚而成。公元2000年,盖伦发展了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随后的1000多年中人们想尽办法纠正”体液失调”,采用各种各样的有机物、元机物、植物提取物甚至人的排泄物治疗,当然这种治癌法收效甚徽。我国对肿瘤的认识也很早,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殷墟甲骨文就有”瘤”这个病名,两千多年前的《周礼》已记载有专治肿荡的医生,称之为”殇医”,至今日本和朝鲜仍将肿瘤称为”肿荡”。
一、肿瘤外科学的发展
外科手术是肿瘤治疗的*古老的方法。《三国志 华佗传》中有我国东汉时期华佗首创以手术治疗内脏肿瘤的记载 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到割者,使饮其麻沸散,需央使于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使断肠1前洗,缝腹膏摩 “公元7世纪,《晋书》有云 初帝目有瘤疾,使医割之。”
1809年,美国医生McDowell 为一妇女切除了10.2kg 重的卵巢肿瘤,术后患者生存了30年,从此拉开了肿瘤外科治疗的序幕。1846年, Warren 在美国麻省总医院首次实施了在乙隧麻醉下切除领下腺。1867年,消炎药物在外科中开始应用。随着麻醉学、消炎药物和消毒灭菌方法的出现,肿瘤的手术治疗迅猛发展。Billro由在1860-1890年间首次实施了胃切除术、喉切除术和食管切除术,为胃癌、喉癌和食管癌的根治性切除开辟了新途径;1890年,Halsted 提出了原发癌瘤连同区域淋巴结整块切除的原则,并以此设计了乳腺癌根治术,即沿用至今的著名的Halsted 术式。合理的手术原则和良好的疗效对肿瘤外科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随后,按此原则的许多实体瘤根治术式都陆续出现,直至1935年*复杂的膜十二指肠切除成功,几乎人体所有重要器官的恶性肿瘤都可经手术治疗。20世纪60年代,无瘤观念得到了普遍的认同,肿瘤外科蓬勃地发展成为了一门专门学科。近20年来,随着显微外科技术、微创外科技术、腹腔镜、胸腔镜和机器人手术在临床的相继开展,这些技术除了能根治切除肿瘤外还困在患者术后恢复状况、肿瘤活检和肿瘤诊断等方面具有诸多优势而备受推崇。
二、肿瘤披疗的发展
放疗作为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 线,为放疗奠定了物质基础。其后不久即用于治疗皮肤癌、自血病和淋巴瘤,肿瘤的放疗由此诞生。放疗的第三个里程碑是居里夫妇提炼出了放射元素Ra(1898年) ,并偶然发现了Ra 可以导致皮肤烧灼,开启了Ra 在临床治疗方面的应用。1905年,美国Abbe 医师首次用Ra插植在肿瘤中进行治疗,开拓了肿瘤放疗的另一种方法:组织间插植疗法。**次世界大战后, X 线照射与Ra联合应用使肿瘤放疗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剂量测定仪通过深部X 线照射和联合Ra敷贴治疗子宫颈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1941年发现了回Co,1948年安装了第1台面Co机,1953年第1台直线加速器问世。这样,深部X 线、国Co、直线加速器便形成了目前肿瘤放疗的基本格局。近二三十年来,影像技术、放射物理,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放疗技术不断更新。20世纪ω年代,日本放疗专家高桥提出了适形放疗,使得肿瘤靶区得到高剂量均匀照射,而周围正常组织受到很少辐射,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局部控制率。CT 模拟机及三维治疗计划系统使如今的适形放疗更加精确。立体定向放疗技术(γ刀和X 刀)可治疗手术无法切除的脑部肿瘤。血管内照射等近距离治疗、质子治疗和重离子治疗已投入临床,它们将掀起肿瘤放疗的又一次革命。
三、肿瘤内科治疗的发展
肿瘤的化疗研究历时*短但发展迅猛。我国《黄帝内经》中就有药物治疗肿瘤的记载。西方*早的尝试是1865年Lissamer 使用亚硝酸溶液治疗白血病。现代化疗的开端普遍认为是耶鲁大学的Gilman、Goodman 和Lindskog 将氮芥(chlormetbino, HN 2)试用于淋巴瘤的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随着抗癌药物的不断涌现,特别是1957年氟尿略皖(fluoro旧acil ,5-Fu)和环磷酸胶(cyclophosphamide , C四)的合成,使化疗的应用更为广泛,迄今它们仍是化疗的基础药物。1961年, Rousselot 采用5-Fu 肠腔化疗加全身化疗提高了结直肠癌根治术的疗效。同年李明秋报告联合应用甲氨蝶岭、苯丙酸氮芥和放线菌素D(dactinomycin , ACTD )治疗辜丸肿瘤获得了成功,开启了肿瘤联合化疗的进程。1968年, Karnofsky 正式提出了肿瘤内科学(medical oncology)的概念,这标志着肿瘤化疗从过去单一寻找新药发展成为包括药物治疗、细胞增殖动力学的应用、肿瘤病理学和免疫学在内的一个新学科。细胞增殖动力学的研究,促进了抗代谢类化疗药物的发展和大剂量化疗方法的应用。近10余年,分子靶向药物治疗(molecular taxgeted drug 国atment)蓬勃发展,肿瘤的内科治疗又赢来了新的突破。如今已有不少肿瘤可以通过化疗治愈。通过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肿瘤化疗策略的改进,相信肿瘤化疗的效果会不断提高,真正实现从姑息性治疗向根治性治疗的过渡。
四、肿瘤生物治疗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 Rosenberg 等建立了现代肿瘤生物治疗的理论和基础。生物治疗已成为肿瘤综合治疗中的第四种模式。肿瘤生物治疗是指通过机体防御机制或生物制剂的作用以调节机体自身的生物学反应,从而抑制或消除肿瘤,可分为肿瘤基因治疗和肿瘤免疫治疗两大类。肿瘤生物治疗的主要方法包括:细胞因子疗法、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继承性细胞免疫治疗、抗体介导的被动免疫治疗、分化诱导治疗、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放射免疫靶向治疗、基因治疗和生物化疗等。有别于传统的”毁损性”治疗,生物治疗着眼于调动机体自身的抗癌能力,强调抗癌”特异性”(只针对肿瘤而不针对正常细胞) ,尽管大多数治疗方法还处于实验研究和临床试验阶段,许多学者认为生物治疗将会是癌症的”终结者”,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五、肿瘤靶向治疗的发展
肿瘤靶向治疗技术是指在无创或微创条件下以肿瘤为目标,采用有选择、针对性较强、患者易于接受、反应小的局部或全身治疗,*终达到以有效控制肿瘤,减少肿瘤周围正常组织损伤为目的的各种手段的总称。近些年肿瘤靶向治疗凭借其特异性与靶向性,在肿瘤治疗中异军突起成为肿瘤治疗的主攻方向。
(一)生物靶向治疗
生物性靶向治疗中,比较成熟的是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它的理念是利用人体自身的、具有杀伤肿瘤细胞活性的免疫细胞体外扩增后重新输回体内,从而杀死肿瘤细胞同时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该技术经历了LAK 细胞治疗、TIL 细胞治疗、CIK 细胞治疗、DC-CIK 细胞治疗、EAAL 细胞治疗等阶段,其临床疗效和特异性逐步提高了。
(二)分子靶向治疗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moleculax targeted 由erapy)是指在肿瘤分子生物学的基础上,利用肿瘤组织或细胞所具有的特异性结构分子作为靶点,使用某些能与这些靶分子特异性结合的抗体、配体等达到直接治疗或导向治疗目的的一类疗法。目前,分子靶向药物的治疗途径主要包括干扰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促进肿瘤细胞凋亡、阻断细胞周期及抗血管新生等。现将常用的靶向药物列举如下:
1.单抗类分子靶向药物
(1)利妥昔单抗(rituximab ,美罗华):1997年11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某些复发、难治、CD20阳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2)西妥昔单抗(cetuximah , Erbitux ,爱必妥):是**个用于结直肠癌的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和EGFR 的细胞外配体直接结合,抑制肿瘤的生长,并与放化疗有协同作用。
(3)曲妥珠单抗(traostuzumah , Herceptin 赫赛汀):一种重组DNA 人源化IgG 单克隆抗体,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调控的细胞表面蛋白结合,通过内吞噬作用离开包膜进入核体内,使肿瘤细胞受到抑制而处于稳定状态。该药普遍用于HER-Vneu 过度表达乳腺癌患者的治疗,近期又被批准用于胃癌HER-2过度表达患者的治疗。
(4)贝伐珠单抗(bev配izumab , Av蹦出,安维汀):为一种基因工程单克隆抗体,为新型的抗血管内皮生
**章 肿瘤的多学科综合治疗
学习目标
1掌握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概念。
2熟悉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基本原则与模式。
3.了解肿瘤综合治疗团队的组成。
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表的(2014年世界癌症报告》显示,全球癌症负担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加重,平均每8个死亡病例中就有1人死于癌症。报告指出,2012年全球新增癌症病例1400多万,癌症死亡人数820万。预计在未来20年达到每年2200万的水平,同期癌症死亡人数也将飘升至13000万。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癌症都已经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杀手之一,其中,肝癌、食管癌、肺癌、胃癌为四大癌症。同时报告还指出,中国新诊断的癌症病例为307万,占全球总数的21.8%。癌症死亡人数约220万,占全球癌症死亡人数的26.9%。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癌症大国(该数据略低于中国本国2012年的统计结果,中国肿瘤登记中心记录的每年新增病例为350万,死亡人数为250万)。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癌症的治疗进展实在不尽人意,元论是传统治疗”三板斧”一一外科手术、化学治疗(化疗)、放射治疗(放疗) ,还是方兴未艾的生物治疗、靶向治疗、基因治疗、热疗,每一种治疗手段都存在着不足,合理利用多种治疗手段可以取得更加显著的治疗效果。综合治疗的理念由此产生,多学科相互协作互为补充,目前它已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基本原则,标志着恶性肿瘤的治疗己走向规范化。
**节 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概念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对肿瘤治疗方法的演变及人们对肿瘤认识的不断深入,多学科综合治疗的观念在肿瘤治疗中逐渐形成了。国内孙燕早在1976年出版的《实用肿瘤学》中就对综合治疗给出了定义”根据患者的机体状况,肿瘤的病理类型、侵犯范围(病期)和发展趋向,有计划地、合理地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以期较大幅度地提高治愈率.1995年,美国Abeloff等在其所著的《临床肿瘤学》中也首次列出了综合治疗章节。其后随着”以人为本”意识在医疗行为中的加深,我们治疗肿瘤的目的不再片面强调治愈率,还应考虑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因而目前综合治疗的概念为:根据患者的身心状况,肿瘤的部位、病理类型、侵犯范围(病期)和发展趋势,结合细胞分子生物学的改变,有计划地、合理地应用现有的多学科各种有效治疗手段,以*适当的经济费用取得**限度地消除或控制肿瘤的治疗效果,同时**限度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一概念除考虑了肿瘤的情况(部位、类型、进展情况和生物学特性) ,还强调了患者的机体状况(生理和心理两方面) ,同时提出的”有计划和合理应用不同学科所有有效治疗手段”符合成本效益的社会医学观点及卫生资源的合理应用。治疗上,消灭肿瘤不再是**的治疗目的,还可以是控制肿瘤,患者可以带瘤生存,使其与机体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防止过度治疗,从而为患者谋得较好的生活质量,不致因强烈的治疗手段使机体功能严重受损甚至丧失。
第二节 恶性肿瘤主要治疗方法的发展与评价
恶性肿瘤是人类*古老和*复杂的疾病之一。古生物病理学家发现人类早在公元前3400年已有骨肿瘤,公元前30000年古埃及木乃伊已有肿瘤存在的证据,公元前28000年古埃及纸草文记载有皮肤”溃荡”、”乳房隆起的肿块”。被誉为”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Hippocmtes)(公元前460一公元前377年)把肿瘤分为浅表性生长和隐匿性生长两大类,并认为肿瘤由体液中的黑胆汁积聚而成。公元2000年,盖伦发展了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随后的1000多年中人们想尽办法纠正”体液失调”,采用各种各样的有机物、元机物、植物提取物甚至人的排泄物治疗,当然这种治癌法收效甚徽。我国对肿瘤的认识也很早,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殷墟甲骨文就有”瘤”这个病名,两千多年前的《周礼》已记载有专治肿荡的医生,称之为”殇医”,至今日本和朝鲜仍将肿瘤称为”肿荡”。
一、肿瘤外科学的发展
外科手术是肿瘤治疗的*古老的方法。《三国志 华佗传》中有我国东汉时期华佗首创以手术治疗内脏肿瘤的记载 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到割者,使饮其麻沸散,需央使于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使断肠1前洗,缝腹膏摩 “公元7世纪,《晋书》有云 初帝目有瘤疾,使医割之。”
1809年,美国医生McDowell 为一妇女切除了10.2kg 重的卵巢肿瘤,术后患者生存了30年,从此拉开了肿瘤外科治疗的序幕。1846年, Warren 在美国麻省总医院首次实施了在乙隧麻醉下切除领下腺。1867年,消炎药物在外科中开始应用。随着麻醉学、消炎药物和消毒灭菌方法的出现,肿瘤的手术治疗迅猛发展。Billro由在1860-1890年间首次实施了胃切除术、喉切除术和食管切除术,为胃癌、喉癌和食管癌的根治性切除开辟了新途径;1890年,Halsted 提出了原发癌瘤连同区域淋巴结整块切除的原则,并以此设计了乳腺癌根治术,即沿用至今的著名的Halsted 术式。合理的手术原则和良好的疗效对肿瘤外科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随后,按此原则的许多实体瘤根治术式都陆续出现,直至1935年*复杂的膜十二指肠切除成功,几乎人体所有重要器官的恶性肿瘤都可经手术治疗。20世纪60年代,无瘤观念得到了普遍的认同,肿瘤外科蓬勃地发展成为了一门专门学科。近20年来,随着显微外科技术、微创外科技术、腹腔镜、胸腔镜和机器人手术在临床的相继开展,这些技术除了能根治切除肿瘤外还困在患者术后恢复状况、肿瘤活检和肿瘤诊断等方面具有诸多优势而备受推崇。
二、肿瘤披疗的发展
放疗作为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 线,为放疗奠定了物质基础。其后不久即用于治疗皮肤癌、自血病和淋巴瘤,肿瘤的放疗由此诞生。放疗的第三个里程碑是居里夫妇提炼出了放射元素Ra(1898年) ,并偶然发现了Ra 可以导致皮肤烧灼,开启了Ra 在临床治疗方面的应用。1905年,美国Abbe 医师首次用Ra插植在肿瘤中进行治疗,开拓了肿瘤放疗的另一种方法:组织间插植疗法。**次世界大战后, X 线照射与Ra联合应用使肿瘤放疗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剂量测定仪通过深部X 线照射和联合Ra敷贴治疗子宫颈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1941年发现了回Co,1948年安装了第1台面Co机,1953年第1台直线加速器问世。这样,深部X 线、国Co、直线加速器便形成了目前肿瘤放疗的基本格局。近二三十年来,影像技术、放射物理,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放疗技术不断更新。20世纪ω年代,日本放疗专家高桥提出了适形放疗,使得肿瘤靶区得到高剂量均匀照射,而周围正常组织受到很少辐射,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局部控制率。CT 模拟机及三维治疗计划系统使如今的适形放疗更加精确。立体定向放疗技术(γ刀和X 刀)可治疗手术无法切除的脑部肿瘤。血管内照射等近距离治疗、质子治疗和重离子治疗已投入临床,它们将掀起肿瘤放疗的又一次革命。
三、肿瘤内科治疗的发展
肿瘤的化疗研究历时*短但发展迅猛。我国《黄帝内经》中就有药物治疗肿瘤的记载。西方*早的尝试是1865年Lissamer 使用亚硝酸溶液治疗白血病。现代化疗的开端普遍认为是耶鲁大学的Gilman、Goodman 和Lindskog 将氮芥(chlormetbino, HN 2)试用于淋巴瘤的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随着抗癌药物的不断涌现,特别是1957年氟尿略皖(fluoro旧acil ,5-Fu)和环磷酸胶(cyclophosphamide , C四)的合成,使化疗的应用更为广泛,迄今它们仍是化疗的基础药物。1961年, Rousselot 采用5-Fu 肠腔化疗加全身化疗提高了结直肠癌根治术的疗效。同年李明秋报告联合应用甲氨蝶岭、苯丙酸氮芥和放线菌素D(dactinomycin , ACTD )治疗辜丸肿瘤获得了成功,开启了肿瘤联合化疗的进程。1968年, Karnofsky 正式提出了肿瘤内科学(medical oncology)的概念,这标志着肿瘤化疗从过去单一寻找新药发展成为包括药物治疗、细胞增殖动力学的应用、肿瘤病理学和免疫学在内的一个新学科。细胞增殖动力学的研究,促进了抗代谢类化疗药物的发展和大剂量化疗方法的应用。近10余年,分子靶向药物治疗(molecular taxgeted drug 国atment)蓬勃发展,肿瘤的内科治疗又赢来了新的突破。如今已有不少肿瘤可以通过化疗治愈。通过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肿瘤化疗策略的改进,相信肿瘤化疗的效果会不断提高,真正实现从姑息性治疗向根治性治疗的过渡。
四、肿瘤生物治疗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 Rosenberg 等建立了现代肿瘤生物治疗的理论和基础。生物治疗已成为肿瘤综合治疗中的第四种模式。肿瘤生物治疗是指通过机体防御机制或生物制剂的作用以调节机体自身的生物学反应,从而抑制或消除肿瘤,可分为肿瘤基因治疗和肿瘤免疫治疗两大类。肿瘤生物治疗的主要方法包括:细胞因子疗法、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继承性细胞免疫治疗、抗体介导的被动免疫治疗、分化诱导治疗、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放射免疫靶向治疗、基因治疗和生物化疗等。有别于传统的”毁损性”治疗,生物治疗着眼于调动机体自身的抗癌能力,强调抗癌”特异性”(只针对肿瘤而不针对正常细胞) ,尽管大多数治疗方法还处于实验研究和临床试验阶段,许多学者认为生物治疗将会是癌症的”终结者”,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五、肿瘤靶向治疗的发展
肿瘤靶向治疗技术是指在无创或微创条件下以肿瘤为目标,采用有选择、针对性较强、患者易于接受、反应小的局部或全身治疗,*终达到以有效控制肿瘤,减少肿瘤周围正常组织损伤为目的的各种手段的总称。近些年肿瘤靶向治疗凭借其特异性与靶向性,在肿瘤治疗中异军突起成为肿瘤治疗的主攻方向。
(一)生物靶向治疗
生物性靶向治疗中,比较成熟的是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它的理念是利用人体自身的、具有杀伤肿瘤细胞活性的免疫细胞体外扩增后重新输回体内,从而杀死肿瘤细胞同时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该技术经历了LAK 细胞治疗、TIL 细胞治疗、CIK 细胞治疗、DC-CIK 细胞治疗、EAAL 细胞治疗等阶段,其临床疗效和特异性逐步提高了。
(二)分子靶向治疗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moleculax targeted 由erapy)是指在肿瘤分子生物学的基础上,利用肿瘤组织或细胞所具有的特异性结构分子作为靶点,使用某些能与这些靶分子特异性结合的抗体、配体等达到直接治疗或导向治疗目的的一类疗法。目前,分子靶向药物的治疗途径主要包括干扰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促进肿瘤细胞凋亡、阻断细胞周期及抗血管新生等。现将常用的靶向药物列举如下:
1.单抗类分子靶向药物
(1)利妥昔单抗(rituximab ,美罗华):1997年11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某些复发、难治、CD20阳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2)西妥昔单抗(cetuximah , Erbitux ,爱必妥):是**个用于结直肠癌的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和EGFR 的细胞外配体直接结合,抑制肿瘤的生长,并与放化疗有协同作用。
(3)曲妥珠单抗(traostuzumah , Herceptin 赫赛汀):一种重组DNA 人源化IgG 单克隆抗体,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调控的细胞表面蛋白结合,通过内吞噬作用离开包膜进入核体内,使肿瘤细胞受到抑制而处于稳定状态。该药普遍用于HER-Vneu 过度表达乳腺癌患者的治疗,近期又被批准用于胃癌HER-2过度表达患者的治疗。
(4)贝伐珠单抗(bev配izumab , Av蹦出,安维汀):为一种基因工程单克隆抗体,为新型的抗血管内皮生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