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802328365
编辑推荐
*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但他更是一位谋略大师、管理大师和领导大师。其战略、战术、策略和谋略博大精深、变化无穷、深不可测;其管理大开大合、汪洋恣意,而又不失细腻、周到和温情;其领导艺术炉火纯青,达到完美境界。
——————————————————————————————————————
*的智慧与当代领导艺术(修订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从*的个人修养、为人处事、组织建设、战略规划、策略选择、识人用人、干部管理、决策智慧、谈判沟通、竞争智慧、宣传智慧、危机处理、工作方法等入手,史论结合,深刻、全面地论述了*的智慧与领导艺术。对有志创业的广大读者,及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管理者,具有很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目 录
第一章毛泽东个人修养智慧与领导艺术
第一节博览群书――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
一、读书占据工作之外的时间
二、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三、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
四、古为今用
第二节 强健体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二、养生之道:简朴生活
三、坚持体育锻炼
四、保持乐观的精神
第三节斗争精神――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
一、不怕鬼,不信邪
二、高超的斗争艺术
第四节 坚忍不拔――坚韧意志和顽强精神的马克思主义者
一、挫折愈大,意志愈坚
二、顾大家舍小家
第二章毛泽东为人处事智慧与领导艺术
第一节善待下级――为警卫战士张恩德举行追悼会
一、尊重并理解下级
二、培养下级干部
三、倾听下级的声音
四、不吝表扬与称赞
第二节 广交朋友――毛泽东的农民朋友杨步浩
一、与人民交朋友
二、领导干部交友当慎
三、管好身边人
第三节 宽容错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一、毛泽东与王稼祥
二、团结一批评一团结
第四节勇于认错――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楷模
一、毛泽东向李达认错
二、认真的自我批评
第三章毛泽东组织建设智慧与领导艺术
第一节愿景规划――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树立奋斗的标杆
二、形成人人为目标努力的局面
第二节 文化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执政为民是根本
二、把服务人民上升为信仰
第三节 民主建设――只见公仆不见官
一、小脚老太参加选举
二、民主监督:廉政的保证
第四节 党风建设――树立共产党良好的形象
一、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
二、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
第四章毛泽东战略规划智慧与领导艺术
第一节高瞻远瞩――抗战制胜法宝:论持久战
一、战略决定组织存亡
二、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
第二节 实事求是――中国革命道路选择:农村包围城市
一、经济建设要因地制宜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三节统筹兼顾――华北中原暂缓攻击
一、把握全局:一盘棋思想
二、工作中要学会弹钢琴
第四节知己知彼――深刻认识“知己”甚于“知彼”
一、了解自己最难
二、根据客观条件制订规划
第五章毛泽东策略选择智慧与领导艺术
第一节 注重实效――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一、工作要稳步推进
二、实干兴邦,空谈误国
第二节 策略实现――一切行动听指挥
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二、令行禁止,政令畅通
第三节群策群力――发扬军事民主
一、从群众中汲取智慧
二、树立民主管理的意识
第四节整合资源――集中兵力打歼灭战
一、领导干部要做到心中有数
二、好钢用在刀刃上
第六章毛泽东识人用人智慧与领导艺术
第一节慧眼识珠――“(粟裕)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一、识人要全面公正
二、用人抛弃私人恩怨
第二节 五湖四海――形成人才洼地
一、“人的因素”甚于“物的因素”
二、得人者兴失人者败
第三节关爱人才――你能回来就好.有了鸡何愁没有蛋呢
一、关心人才爱护人才
二、大量吸收知识分子
第四节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用人观
一、用人标准事关重大
二、用人不拘一格
第七章毛泽东干部管理智慧与领导艺术
第一节培育干部――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
一、培育大量干部
二、实践中历练干部
第二节从严管理――毛泽东“挥泪斩马谡”
一、党管干部原则
二、严惩腐败分子
第三节知人善任――用人用其长
一、慧眼认才知人善任
二、配好领导班子
第四节充分授权――成立淮海决战总前委
一、从谏如流
二、放手使用干部
第八章毛泽东因势决策智慧与领导艺术
第一节精兵简政――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决策的依据:客观实际
二、建立科学决策机制
第二节审时度势――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一、非均衡发展策略
二、有所为与有辑不、南
第三节抓住枢纽――舍近求远先打锦州
一、工作中要牵牛鼻子
二、善于把握中心工作
第四节 当机立断――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
一、领导干部忌优柔寡断
二、领导干部要敢于碰硬
第九章毛泽东统战谈判智慧与领导艺术
第一节 目标管理――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
一、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
二、三三制:团结各方的法宝
第二节 掌握主动――不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一、否定一切经过统战
二、独立自主前提下谋求合作
第三节针锋相对――以谈对谈,以打对打
一、辩证运用原则性与灵活性
二、国家主权与安全至上
第四节乒乓外交――打开中美外交之门
一、巧借外力化僵局
二、和平是世界的主题
第十章毛泽东竞争智慧与领导艺术
第一节 另起炉灶――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一、亮出自己的宗旨
二、打造核心竞争力
第二节敢于亮剑――千里挺进大别山
一、领导干部要有开拓精神
二、实施走出去战略
第三节 善于放弃――不计一城一地之得失
一、树立科学的取舍观
二、有所得必有所失
第四节化敌为友――改造起义的国民党军队
一、团结就是力量
二、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十一章毛泽东鼓动宣传智慧与领导艺术
第一节 注重宣传――红军不但是战斗队还是宣传队
一、多渠道公开相关信息
二、保密与经济安全
第二节典型宣传――使全党都向这些好的典型看齐
一、树立大众仿效的标尺
二、以身作则与率先垂范
第三节 事实说话――毛泽东的名言:请看事实
一、谣言止于真相
二、掌握宣传的主动权
第四节重视信息――打着灯笼走夜路
一、自己动手收集信息
二、领导干部与信息沟通
三、善于分析利用信息
第十二章毛泽东危机处理智慧与领导艺术
第一节灵活处置――遵义会议:只谈军事。不谈政治
一、危机处理中要抓关键点
二、牵住危机的牛鼻子
第二节善于沟通――担架上的说服工作
一、沟通消除人际障碍
二、善于协调四面八方
第三节 韬光养晦――皖南事变:只作政治反攻
一、抗战大局为重
二、聚精会神搞建设
第四节未雨绸缪――我们决不当李自成
一、常怀居安思危之心
二、建立危机预警机制
第十三章毛泽东工作方法智慧与领导艺术
第一节 集体领导――党委会的工作方法
一、设立党委
二、民主决策分头实施
第二节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一、找回失散的孩子
二、典型调查与开调查会
三、间接调查
第三节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一、做人民群众的学生
二、点燃人民群众的激情
第四节 善于总结――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
一、打了胜仗仍要检讨
二、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参考文献
第一节博览群书――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
一、读书占据工作之外的时间
二、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三、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
四、古为今用
第二节 强健体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二、养生之道:简朴生活
三、坚持体育锻炼
四、保持乐观的精神
第三节斗争精神――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
一、不怕鬼,不信邪
二、高超的斗争艺术
第四节 坚忍不拔――坚韧意志和顽强精神的马克思主义者
一、挫折愈大,意志愈坚
二、顾大家舍小家
第二章毛泽东为人处事智慧与领导艺术
第一节善待下级――为警卫战士张恩德举行追悼会
一、尊重并理解下级
二、培养下级干部
三、倾听下级的声音
四、不吝表扬与称赞
第二节 广交朋友――毛泽东的农民朋友杨步浩
一、与人民交朋友
二、领导干部交友当慎
三、管好身边人
第三节 宽容错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一、毛泽东与王稼祥
二、团结一批评一团结
第四节勇于认错――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楷模
一、毛泽东向李达认错
二、认真的自我批评
第三章毛泽东组织建设智慧与领导艺术
第一节愿景规划――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树立奋斗的标杆
二、形成人人为目标努力的局面
第二节 文化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执政为民是根本
二、把服务人民上升为信仰
第三节 民主建设――只见公仆不见官
一、小脚老太参加选举
二、民主监督:廉政的保证
第四节 党风建设――树立共产党良好的形象
一、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
二、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
第四章毛泽东战略规划智慧与领导艺术
第一节高瞻远瞩――抗战制胜法宝:论持久战
一、战略决定组织存亡
二、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
第二节 实事求是――中国革命道路选择:农村包围城市
一、经济建设要因地制宜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三节统筹兼顾――华北中原暂缓攻击
一、把握全局:一盘棋思想
二、工作中要学会弹钢琴
第四节知己知彼――深刻认识“知己”甚于“知彼”
一、了解自己最难
二、根据客观条件制订规划
第五章毛泽东策略选择智慧与领导艺术
第一节 注重实效――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一、工作要稳步推进
二、实干兴邦,空谈误国
第二节 策略实现――一切行动听指挥
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二、令行禁止,政令畅通
第三节群策群力――发扬军事民主
一、从群众中汲取智慧
二、树立民主管理的意识
第四节整合资源――集中兵力打歼灭战
一、领导干部要做到心中有数
二、好钢用在刀刃上
第六章毛泽东识人用人智慧与领导艺术
第一节慧眼识珠――“(粟裕)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一、识人要全面公正
二、用人抛弃私人恩怨
第二节 五湖四海――形成人才洼地
一、“人的因素”甚于“物的因素”
二、得人者兴失人者败
第三节关爱人才――你能回来就好.有了鸡何愁没有蛋呢
一、关心人才爱护人才
二、大量吸收知识分子
第四节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用人观
一、用人标准事关重大
二、用人不拘一格
第七章毛泽东干部管理智慧与领导艺术
第一节培育干部――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
一、培育大量干部
二、实践中历练干部
第二节从严管理――毛泽东“挥泪斩马谡”
一、党管干部原则
二、严惩腐败分子
第三节知人善任――用人用其长
一、慧眼认才知人善任
二、配好领导班子
第四节充分授权――成立淮海决战总前委
一、从谏如流
二、放手使用干部
第八章毛泽东因势决策智慧与领导艺术
第一节精兵简政――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决策的依据:客观实际
二、建立科学决策机制
第二节审时度势――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一、非均衡发展策略
二、有所为与有辑不、南
第三节抓住枢纽――舍近求远先打锦州
一、工作中要牵牛鼻子
二、善于把握中心工作
第四节 当机立断――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
一、领导干部忌优柔寡断
二、领导干部要敢于碰硬
第九章毛泽东统战谈判智慧与领导艺术
第一节 目标管理――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
一、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
二、三三制:团结各方的法宝
第二节 掌握主动――不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一、否定一切经过统战
二、独立自主前提下谋求合作
第三节针锋相对――以谈对谈,以打对打
一、辩证运用原则性与灵活性
二、国家主权与安全至上
第四节乒乓外交――打开中美外交之门
一、巧借外力化僵局
二、和平是世界的主题
第十章毛泽东竞争智慧与领导艺术
第一节 另起炉灶――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一、亮出自己的宗旨
二、打造核心竞争力
第二节敢于亮剑――千里挺进大别山
一、领导干部要有开拓精神
二、实施走出去战略
第三节 善于放弃――不计一城一地之得失
一、树立科学的取舍观
二、有所得必有所失
第四节化敌为友――改造起义的国民党军队
一、团结就是力量
二、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十一章毛泽东鼓动宣传智慧与领导艺术
第一节 注重宣传――红军不但是战斗队还是宣传队
一、多渠道公开相关信息
二、保密与经济安全
第二节典型宣传――使全党都向这些好的典型看齐
一、树立大众仿效的标尺
二、以身作则与率先垂范
第三节 事实说话――毛泽东的名言:请看事实
一、谣言止于真相
二、掌握宣传的主动权
第四节重视信息――打着灯笼走夜路
一、自己动手收集信息
二、领导干部与信息沟通
三、善于分析利用信息
第十二章毛泽东危机处理智慧与领导艺术
第一节灵活处置――遵义会议:只谈军事。不谈政治
一、危机处理中要抓关键点
二、牵住危机的牛鼻子
第二节善于沟通――担架上的说服工作
一、沟通消除人际障碍
二、善于协调四面八方
第三节 韬光养晦――皖南事变:只作政治反攻
一、抗战大局为重
二、聚精会神搞建设
第四节未雨绸缪――我们决不当李自成
一、常怀居安思危之心
二、建立危机预警机制
第十三章毛泽东工作方法智慧与领导艺术
第一节 集体领导――党委会的工作方法
一、设立党委
二、民主决策分头实施
第二节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一、找回失散的孩子
二、典型调查与开调查会
三、间接调查
第三节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一、做人民群众的学生
二、点燃人民群众的激情
第四节 善于总结――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
一、打了胜仗仍要检讨
二、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参考文献
前 言
提升领导艺术更好服务人民(代序)三国赤壁鏖战前,孙权、刘备联合抗击曹操。在草船借箭前几日,周瑜遣鲁肃见诸葛亮以探曹谋略。亮反问鲁肃:“何谓将帅之道?”答曰:“统兵,陷阵,征讨,封疆尔。”亮曰:“古之统兵者均以为自乃将帅之才,岂不知将帅乃道也,非勇悍之武夫所能知晓。平庸之将所重者,乃兵力多寡,勇猛如何,此类武将如吕布、袁绍者比比皆是,不足挂齿。高明之统帅不仅要知己知彼,善用兵将,还要知天时,明地利,懂人生,料事如神,熟读兵法,统帅万军,游戏自如……”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位将(jiang,平声)帅的大师,是元帅中的元帅。在与国民党军队决战的岁月中,他尽管远在战场之外,但却凭借着无数的无线电波,让无数强敌倾时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经说过:“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社会主义就会缺乏一种神秘感,中国革命之火就不会燃烧起来。”斯大林曾如此评价毛泽东:“看来这是一位天才的统帅……表现出了大无畏精神和雄才大略。”(转引自苏联汉学家费德林的文章)澳大利亚前总理惠特拉姆认为,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一个像毛泽东一样“不但掌握世俗权力,而且还具有精神力量的领袖人物”。美国国防部长助理菲利普·戴维逊曾说过:“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哪个领袖能像他这样在这么多不同类型的冲突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这样评论他:“中国共产党的其他领袖人物,每一个人都可以同古今中外社会历史上的人物相提并论,但无人能够比得上毛泽东。”毛泽东的战略、战术、策略和谋略,可谓博大精深、变化无穷、深不可测。毛泽东被公认为古今中外最伟大的谋略大师,中国人民、中国人民军队正是在毛泽东这位谋略大师的带领与指挥下,以弱胜强,积小胜为大胜,终于取得中国革命的完全胜利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汉高祖刘邦当了皇帝后,在洛阳召开的庆功会上对群臣说:“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羽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之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嫉贤妒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刘邦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而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项羽本纪》)刘邦之所以得天下之原因,在于用人,在于将帅。毛泽东没有上过军校,但是无数上过军校的高级将领心悦诚服甘当其学生,听其指挥。这充分说明毛泽东是一位谋略大师、管理大师和领导大师,其成功之处仍值得今天的领导干部借鉴与发扬光大。从公共管理领导作为一种职业活动来看,公共管理领导艺术是领导公共管理事务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公共管理领导艺术具有巨大的审美价值和功效价值,由此诱导着领导者们对其趋之若骛。他们把公共管理领导艺术看作是较高领导智慧和较高管理水平的象征,把是否能够创造领导艺术,掌握和运用领导艺术,看作是人生价值的最大体现,看作是事业追求的最高境界。由此,他们在实际领导活动中,不懈地学习领导艺术、领悟和体悟领导艺术,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创造和运用领导艺术。古今中外,那些流芳百世的政治家和领袖人物,无不是领导艺术的创造者和集大成者,他们都成为了后世政治家和领导者们,或者有志于为官的人们,效仿的对象和学习的楷模。毛泽东同志就是领导艺术家中的杰出代表。毛泽东同志长期担任党、军队、国家的领导职务,而且是身兼多种要职,可谓日理万机。但是毛泽东并没有被事务工作压倒,而且还走遍中国大江南北,写下无数的著作和不朽的诗篇,这表明毛泽东有着高超的公共管理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毛泽东之所以取得了惊天动地的成功,还在于他把高超的领导艺术和方法也传授给了他的干部甚至普通士兵和群众,如他在1943年6月1日写出《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用以指导干部的工作。高尚的个人品质,深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为民执政与依法执政的意识固然是领导干部所必备的首要条件,但作为领导干部还必须同时具备高超的领导艺术。正如周恩来所言:“领导者除在立场上必须一切以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为转移外,在能力上还必须具备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否则将不能很好地实现为人民服务的目标。”鉴此,本书试图从毛泽东的谋略中挖掘出时代需要的公共管理领导艺术,以期在缅怀毛泽东同志丰功伟绩的同时,学习他高超的公共管理领导艺术,从而提高领导水平,更好地实现执政为民目标。公共管理领导艺术的实现有赖于权力的赋予与行使,各级领导干部在提高领导艺术的同时,要正确理解权力的本质是权为民所用。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是人民给的。谁授权,就要为谁服务,就要对谁负责,这是政治学的一条普遍原理,也是权力运行的一条基本法则。邓小平曾指出:“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故而,学习与借鉴毛泽东领导艺术的目标不是为了个人的升迁,而是提高公共管理服务与领导水平,更好地实现公共管理的目标,即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毛泽东不仅有高超的领导艺术,最重要的是他一生奋斗的目标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廉洁奉公。毛泽东始终相信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他相信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处处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他提倡勤俭节约,容不得铺张浪费,更容不得贪污腐败,他认为实行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就是为了维护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他主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绝不允许党的干部搞特殊化,党的干部只是人民的公仆,而绝不是骑在人民头上的老爷。毛泽东的思想与实践堪称廉政的榜样,这一点,值得每一位从事公共管理的公务员借鉴。公共管理者在学习与借鉴毛泽东领导艺术的同时,更应学习与发扬他的服务人民、廉洁奉公的高尚品格,从而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因此,本书也可作为公共管理部门领导干部的廉政辅导读物。
免费在线读
第一章毛泽东个人修养智慧与领导艺术毛泽东个人修养智慧与领导艺术第一节博览群书——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毛泽东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一、读书占据工作之外的时间毛泽东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书对他来说就是生命、生活的一部分,不可须臾相离。毛泽东的书可以伴眠,可以伴行,连出恭也要看书。毛泽东的菊香书屋,从1950年到1966年就收藏了十几个书架的书籍,多达几万册,建成一个资料齐全、又适合毛泽东需要的个人藏书室,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鲁迅的全集外,还基本上配齐了一些著名类书,如《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四部备要》、《万有文库》(部分)、《古今图书集成》,以及各类世界著名翻译丛书等。在韶山毛泽东故居,并排着三十几个高大的木质书橱,单就史书而言,就有《尚书》、《春秋》、《左传》到《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纲鉴易知录》、《历朝纪事本末》、《读史方舆纪要》、《清史稿》等;从明清近代史学家李贽、赵翼、魏源、康有为、章太炎等人的史著、史论、考订到现代史学家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等人的历史著作和各种通史、断代史、史论。既有正史、野史,又有历史演义,还有一些省志、县志以及《历史研究》等刊物。毛泽东寓所里没有任何豪华的摆设,唯独藏书,即使学富五车的专家学者也难以与他相比。毛泽东外出视察,也常常是书籍大搬家。仅以1959年10月23日外出为例,他指名要带的书籍就有《自然辩证法》等多达近百种。毛泽东离家外出,不管是主持会议还是视察工作,虽然时间并不长,不是搬家,而对他来说,则真正是孔夫子搬家——尽是书。真是日理万机不废读。古今中外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当中,像毛泽东这么酷爱读书,而且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人,非常罕见。在某种程度上,读书对毛泽东来说,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选择,也不只是为了工作的需要或解决什么具体的问题,读书是毛泽东的精神生存和升华方式。善于读书的领导,往往知识面比较宽,决策比较理性,这些会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效率与效果,甚至会影响到一个城市或者一个部门的命运。领导干部读书问题最近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最根本的原因是一些领导干部借口工作忙而忽略了读书的重要意义。近一个时期以来,人民网等主流新闻媒体一直关注干部读书这个话题。从胡锦涛、温家宝、习近平强调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到人民论坛杂志“万名党政干部阅读状况调查”,到“郑州确定每周六为干部读书日,读书列入年度考核”(机制上的探索与创新),直到最近推出的干部读书的典型《一位县委书记的“读书经”》,专门报道了“山东邹平县委书记王传民25年写下60多本读书笔记”的先进事迹。梁煜璋:《正本清源反观干部读书的意义》,2009-06-03,http://cpc peoplecomcn/GB/64093/64103/9409026html。人民论坛杂志在2009年进行了一次“万名党政干部阅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的党政干部读书的愿望强烈,但由于工作忙、应酬多等原因,三成多干部每周读书不到3小时,而在喜欢读的书中选择“理论著作”的还不足一成。因此,领导干部加强读书显得尤为紧迫。毛泽东一生日理万机,他的读书时间完全是挤出来的。毛泽东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讲话时曾说:学习可以想法子解决。一个法子叫做“挤”,用“挤”来对付忙。好比木匠师傅钉一个钉子到木头上,这就是向木头“挤”,木头让了步。另一个办法叫做“钻”,如木匠钻木头一样地“钻”进去。看不懂的东西我们不要怕,就用“钻”来对付。毛泽东是“挤”和“钻”精神的提倡者,更是实行这种精神的模范。青年时期他曾在路灯下看书,甚至躲在厕所里看书。建国后他日理万机,工作十分繁忙,但仍利用饭前饭后、节假日、旅途间隙读书。1975年,毛泽东的眼睛做手术后,视力有所恢复,又开始了大量阅读,有时竟然一天读上十几个小时,甚至躺在床上量血压时仍手不释卷。如今有些领导干部忙而不读书,这根本就是一种托辞和借口。正如鲁迅先生讲的那样,“哪里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工作上了”。也还是鲁迅的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问题的关键,不是你有没有时间,而是从内心来讲想不想读书学习,或者有点时间是不是会去干别的。领导干部忙,这是实情;领导干部应酬多,有时身不由己。然而仔细想想,有多少领导干部忙在文山会海、觥筹交错中?更有一些领导干部认为社会上潜规则太多,照书上做未必得利,还不如把时间用在走后门、拉关系上。这些年来,几乎所有的贪官在最后的反思中都会提到“放松了学习”。这倒并不是推脱之辞,在日常工作中没有深入研究问题的习惯,不认真学习,不认真读书,几乎是所有腐败官员的共性。中央党校于5月13日(2009)举行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出席开学典礼并讲话。他指出,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现代领导活动与读书学习的密切关系,深刻认识领导干部的读书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积极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书海无涯”。领导干部事务多,时间紧张是客观事实,但不能不读书。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领导干部抽出时间读书,才能更好地从事领导工作,完成各项任务。1939年1月,毛泽东在延安的一次演讲中说:“有了学问,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急煞人。”毛泽东在谈论全国解放后,干部要多读点书,善于学习新事物时就说过:“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重视学习、不断加强学习,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一条重要经验。面对日益变化的执政环境,领导干部必须加强学习,提高执政本领。领导干部担任一定的工作,时间紧张也很自然。因此,领导干部读书要有所选择。对于领导干部来说,首先应该读一些中国文化的经典,如《论语》、《孟子》、《庄子》等,这些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有帮助的。其次,应该读一些历史书籍。第三,应该读一些好的文艺作品。文艺作品往往通过移情的作用,通过作品中人物悲欢离合的命运,让你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第四,读一些人物传记,如《毛泽东传》、《邓小平传》、《林肯传》、《居里夫人传》等,与伟大的人物对话,与崇高的精神交流,会使自己不断地汲取他们身上的力量。第五,应该读一些通俗的优秀管理图书,如《从优秀到卓越》、《如何改变世界》等。最后,要结合领导部门的工作,钻研一些专业知识,努力成为行家里手,成为专家型领导。二、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开卷有益,但是读书切忌读死书,死读书。先看看流传至今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来历吧。殷商末年,周武王继位后四年,得知商纣王的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朝歌空虚,即率兵伐商。周武王率本部及八个方国部落军队,进至牧野,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商纣王惊闻周军来袭,仓促调动少量的防卫兵士和战俘,开赴牧野迎战。商军的兵力和周军相比悬殊很大,但忠于纣王的将士们都决心击退来犯之敌,展开了一场异常激烈的殊死搏斗。《尚书·武成》曾对这场战争有一段记载:“受(纣王)率其旅如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没有人愿意和我为敌),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向后边的自己人攻击),血流漂杵。”战国时期的孟子,阅读了《尚书·武成》一篇后,颇有感慨。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认为,像周武王这样讲仁道的人,讨伐商纣王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成河呢?孟子不相信《尚书》中的这个记载,才说了这段话。意思是提醒人们,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指挥,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毛泽东喜爱读书,但从不迷信书本,向来都坚决反对死读书、读死书,他尤其反对的是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学习方法。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就是从整顿学风入手进而整顿党风的。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这样批判本本主义:“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战术,诸如此类。其结果,谬种流传,误人不浅。”毛泽东还一针见血地指出:“许多同志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所以虽然读了,但是消化不了。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这种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特别是对中级以上的干部,害处更大。”就是在这篇著作中,他提出了推进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从而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斗,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选择到井冈山当山大王,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然而,一些迷信书本的同志却不能认识这个正确的方向。在他们看来,似乎只有在外国,在城市,在书本上,才能有马克思主义,山沟里不能有马克思主义。他们指责所谓“山沟里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否认理论”的“狭隘经验论”。王明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学了一肚子理论,言必称马列,自称是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可就因为他脱离了中国的实际,致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工农红军被迫长征,给中国革命造成巨大损失。目前我们正在不断推进的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从未遇到过的新课题。作为领导干部如果没有开拓精神,迷信书本中的理论,必然陷于固步自封的状态,亦必然被时代所淘汰。读书的目的全在于应用。领导干部要一边读书,一边开动脑筋,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发展,切实解决本地区、本部门存在的实际问题。领导干部要加深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努力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增强驾驭全局、应对风险的能力。坚决反对照抄照搬、照本宣科的本本主义的不良读书倾向。三、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毛泽东认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最主要方法。”毛泽东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行家,他明确指出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毛泽东曾明确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毛泽东不仅把理论与实践比作箭与靶的关系,更把对理论的应用或实践本身看作是更重要的学习,故他提倡在实践中学习。毛泽东主张,求学要结合社会的实际,不但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他在《讲堂录》中写道:“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他赞赏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之道。正是为了践行开门求学原则,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曾利用假期考察湖南农村。北伐战争期间,毛泽东于1927年专程赴湖南考察湘潭、长沙等五县的农民运动,并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调查报告》。正是在广泛和深入调查农村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读有字之书,意味着领导干部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的学习追求应当是无止境的,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书读完。现在,新书生产量很大,我国每年出版几十万种新书,加上存量书目,可谓浩如烟海。作为领导干部在读书时必须有所侧重,把读书的重点放在理论学习上。1939年年底,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对一位进马列学院学习的同志说:“马列主义的书要经常读。《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100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有时只阅读一两段,有时全篇都读,每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我写《新民主主义论》时,《共产党宣言》就翻阅过多次。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于应用,要应用就要经常读,重点读。”理论学习之后,还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否则就容易陷入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泥潭。党的六大后,革命运动出现复兴局面。由于中共中央的领导权落到一些根本不懂得中国国情却得到共产国际信任的“左”倾教条主义者手中,结果导致除陕北以外各根据地的丢失和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组织的严重破坏,给党和红军造成巨大损失。这个教训是惨痛的。在现实中,一些干部就读书而读书,着重理论的学习,却忽视了与实际的结合,学到的理论不少,只会纸上谈兵,指导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也就失去了读书的意义。我们一定要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做好领导工作、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各种知识,多读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新规则的书,做到学用结合,用学相促。具体而言,领导干部读书要重在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在读书过程中要掌握两个原则:一是干什么,学什么。也就是和工作紧密相结合。一般来说凡是因工作需要去读书,都能钻得进、出得来、记得牢,能紧密联系实际掌握精神实质,是既快又有效的方法。也就是在工作中,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学理论,用科学理论指导具体实践,同时对正在做的工作进行理论思考,这样的学习一定会事半功倍。二是缺什么,补什么。每个人的基础条件不同,工作的需要也不完全一样。有的人曾系统读过马克思主义著作,有相当高的理论水平,但缺乏历史知识,就应把读历史书放在优先地位。有的人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知识欠缺,就应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重点。有的人工作资历较长,但文化水平较低,就应从文化基础知识学起。但这种补缺,也应分轻重缓急,应是短时期内工作需要的知识优先补、重点补。属于个人全面发展,但眼前并不急用的,选择机会补。总之,要明白自己的不足,自己的弱点,自己的“软肋”,有针对性地去充实强化,使读书成为思想、理论、精神的强壮剂。领导干部读书还要避免实用主义的倾向,切忌把拿文凭当作读书的唯一目的。由于整个社会都有一种片面追求高学历的现象,领导干部也不甘其后。现在,“博士书记”、“学者官员”的称号随处可见,在职官员追求高学历、高学位利弊的口水之战此起彼伏,一些党政部门和高校也每每成为舆论焦点。不可否认的是,通过正常途径取得高学历,既是那些德才兼备领导干部自强不息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重要方式,又反映出现代社会管理的实际需求,为各级党和政府改善干部知识层次与结构的必需。但是一些官员将正常的读书活动功利化,忘记读书的宗旨,热衷拿文凭,甚至利用权力去混文凭,这与领导干部读书的目的完全是背道而驰的。四、古为今用毛泽东说:“读历史的人不一定是守旧的人。”毛泽东喜欢阅读历史上那些起过进步作用的、对旧势力旧制度具有反叛性格的革新者、改革家和革命家的著作以及他们的传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毛泽东不断前进,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新道路、开拓新世界的精神面貌。1954年冬,有一次,毛泽东与吴晗谈起整理、标点《资治通鉴》时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从毛泽东这些话里可以看出,他读古书,特别是读古代史书,其着眼点是为了今天,这就是古为今用。毛泽东这一主张与孔子的名言“学而不思则罔”一致。青年时期毛泽东就曾批评学而不思的陋习。他说:“吾国二千年之学者,皆可谓之学而不思。”与这种陋习相反,毛泽东在读书时善于独立思考。尤其是在读历史书的时候,毛泽东把所读之书放置在一个恰当的历史背景中,注意把握所读之书形成的时代特点、社会条件和作者的成书条件、写作动机、指导思想和目的,弄通读透书的内容。他以自己特殊的价值取向,从书中鉴取历史兴亡之道,通过品评历代政事,臧否人物,吸取经验教训,悟出自己所需的为政方略,并在同古人的对话中激发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念。我们看到在《毛泽东选集》中引用了很多古籍,在毛泽东的许多讲话和谈话中,引用的古籍就更多了。毛泽东能够随时自如地引用古书中的文章、诗句和典故,或者说明一个政治思想原则问题,或者阐述一个深刻的哲学道理,或者论证一个军事策略思想,或者借鉴一个历史经验,给人以新颖而形象的感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实事求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任人唯贤”,“百家争鸣”,“多谋善断”等等,这些言简意赅的古语,被毛泽东发掘出来,为群众所掌握,有的成为我们党所遵循的思想路线,有些成为党内组织生活的原则和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有些则是党的某一方面的工作方针或者具有普遍意义的工作方法。作为领导干部,应多读点历史,包括党史,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过程,了解我党依靠人民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这将有利于领导干部把握历史走向,提高执政能力。近年来,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多读一些书,并曾指出,领导干部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时要学习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科技、管理、历史、军事等方面的知识。“史鉴使人明智。”毛泽东同志讲过,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作为当代中国的领导干部,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史、现代史和我们党的历史,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就难以胜任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责。学习历史知识,有助于把握历史走向,确立唯物史观。特别是通过学习我国近代史和现代史,可以把握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向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轨迹,从而更加清楚地认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在中国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历史必然性,更加坚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信念。学习历史知识,研究历史经验,可以了解和接受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的宝贵精神财富。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段流传至今的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有些朝代的一定时期是兴旺发达的,如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清朝的“康乾盛世”,等等。其兴旺的原因在哪里,经验是什么?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宝贵的启示。如唐朝“贞观之治”的出现,与唐太宗李世民的施政思想及措施有直接关系,而其中最起作用的措施主要有纳谏和用人两条。他能够容谏、纳谏,所以才有了魏征这样的敢于犯颜直谏的良臣,军国大事才较少失误;他重视用人,曾说:“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竟进。”在用人上坚持“才德兼备”,不拘一格,广选人才,使当时各方面人才竞相为国家效力。这两项基本经验,对后人无疑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学习历史知识,了解世界历史,还能够有助于我们的对外开放事业。在我国近代,吃尽了闭关锁国、故步自封的苦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不仅应当了解现实的外部世界,还应当了解历史的外部世界,了解一些外国的历史沿革及一些重要历史问题的由来和发展。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点和长处,学习借鉴各国人民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同时也避免走一些别人已经走过的弯路。领导干部读历史,切忌食古不化,而应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毕竟领导干部读历史不是为了学术研究,而是为了得到某种借鉴,从而指导公共管理的具体的领导工作。第二节强健体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毛泽东以笔名“二十八画生”发表了题为《体育之研究》的文章,刊登于1917年4月1日《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青年毛泽东对“国力荼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的状况,深感忧虑。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中,毛泽东看到了体育对增强民族体质、提倡武风、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作用。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历史上有多少英雄豪杰,由于身体不支造成半途而废,甚至英年早逝而抱恨九泉。杜甫曾为诸葛亮慨叹:“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强健的体魄是担当大任的资本。为了实现远大的目标志向,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起就非常重视体格的锻炼,认为身体是“知识之载,道德之寓”。毛泽东还曾于1917年撰写了《体育之研究》一篇长达7000字的论文,由杨昌济推荐,发表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上。该文详尽阐述了身体对于学问与事业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有志向有抱负的人,就怕没有强健的身体。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有思想、有学问,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呢?所以毛泽东一直没有放松过对身体的锻炼。他进行体育锻炼的第一种方法是冷水浴,此外还有风浴、雨浴、雪浴、太阳浴。但毛泽东一生最喜欢也十分擅长,并由童年保持到少年、青年、中年直到晚年的运动是游泳。郭沫若曾说:“毛主席是少年游池塘,青年游湘江,老年游长江。”体育锻炼使毛泽东身高183米的伟岸身躯更加强壮,精力、体力愈加过人。毛泽东之所以能担当历史大任,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除了他超群的才华、坚强的意志,还得益于他强健的体魄。强健的体魄是毛泽东的又一成功之道。2009年11月6日,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沈浩在小岗村意外去世,年仅四十六岁,引起各界关注。沈浩同志的英年早逝让人们又想起了一长串的名单: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郑培民……有媒体报道一领导干部因“精神压力太大,实在撑不下去”,被从领导岗位改任非领导干部岗位。另外,领导干部累倒、病倒,甚至牺牲在工作岗位上的报道也频频见诸报端。这些事件的发生引起了人们对领导干部身心健康的极大关注。英年早逝的“为民书记”郑培民当初也曾在日记中写道:“要爱护身体,身体是1,政绩、家庭、知识都是后面的0。0越多,成绩越大。但没有了1,再多的0都是0。因此要注意身体。”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等无数英年早逝的优秀领导干部也无一例外地提醒我们,应当更加关心领导干部的身心健康。因此,为了更好地造福于民,当今的领导干部更需学习毛泽东的养身之道,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身体,因为健康的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身体是从事领导工作的基础。从领导干部的工作任务来看,领导干部由于其职位的特殊性,经常处于工作满负荷,甚至是超负荷状态,除了日常工作,还要经常出差学习和调研,下基层了解情况等,这样会消耗大量的体力,如果没有强健的体魄,往往是无法胜任这些繁重的工作的。美国白宫的保健医生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如果不是身体特别棒的话,那么,千万别当美国总统。因为美国总统的工作就像24小时连续转动的齿轮。领导干部要保持健康的身体,首先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要有规律。周恩来曾在《我的修养守则》中写道:“健全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我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其次,要热爱运动,积极锻炼身体,磨练意志。领导干部保持健康的身体,不仅是对自己和家人负责,更是对事业负责。因此,领导干部要强化健康意识,注重维护身心健康。领导干部的工作要适度节制,安排要科学合理,有条有理,从容不迫地从事工作。要注意休息,劳逸结合。毛泽东说过:“睡眠和休息丧失了时间,却取得了明天工作的精力。如果有什么蠢人,不知此理,拒绝睡眠,他明天就没有精神了,这是蚀本的生意。”明智的领导干部,一定会注意休息,注重健康的饮食与体育锻炼,减少不必要的应酬,走出高墙大院,多亲近自然山水,并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二、养生之道:简朴生活1950年2月28日,毛泽东访苏归来到沈阳。驻地准备的晚餐非常丰盛,毛泽东一到餐厅,脸就沉了下来。就餐时,他只吃面前的空心菜,喝了几口葡萄酒,又吃了点饭,不大一会儿就放下筷子离席了。饭后,毛泽东到会议室和大家闲谈了一会儿后批评道:“今晚的菜太多了。我们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如果一层一层仿效这样吃起来,在人民群众中会产生什么影响?”第二天,在领导干部会议上,毛泽东说:“这次和恩来等同志路过东北,发现浪费太大。我在哈尔滨提过不要大吃大喝,没想到沈阳一看,比哈尔滨还厉害。搞得那么丰盛干什么?”他愤愤地说:“你们要做刘宗敏,我可不想当李自成啊!中央三令五申,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要艰苦奋斗,你们应当做表率!”毛泽东是人民的领袖,来自于乡村,所以他的饮食习惯一辈子都保持了一个农民的朴实和简单的本色。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首先,简朴饮食。毛泽东饮食从不奢华,每餐都是四菜一汤,两个荤菜,两个小菜,一个汤。菜和汤都是常见的大众化的普通的食物。主食主要是大米饭,有时还配上一些杂粮。饭后有时还吃一个烤红薯或煮玉米。虽然吃的食物很简单,但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却很科学。其次,吃得杂。毛泽东一生进食都讲究一个“杂”字,还特别喜欢吃那些上不了台面但是老百姓爱吃的东西。如泥鳅、鸡头、鸡脖子、鱼头、小鱼虾。他还喜欢吃杂粮,主食大米中还常掺黄豆、红豆,在面粉中掺荞麦粉、高粱粉或玉米粉及其他粗杂粮。除此之外,毛泽东讲究食补,但并非吃名贵的滋补品。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