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10196183
章 探寻“Critical Thinking”的译法
节 Critical Thinking的语源和语义分析
第二节 根据Critical Thinking发展史的理解
第三节 波普尔论criticism和critical thinking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与Critical Thinking
第五节 Critical Thinking的本质
第六节 Critical Thinking不同译法的比较
第二章 批判性思维的主流模型
节 沃森一格拉泽RED模型
第二节 图尔敏6因素论证批判模型
第三节 恩尼斯倾向 能力 标准模型
第四节 保罗思想元素 理智标准 理智德性的模型
第五节 费西万6 7模型
第六节 范爱默伦批判性讨论模型
第三章 批判性思维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节 批判性思维研究和教学的三个主要传统
第二节 一般和特殊:批判性思维研究和教学的争论
第三节 对怪异现象的批判性思考
第四节 美国主流文化价值的批判性重读
第四章 批判性思维的中国话语表达
节 中国文化中的批判性思维
第二节 “明辨”的源流与诠释
第三节 中西批判性思维之异同
第四节 中国传统文化对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影响
第五节 中式和西式批判性思维的相互借鉴
第五章 批判性聆听
节 批判性聆听的本质
第二节 批判性聆听与宣传分析
第三节 批判性聆听的态度与技能
第四节 批判性聆听态度和技能的培养
第五节 批判性聆听的测试
第六章 批判性思维与领导力
节 批判性思维:领导力的关键构成要素
第二节 领导运用的主要批判性思维工具
第三节 批判性思维和鼓励建设性冲突的组织文化
第四节 从批判性领导到全球批判性领导
第五节 领导的批判性思维教育
参考文献
后记
《礼记·中庸》第二十九章题为“明辨”,而其正文中并未出现“明辨”,也未阐释该词。“明辨”一般指《礼记·中庸》“问政章”(第二十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的“明辨”。意为修养之道,在于诚心,得到诚心的方法有五:成为君子需要通过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询问,慎重地思考,明白地鉴别,踏实地践行。这是审思明辨的系统表达。汉代荀悦《申鉴·杂言下》有“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按照程颐和朱熹的诠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和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云:宗庙,礼法之所在;朝廷,政事之所出;言不可以不明辨。(《论语集注·卷五》)圣贤论学者用心得失之际,其说多矣,然未有如此言之切而要者,于此明辨而日省之,则庶乎其不昧于所从矣。(《论语集注·卷七》)朱熹讲学白鹿洞书院时所制定《白鹿洞教条》(《白鹿洞书院揭示》或《白鹿洞学规》)确定为学之序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四书或问》说:“学之博,然后有以备事物之理,故能参伍之以得所疑而有问;问之审,然后有以尽师友之情,故能反复之以发其端而可思;思之谨,则精而不杂,故能有所自得而可以施其辨:辨之明,则断而不差,故能无所疑惑而可以见于行;行之笃,则凡所学问思辨而得之者,又皆必践其实而不为空言矣;此五者之序也。”宋代张载《近思录拾遗》说“凡致思到说不得处,始复审思明辨,乃为善学也”。元代景星有言:“《中庸》一书至此方说出学者下手处,大要三达德为人道之门,而诚为之本,学问五者乃诚之之目,所以诚之者惟欲尽五达道尔。知之实,行之实,勉之实,则达德之实体立,而达道之实用行矣。(《中庸集说启蒙》卷下)可见,按照儒学的诠释,明辨是学习或学问之5步之一,其含义和价值需要放在学问的这5环节之中来确立。
在史书里,”明辨“也用于描述古人的才能与智慧,尤其是断案和识奸。”高柔明辨断冤案“,”王思诚明辨平冤狱“(《二十五史智慧大全》);”明辨诈书“,”明辨愚和假“,”明辨是非方能决断“,”是非明辨,大局为重“(《中华传世箴言》)。宋·欧阳修《与王懿敏公》:“某窃位于此,不能明辨,默默苟且,负抱愧耻,何可胜言。”《方苞集》(卷一读经):朱子既明辨之而世儒犹哓哓。《北史》卷二十九之《列传》第十七:愚谓今可粗依其准。见居官者,每岁终,本曹皆明辨在官日月,具核才行能否,审其实用。《周书》卷十五·列传第七说上谷昌平人寇洛“性明辨,不拘小节”。卷二十二·列传第十四:魏废帝时柳庆“威仪端肃,枢机明辨”。卷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五说:王庆“枢机明辨,渐见亲待”。卷三十八·列传第三十称李昶“神情清悟,应对明辨”。《北齐书》卷二十一·列传第十三有:封隆之的弟弟封延之“少明辨,有世用”。卷四十三·列传第三十五说“子师,少好学,明辨有识悟,尤以吏事知名。”《魏书》卷五十九·列传第四十七:每岁终,本曹皆明辨在官日月,具核才行能否。《太平御览》卷二百五十五·职官部五十三说,“崔珙奏对明辨,帝深嘉之。”长孙无忌《唐律疏议》,卷二十九·断狱:“犹未能决,谓事不明辨,未能断决。”宋代真德秀《西山政训》:“昨曾约束:民间争讼官司所当明辨是非”。宋代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八有:“利与善之间君子必审择而明辨焉。”《苏辙集补遗》:臣窃谓大臣倾夺忿争,无复礼义,非朝廷之福,乞明辨曲直,使知所畏。宋代刘敛((彭城集》:盖不出三尺之律必得忠信之长、明辨之士使之亭疑决平可以弼教辅治矣(卷十九);明辨惟良所以折狱也(卷二十);以其明辨何有弗治(卷二十二)。《宋史》(卷二百四十三·列传第二)和明代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八十)都记载:太后生辰,置酒宫中,从容谓帝日:宣仁太后之贤,古今母后未有其比。昔奸臣肆为谤诬,虽尝下诏明辨,而国史尚未删定,岂足传信?(卷七十五);《宋史》(卷四十二·本纪第四十二):中兴以来,又得朱熹精思明辨,表里浑融,使大学论孟中庸之书,本末洞彻,孔子之道益以大明。《宋史纪事本末》也说:中兴以来又得朱熹精思明辨,折衷融会。《宋史》(卷二百八十四·列传第四十三)描写陈尧叟登甲科,“辞气明辨”、“奏对明辨”;说李谘“性明辨,周知世务”(卷二百九十二·列传第五十一);说李昌龄“屡进对,太宗悦其明辨”(卷三百七·列传第六十六);赞安礼“伟风仪,论议明辨”(卷三百二十七·列传第八十六);尹源尹洙兄弟“皆以文学知名。尹洙议论明辨,果于有为”(卷四百四十二·列传第二百一);“(吕)惠卿进对明辨,亦似美才。”(卷四百七十一·列传第二百三十)《宋史》:“如此则朝廷命令,不能明辨曲直,以好恶示天下矣。”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