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4349573
——中国著名思想家 胡适
杜威主张教学方法的实施应紧扣学习者为中心的前提,特别是在儿童的早期阶段的教育“更多地是社会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工作”,后期再慢慢再转向“系统的、技术的知识”。
——美国著名教育家 伯内特
基于对受教育者本身的重视,杜威反对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法,有人把感官视为一种神秘的筒子,以为我们能使知识经过这筒子,由外界把知识输入心里去以为只要使眼睛常常望着书本,使儿童常常听着教师的话,就是求得完善知识的秘诀。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阿尔伯特·班杜拉
《我们如何正确思维》一共有三个部分,分别是思维训练的问题、逻辑的探讨和思维的训练,通过这三个方面来告诉我们什么是思维及思维训练的重要意义。《我们如何正确思维》论述了逻辑上概念判断、推理、具象与抽象思维、经验与科学思维的方法,还有如何在各个方面发挥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培养他们的思维方式,也能帮我们了解思维的特点,运用科学理论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
section 1 什么是更精确的思维
1.由广到狭,思维的四种含义
2.几种思维活动的共有因素
3.思维过程的实质:按照目的调节思维
4.怀疑心态——激发思维的基本要素
section 2思维训练的必要性
1.思维的作用和价值体现
2.思想有时也会“跑偏”
3.时时调节,避免思维脱轨
4.洛克的错误思考典型
5.思维训练得意义和重点
section 3自然资源在思维训练中的作用
1.自然思维力是进行思维训练的前提
2.智力好奇心的萌芽与诞生
3.联想的三个功能
4.怎样保证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section 4校园中思维训练会遇到的障碍
1.什么样的思维训练是合适的?
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3.学业的类型和偏向
4.以结果为导向教学的影响
section 5如何通过逻辑进行智力训练
1.逻辑的意义和内涵
2.逻辑思维训练的两个
3.怎样看待纪律
4.纪律自由应该具备的条件
Section6思维训练的步骤
1.思考的三个不同事例
2.感受困难——逻辑的步
3.对困难进行定义,弄清它的性质
4.进行合理的联想
5.推理的过程
6.树立或者放弃信念
Section7归纳和演绎,思维的系统推理
1.思维具有双向性
2.科学的归纳和演绎
3.如何通过归纳实现间接调控
4.怎样才能正确地选择
5.实验,引进对照因素的典型方法
6.演绎思维的引导作用
7.演绎性思维的教育意义和价值
Section8 判断在思维当中的作用
1.不确定性:判断的前提
2.界定问题和决策:判断的执行和终止
3.选择判断因素的原则
4.观念的本质是什么?
5.通过分析整理判断情绪
6.综合,解释事实意义的重要手段
section 9 如何正确认识意义、概念和理解
1.意义与理解存在何种关系
2.对意义的充分认识,能够预知结果
3.概念和意义并不相同
4.人们对概念的性质产生哪些误解
5.意义是如何形成准确含义的
section 10 人类具备何种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1.如何领悟“由具象到抽象”
2.对于抽象的错误认识
3.思考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
4.教育的目的并非是消灭思考能力
section 11 怎样全面了解经验思维与科学思维
1.无科学依据的推论都由经验所得
2.纯粹的经验思维的种种缺陷
3.科学思维是个需要鉴别的过程
4.科学思维对比经验思维的优势
5.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哪些形式
section 12 活动与思维训练对人类有哪些影响
1.活动与儿童行为之间的密切关系
2.游戏态度比游戏本身更为重要
3.游戏和工作的区分点
4.特殊的思维训练有哪些错误之处
5.人类需要转化传统的经验方法
Section 13 语言与思维工具之间的密切关系
1.语言是记录思维的特殊符号
2.语言符号与意义之间的神秘关系
3.在教育上语言方法的误用形式
4.语言的首要动机是影响别人的行为
5.帮助学生掌握充足词汇量的秘诀
6.更精准的表达词汇的意义
7.阻碍语言连续性的特殊情形
Section 14 如何获得观察与思维训练的知识
1. 观察可以被当做思考的过程
2. 科学的观察是为了指导新观念
3.在思维训练中,学校所使用的方法
4.从传授的知识中获得理智益处
5.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Section 15 怎样在讲课中合理地进行思维训练
1.依据普遍原则形成指导讲课的技巧
2.讲课是否都应该遵循统一的秩序
3.讲课的需要是准备
4.理性分析的反思阶段的显著特点
5.缺乏总结的技能很难被运用到新领域
Section 16 一般性的结论具有哪些意义
1.被迫的有意识是非常无聊的事情
2.过程与结果在心智活动中的表现
3.思维的目的要适当,才能转化成手段
4.远和近的关系,由思维本质所决定
后记
《我们如何正确思维——芝加哥大学精品思维课》是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约翰·杜威代表作品之一。做为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约翰·杜威的先进思想在本书当中得到了极致地体现,他的这部作品,代表了美国芝加哥等优秀高校对思维训练的重视,这本书也成为了青年和少年的***书籍。
杜威认为,能够唤起学生思维的教学才能称为是好的教学,而所谓的思维,在本书当中的意义就是明智的学习方法,也是在教学过程当中所应该被推广和采纳的。在他看来,如果学生或者教师在学习教学过程当中没有思维,那么就不可能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也无法产生有意义的经验。所以,学校就有必要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经验情境,引发它们的思考思维,从而推动学生的智力发展。
他提到,从教育的本质来说,教育本身并没有任何目的,传统的教学当中之所以被赋予各种各样的目的,是人——教师和父母的目的,而不是孩子的目的。正是因为如此,教育工作者应该意识到,不要让教育沦为“别的目的的附属物”。在杜威看来,不应该因为让孩子完成他人的目的而抹杀他们的天性、放弃自己的生活,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和个人成长来讲,的意义是教导他们怎样去思考,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当中遇到困难、面临难题的时候,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去寻求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这才是教育历程本身的圆满意义。
在本书的开始,杜威探讨了思维训练的基本问题,在这一部分,他详细地解释了思维的基本概念和内涵,通过对当前校园里教学现状的思考,提出了进行思维训练的必要性。杜威认为,人的思维过程属于智力成长的一部分,所以,在思维训练过程当中,应当重点关注学生们与生俱来的,与思维相关的自然资源——好奇心和联想。
这两种能力和品质是孩子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的基础和前提,面对传统教育的现状,如何尽可能去包好孩子的好奇心和联想能力,是智力训练能否有效的关键。
接下来,杜威对思维逻辑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相关的探讨和分析,讲述了完整地思维行为包含哪些要素并如何去运作。杜威指出,思维的过程,具体可以分为五个步骤,首先是遇到让自己感受到的困惑或者难题,这是引发思考的前提;其次,确定困难的性质和疑难所在,对它进行定义;第三,进行合理的联想,对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各种解决的假设;第四,推理,对联想和建设进行推断;第五,验证或者修改联想和假设,终树立或者放弃信念。
这就是杜威的“思维五步”。在他看来,思维的过程,不仅仅是组织思想的方法,同时还是做学问的途径,而且,思维的过程,终的目的是解决问题。由思维的五个步骤出发,杜威认为,在教学过程当中,也分为五个步骤,分别为:
步,需要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合理的实验情境,设立一种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模式,让他们在活动当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第二步,在设立活动情境的同时,从中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借助这个问题去刺激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欲望,让他们继续下去;第三步,教师在其中并不是无所作为的,而是应该起到适当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调用知识去观察和分析自己所面临的问题;第四,联想和假设,让学生自己一步一步地去形成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检验,通过具体的实际活动,去检验在第四步当中所提出的方法是不是适用,这样,一方面可以去验证方法是不是正确,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形成的方法更加清晰和明确。
杜威的解决问题“五步法”是本书的主题和核心,所有的一切讨论,都是围绕着这条线索而展开。在这一部分,为了更好地去解释这五步,作者着重讲述了系统推理的办法——归纳和演绎,判断和意义,以及两组不同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和具象思维、经验思维和科学思维。
在教育的历史上,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更好的教学方式的追求,也在不断地寻求变革,去革新教育。杜威则旗帜鲜明地指出,同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我们所追求和向往的教育模式与过去根本的区别就在于,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为了获取知识,还是为了培养孩子的智慧。可以说,本书是这方面的先行和探索,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教育学和哲学教授,也是一位典型的实用主义者,他所关注的,是使用怎样的方法,才能让经验和行动才能更加有效,而方法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和方法。
所以,在本书的后面的章节里,作者向大家具体讲述了思维训练的方法。杜威认为,对困难的感知和直觉,让思维的得以出现和产生,而思维的功能就在于去克服困难,解决难题。从这个角度来讲,思维的方法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呢?根据思维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设立一种存在困难的情境。
而具体的设置当中,校园里的生活组织就应该以学生为重心和起点,教师就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同时要以他们为出发点。不过,杜威也指出,在强调“学生中心”的思想时,教师也会起到关键的作用,教师应该对孩子进行“有责任地指导”,而不是放任不管。无论是放任自流,还是把自己的方式强加于学生身上,都是一种错误。
对于教师的职能,杜威强调,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一种特殊的、具有尊严的职业,他们的工作不是简单对地他人进行训练,而是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形成当中。教育的过程是教师同学生共同参与才能完成的过程,所以,在思维训练当中,无论是一般的讲课,还是组织活动,教师都应该让学生和自己通过亲密的接触,从而受到更多的指导。也就是说,教师所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为他们提供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参与到孩子的智力成长和提高过程当中,在合适的时机给学生合适的引导。
人类的生活当中,教育是必须的。人们为了更好地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思想和学习就成为了重要工具,为了生活,人们去学习和思考,而掌握生活的工具,依靠教育是好的办法。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生活,学校就是社会,个人智力的发展和提升,必然要依靠教育而实现,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获得和提升,是教育的本质和目的,而获取知识,只是为了更好地去为思维而服务。
《我们如何正确思维——芝加哥大学精品思维课》就是作者实用主义哲学观念的体现,本书的优势就在于在探讨了人类思维的本质的同时,运用生活当中大量常见的案例,向我们详细的阐述了我们在进行思考的时候,会有哪些不同的过程,每一个过程都具有何种意义和作用。通过本书,可以让读者在细致了解思维本质内涵、思维相关概念的过程中,去了解怎样通过不同的方法和角度,比如活动和语言、教学和观察等多个方面去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好奇心,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section 1 什么是更精确的思维?
在日常的认知里,人们对于思维的理解存在诸多的误区,美国教学学家约翰杜威在芝加哥大学任教期间,不断专注于思维哲学的探讨和研究,从而提出了具有实用意义的思维观念和方法。那么,具体何为思维,就是本章当中我们需要去探索的问题。
每一个正常人都具有思维能力,思维能力也是构成个人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婴儿时期开始,我们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单纯地想象、漫无边际的联想、没有依据的遐想,这一切,都和想有关,但是并不能确切地叫做思维。通过本章,我们将会了解思维做为一种人的智力因素,它本质的含义和正确的内涵都是什么。
在教育领域当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推动他们不断学习和进步的重要手段。不同的思维过程,总会存在着相似的中心因素,它的实质就是依据目的去调节思维,通过对事物的疑问去激发思维。这一切,都是思维本身所具备的深刻内涵,它们会在我们的解读当中一一展现。
1.由广到狭,思维的四种含义
在与人沟通或者独立思考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说:“我想”,“让我想一想”。这其中的“想”就是本章我们要讨论的主题——思维。
“想”是生活中人们经常提到的词,无论做决定还是日常沟通,都离不开“想”。这里,“想”就是思想和思维的意思。这个词所应用的场景非常频繁,以致于有时候我们真的很难去解释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具有什么样的本质。现在,我们要探寻的就是芝加哥大学里思维训练课程当中,“思维”这个词语一系列连贯的含义。
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思维这个词在不同情境之中几种不一样的用法和含义,在后期的研究中,这份探讨和思考或许对我们有所帮助。
一般来讲,思维经常、广泛的一种用法是:凡事大脑之中出现的想法都可以称为是思维,也可以说,这是思维不严谨的用法;第二种含义认为,思维是指对于人们未曾看到、听到、感知到的事物的想法;第三种含义则显得更为狭窄一些,指思维是一种信念——那些人们根据某种象征或者证据而得出来的、属于自己的信念。如果细分,第三种含义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们在某些情况之下并没有思考太多,甚至于没有思考根据是什么就得出的信念;另一种情况则是在证据充足、并且人们有意识到这些证据做为依据的时候而得出自己的信念。
以上所讲的后一种情况,即思维的整个过程我们称为思索或者思考,只有这样的思维才具有真正的教育意义,也是本书的主题。本书所要讲述的,就是在于探寻这一思维过程。在进入主题之前,我们先来具体地去谈一谈“思维”具体的四个含义:
(1)偶然与随便的想法
从宽泛的角度来讲,思维是指我们的大脑中所闪现的任何一种想法,当然,这样的定义并不严谨。依据这样的定义,即使是一个便是也可以让你产生任何一种想法,但是这些想法并不能促使人做出与想法等效的交易。也就是说,在这层含义当中,只要是出现于大脑的想法都可以称为是思维,但是同样需要明确的是,这样的思维不会给人带来任何逻辑和道理,因为它包含了所有艺术而过的感触、随心所欲的遐想以及零零散散的记忆,那些白日梦、海市蜃楼的遐想以及拂过脑海的思绪,都被划归为思维的范围制定。
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处于这种漫无边际的随想和不切实际的期盼当中,即使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这些期盼与随想的时间超过了我们所想象的长度。回想一下,在自己过往的经历当中,我们是不是时时刻刻都会让自己处于一种思绪无所依附的状态呢?在我们无所不想的时候,它却不能给我们带来任何帮助。
如果按照这样的定义来界定思维的话,那么痴呆的人也存在思维。有这样一个故事:在英格兰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人,他是远近闻名的笨蛋,但是这个笨人有一个梦想,就是竞选市镇的公职。对于这个人的竞选,人们都不赞成,可是他对邻居们说:“听说你们对我担任公职的知识和能力有所担心,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我总会去思考这件事那件事呢!”从这样的意义来说,这个本事所说的思考,也可以叫思维,然而他的思维只是随心所欲去想,是远远不够的。
思维不只是一连串的漫无边际的想法,而应该是连贯有序、因果分明同时又前后呼应的思考过程。或者说,思维的整个过程当中,不同的部分应该彼此呼应,互为印证,它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是从此到彼,一步一步走到后。用逻辑术语来讲,思维是一个“项”,每一项都会留下一定的存储,为后一个项去利用和使用,就像是一列火车一样。
(2)思维是对非直接接触到事物的想法
在这一层面上,思维的含义局限于那些人们不能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想法,也就是人们不能直接看到、听到、闻到、接触到的事物。就如同我们去询问一个讲故事的人,问他所讲的故事是不是自己亲身经历?对方有可能回答:这只是我想出来的。故事是想象出来的,不是忠实于实际的记录和观察,那么,这个故事的情节所依托的就是想象,重要的是它有一定的连贯性,能够将复杂琐碎的事项联系在一起,一环一环紧密相扣。而孩子们所讲的故事就缺少连贯性,情节往往是相互分离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对非直接接触到的事物的想法,是很多情节联系在一起所激发的思索,这种思索能力本身是一种逻辑思维能力。富有想象力的构思,可以称为谨慎思考的前奏,并可以为思考提供前提。只是,这并不是对知识或者获取真理而出现的,而思维的目的在于获取真理、知识和信念,所以,尽管这种过程与思维相似,但是并不能称为是思维。根本原因就在于对事物的表达者,他们所表达的并不是确凿无疑的事实,而是根据自己的想象所构造出来的精彩情节。他们或许能够诞生很巧妙的故事,但是却无法生产知识,而只是感觉的一种表达和绽放。
(3)立足于非直接感受事物的信念
就这一层思维的含义来讲,思维所立足的是某种根据的信念,虽然这种根据并不是人们直接接触到的事物,但是可以是真实的知识,或者说是被认为是真实的知识。这样的思维,它的特点在于其根据只是看起来可信的事物,而会去拒绝看起来不可行的事物,在这样的基础上去确立自己的信念。从中也可以看出这些所谓的根据又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根据本身并没有接受检验;另一种情况是根据已经接受检验。检验与未检验,在生活当中其中的差异是十分重要的。
就比如,人们说“我曾经以为世界是平的”,或者说“我以为你从我的门前走过”,这些所表达的都是一种信念。从本质上来讲,信念就是人们所默认的经过证实或没有经过证实的见解,所以信念的根据可以是充足的,也可以是不充足的,只是人们并不会去考虑这些根据是不是充分再去接受一种见解,从而让它成为自己的信念。
这种思维是不自觉的,因为人们不会去想这种信念是否正确就会将它接受下来,这样,信念本身就不知道来自哪里。或许,它们是从我们无法注意到的渠道,被不知不觉地接受,成为思想的一部分。这种见解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见解,或者是来自某种权威的传统、模仿、教诲;或者是与自己的期望和心愿相符。总之,它们的出现并不是人们事先弄清了它们是不是已经有实实在在的根据,然后经过自己的判断而形成的信念。
(4)用心调研而形成的信念
经过认真思维,有意识地去思考某个信念的性质、条件以及意义,是思维精确的定义。在这层意义上,思维不再是自娱自乐的幻想,鲸鱼无法腾云驾雾去飞翔,“世界是平的”需要基于实在事物具有实在的特性这一根据,例如天体的物理研究、地质探测数据等等。凡事持有这样的信念的人们,可以根据这一信念对事物的相关认识来安排自己的行动。
因为一个信念会给另外一个信念带来巨大的影响,所以人们就必须要认真思考自己的信念是不是有充足的根据或者理由,这一信念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可能后果,这也就意味着人的思维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人们曾经确信世界是平的,但是航海家哥伦布却发现世界是圆的。人们之所以持有“世界是平的”这样的观点和看法,在于这种信念被周围普遍接受和宣扬,所以没有人有能力或者勇气对这一信念反对或者质疑,而且,人们所生存的土地,看起来也思维印证了这个信念是正确的。
而哥伦布的信念则是经过实践与理论去印证获得的。这标志着更一步去研究了事实,去重新审视那些客观存在的证据,并且推敲这些证据的理论结果,彼此对照,通过已知的事实再去加以核对。哥伦布一开始并没有接受社会上广泛流传的信念,而是提出了之一,并进行研究探索,从而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和见解。就是这种敢于怀疑的态度,让他去设想那些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去思索和调研,终于找到了证据来证明自己的信念是有道理的。
其实,即使是后证明自己的怀疑是错误的,那么终所得出的信念也同传统的截然不同,因为它是通过一种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方式而得出。所以,对任何一个信念或者假说,都用一种积极和用心的态度去思考,探寻其成立的依据是否为真,如果成立,再进一步去考虑这种信念能够导致的结论,这个过程就完整地构成了思考。
前面所探讨的三种含义,仅仅能够引出思考,不能成为是完整的思维过程;只有思考真正开始,在可靠的依据指出上形成信念,这样才属于思维活动,才可以成为是实际意义的思维过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