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0627222
汉魏六朝文精选 编选者:曹道衡
本书在参考古今已有选本的基础上,选录了汉魏六朝37位作者的40篇文章,其中不乏历来为人们广为传颂的经典名篇,思想性和艺术性兼顾,大致反映出汉魏六朝文发展的情况,每篇均有注释和编者品评,方便读者阅读理解。
凤凰出版社·名家视角丛书
本书是2016年度普及类古籍整理图书专项资助项目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凤凰出版社组织出版了 “文苑丛书——名家精选古典文学名篇”,于1992年12月正式出版,共十册。编选者或为博古通今的学界泰斗,或为专治一门的大方之家,《丛书》在选篇立目与注释品评上,做到了精品与新见相结合,而在装帧形式上的创新,更是开一时之新风。 2002年9月,《丛书》出版了简体字本,更名为“名家视角”,反响依旧热烈,并于2004年3月重印。现如今,编选者中的许多先生,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我们希望继续传承和发扬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让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通过名家的引导,能进入人类文学遗产的艺术殿堂,体验或感悟中国古代文学的意味与艺术魅力。于是,2018年,出版社在修订错误的基础上,重新再版这一精品图书。仰仗于诸位名家把关,较之同类出版物,《名家视角丛书》具有选目精当、编排合理、注释明晰、篇幅适中的优点。“选目”是选本的关键。编选者本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宗旨,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精心选材。《丛书》每册附有编选者悉心撰写的《前言》,提纲挈领,评析某一文体在特定时期的发展概况。正文中,每篇作品附有作者小传、注释和品评,以利于增进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小开本精装,每册不超过二十万字,便于读者携带和阅读。
这套《丛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1.普及性。《丛书》是丰厚的中国古代文学遗产的一个缩影,是宏伟冰山的一角,无比丰富的艺术宝藏还有待我们去发掘。这套《丛书》无疑就是开启宝藏的钥匙。藉由它,让读者亲近诗词歌赋,体味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许多编选者都带着这样的期许,如钱仲联先生在《明清诗精选》前言中说:“选入的诗虽仅仅是一百篇,却概括了明清诗歌的全貌,一勺水可以尝大海味。”程千帆先生在《宋诗精选》前言中说:“这本书只是想使读者对有异于唐诗的宋诗风味尝鼎一脔而已。”王水照先生在《唐宋散文精选》前言中说:“尝鼎一脔,以蠡测海,愿这一小小的选本能帮助读者去叩启唐宋散文百花园的大门。”
2.思想性。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国传统观念和思想的载体,蕴含了丰富的哲学、宗教、政治、法律、军事、经济、历史、地理等知识,古代文人素有“诗言志”、“文章合为时而著”、“文以载道”的传统,细心读者在阅读作品时自能领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艺术性。开卷有益,*重要的是反复吟诵原作。只要读者潜心品味入选《丛书》的每篇作品,就足以感受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领略古典诗文丰富的艺术技巧和完美的声律形式,而我们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美感经验和艺术情操,很大程度上就是由这些文学经典陶铸的。
4.学术性。虽属普及性读物,但书中蕴含着编选者的文学批评思想和文学史观,值得揣摩和发掘。通过这套《丛书》,可增进读者对古代文学的了解,引起他们的兴趣,进而为充实壮大未来的学术队伍做好铺垫。
为了纪念这些前辈名家,在封面设计时,决定烫印他们的亲笔签名。在与美编商定硬笔竖写的选择标准后,为求*效果,多方搜求,终得全璧。
汉魏六朝文精选
目录
贾谊
过秦论
晁错
言兵事疏
司马迁
报任安书
杨恽
报孙会宗书
扬雄
解嘲
马第伯
封禅仪记
赵壹
刺世嫉邪赋
孔融
论盛孝章书
祢衡
鹦鹉赋
曹操
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丕
与朝歌令吴质书
曹植
与杨德祖书
求自试表
陈琳
为袁绍檄豫州
王粲
登楼赋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
诸葛亮
出师表
李密
陈情表
张华
鹪鹩赋
潘岳
马汧督诔
陆机
豪士赋序
鲁褒
钱神论
王羲之
与会稽王笺
孙绰
游天台山赋并序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桃花源记
谢惠连
祭古冢文并序
谢庄
月赋
颜延之
陶征士诔
鲍照
芜城赋
登大雷岸与妹书
孔稚珪
北山移文
江淹
别赋
丘迟
与陈伯之书
吴均
与朱元思书
刘峻
广绝交论
徐陵
在齐与仆射杨遵彦书
庾信
哀江南赋序
祖鸿勋
与阳休之书
卢思道
劳生论
汉魏六朝文精选
前言
我国古代的文章选本,根据现有的记载,当以西晋杜预的《善文》为早。但此书久已散佚,从《史记·李斯列传》集解说到佚名的《遗章邯书》“在《善文》中”看来,此书所选作品,上包秦楚之际,它是否还选录了战国或更早的作品,则无从考知。现今尚存的总集,则以梁萧统的《文选》为早。《文选》所收的作品,不但有赋、有文,而且有诗,实际上包括了当时所有的文体。就《文选》所收的作品而论,辞赋虽上采屈宋,而散文则基本上自秦李斯的《谏逐客书》开始,其中的一篇先秦文章是托名于孔子弟子卜子夏的《诗大序》,其实据现代多数学者研究,大抵认为此文是汉代人的作品。因此我们至少可以说,编选汉魏六朝文的工作,实际上从杜预已开始,中经挚虞的《文章流别集》、李充的《翰林论》,至《文选》的出现已经有了二百多年的历史。所以一般地说,收入《文选》的文章,在文学成就或文章学价值方面,都有较高的水平。
《文选》采录作品有它的特点,它基本上不收历来被视为“经”“史”“子”三部分典籍的文章。这是萧统在《文选序》中早已说明了的。关于他的选录标准,后人颇多非议。尽管这样,后来出现的选本,却大抵遵循着这个传统。例如:清人姚鼐的《古文辞类纂》,虽然对萧统提出过批评,并且从《战国策》和《汉书》等史籍中选录了不少文章,但《战国策》本是战国游说之士的文章总汇,而姚鼐所选《汉书》中文字,也是收的史书中所载的单篇文章。至于“经”“史”“子”三部中有关本旨的篇目,他也没有加以删芟节选。所以总集的功能在于“以防放佚,使零篇残什,并有所归”(近人骆鸿凯《文选学》语),这大约是多数人的共识。
关于历来选本的编纂,虽然所录多为前人之作,但往往能体现出编选者的文学观,这是我们所熟知的。不过,从来的编选者都不可能任意决定他的文学观和选录标准。因为任何人的文学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吸取和改造前人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具体到总集的编选来说,编选者对前人众多的作品究竟选录哪些?不选录哪些?这虽然由他的文学观来决定,但他的文学观本身却无法完全摆脱传统的影响。早在他文学观形成之前,他已从接受传统的过程中形成了某一类作品是好的,某一类是较差的;某些作品是名篇,某些则不是的想法。这种想法,有时在并无系统的文学观,甚至并不从事文学工作的人头脑中也会不自觉地存在着。例如:当我们提到古典诗歌时就想到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等人为伟大的典范;提到散文时就想到左丘明、司马迁、韩愈、柳宗元为杰出的代表。这些想法从唐宋元明清一直到今天,差不多都有类似的看法。不管人们的时代、社会地位和个人经历是如何不同,却都有不少共通之处。即使某些人主观上对历史上某些作家的创作倾向不太赞同,但在他们编纂的总集中也会选录其作品,这是出于对传统看法的尊重。如清人王士祯本是标榜“神韵说”,欣赏王维、孟浩然的诗,但在他编的《古诗选》中,也同时选录了李白、杜甫之作。从现存的许多诗文选本看来,其中所录作品往往有一半以上是相同的。这种情况,姑名之曰“传统的积淀”,这是编纂者必然受到的制约条件之一。
除了传统的影响外,时代的风气也是制约编纂者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时代,他们无不受当时思潮的影响。这种影响也对编选工作起着某种作用。事实上有许多选本,本身就是时代的产物。例如:自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以来,骈文虽在当时的公文中仍占一定的地位,但自宋至明所出现的选本,却大量地属于“唐宋派”的“古文”,只是到清代考证学兴起,《文选》重新得到重视之后,才会出现李兆洛《骈体文钞》那样的选本。事实上只要我们仔细地阅读各类选本,都会发现它们总是与当时文坛流行的思潮相配合的。这种时代风气的影响,有时甚至可以影响到具体作品的入选问题。例如:“永明体”代表人物之一的王融,在《文选》中只取他的文而没有取他的诗。他的《古意》二首 (“霜气下孟津”“游禽暮知返”)只是见于《玉台新咏》。到了唐代,据日释空海《文镜秘府论》所载,认为“前篇则使气飞动,后篇则缘情宛密,可谓五言之警策,六义之眉首”,因此对《文选》的选录提出了批评。其实《文选》的作法,实际上代表了梁代前期文人的看法。例如钟嵘《诗品》说:“元长(王融)、士章(刘绘),并有盛才。词美英净,至于五言之作,几乎尺有所短。譬应变将略,非武侯所长,未足以贬卧龙。”这和《文选》的作法显然相同。《玉台新咏》则出现于梁中期以后“新变体”兴起之后,所以观点又与《文选》《诗品》不同。这就是时代风气使然。在现存许多选本中,几乎每个时代总各有其特点。这也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当然,不论哪一种选本,其选录标准总要决定于编选者的文学观和种种主观意图。古今无数选本所以千差万别,盖由于此。特别是有些选本,本是专为提倡某一种文风而编定的。例如清代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和李兆洛的《骈体文钞》产生的时代几乎相同,而编选的宗旨则截然不同。前者着重选录先秦西汉和唐宋以后所谓的“古文”,对魏晋六朝人的文章基本上弃之不顾。后者则上起秦汉,下迄六朝,基本上专取“骈四俪六”之文。这是因为在当时文坛上,确实存在着这两个文学派别。这两部选本在当时均属名著,各自造成过巨大的影响。但在我们今天看来,这两部书的价值,主要在于它们体现了清代中叶两大文派的主张,从而在文学批评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但想通过这一部或那一部书来了解古代文章的发展概貌毕竟是困难的。因此这些选本就不能适应今天广大读者的要求。当然,古代也出现过一些态度比较客观,门户之见较少的选本,如清吴楚材的《古文观止》之类,它们在今天虽然还有一定的影响,但也存在着杂乱的缺点,受到不少人批评。
古人所编的选本,其编选目的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和今人不同,那就是他们编选本的目的不仅在于鉴赏其艺术成就,还有作为写作范本的用意。这是因为在“五四”运动以前,人们写文章,一般都用文言文。不论他们取法唐宋“古文”或齐梁骈文,都必然有一个实用的目的。因为当时不论官方或民间使用的应用文字,一律都要模仿唐宋或六朝。一些古人的文章,在今天看来,很难说有什么文学价值,例如《周礼》和《仪礼》中的一些文章,也被曾国藩选进了《经史百家杂钞》,就是这个原因。《古文辞类纂》和《骈体文钞》中都选录了不少诏令、奏议之类的应用文字。这些文章虽非全无文学价值,但对今天的读者,似难适用。
“五四”以来,也曾产生过不少古代文章的选本。即以汉魏六朝文的选本而论,也曾出现过几种。这几种选本比起古代选本来,有不少长处,那就是避免了门户之见,比较注重作品的文学价值。不过,这些选本的读者对象,一般是大学或高中程度的古典文学爱好者,因此比较注意选录篇幅较短,语言障碍较少的作品。这些选本无疑地各有其长处。
现在我们这本书的编选,当然要参考古今已有的选本,但由于出发点不同,因此在选目上也有所差别。本书编选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选录一些在思想上、艺术上价值都较高的作品,同时也想通过本书的选目,多少地反映出汉魏六朝文发展的大致情况。当然在选目上,也想多少表现一些和别人的选本有所不同。但限于编者自己的水平,要做到这些要求,也有不少困难。在西汉文方面,现在入选的文章,共有五篇,这五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作。西汉一代,曾被人们看作散文的黄金时代,可以入选的文章较多,限于篇幅,仅仅选了这些。从这些文章看来,基本上仍属散体,只是在文中偶而出现一些排句和对仗。这是骈文从散文中发展出来的征兆。所以这些作品在桐城派古文家看来是散文,在骈文家看来又是骈文。编者认为这里入选之作,也许较能代表西汉文的基本风貌。当然,西汉文中也有骈俪气息较重的文章,如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曾遭到过桐城派的批评。但这种文章在西汉毕竟还占少数,所以没有入选。关于东汉文,则除了后期一些文人之作外,历来传诵的篇目不多。在这里,我们基本上选的也多属传诵名篇。对一般读者来说,马第伯的《封禅仪记》也许是比较陌生的。编者所以采纳这篇文章,主要是因为它可以说是山水游记之祖,写登泰山的人回顾后面的人一段,颇具特色。同时,它是东汉初年的文章,过去的人们选录这一时期的散文,往往选录班彪《王命论》一类文章。这些文章在文体上倒很能体现一些当时的文风,但内容不免迂腐,因此未加收录,而改为马第伯那篇文章。
关于三国文,本书对“三曹”之文,一共选了四篇。从文风上看,曹操之文还较近散体,曹丕、曹植之文,就骈化得明显多了。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可见三国时代诗风和文风的发展确有其共同的现象。三国文章中出现了嵇康、向秀等人的一些论难文章,见解新颖,有一定的特色,但是在本书中并未选录。这是因为这些文章的内容都偏于专门的哲学问题,并非以文学性见长。同时,这些专门问题的讨论,不限于三国一代,晋朝鲍敬言的《无君论》、南朝范缜的《神灭论》,还有《弘明集》中不少文章,都很有名,如果入选,颇有收不胜收的问题,所以只好从略。
关于晋代的文章,本书入选的基本上也都是名篇,其中较少见于其他选本的只有一篇《钱神论》。此文的特点是以朴素明快见长。在风格上倒比较能代表西晋后期的文风。更主要的是这篇文章揭露了当时统治阶级的贪吝腐朽,历来被人们视为当时现实的写照,而“孔方兄”的说法,至今还在人们的口头流传。
关于南北朝文章,前人倒是比较重视的,所以曾产生过一些专门的选本,其中有影响的要算清人许梿的《六朝文絜》。但它编选的目的,似乎着重于写骈文者取法,因此在这部选本中,对庾信的骈文,主要选录一些应用文字,而不取他的《哀江南赋序》。这似乎与历来读者的见解不同。在这个问题上,本书采取“从众”的原则。因为此文的文学价值毕竟比《六朝文絜》所收的一些谢启要高。但在对待徐陵的文章时,本书只选录他的《在齐与仆射杨遵彦书》,而没有选录历来传诵较广的《玉台新咏序》。这是因为《玉台新咏序》虽然辞藻绚丽,音节铿锵,但究其内容似较贫乏。《在齐与仆射杨遵彦书》则是一篇极好的外交辞令,文中连举北齐久留作者不遣的八种理由,一一加以驳斥,并且差不多处处用典,用得十分恰当。用骈四俪六的语言,写这等文字,写得这样有声有色,实在是很难得的。从前人评徐庾之文,认为徐陵的文章“逸而不遒”,比庾信逊色。现在看来,这种说法恐亦未必尽然。当然,就总的成就来说,徐陵还是难以和庾信并驾齐驱,但以骈文而论,“不遒”二字,施之《玉台新咏序》,似无不可,施之此文就未必确当了。除了徐陵此文外,本书还选录了刘孝标的《广绝交论》和卢思道的《劳生论》两篇文章,也是别的选本中较少入选的。这两篇刺世之文对当时士风的揭露,可谓入木三分。这种绝妙的文章,过去只因为篇幅较长,而不大得到选家的青睐。今天我们的新选本似乎没有必要过分地考虑篇幅,而主要看文章本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那么二文自在可选之列。
本书的体例,基本上和《名家视角》的其他分册一致,只是在注释部分,似引书较多。这是因为六朝骈文家作文,往往要化用前人的话,在注释中适当地注明一些出处,这对加深理解有一定好处。
本书中一部分篇章的注释和品评是由我的博士生吴先宁同志完成的,他取得博士学位后,仍继续钻研魏晋南北朝文学,因此请他协助。至于书的篇目,是由我选定的,由于时间仓促和我个人的水平,恐怕有不少失当之处,欢迎大家指正。
读者对象:高校中文系、历史系学生,中国古代文学爱好者
贾谊
汉魏六朝文精选
贾谊(前200—前168)
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因曾为长沙王太傅,故世称贾长沙。汉文帝初年,由洛阳太守吴公推荐,被召见,官至大中大夫。力主改革政制,因被权贵中伤,出为长沙王太傅、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认为是自己严重失职,郁郁自伤而死。他的政论文分析形势,陈述利害,内容充实,很具说服力。著有《新书》十卷。后人把他的所有作品辑为《贾长沙集》。
过秦论①
上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②拥雍州之地,③君臣固守,以窥周室,④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⑤并吞八荒之心。⑥当是时也,商君佐之,⑦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⑧外连衡而斗诸侯。⑨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⑩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王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同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
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齐明、周、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
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
之朋制其兵。尝以什倍之地、百万之众,仰关而攻
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
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
解,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
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分裂山河。强国请伏,弱国入朝。
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粤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粤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百尺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振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俯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杰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不敌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注释】
①过秦:分析指陈秦王朝所犯的过失、错误。②秦孝公:名渠梁,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崤函,即函谷关,关在西崤山谷中,深险如函,故名曰崤函。在今河南省灵宝西南。
③雍州:包括今甘肃全省、陕西省大部、青海省部分地区。四面有河山之阻,为形势扼要之地。④窥:伺机攻取之意。周室:指衰弱的东周王朝。⑤席卷:像卷席一样卷走。包举:像打包一样打走。囊括:像袋装一样装走。囊,口袋。三句意谓兼并诸侯、统一天下。⑥八荒:四方边远之地称“四荒”。东、西、南、北,再加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合称“八方”。⑦商君:即商鞅。本卫之庶公子,故称卫鞅。西入秦,佐秦孝公变法,秦因以富强。后秦孝公以商於之地(今陕西省商州一带)封鞅,故号商鞅。⑧守战之具:即武器和军事用的工具。⑨连衡:又叫连横,战国时秦与东方之国齐、楚等自西至东联合以打击其他国家的一种外交策略。与此相对的是合纵,即东方各国北自燕、南至楚联合抗秦的策略。⑩拱手:合抱双手,形容轻易的样子。西河之外:指黄河以西广大土地。秦孝公二十二年商鞅率师攻魏,大破魏师,魏惠王献河西之地与秦求和。
没:同殁。
惠文、武、昭襄王:秦孝公以后秦的三代国王。蒙:继承。
因:因袭、继承。
巴、蜀:古国名,约当今四川、重庆一带。
弱秦:削弱秦国。
致:招致,吸引。
合从:即合纵。
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齐国孟尝君田文,号称战国四大公子,以收养宾客、招致人才著称。
约从离衡:缔约合纵的约定,离散连横的各国。
这句是列举参加合纵的各诸侯国。
“于是”以下数句,系列举合纵各国的人才之盛。这些人的大多数,今已不知其事迹。为之谋,指谋略方面的人才;通其意,指外交方面的人才;制其兵,指军事方面的人才。
仰关:关指函谷关。自下往上叫仰。
延敌:迎击敌人。
逡巡:徘徊不敢前的样子。
亡矢遗镞:指丢失武器。亡、遗,都是丢失的意思。矢,箭;镞(zú),箭头。
从散约解:合纵各国的联合解散。
亡:逃跑。北:败退。 伏尸百万:夸张的说法,极言死人之多。
流血漂橹:流的血把盾牌也漂浮起来了,是夸张的说法。橹,大盾牌。
这两句是说孝文、庄襄二王在位时间短,没有大的举措。
始皇:即秦始皇(前259—前210),公元前246—前210年在位。
六世:指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奋:振起,光大。余烈:遗留下来的功业。
长策:长鞭。这句以牧马比喻始皇控制天下。
二周:指西周、东周。
履至尊:指登上皇位。履,登践。
棰(chuí):杖。拊(fǔ):大棒。
委命下吏:听命于秦的下级官吏。
蒙恬 (?—前210):秦名将,秦统一后,他率兵三十万击退匈奴,并修筑长城。
兵:兵器。史载始皇二十六年,把天下兵器集中到都城咸阳销毁,铸成十二个金人。始皇认为如此则人民无法反抗。
践华:据守华山。因河:凭藉黄河。这是说始皇以华山和黄河作为都城的屏障。亿丈、百尺:都是极言城池之高深坚固。
信臣:忠诚的大臣。
谁何:汉代有谁何卒,以据关喝问来人而得名。何,同呵。
始皇在命令中曾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殊俗:风俗特殊、与中原不同的边远地区。
陈涉:陈胜字涉,秦末农民起义领袖,秦二世元年(前209)他被征屯戍渔阳(今北京密云),同吴广在蕲县大泽乡发动同行戍卒九百人起义。因他出身雇农,又是戍卒,下文“瓮牖”数句即指此。瓮牖:以破瓮之口做的窗户。绳枢:用绳系着的门板。均指穷人家。氓:种田的人。隶:低贱的人。
材能:人材和能力。中人:中等的人。
仲尼:即孔子,他和墨翟各自创立的儒、墨学派,都是先秦的显学。
陶朱:范蠡号陶朱公,他和猗顿都以财富著名。行(háng)伍:军队。阡陌:田野。都指陈涉的出身。
赢粮:带着粮食。赢,担负。景从:像影子一样跟着。景,同影。
山东:秦汉时代以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此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
自若:像原来一样。
耰(yōu):打土块的木棒。棘矜:用棘木做的杖。矜,古代也叫杖。
铩:长矛类兵器。
成败异变,功业相反:指六国终被秦所灭,而陈涉等领导的起义却胜利了。度长絜(xié)大:较量长短大小。絜,度量物的粗细叫絜。
八州:中国古代分为九州,除秦地的雍州外,其余八州是:冀、豫、荆、扬、兖、徐、幽、营。同列:指本与秦同等地位的东方各国。序八州而朝同列,意即把诸侯各国都作为藩臣来对待,使他们承认秦为天下之主,都来朝拜。
六合为家:意即把天下都作了秦的家产。六合,指四方上下。
堕:毁废。七庙:帝王供奉七代祖先的祖庙,是皇朝存在的象征。
中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四海养。①天下之士,斐然向风。②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③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④强凌弱,众暴寡,⑤兵革不休,士民罢弊。⑥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