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2467083丛书名: 新陆诗丛.外国卷
●在一个离这儿很远,从来没有人走到的山谷里,开着一种漂亮优雅的蓝花。可是花苞在白天里并不开放。苍白的月亮才是他的爱人……
●诺瓦利斯作为大名鼎鼎的“蓝花”诗人、是德国早期浪漫派的天才,被歌德、席勒等人视为“百年难遇的奇才”。他更是思想家和基督教的先知,守望着一种现在的和未来的基督教的到来——就根本而言,他堪称基督教的秘传大师。
●翻开任何一本德语诗选,诺瓦利斯的《虔敬之歌》和《夜颂》都是保留篇目,前者甚至至今还在教堂里面传唱。
●诺瓦利斯的作品有一种信号作用,以一种特定的精神——灵魂的经验为根据,这种经验在诺瓦利斯身上有着清晰的轮廓。就根本而言,他的“魔幻唯心主义”是鉴于他的终极方向而将基督教奉为圭臬。这一点人们很容易理解,只要读过他的思想断片和诗作,尤其是《虔敬之歌》和颂歌,当然也包括《夜颂》。
●在诺瓦利斯身上,通向内心之路的根本转捩点应该在他与**个未婚妻索菲相遇中去寻找。青年诗人自己认为此次相遇决定了他的一生,即向他透露了爱与死的奥秘。
《诺瓦利斯作品选集》收录了诺瓦利斯各个阶段的重要作品,分为三部分:(1)德文版编者魏尔的序言,对作者和主要作品做了简要的介绍和分析,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作品;(2)诗歌:以晚期为主,包括诗人的代表作《夜颂》(散文诗)和大型组诗《虔敬之歌》;(3)断片:篇幅*,实为诺氏思想之精华。
卷一 诗
诗歌
1. 认识你自己
2. 颂歌
3. 死者之歌
4. 致蒂克
5. 如果数字和图形不再是……
6. 异乡人
7. 疲倦的异乡人已经消失……
8. 草地又染出一片新绿……
9. 酒神啊,你把我灌满后拽我去何方?
虔敬之歌
10. 首歌
11. 第二首歌
12. 第三首歌
13. 第四首歌
14. 第五首歌
15. 第六首歌
16. 第七首歌
17. 第八首歌
18. 第九首歌
19. 第十首歌
20. 第十一首歌
21. 第十二首歌
22. 第十三首歌
23. 第十四首歌
夜颂
24. 首颂歌
25. 第二首颂歌
26. 第三首颂歌
27. 第四首颂歌
28. 第五首颂歌
29. 第六首颂歌
卷二 日记摘录
30. 1797 年4 月7 日
31. 1797 年5 月3 日
32. 1800 年4 月至10 月
卷三 断片
33. 花粉
34. 补遗
35. 信仰与爱
36. 新断片(节选)
37. 百科全书(节选)
38. 断片补遗
译后记
诺瓦利斯生平和创作年表
他留下了德国思想*奇特和神秘的作品。正如他那看似闲散的短暂一生给人无比丰富的印象,仿佛耗尽了每一种感觉与每一种智慧,他写下的那些玄奥文字也在游戏般的、华丽动人的外表之下展示了精神的一切极限,展示了精神使人成为上帝以及对精神绝望的一切极限。诺瓦利斯清醒而虔诚地经受了自己的命运,意识到自己的悲剧却泰然处之,因为一种创造性的虔敬使他能够藐视死亡。
——赫尔曼·黑塞
主的灵在你身上……你是一个先知……
——施勒格
从他开始,那种以纯粹自我的意识为基础的基督教生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他过着一种前无古人的基督教信徒生活,并以此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对黄金时代复归的渴望发源于他准备当孩子、当约翰式的上帝的孩子的真诚决心。就连当时与他交往不深的人也感觉到了这一点……诺瓦利斯身上散发出一种情绪,好像一个时代正在来临,这个时代同他一道在某些先知般的时刻日益坚信基督的亲在。在我们这个世纪他才渐渐找到了家园。他将作为一个来临者走进未来的千年。他的影响正传布到世界的远方。他说的基督临近的话将流传下去。”
——希贝尔
诸神恰恰让自己的宠儿早死。
——卡尔·巴特
《奥夫特尔丁根》出手就不凡,已然跻身西方小说史——同时也是思想史的经典行列。这年轻人才20多岁,怎么就能写出如此“深刻”的作品?……诺瓦利斯小说的写作起点很高——直接与柏拉图对话。换言之,诺瓦利斯不是与自己的德语前辈比高低,而是以柏拉图为楷模。
——刘小枫
《断片》导读
[德文版编者按]倘不考虑作者编辑的两个篇幅较小的版本,同时代的人就未必能读到诺瓦利斯的断片作品。诺瓦利斯著作的历史—考订版全集出版以后,我们才对这位青年思想家的各种层次和思想宝藏有所认识。作者逝世后的出版物对解读诺瓦利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们对这位诗人和思想家的阅读物、思想活动、计划和草稿已有深入的了解。宗教题材在此堪称主角。可是它不能随意脱离其他思想活动;因为“我们的内在世界必须同外在世界彻底取得一致,直到细微的部分”(《全集》Ⅱ,653,以下仅注卷数和页码)。这实际意味着,我们不能在生存之外去关注基督之信仰和基督之认识。所以,仅限于编订诺瓦利斯那些研究宗教对象的断片,这是绝不允许的,这样势必简化他那种无所不包的、涵盖整个真实之宇宙的基督观。因此,借助于一小部分精选的本文至少可以表明,在他那里
宗教是怎样与人性、与艺术和自然、与哲学和自然科学相吻合的,他又是怎样提出与此相应的、必须给予解答的认识问题。例如在费希特研究中就有一处写道:“物质与精神的对应极其严格。一个如同是另一个。二者只在对方之中具有纯粹的因果关系。”(Ⅱ,225)又如:“科学只是一半;信仰则是另一半。”(Ⅱ,490)
诺瓦利斯的笔记只有一部分经过他修改,或作为加工过的材料被收入整部著作之中。他如何看待这些笔记呢?——他的答复是:“这种断片就是文学种子。当然其中可能有些空壳;但只要有几粒发芽!”(Ⅳ,114)谁能这样自我批评,就不会不考虑到读者,他想将他们引上“正道”并以此引上个人的发展轨道。所以这不足为奇,如果诺瓦利斯交给读者一个简直对等的任务:“真正的读者必须是眼界更高的作者。他是上级法庭,受理下级法庭预审过的案件。”(Ⅳ,125)
对于基督教和福音,这条原则相当重要。如果一个人一直期待着引发灵感和导向真理的圣灵的莅临,就不能死守一条僵滞不变的教规。如此看来,福音中隐藏着“未来的、更高的福音的基本特征”。像一种秘传的、汲取活泼的宗教经验的基督教的所有代表一样,诺瓦利斯意识到启示,而启示绵延不绝:“人们必须从基督教本身去探索永恒。人们会觉得这种探索越来越崇高、庄严和多样化。”(Ⅻ,604)
花粉
朋友,这是一片贫瘠的土地,我们
必须广撒种子,却只有平常的收获。
001
我们到处寻找物(das Unbedingte), 却始终只找到常物(Dinge)。
002
用声音和笔画命名是一种令人惊叹的抽象。四个字母为我标明上帝(Gott);几笔就能表示百万事物。以此驾驭宇宙何等容易,灵的世界的同心性又何等直观!语法乃是灵的王国的动力学。一个祈使语可以调动千军万马;“自由”一词可以驱策各个民族。
003
世界之国是躯体,美的世界、愉悦的世界赋予它灵魂。前者是后者的必要的器官。
004
学徒期适合于诗的学子,研修期则适合于哲学的学子。科学院应该是一个纯哲学机构:只有一个学科;整个机构的功能在于激活并有目的地训练思维能力。
005
在首要意义上,学徒期就是学习生活的艺术。人们通过循序渐进的尝试去了解这门艺术的原则,掌握按这些原则随意操作的技巧。
006
我们永远不会完全相互理解,但是我们将会并能够远远超过相互理解。
007
某些阻碍好比吹笛者的指法,他时而按住这个笛孔,时而按住那个笛孔,以便奏出不同的音符,他仿佛随心所欲地串通了发音和不发音的笛孔。
008
幻想与真理的区别在于二者生命功能的差异。幻想靠真理存活;真理则存活于自身之中。人们像消除疾病一样消除幻想,所以,幻想无非是逻辑上的失火或熄火、狂热或平庸。前者通常导致思维能力的明显欠缺,只有靠一系列强度递减的兴奋剂(Inzitamente)和强制手段,才能弥补这种欠缺。后者则往往转化为一种虚张声势,其危险的革命倾向只能用一系列越来越强硬的暴力手段加以扼制。只有经过长期的、严格的治疗才能改变这两种症状。
009
我们的整个感知能力类似于眼睛。客体必须通过完全不同的媒质,才能完好地出现在眼球上。
010
经验是对理性的检验,反之亦然。实践家常常批评纯理论在应用上的不足,但这种不足反而出现在对纯经验的理性应用上,对此,真正的哲学家已有足够清楚的认识,不过他们明白这种结果的必然性。实践家因此全面抨击纯粹的理论,却未料到下面这个问题恐怕绞尽脑汁也难以回答:“是理论为了应用,还是应用为了理论?”
011
的即易懂的、近的、必要的。
012
奇迹与自然规律的作用是相互交替的:它们互相制约并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它们通过相互取消而合而为一。没有自然事件就没有奇迹,反之亦然。
013
自然是永久占有之敌。它按既定的法则摧毁一切产权标记,消除一切所属记号。地球属于每一代人;每个人都拥有对一切的权利。先辈不能因这种偶然的长子继承权而享受优先——所有权将在特定的时代消失。导致改良和恶化的条件是不可改变的。但如果身体是一种财产,我只能靠它获得做一个积极的地球公民的权利,那我就不能以损失这个财产来损害自己。现在我不过失去了这所贵族学校的学籍,我将进入一个更高的团体,我喜爱的同学会随我而去。
014
生命是死亡的开端。生命是为着死亡的。死亡同时是终结和开端,同时是分离及更亲近的与自我结合。还原靠死亡来完成。
015
【哲学也会开花,那便是思想,人们从不知道,思想该称作美还是机智】
016
想象将未来世界要么置入高处,要么置入深处,要么在灵魂转生中置向我们。我们梦想着穿越宇宙:宇宙不就在我们身内吗?我们不了解我们的精神的深度。这条神秘的路通向内心。永恒连同其世界——过去和未来——要么在我们身内,要么不在任何地方。外部世界是个影子世界。它把自己的阴影投入光之王国。现在我们自然觉得内心如此黑暗、孤独、浑无形象。可是一旦这种投影过去了,影体移走了,我们就会发觉内心完全不一样。我们会比从前享有得更多,因为我们的精神不再贫乏。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