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014707
作为以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体系为治国理念基础的男权社会,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向来不喜女人参政、干政,即便贵为公主,她们当中大多数人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但是毋庸置疑,历朝历代的公主们,其特殊的身份,注定了她们自呱呱坠地,就成为一个特殊的政治存在,对当时及历史的影响与推动力,是难以避免与忽略的,更何况她们当中更不乏像馆陶、太平、安乐公主那样对参政、议政表现出*热忱的主儿。她们当中之尤甚者如文姜、夏姬、平阳以及太平公主等人,千百年来屡屡被后人叨之念之。
历朝历代的公主们,因为她们特殊的身份、人脉、资源,即便是在数千年前的男权社会,也仍不可避免地成为一股或大或小、或强或弱的社会力量、政治势力——尽管她们可能碌碌无为——当然,更有一些公主,她们顺势而为,充分利用其特殊身份所带来的优势,努力去追求去实现她们那林林总总的生活欲求人生理想。无可避免地,她们之一举一动,她们之所作所为,自然会对家人,对身边人,对国家,对社会产生影响,从而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她们那美丽的身影与缕缕印痕。历史有时也会因了她们而不得不打个旋儿或拐个弯儿,显现出别样的曼妙风景。她们的非凡人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被赋予新的解读,新的内涵,这早已让她们跳出那个时代,成为一种流芳千古,值得我们去深度挖掘、探究的历史文化现象了。当然,更为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通过对某位公主当年生平事迹、所作所为的搜罗剔耙,更可让我们能够换一个角度,换一种心境,对公主所处那个时代来一个大不一样的深度品读,让我们能够温故而知新,有所发现,有所启迪,不亦乐乎也哉!
目录
自 序
文姜:我改变了四个男人、三个国家的命运
因被拒婚,投入哥哥怀抱
为情妹妹,齐襄公搚杀鲁桓公
忍辱负重,鲁庄公夹缝中谋壮大
长袖善舞,蜕变交际花
夏姬:杀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国、两卿,谁之过?
三男一女,玩得忘乎所以
一句戏言,陈灵公亡身亡国
你争我夺,谁知黄雀在后
一份情爱,把无数人押上祭台
倾国倾城,是祸水还是动力
息妫:三个男人大打出手,两国遭殃,一国走强
遭姐夫调戏,丈夫借刀杀人
谁是螳螂,谁又是黄雀
昔日息夫人,今日楚“”
红颜祸水还是红颜薄命,关卿何事
馆陶公主:为了女儿,让皇弟换了皇后换了太子
初露峥嵘,储君易位
助力女婿,却九千万买不来一个外孙
灰姑娘进宫,弄巧成拙帮女儿倒忙
老牛吃嫩草,开风气之先
平阳公主:两次献美行动,改变武帝朝格局
歪打正着,助卫子夫上位
横扫大漠,一门五侯
开启又一春,昔日骑奴今夫婿
平阳一句话,武帝得佳人
父子相残,卫氏族灭
机关算尽也枉然,帝位回归太子孙
盖长公主:一心扳倒霍光,反把自己赔了进去
长姐为母,抚育幼弟
为一“外人”,卷入宫廷斗争
孤注一掷,反送了卿卿性命
大道轮回,刘病已上位
祸及数千家,霍家退出历史舞台
全公主:只为一己之利,葬送东吴国运
小试一刀,舌头根子害死人
棋高一着,二宫构争全氏全胜
唆使情人杀首辅大臣,及妹妹母子三人
全氏全败,帝位回归废太子一脉
永兴公主:坑爹鼻祖,不知道德底线为何物
捉弄丈夫,投入叔叔怀抱
欲登皇后位,其实只是别人一颗棋子
一个小动作,弑父大戏功败垂成
“主恚死,帝竟不临之。”
平阳公主:身执金鼓功参佐命,军礼下葬风流千古
风云激荡,李三娘子揭竿而起
攻入长安,“娘子军”名震天下
一“妇”当关,万夫莫开
军礼下葬,独彪千秋
高阳公主:跟大伯子过不去,其实就是跟国家过不去
一只玉枕,辩机丧命
傲娇高阳,爱上和尚
为夺爵位,屡屡诬害大伯子
反诬洗诬,三王爷三驸马殒命
安乐公主:当“皇太女”不成,她竟然毒杀父皇
生于路次,小名裹儿
丑小鸭变身小天鹅 贩夫走卒“斜封官”
“穷极壮丽,帑藏为之空竭。”
激变太子,只因当不上“皇太女”
情人变丈夫,母女同侍一“夫”
毒杀父皇,一刀毙命
太平公主:三次政治争斗,大唐政权三更迭
两段婚姻,父皇母后政治棋子
贵盛天下,武则天闺中高参
神龙、唐隆政变,太平镇国
姑侄斗法,睿宗传位李三郎
全军覆没,红装时代成绝响
同昌公主:亲近的三个人,以她之名义“谋杀”了大唐
秦可卿与同昌公主
爱女出嫁,父皇搬空国库
母亲、丈夫,联手扎刺
为早夭女儿,唐懿宗大开杀戒
一场婚礼、一场葬礼,大唐以国运买单
福庆公主:她救了母亲,母亲拯救了大宋
两岁夭亡,母后中枪
冷宫三十载,孟皇后变身妙静仙师
侥幸逃过一劫,助力大宋复国
再次垂帘,扶上马又送上一程
附录:星星之火,她们也同样对历史产生了影响
自 序
公主,乃中国古代对帝王女、诸侯女及宗族女的一种称谓。
先秦远古炎黄时代至商朝,君王女儿之分封制度,至今未明。
周朝,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因周王室为姬姓,故周天子之女,就被称为“王姬”。《诗经·召南·何彼襛矣》:何彼襛矣,美王姬也。
公主这一名称,则是从春秋战国时期才开始出现的。《春秋公羊传》:“天子嫁女于诸侯,至尊不自主婚,必使同姓者主之。谓之公主。”女儿出嫁,本应由自己亲生父亲来主婚,但是贵为天子的周王,自然不可能亲自出面来为女儿主持婚礼,于是就请同姓姬姓中地位的“公”(西周春秋爵,王以下可大致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来代劳。这样周天子的女儿,也就有了一个特殊的称呼:公主。 再后来,诸侯的女儿也被称为“公主”(也称“郡主”)了。《史记》卷65《吴起列传》:“公叔为相,尚魏公主。”是说公叔当了国相后,娶了魏国诸侯的女儿为妻。
西汉时期,皇女和宗女之册封、晋封,逐渐形成一定的制度。皇帝的女儿称为“公主”,为县公主等级,诸侯王的女儿,称为“翁主”——其父(翁)为其主婚之意也——当然因出塞和亲等缘故为国出嫁的宗女或宫女,往往也被加封以公主之称号。比如原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原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她们在和亲乌孙时,汉武帝都封她们为大汉公主,以公主应有之仪制送她们出塞。到了东汉时期,皇女及诸王之女,统统都被称为公主。皇女一般为县公主,也有郡公主等级,诸王女则为乡公主、亭公主等级。
曹魏时期,大致沿用汉制。东吴公主则往往被冠以夫姓,如吴大帝孙权的长女孙鲁班、三女孙鲁育,就分别冠以夫姓全姓和朱姓,被称作“全公主”和“朱公主”。
逮及两晋,皇女多为郡公主,简称郡主,诸王之女则多封为县公主。到了南北朝时期,皇女多封为郡公主,王女则有郡、县、乡三等级之分。
隋朝规定,帝女为郡公主,王女为县公主。
唐朝以降,公主则只能是帝女或和亲公主之称谓了,郡主特指太子之女,亲王之女则一般被称为县主。
宋朝,帝女为公主,皇太子亲王女为郡主,郡王女称为县主,跟唐朝差不多。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应大臣蔡京之奏,宋徽宗改公主号为帝姬,如柔福帝姬、荣德帝姬、安淑帝姬等,并改郡主为宗姬、县主为族姬.到了南宋,则又都改回原称呼。
金朝,皇女为县公主,亲王女为县主,但不得称为县公主,一字之差显其出生与尊卑等级。
元朝时期,皇女、诸王之女皆称为公主。
明朝规定,皇帝之女为公主,亲王之女为郡主,郡王之女为县主,郡王之孙女为郡君,曾孙女为县君,玄孙女为乡君。
清朝在后金时期,皇女与宗女皆称为格格(格格乃满语“小姐”之意,是清朝对皇族女儿的统一称呼)。自清太宗皇太极始,改称皇女为公主。清世祖顺治十七年(1660年),朝廷始制订出一套皇女、宗女封号制度,规定皇后嫡出皇女为固伦公主,嫔妃所生之女则为和硕公主(“固伦”“和硕”分别是满语“国、至尊”和“一方”的意思)。格格分为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五等,不在五等之内的则称为宗女。当然也有例外,比如乾隆帝就封惇妃所生之女为固伦和孝公主,下嫁和珅之子丰绅殷德;乾隆第九女,虽为孝仪纯皇后所生,却只被封为和硕和恪公主。咸丰帝抚养其弟、恭亲王奕訢之长女,咸丰十一年,被特旨封为固伦公主,恭亲王固辞,诏改荣寿公主。光绪年间,慈禧又晋封其为荣寿固伦公主。
历代公主之封号,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以国名为号,如宁国公主、岐国公主、陈国公主等;二是以郡县名,如新城公主、馆陶公主、长乐公主、平阳公主等;三是冠以美名者,如太平公主、文成公主、安乐公主、宁定公主,等等。
历朝历代,公主基本上都是她们父皇母后手中的政治筹码,成为一个个可资他们运筹帷幄治国理政平天下去谋篇布局,甚至冲锋陷阵的棋子,她们的婚姻基本上也都是毫无自主选择可言的政治婚姻。《史记》卷1《五帝本纪》载,当有人向尧推荐虞舜,说他可以顺应天命,接替他之位来治理天下时,“尧曰:‘吾其试哉。’于是尧妻之二女,观其德于二女。”他二话没说,就将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舜,以期通过她们去考察舜之德行、能力,看看能否可担当起君临天下之大任。公元前744年,郑武公决定用兵胡国,他先是“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韩非子·说难》),首先将女儿嫁给胡国国君,让罩着红盖头的女儿先他而去缴了胡君的械。而后,郑武公发动突然袭击,不费吹灰之力轻取胡国。公元前636年,“狄伐郑,取栎”,狄人攻伐郑国,夺取栎地,算是为周天子报了那一箭之仇。此后,周襄王“德狄人,将以其女为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虽遭到大臣极力反对,但周襄王后还是娶了狄女为后。周襄王此举,一是感谢狄人为他出了一口恶气,二也是向天下人表明,他跟狄人,已经结为同仇敌忾的同盟了,而这个“结”,就是那位狄女狄“公主”。
历朝历代的公主们,因为她们特殊的身份、人脉、资源,即便是在数千年前的男权社会,也仍不可避免地成为一股或大或小、或强或弱的社会力量、政治势力——尽管她们可能碌碌无为——当然,更有一些公主,她们顺势而为,充分利用其特殊身份所带来的优势,努力去追求去实现她们那林林总总的生活欲求人生理想。无可避免地,她们之一举一动,她们之所作所为,自然会对家人,对身边人,对国家,对社会产生影响,从而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她们那美丽的身影与缕缕印痕。历史有时也会因了她们而不得不打个旋儿或拐个弯儿,显现出别样的曼妙风景。
春秋初期,齐僖公禄甫生有一对貌若天仙的姐妹花,特别是妹妹文姜,其惊人的美貌,出众的才华,让她未曾出嫁即已名满天下。但因为被拒婚投入哥哥怀抱,随即被人们称为“荡妇”。为了她,齐襄公甚至甘冒天下之大不韪,搚杀了鲁桓公,让齐鲁大地顿生诸多变数。汉文帝刘恒的女儿馆陶公主刘嫖,她一生都在高水平高品位设计、规划着自己及家人的人生美景,却又一生都在规划、设计着别人。她为了女儿阿娇,以种种手腕让弟弟另择了皇后,新换了太子,让汉武帝刘彻得以惊险上位,从而开启了他为我巍巍华夏开疆拓土,为我大汉民族奠万世之基的辉煌人生之旅。三国时期吴国,因为诸子幼弱,孙权大帝很多大政方针都与其长女全公主商定。于是这位全公主,便成为朝廷上下不可一世的人物,成了东吴政坛不折不扣的“搅屎棍”,终也成为将全氏家族及东吴政权带入悲剧性结局的罪魁祸首之一。《旧唐书》卷7《中宗本纪》:“时安乐公主志欲皇后临朝称制,而求立为皇太女,自是与后合谋进鸩。”这位创下多项记录的安乐公主,“性惠敏,容质秀绝”,“光艳动天下”,堪称是大唐美艳,受宠,也有权势的公主,她本该也是天底下幸福的公主,可就是那份难以抑制的贪婪,那种的“公主病”,不但让她从天堂坠入阿鼻地狱,成为一个永远也翻不了身的“悖逆庶人”,而且也害了她父皇,害了大唐帝国!说这位安乐公主是个坑爹的鼻祖,恐怕一点也不为过。再说说安乐公主的小姑姑太平公主,她有一个皇帝父亲,一个皇帝母亲,还有三个皇帝哥哥,一个皇帝侄儿。她一生参与神龙、唐隆政变,推翻了一个皇帝,拥立了两个皇帝,后自己也死于皇帝之手。“太平公主依上皇之势,擅权用事,与上有隙,宰相七人,五出其门。文武之臣,太半附之。”(《资治通鉴》卷210《唐睿宗开元元年 》)这位公主血管里流淌着的是女皇武则天的血液,她之一生,深度嵌入大唐政坛,在这个盛世王朝历史上留下极其浓墨重彩的一笔。
唐肃宗李亨的女儿和政公主,堪称中国真实版之“乱世佳人”。安史之乱安禄山军队攻陷长安,和政公主飞马将新寡在家的异母姐姐宁国公主救了出来,一路上和丈夫拎水打柴,生火做饭,千辛万苦侍奉她逃难到蜀地。“郭千仞反,玄宗御玄英楼谕降之,不听。潭率折冲张义童等殊死斗,主彀弓授潭,潭手斩贼五十级,平之。”到了蜀地后,恰遇蜀军首领郭千仞反。被团团围住的唐玄宗站在阳台上,向下面苦口婆心地喊话劝降,可就是没有人听他的。倒是和政公主夫妇,一个弯弓劲射,一个在旁边一支接一支地递箭,一口气接连射倒了五十多人,一下子压住了阵势,才终平息了这场叛乱。另外,不光是紧要关头挺身而出勇于担当,和政公主品性还特别好。“性敏惠,事妃有孝称。”“肃宗有疾,主侍左右勤劳,诏赐田,以女弟宝章主未有赐,固让不敢当。”不但敏惠孝顺,精明强干,还很有政治眼光,顾大局识大体,一点也不贪财。“初,潭兄澄之妻,杨贵妃姊也,势幸倾朝,公主未尝干以私;及死,抚其子如所生。”她的丈夫柳潭的哥哥柳澄,娶的是杨贵妃姐姐秦国夫人,可是和政公主夫妇却从未想到利用这种关系去为自己谋取点什么。倒是柳澄夫妇死后,公主将他们的孩子接来,如亲生儿子般抚养成人。“聚众美于一身,邻太虚而独立者,其唯和政公主乎?”(颜真卿《和政公主神道碑》)可惜的是,广德年间吐蕃入侵时,刚生完孩子的她不顾丈夫反对,坚持入宫去和哥哥代宗商讨备边迎战事宜,因产后太过虚弱,加之疲劳过度病魔入侵,第二天就不幸去世了。
当然,更有唐肃宗的女儿宁国公主,唐德宗李适的第八个女儿咸安公主以及唐宪宗李纯的女儿太和公主,另外还有元世祖忽必烈幼女忽都鲁揭里迷失,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的亲孙女宝塔失里等天子真女,当然还有清朝的诸多公主们,她们跨出国门,以柔软的肩膀,似水柔情,以她们青春与智慧,血泪与生命,去充当国家无形的兵戈、城堡与纽带,在历史紧急关头,勇敢地担当起家国重任,以她们的情与爱,血与泪,铺就万里和亲路,从而化干戈为玉帛,为国家,为人民带来和平与安宁(详见拙作《和亲:那些远去的倩影》)。这些美丽的公主们,她们堪称民族之功臣,千古之民范。
《清史稿》卷166《公主表》中的后一位公主是荣寿固伦公主。据许指严先生《荣寿公主》载,荣寿公主“有干事才,谙掌故,宫中有大事,太后必与商榷,以其甚娴典礼,且事事能持大体,虽极忙迫之际不乱也”。这位沉稳低调的公主,“遇事能持正,心不善太后之奢侈”,“久之,太后颇畏惮公主,每相见,必为之改容”。她还努力调和光绪与慈禧之间的矛盾。光绪戊戌变法失败,慈禧本想废掉光绪,将其乱棒打死,有人探得消息,报告了去热河省亲的荣寿公主。她连夜赶往西苑,跪求太后:“皇上君临天下垂三十年,其他尚无失德,太后可恕则恕之;一旦变易,动人观听,恐非国家之福,但得太后训示,徐图回复机宜,臣民幸甚。儿意如此,未知当否?”这样,光绪才得以保住了帝位和性命,珍妃也没有被赐死。慈禧晚年,倾心外交,而出面安排外事接洽事宜的,正是这位荣寿公主,“与各公使夫人等情谊接洽者,俱公主之媒介,俾无隔膜之虞。其后凡宴会、跳舞、谈话,公主无不参与,太后亦非公主不欢也”。(以上引文均见许指严先生《荣寿公主》)荣寿公主,晚清后一位,当然也是中国历后一位公主,对晚清政坛之影响,自是不可小觑。
作为以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体系为治国理念基础的男权社会,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向来不喜女人参政、干政,即便贵为公主,她们当中大多数人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但是毋庸置疑,历朝历代的公主们,其特殊的身份,注定了她们自呱呱坠地,就成为一个特殊的政治存在,对当时及历史的影响与推动力,是难以避免与忽略的,更何况她们当中更不乏像馆陶、太平、安乐公主那样对参政、议政表现出热忱的主儿。她们当中之尤甚者如文姜、夏姬、平阳以及太平公主等人,千百年来屡屡被后人叨之念之,她们的非凡人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被赋予新的解读,新的内涵,这早已让她们跳出那个时代,成为一种流芳千古,值得我们去深度挖掘、探究的历史文化现象了。当然,更为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通过对某位公主当年生平事迹、所作所为的搜罗剔耙,更可让我们能够换一个角度,换一种心境,对公主所处那个时代来一个大不一样的深度品读,让我们能够温故而知新,有所发现,有所启迪,不亦乐乎也哉!
是为序。
2018年6月4日夜于濠滨雨庐
文姜:我改变了四个男人、三个国家的命运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诗经·郑风·有女同车》
夫人谮公于齐侯 ,公曰:同非吾子,齐侯之子也。齐侯怒,与之饮酒。于其出焉,使公子彭生送之,于其乘焉,搚干而杀之。
——《春秋公羊传·庄公元年》
故事背景: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7年)
公元前770年,因为内乱和犬戎入侵,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建立东周(公元前770—前256年)。东周时期,大权逐渐旁落,王室走向衰微,强大的诸侯国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捆绑邻邦小国,各自为政,互相攻伐。公元前708年,由于边境问题,周桓王率军讨伐郑国,郑庄公不仅领兵抗拒,还一箭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此后,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发生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侯间朝聘和盟会达四百五十余次,有四十三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死,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这一段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历史阶段,因孔子《春秋》一书而被称之为“春秋时期”(历史上一般将此段截止时间定为周敬王四十三年,即公元前477年)。
文姜(?—前673年),春秋初期齐国齐僖公禄甫一对貌若天仙的姐妹花中的妹妹[1],也是鲁桓公姬允的夫人,齐襄公姜诸儿同父异母的妹妹。可这位“手若柔荑,肤若凝脂”,出身高贵,嫁入豪门的绝世美女,千百年来却被人称为“荡妇”。当然,也有人称她为女军事家、外交家、政治谋略家,了不起的巾帼英雄。其实,对于她,这两种评定都有失偏颇。细察其人,文姜不过是一个漂亮的小公主,令人羡慕的诸侯之妻,春秋时期外交沙龙中一朵耀眼的木槿花,以及一位我行我素,敢作敢为的超级“白骨精”而已。然而,特殊的身份、地位,特定的历史机遇与舞台,成就了文姜,让她在短短的一生中,至少影响了三个国家,改变了四个男人的命运,让风云激荡的春秋时期之整体布局与历史走向,产生诸多变数,当然也让她背负了“荡妇”之名。
因被拒婚,投入哥哥怀抱
文姜不仅长得漂亮,还是一位才女(此乃名之曰“文”之故也)。惊人的美貌,出众的才华,使文姜在少女时代就誉满天下。齐家有女初长成,慕名前来求婚的世家公子,不在少数,每日穿梭往来的媒人们真是快要把齐宫的门槛都给踩低了。也不知是遵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是文姜自己独具慧眼,总之后文姜手中这颗绣球,落在了郑庄公能征善战的大子(也就是世子),周王后裔姬忽的头上。
说到这位姬忽,堪称是天下公认的有为好青年。他英俊潇洒,一表人才,且练就一身安国兴邦好本事。当齐国受到北戎部落袭击,齐僖公无奈之下向郑国等诸侯求救时,正是这位姬忽公子,果敢出击,手到擒来,押着戎军的两名主帅,砍了戎军三百多人的首级,送到齐都齐僖公脚下。
一个是“高富帅”, 一个是“白富美”,真是羡煞天下人的绝配。不要说双方当事人,就连当时的郑国人,也都特别认同这门婚姻,急切盼望着文姜能早点嫁过来,他们甚至还特地为文姜做了一首诗去到处传唱: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这首收录于《诗经·郑风》中的《有女同车》,不仅极力渲染文姜宛如水灵灵木槿花般轻盈娇艳,还毫不吝啬地称颂她的德行如叮当佩玉般温润可人,诗中对他们未来的这位国君夫人,其赞赏、期待之情,真可谓溢于言表。
然而好事多磨!原本是一桩门当户对,令无数人艳羡不已的美好姻缘,终却未能遂天下人所愿。也不知是听信了什么谗言,还是真的有自卑感,大子(世子)姬忽忽然提出要退婚,他不想迎娶文姜为妻了。至于退婚的理由,在《左传·桓公六年》中记得很清楚:“齐侯欲以齐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成语‘齐大非偶’即出于此)《诗》云:‘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大国何为?”[2]姬忽的意思就是说,每个人都要找适合自己的配偶,一个人追求幸福要靠自己,齐国那么强大,但我没必要娶文姜为妻,去仰仗他齐国。换句话说,姬忽觉得自己小国之人,如果娶了大国国君的女儿,人家定会说他是攀高枝儿,算不得什么英雄好汉:算了,还是自强自立吧,免得别人闲话。我们如果揣摩一下此时姬忽大子的心理,可能就相当于现在非洲哪个小国的太子突然喜从天降被美国总统赐以美国公主(小姐),头晕目眩一夜春梦醒来,一掐大腿猛一激灵,还是觉得自己高攀不上驾驭不了也供养不起,没有勇气与底气答应,结果只能婉拒一样吧。
世上原来还有这样的懦夫!“拒婚”?理由说得那么冠冕堂皇,还不就等于告诉世人,你文姜这个女子有不可告人的缺陷,我看不上你了,不要你了!!一向心高气傲,以美貌才情自诩的文姜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竟然会被男人拒绝,落到没人要的地步!真是晴天霹雳,奇耻大辱啊!遭此打击,昔日光彩照人的文姜逐渐变得自怨自艾起来,终于身心俱疲,恹恹成疾。一朵娇艳欲滴,令人赏心悦目的木槿花,尚未完全开放,眼看着就要凋零于东周大地上了。
这时候,有一个人匆匆向文姜走来。谁?就是她那长她两岁同父异母的哥哥姜诸儿。姜诸儿与文姜从小一起嬉戏玩耍,兄妹情长,两小无猜,当哥哥的对这位漂亮可人的小妹妹,自然是处处呵护有加。如今虽都已长大了,但平日两人依旧是亲密无间,难分彼此,更谈不上什么男女有别了。这一次,妹妹遭遇如此打击,整日郁郁寡欢,哥哥时间就来安抚她。看着哥哥眼里那无尽的担忧与疼惜,沐浴在哥哥那无微不至的抚慰之下,受尽了委屈的文姜终于控制不住自己,扑在哥哥的怀里失声痛哭。从小就对妹妹充满怜爱,容不得妹妹受一丁点儿委屈、伤害的姜诸儿这时候也是激情难抑,紧紧抱住了文姜那火热颤抖的身子……
很快,两人就犹如一对恋人般相依相偎,形影不离了。春秋时代,尚处于人类社会发展之初级阶段,男女关系还算开放,双方只要你情我愿,即可自由相恋相爱,并不受后世的那些个条条框框约束。但是不管怎么说,有着血缘关系的兄妹之间发生儿女私情,也是为礼法和世情所不允的,会受到众人谴责。姜诸儿与文姜,本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妹啊,现在竟然如此不分场合,俨然是一对甜蜜的小恋人,这还了得?于是先是被人窃窃私语指指点点,后终于沸沸扬扬直闹得满城风雨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