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785812丛书名: 中国史话·文化系列
编辑推荐
作为四大古老剧种之一的柳子戏,在数百年的历史中由萌芽到发展,由盛到衰,但它始终没有走向消亡。本书启示我们,不能固守传统,而应该认真思考,怎样才能让这个承载着元曲之韵、齐鲁古风的古老剧种再次焕发青春,彰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迷人魅力。
内容简介
本书借助大量图文资料,从历史渊源、艺术特征、代表性剧目和著名艺术家等方面,系统而生动地向读者展示了柳子戏的形成、发展和现状。通过阅读本书,人们能全面了解柳子戏,从而重新认识并更加喜爱、关注这一剧种,使它尽快摆脱“鲜为人知”的局面,这也正是作者的初衷与使命。
目 录
序/1
一 柳子戏的起源与发展/1
1.柳子戏的起源/1
2.柳子戏的历史演变/5
3.柳子戏名称的由来/16
二 柳子戏的音乐组成与剧目/22
1.音乐组成/22
2.剧目组成/44
3.剧目赏析/52
三 柳子戏的艺术特色/76
1.唱腔曲牌的词格与板式/77
2.语言的音韵特点/84
3.舞台表演及程式特色/85
4.脸谱的造型特色/110
四 柳子戏名家/121
1.著名编导/121
2.知名表演艺术家/128
3.民间班社著名艺人/152
后 记/161
一 柳子戏的起源与发展/1
1.柳子戏的起源/1
2.柳子戏的历史演变/5
3.柳子戏名称的由来/16
二 柳子戏的音乐组成与剧目/22
1.音乐组成/22
2.剧目组成/44
3.剧目赏析/52
三 柳子戏的艺术特色/76
1.唱腔曲牌的词格与板式/77
2.语言的音韵特点/84
3.舞台表演及程式特色/85
4.脸谱的造型特色/110
四 柳子戏名家/121
1.著名编导/121
2.知名表演艺术家/128
3.民间班社著名艺人/152
后 记/161
前 言
序
周 艺
柳子戏属于中国戏剧史上“四大古老剧种”(即“南昆、北弋、东柳、西梆”)之一的东柳剧种,是扎根于齐鲁大地的一朵绚丽多彩的艺术奇葩。许多专家认为,柳子戏是宋元北曲的余绪,是明朝弦索官腔的衍生体,是明中后期风靡中原并盛及全国的大剧种。
早在1959年,在济南观看了柳子戏《玩会跳船》《张飞闯辕门》后,曾对时任山东省省委书记舒同说:“人们把吕剧说成是代表山东的地方戏,依我看应该是柳子戏,它比吕剧早,名气大。”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廖奔评价说:“柳子戏是源于山东的一个古老剧种,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属于当下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概念中的‘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范畴……柳子戏是从民间口头传唱发展演变而来的纯粹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
柳子戏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在中国戏剧史上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柳子戏发源于中原,盛行于曹州府(即现在的山东菏泽市)一带。曹州府毗邻儒家思想发源地——被世人称为“孔孟之乡”的曲阜和邹城,巍巍泰山在曹州府的东边高高耸立,奔腾的黄河、蜿蜒的京杭大运河流经这里,这里汇聚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物质文明。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可以说“一方水土养一方艺术”。柳子戏发源地特有的地势、地貌,造就了这个剧种博大、包容、厚重、刚毅、粗犷且不失婉约、柔美的艺术个性。
柳子戏曲调繁多,唱腔典雅古朴,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哎咳”和“百调子”、“难哎哎”之称。在柳子戏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众多柳子戏的从艺者,在苦心钻研和不断完善自身声腔特色的同时,还能海纳百川,博采众长,不断吸收和融入高腔(弋阳腔)、昆腔、青阳腔、乱弹、罗罗、皮黄等剧种的部分剧目和声腔,使其成为一个拥有200余出传统剧目和600余种曲牌的多声腔剧种。
柳子戏行当设置明晰、齐全,具有大剧种的风范。柳子戏虽然是在元、明、清以来民间俗曲小令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弦索声腔,但它有别于一些行当划分不明晰、设置不齐全的地方剧种。柳子戏的行当划分非常明确,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且各有规范,在表演风格、表演程式以及脸谱、化妆和服饰上都各有规定。比如,柳子戏传统剧目《张飞闯辕门》《黄桑店》中的张飞、秦琼等艺术形象,人物的化妆、服饰与演员的举手投足,不同于京剧、梆子和其他剧种中的同类角色,从而形成了柳子戏中独有的“这一个”。
柳子戏这一古老剧种,在近400年的演进历程中,有高潮也有低谷。它也像其他地方剧种一样,在新中国成立后获得新生。
新中国成立初期,本已濒临衰亡的各柳子戏剧社,纷纷在山东及周边地区恢复并发展,其中以郓城县工农剧社尤为突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1959年,为了深入贯彻党的文艺方针,山东省委、省政府决定将郓城县工农剧社调到省里,成立山东省柳子剧团,并在山东省戏曲学校设立柳子科,培养柳子戏后备人才。与此同时,省里还组织专家和剧团的艺术家,共同研究、整理、创作、排演了一批优秀剧目,如《孙安动本》《玩会跳船》《张飞闯辕门》等。剧团在深入基层为工、农、兵演出的同时,还三次晋京,三进怀仁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得到高度好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的柳子戏艺术家,面对新的时代、新的要求,在研究传统、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紧贴时代前进的步伐,大胆探索,锐意创新。他们创作、演出了如《风雨帝王家》《鱼篮记》《法魂》《青山作证》等一批深受观众欢迎、深得专家好评的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并在山东省和全国的戏剧评奖中屡获大奖。
在这期间,研究柳子戏的一批专家、学者注重理论研究和有关史料的集成,精心编著了《柳子戏音乐曲牌大成》《柳子戏唱段精选》《柳子戏史料汇编》《柳子戏图像大观》《张春雪与柳子戏》等多部重要图书,为柳子戏的理论研究和传承、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更值得关注的是,近一个时期以来,山东省文化主管部门和山东省柳子剧团的领导层,尤为注重对柳子戏后备人才的精心培养。到目前为止,山东省柳子剧团有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演员活跃在戏剧舞台上,有的仅二十几岁就成为剧团的台柱子。更为可喜的是,剧团重点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柳子戏音乐编创人员,目前该团的音乐编创人员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且已成为该团编创新剧目的主力军。大家知道,一个地方剧种的音乐唱腔是该剧种的灵魂,也是区别于其他剧种的重要标志。因此,培养本剧种的音乐编创人员可以说是传承地方戏剧种的关键,也是地方剧团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400年风雨历程,400年跋涉奋斗,在党和政府的关爱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关怀下,柳子戏这一古老剧种一定会“枝繁叶茂”。柳子戏专家和演艺人员一定会以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心态,高举“古为今用”和“三贴近”的旗帜,走向更加绚丽辉煌的明天。
在这里,要感谢刘元贞同志,她怀着对柳子戏挥之不去的深情,写成了《柳子戏史话》这本书。刘元贞同志现任山东省柳子剧团非遗办公室主任,人虽年轻,但她始终怀着一颗对柳子戏的热爱之心和无比敬畏之心,怀着传承、发展柳子戏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多年来搜集了大量关于柳子戏的珍贵资料。面对浩瀚史料,她去粗取精,以简练的笔法、流畅的文字,辅以众多的图片,生动而形象地把柳子戏的产生、发展和艺术风格详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便于读者和专家进一步了解柳子戏、研究柳子戏。该书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对剧种历史的叙述,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史料价值,对于更好地传承、发展柳子戏,使其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更加适应新的时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名老文艺工作者,我由衷地祝贺该书的出版,并祝愿柳子戏伴随着祖国前进的步伐,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周 艺
柳子戏属于中国戏剧史上“四大古老剧种”(即“南昆、北弋、东柳、西梆”)之一的东柳剧种,是扎根于齐鲁大地的一朵绚丽多彩的艺术奇葩。许多专家认为,柳子戏是宋元北曲的余绪,是明朝弦索官腔的衍生体,是明中后期风靡中原并盛及全国的大剧种。
早在1959年,在济南观看了柳子戏《玩会跳船》《张飞闯辕门》后,曾对时任山东省省委书记舒同说:“人们把吕剧说成是代表山东的地方戏,依我看应该是柳子戏,它比吕剧早,名气大。”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廖奔评价说:“柳子戏是源于山东的一个古老剧种,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属于当下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概念中的‘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范畴……柳子戏是从民间口头传唱发展演变而来的纯粹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
柳子戏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在中国戏剧史上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柳子戏发源于中原,盛行于曹州府(即现在的山东菏泽市)一带。曹州府毗邻儒家思想发源地——被世人称为“孔孟之乡”的曲阜和邹城,巍巍泰山在曹州府的东边高高耸立,奔腾的黄河、蜿蜒的京杭大运河流经这里,这里汇聚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物质文明。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可以说“一方水土养一方艺术”。柳子戏发源地特有的地势、地貌,造就了这个剧种博大、包容、厚重、刚毅、粗犷且不失婉约、柔美的艺术个性。
柳子戏曲调繁多,唱腔典雅古朴,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哎咳”和“百调子”、“难哎哎”之称。在柳子戏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众多柳子戏的从艺者,在苦心钻研和不断完善自身声腔特色的同时,还能海纳百川,博采众长,不断吸收和融入高腔(弋阳腔)、昆腔、青阳腔、乱弹、罗罗、皮黄等剧种的部分剧目和声腔,使其成为一个拥有200余出传统剧目和600余种曲牌的多声腔剧种。
柳子戏行当设置明晰、齐全,具有大剧种的风范。柳子戏虽然是在元、明、清以来民间俗曲小令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弦索声腔,但它有别于一些行当划分不明晰、设置不齐全的地方剧种。柳子戏的行当划分非常明确,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且各有规范,在表演风格、表演程式以及脸谱、化妆和服饰上都各有规定。比如,柳子戏传统剧目《张飞闯辕门》《黄桑店》中的张飞、秦琼等艺术形象,人物的化妆、服饰与演员的举手投足,不同于京剧、梆子和其他剧种中的同类角色,从而形成了柳子戏中独有的“这一个”。
柳子戏这一古老剧种,在近400年的演进历程中,有高潮也有低谷。它也像其他地方剧种一样,在新中国成立后获得新生。
新中国成立初期,本已濒临衰亡的各柳子戏剧社,纷纷在山东及周边地区恢复并发展,其中以郓城县工农剧社尤为突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1959年,为了深入贯彻党的文艺方针,山东省委、省政府决定将郓城县工农剧社调到省里,成立山东省柳子剧团,并在山东省戏曲学校设立柳子科,培养柳子戏后备人才。与此同时,省里还组织专家和剧团的艺术家,共同研究、整理、创作、排演了一批优秀剧目,如《孙安动本》《玩会跳船》《张飞闯辕门》等。剧团在深入基层为工、农、兵演出的同时,还三次晋京,三进怀仁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得到高度好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的柳子戏艺术家,面对新的时代、新的要求,在研究传统、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紧贴时代前进的步伐,大胆探索,锐意创新。他们创作、演出了如《风雨帝王家》《鱼篮记》《法魂》《青山作证》等一批深受观众欢迎、深得专家好评的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并在山东省和全国的戏剧评奖中屡获大奖。
在这期间,研究柳子戏的一批专家、学者注重理论研究和有关史料的集成,精心编著了《柳子戏音乐曲牌大成》《柳子戏唱段精选》《柳子戏史料汇编》《柳子戏图像大观》《张春雪与柳子戏》等多部重要图书,为柳子戏的理论研究和传承、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更值得关注的是,近一个时期以来,山东省文化主管部门和山东省柳子剧团的领导层,尤为注重对柳子戏后备人才的精心培养。到目前为止,山东省柳子剧团有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演员活跃在戏剧舞台上,有的仅二十几岁就成为剧团的台柱子。更为可喜的是,剧团重点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柳子戏音乐编创人员,目前该团的音乐编创人员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且已成为该团编创新剧目的主力军。大家知道,一个地方剧种的音乐唱腔是该剧种的灵魂,也是区别于其他剧种的重要标志。因此,培养本剧种的音乐编创人员可以说是传承地方戏剧种的关键,也是地方剧团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400年风雨历程,400年跋涉奋斗,在党和政府的关爱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关怀下,柳子戏这一古老剧种一定会“枝繁叶茂”。柳子戏专家和演艺人员一定会以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心态,高举“古为今用”和“三贴近”的旗帜,走向更加绚丽辉煌的明天。
在这里,要感谢刘元贞同志,她怀着对柳子戏挥之不去的深情,写成了《柳子戏史话》这本书。刘元贞同志现任山东省柳子剧团非遗办公室主任,人虽年轻,但她始终怀着一颗对柳子戏的热爱之心和无比敬畏之心,怀着传承、发展柳子戏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多年来搜集了大量关于柳子戏的珍贵资料。面对浩瀚史料,她去粗取精,以简练的笔法、流畅的文字,辅以众多的图片,生动而形象地把柳子戏的产生、发展和艺术风格详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便于读者和专家进一步了解柳子戏、研究柳子戏。该书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对剧种历史的叙述,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史料价值,对于更好地传承、发展柳子戏,使其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更加适应新的时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名老文艺工作者,我由衷地祝贺该书的出版,并祝愿柳子戏伴随着祖国前进的步伐,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