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587124
图目录 ………………………………………………………………………… 1
表目录 ………………………………………………………………………… 1
前 言 ………………………………………………………………………… 1
章 群舒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 1
一、 群舒文化的考古发现 ………………………………………………… 1
二、 群舒文化研究的历史回顾 ………………………………………… 14
第二章 皖南沿长江地区周代铜器的序列 ………………………………… 21
一、 西周晚期铜器 ……………………………………………………… 24
二、 春秋早期铜器 ……………………………………………………… 39
三、 春秋晚期铜器 ……………………………………………………… 46
第三章 两种关键器形的再认识 …………………………………………… 51
一、 曲柄盉 ……………………………………………………………… 51
二、 牺首鼎 ……………………………………………………………… 61
第四章 以舒城为中心的江淮周代铜器的构成 …………………………… 74
一、 器形与组合 ………………………………………………………… 75
二、 年代推定 …………………………………………………………… 97
三、 文化因素构成 ……………………………………………………… 108
四、 匜形斗的再认识 …………………………………………………… 115
第五章 陶器和原始瓷的分型与年代 ……………………………………… 122
一、 陶器的分型与年代 ………………………………………………… 122
二、 淮式鬲的再认识 …………………………………………………… 144
三、 原始瓷的分型与年代 ……………………………………………… 147
第六章 一个以矿冶为中心的青铜文化个案 ……………………………… 161
一、 三位一体的青铜文化遗存 ………………………………………… 161
二、 青铜器的年代与性质 ……………………………………………… 176
三、 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和矿料来源 …………………………………… 194
第七章 与汶泗沂沭流域的比较研究 ……………………………………… 236
一、 铜器的器形 ………………………………………………………… 239
二、 铜器的纹饰 ………………………………………………………… 249
三、 埋葬制度 …………………………………………………………… 260
四、 平山铜器群的再认识 ……………………………………………… 266
第八章 以淮河沿岸为中心的钟离国遗存 ………………………………… 278
一、 遗迹与遗物 ………………………………………………………… 279
二、 墓主与年代 ………………………………………………………… 286
三、 钟离与钟离国 ……………………………………………………… 297
附 录………………………………………………………………………… 300
一、 群舒文化研究年表(1959—2016) ………………………………… 300
二、 引用文献目录 ……………………………………………………… 307
后 记………………………………………………………………………… 334
群舒的历史可上溯到虞夏时期的皋陶。皋陶,少昊之后,偃姓,曾事舜。《尚书·舜典》:“帝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论语·颜渊》:“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史记·五帝本纪》:“天下归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未有分职。”《史记·夏本纪》:“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皇甫谧《帝王世纪》称皋陶:“生于曲阜,偃地,故帝因之而以赐姓曰偃。”据此,皋陶当为东夷之人,偃姓的群舒诸国皆为皋陶之后,英、六可能是群舒中早的封国。
皋陶或为涂山氏之首领。《尚书·益稷》:“帝曰:迪朕德,时乃功惟叙。皋陶方祗厥叙,方施象刑,惟明。”《楚辞·天问》:“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夏商之际,涂山氏或为南巢。《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杜预注:“涂山,在寿春东北。”《尚书·仲虺之诰》:“成汤放桀于南巢。”《国语·鲁语》:“桀奔南巢。”韦昭注:“南巢,扬州地,巢伯之国,今庐江居巢是也。”西周时期的群舒虽偶见于文献记载,然淮夷和南淮夷却屡见诸文献和青铜器铭文。《尚书·大诰》:“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史记·周本纪》:“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既绌殷命,袭淮夷……”《史记·鲁周公世家》:“伯禽即位之后,有管、蔡等反也,淮夷、徐戎亦并兴反。于是伯禽率师伐之于肸,作《肸誓》。”见诸铭文的有录卣:“淮夷伐内国。”! 方鼎:“率虎臣御淮戎。”竸卣:“命伐淮夷。”无! 簋:“王征南夷。”敔簋:“南淮夷迁及内伐□□。”虢仲” :“伐南淮夷。”师” 簋:“征南夷。”淮夷与南淮夷当为生活在淮水两岸之人,淮夷、南淮夷与群舒生存于同一地理空间,因此,西周时期的群舒或被周人泛称为淮夷、南夷、南淮夷。
《左传》文公十二年:“群舒叛楚。”杜预注:“群舒,偃姓,舒庸、舒鸠之属。今庐江南有舒城,舒城西南有龙舒。”孔颖达疏:“《世本》偃姓,舒庸、舒蓼、舒鸠、舒龙、舒鲍、舒龚。”
群舒的历史主要见于春秋。群舒有舒、舒鸠、舒庸、舒龚、舒龙、舒蓼、舒鲍、英、六、蓼、宗、桐、巢等国,群舒又称众舒。《左传》宣公八年:“楚为众舒叛,故伐舒蓼,灭之。”
群舒可能是从徐分出来的一些小国,《春秋》僖公三年:“徐人取舒。”可证徐、舒已不是同一个国家。《韩非子·五蠹》:“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淮南子·人间训》:“昔徐偃王好行仁义,陆地之朝者三十二国。”《后汉书·东夷列传》:“后徐夷僭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侯,命徐偃王主之。偃王处潢池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
《春秋》僖公三年:“徐人取舒。”杜预注:“舒国,今庐江舒县。”《史记·楚世家》:“(楚庄王)十三年,灭舒。”
《左传》文公五年:“六人叛楚即东夷。秋,楚成大心、仲归帅师灭六。冬,,楚公子燮灭蓼,臧文仲闻六与蓼灭,曰:‘皋陶庭坚不祀忽诸。德之不建,民之无援,哀哉!’”《史记·陈杞世家》:“皋陶之后,或封英、六,楚穆王灭之。”
《左传》文公十二年:“群舒叛楚,夏,子孔执舒子平及宗子,遂围巢。”杜预注:“宗巢二国,群舒之属。”
《左传》成公七年:“吴始伐楚、伐巢、伐徐……蛮夷属于楚者,吴尽取之。”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吴于是伐巢、取驾、克棘、入州来,楚罢于奔命。”《春秋》昭公二十四年:“冬,吴灭巢。”《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吴人踵楚,而边人不备,遂灭巢及钟离而还。”《史记·吴太伯世家》:“三年,吴王阖庐与子胥、伯嚭将兵伐楚,拔舒。……六年……大败楚军于豫章,取楚之居巢而还。”
《左传》文公十四年:“楚庄王立,子孔、潘崇将袭群舒……而伐舒蓼……不克而还。”《春秋》宣公八年:“楚人灭舒蓼。”《左传》宣公八年:“楚为众舒叛,故伐舒蓼,灭之。”
《春秋》成公十七年:“楚人灭舒庸。”《左传》成公十七年:“舒庸人以楚师之败也,道吴人围巢、伐驾,围厘、虺,遂恃吴而不设备。楚公子櫜师袭舒庸,灭之。”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吴人为楚舟师之役故,召舒鸠人,舒鸠人叛楚。”《春秋》襄公二十五年:“楚屈建帅师灭舒鸠。”《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舒鸠人卒叛楚。令尹子木伐之,及离城。吴人救之……简师会之,吴师大败。遂围舒鸠,舒鸠溃。八月,楚灭舒鸠。”
《春秋》定公二年:“秋,楚人伐吴。”《左传》:“桐叛楚。吴子使舒鸠氏诱楚人……秋,楚囊瓦伐吴,师于豫章。吴人见舟于豫章,而潜师于巢。冬十月,吴军楚师于豫章,败之。遂围巢,克之,获楚公子繁。”群舒皆亡于春秋,除巢之外,基本上都被楚国所灭。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