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319119
内容简介
本书强调的是从政治思想的本源出发,重新思考政治思想是什么,界定它的研究对象,廓清研究范围,按照新的路径依赖编写中国政治思想史。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政治思想史研究必须紧紧围绕“国家”这个概念展开,由此不仅要注意政治思想家绘制的社会蓝图,更要注意政治家在政治实践中所形成的治国思想,并使两者的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更清晰地反映不同历史时期政治思想的基本面貌
目 录
绪论(1)
一 秦汉两朝的历史地位(1)
二 秦与西汉政治思想概观(8)
三 东汉政治思想概观(12)
编 秦朝与西汉时期的政治思想
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思潮(21)
节 社会经济变迁(21)
一 “使黔首自实田” (21)
二 土地兼并与“限田”之议(25)
三 王莽的“王田”政策及其失败(28)
四 工商政策的变迁(33)
第二节 政治结构变动(35)
一 秦朝的中央集权与郡县制(35)
二 西汉的中央集权与郡国并行制(43)
三 外戚擅权与王莽篡政(50)
第三节 各种政治思潮(53)
一 “以法为教”与“以吏为师” (53)
二 “黄老之治” (58)
三 “霸王道杂之” (61)
四 “改朝换代” (62)
第二章 统治思想与治国理论(65)
节 秦始皇的君权至上论(65)
一 君权至上,皇帝(65)
二 法制与耕战(69)
第二节 李斯的集权论(72)
一 李斯其人其事(72)
二 “焚书坑儒”与“督责之术” (74)
第三节 “汉承秦制”与高帝、文帝、景帝君臣的政治思想(81)
一 高帝的政治思想(81)
二 萧何、曹参的政治思想(87)
三 陈平、张良的政治思想(91)
四 叔孙通的制度秩序思想(94)
五 文帝刘恒“民本”、省刑和用贤、求言的政治思想(97)
六 景帝重农、薄赋、省刑和倡廉的政治思想(107)
第四节 汉武帝的集权政治思想(110)
一 空前的功业与统治思想的转变(110)
二 加强集权的政治措施(112)
三 加强中央集权的财政经济措施(116)
四 大一统的集权政治思想(120)
五 治理少数民族的思想(125)
第五节 昭帝、宣帝君臣的儒法并用思想(132)
一 昭帝、宣帝的政治思想(132)
二 霍光的政治思想(138)
第六节 元帝、成帝、哀帝时期统治思想的转向(140)
一 “独尊儒术”政治思想的确立(140)
二 成帝、哀帝的政治思想(143)
第七节 复古外衣下的王莽政治思想(149)
一 王莽的改制(149)
二 儒表法里的极权政治理念(154)
三 大汉族主义治理少数民族的思想(162)
第三章 思想家的政治思想(165)
2 秦汉政治思想史
节 陆贾、贾谊、韩婴、贾山与晁错(165)
一 打着黄老印记的陆贾思想(165)
二 儒法互补的贾谊思想(171)
三 浸透着儒家传统观念的韩婴和贾山的思想(182)
四 尚法重耕战的晁错思想(191)
第二节 公孙弘和主父偃(194)
一 唯皇帝马首是瞻的公孙弘(194)
二 坚持极权政治意识的主父偃(198)
第三节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旗号下的董仲舒(200)
一 汉代新儒学的创始人(200)
二 “君权神授” (203)
三 皇帝与中央集权(206)
四 “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209)
五 “禁民二业”———社会财富分配论(214)
六 影响深远的贡献(217)
第四节 播扬新道学的《淮南子》(222)
一 刘安与《淮南子》(222)
二 “至德之世”的理想(227)
三 驳杂拼凑的政治思想(230)
第五节 司马相如与东方朔(239)
一 司马相如的政治思想(239)
二 东方朔的政治思想(241)
第六节 《史记》展示的政治思想(245)
一 “中国史学之父” (245)
二 儒道互补的政治思想(248)
第七节 《盐铁论》展现的不同政治理念(254)
一 桑弘羊其人及其法家的政治观念(254)
二 贤良文学的儒家政治意识(264)
第八节 贡禹、匡衡、鲍宣与谷永(271)
一 贡禹的“重本抑末”“节俭省刑”思想(271)
二 匡衡的“节俭”观念(275)
三 鲍宣的“民本”意识(277)
一 秦汉两朝的历史地位(1)
二 秦与西汉政治思想概观(8)
三 东汉政治思想概观(12)
编 秦朝与西汉时期的政治思想
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思潮(21)
节 社会经济变迁(21)
一 “使黔首自实田” (21)
二 土地兼并与“限田”之议(25)
三 王莽的“王田”政策及其失败(28)
四 工商政策的变迁(33)
第二节 政治结构变动(35)
一 秦朝的中央集权与郡县制(35)
二 西汉的中央集权与郡国并行制(43)
三 外戚擅权与王莽篡政(50)
第三节 各种政治思潮(53)
一 “以法为教”与“以吏为师” (53)
二 “黄老之治” (58)
三 “霸王道杂之” (61)
四 “改朝换代” (62)
第二章 统治思想与治国理论(65)
节 秦始皇的君权至上论(65)
一 君权至上,皇帝(65)
二 法制与耕战(69)
第二节 李斯的集权论(72)
一 李斯其人其事(72)
二 “焚书坑儒”与“督责之术” (74)
第三节 “汉承秦制”与高帝、文帝、景帝君臣的政治思想(81)
一 高帝的政治思想(81)
二 萧何、曹参的政治思想(87)
三 陈平、张良的政治思想(91)
四 叔孙通的制度秩序思想(94)
五 文帝刘恒“民本”、省刑和用贤、求言的政治思想(97)
六 景帝重农、薄赋、省刑和倡廉的政治思想(107)
第四节 汉武帝的集权政治思想(110)
一 空前的功业与统治思想的转变(110)
二 加强集权的政治措施(112)
三 加强中央集权的财政经济措施(116)
四 大一统的集权政治思想(120)
五 治理少数民族的思想(125)
第五节 昭帝、宣帝君臣的儒法并用思想(132)
一 昭帝、宣帝的政治思想(132)
二 霍光的政治思想(138)
第六节 元帝、成帝、哀帝时期统治思想的转向(140)
一 “独尊儒术”政治思想的确立(140)
二 成帝、哀帝的政治思想(143)
第七节 复古外衣下的王莽政治思想(149)
一 王莽的改制(149)
二 儒表法里的极权政治理念(154)
三 大汉族主义治理少数民族的思想(162)
第三章 思想家的政治思想(165)
2 秦汉政治思想史
节 陆贾、贾谊、韩婴、贾山与晁错(165)
一 打着黄老印记的陆贾思想(165)
二 儒法互补的贾谊思想(171)
三 浸透着儒家传统观念的韩婴和贾山的思想(182)
四 尚法重耕战的晁错思想(191)
第二节 公孙弘和主父偃(194)
一 唯皇帝马首是瞻的公孙弘(194)
二 坚持极权政治意识的主父偃(198)
第三节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旗号下的董仲舒(200)
一 汉代新儒学的创始人(200)
二 “君权神授” (203)
三 皇帝与中央集权(206)
四 “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209)
五 “禁民二业”———社会财富分配论(214)
六 影响深远的贡献(217)
第四节 播扬新道学的《淮南子》(222)
一 刘安与《淮南子》(222)
二 “至德之世”的理想(227)
三 驳杂拼凑的政治思想(230)
第五节 司马相如与东方朔(239)
一 司马相如的政治思想(239)
二 东方朔的政治思想(241)
第六节 《史记》展示的政治思想(245)
一 “中国史学之父” (245)
二 儒道互补的政治思想(248)
第七节 《盐铁论》展现的不同政治理念(254)
一 桑弘羊其人及其法家的政治观念(254)
二 贤良文学的儒家政治意识(264)
第八节 贡禹、匡衡、鲍宣与谷永(271)
一 贡禹的“重本抑末”“节俭省刑”思想(271)
二 匡衡的“节俭”观念(275)
三 鲍宣的“民本”意识(277)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