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3467173
颜惠庆(1877~1951),圣公会传教士的儿子,从圣约翰书院教授、译科进士出身的外交官,自20世纪初的50余年间,一直活跃于中国的政治舞台,跨越晚清、北京政府、南京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时期,在政、商、学、慈善等领域均有大建树,尤其对中国外交的近代化作用尤巨。如果说北洋外交有一位领军人物的话,一定是颜惠庆。
丛书总序/ 石源华
章 基督家庭
牧师父亲启蒙慈母
快乐童年英文教席
留美五载文学学士
第二章 教授进士
踌躇满志执教圣约翰
进京赶考殿试赐进士
受聘商务主编大辞典
第三章 弃文从政
再度赴美初涉外交
入仕外务部执掌新闻
末代翰林联姻望族
第四章 外交部次长
外长密友不倒次长
外蒙谈判内外受制
元首外交难有作为
第五章 出使欧洲
兼使三国谋求承认
一战烽火避居丹麦
巴黎和会失望而归
第六章 入阁参政
天命之年执掌外交部
中苏交涉错失良机
对日交涉 小有成果
第七章 华盛顿会议
筹备华会左右为难
遥控华会历经艰辛
倒梁风潮备受争议
第八章 政治漩涡
政坛浮沉数代阁揆
关税会议半途而废
光杆内阁自取其辱
第九章 再事外交
暂时隐退投资津门
临危受命再担重任
国联外交其憾至深
第十章 驻苏大使
秘密谈判中苏复交
红色国度首任大使
不满政府休假回国
“挨打之后,还遭侮辱”
第十一章 抗战苦斗
孤岛上海救死扶伤
赴美活动宣传抗战
香港沦陷身陷囹圄
押返上海谢客守节
第十二章 重获新生
抗战胜利勇挑重任
民主点缀抽身而退
红区之行留意已决
迎接解放病重去世
颜氏后人各有成就
附录一 颜惠庆大事年表
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牧师父亲启蒙慈母
1877年4月2日,颜惠庆(字骏人)出生在上海虹口一个传教士家庭。身为圣公会教士的父亲,为他取了英文名字Williams,这是为了纪念父亲在教会中的好友、中华圣公会的创立者文惠廉主教(William
Jones Boone,1811~1864)文惠廉(William
Jones Boone,1811~1864),美国南卡罗莱纳州水郡人,毕业于弗吉尼亚神学院。1834年,加入美国圣公会;1836年,被按立为牧师。1837年7月,携妻子暂寓新加坡,学习汉语,准备赴华传教。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英军移居澳门、香港和厦门。1844年10月,被祝圣为美国圣公会中国布道区主教,年底偕妻子抵沪。1845年起,在虹口头坝一带租地修建教堂。1848年,向清政府苏松太道提出将虹口辟为美国侨民居留地(后称美租界),因此也被称为“上海美租界的创立者”。1853年,美国圣公会在华所有堂宇建筑的救主堂在百老汇路(今文监师路、塘沽路)落成,这是上海苏州河北早建立的教堂。1852、1857年,他先后两次回美,率领新一批传教士来沪,沿长江地区发展教会。曾参加《新约》和《旧约》翻译委员会,后来退出,与裨治文合译《圣经》,并用上海方言撰写了《圣公祷》。1864年7月,在上海病逝,被中华圣公会史称为“创立教会之人”。
颜家祖籍山东,自称颜子后裔,大约在数百年前,颜氏一支从山东迁居福建,于厦门地区定居。清道光初年,颜惠庆的祖父颜清源(1796~1862)为躲避战乱,从厦门举家迁居上海,遂定居于上海王家码头(今上海黄浦区小东门附近),开设木棉行。祖父膝下二子一女。
颜惠庆的父亲颜永京,字拥经,生于1838年,是家中长子。颜永京出生的这一年,世界上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清政府任命钦差大臣林则徐赴广东禁烟,中国决心向烟毒开战;二是1838年4月4日,世界上艘连续不断使用蒸汽航行的轮船“西留斯号”成功横渡大西洋,标志着人类正式迈入了蒸汽机的时代。这是两件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对中国来说,等待着立誓“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的林则徐的是鸦片战争的惨败,中国马上就将被坐着蒸汽机船远道而来的洋人轰开国门。次鸦片战争使泱泱华夏首尝败果,列强得以“抢滩”上海,昔日的江南小县迅速崛起为远东的繁华都市,领中国风气之先。汽船的发明和使用,使西方殖民者如虎添翼,也使中国人有机会跨出国门,越过大洋,“开眼看世界”。
颜永京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中国和世界都经历着巨大变革的时代,他这个木棉行的少东家因此得以经历与同时代中国人截然不同的生活。
青年颜永京1848年,10岁的颜永京被父亲送进文惠廉主教在王家码头设立的教会学校——大美圣公会学堂就读。这所学堂是文惠廉1845年来沪后着手设立的,系美国圣公会在华开办的首家教会学校,主要招收贫苦人家子弟。父亲的初衷也许只是想让他学一口流利的“外国闲话”,将来能够当个“康白度”(买办),孰料教会学校的教育却使颜永京终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上帝的事业”。在学校的所有同学中,颜永京矮小,却聪明用功,深得同学敬佩和教习喜欢。次年10月22日,颜永京受洗入教。1854年,16岁的颜永京和同学杨锡麟一起被老师波因茨(Samual Points)带到美国留学,开始了长达八年的留美生活。初在特拉华州受家庭教育,后由纽约升天教堂(Ascension Church)牧师白特尔(GTBedell)
资助,进入纽约的一所中学就读。白特尔夫妇膝下无子嗣,视颜永京如己出。1855年,白特尔升任圣公会俄亥俄教区副主教,亦携永京同往,并将其送入位于甘尔比的建阳学院(Kenyon College,Gambier,Ohio)建阳学院(Kenyon
College)成立于1824年,是俄亥俄州早的私立大学,初只是培养神职人员的男校,很快成为一所优秀的文理学院,美国第19任总统海斯即毕业于该校。就读。颜永京在建阳学院不仅成绩出众,而且热心社会活动,曾发起组织ADP兄弟会,并加入Hu Phi Kappa会。1861年,颜永京以荣誉学生的优异成绩从建阳学院毕业,获学士学位。后来,他的弟弟颜如松(字澍隆)颜如松1871年入建阳学院,三年后未及毕业回国,跟随孙罗伯(Robert Nelson)学习神学。1884年按立为牧师,接替妻舅吴虹玉在上海江湾主理多年的教堂事务,1889年因感染伤寒在上海同仁医院病故,留下三子二女,交托哥哥颜永京抚养。和长子颜锡庆都先后毕业于该学院。毕业数年后,鉴于颜永京在中国的传教成就,建阳学院授予他荣誉硕士学位。后来,他还入选全美大学高材生荣誉学会会员,是该会的位中国籍学生。
建阳学院1862年1月,从建阳学院毕业的颜永京受美国圣公会派遣由美返沪,打算投身教会事工,但当时正值美国南北战争期间,驻华美国教会的财源几近断绝,中国国内太平天国运动的战火因清政府“借师助剿”已经烧至上海附近,传教活动难以维系。为了养家糊口,颜永京暂时委身商界,凭着机敏的头脑和流利的英语,先后受雇于英国驻沪领事馆、公平洋行和租界工部局等处。这些工作报酬优渥,月入可达300元墨银,在当时的上海算不菲的收入。
可是,从小接受教会教育,又在美国经历了八年正规神学训练的颜永京,对于“上帝的事业”无比忠诚,工作之余,时常义务参加上海“主日学堂”和虹口救主堂的工作,并以自己的薪俸津贴教会和学堂。等到美国在华教会经费转裕,运转正常,他便不顾家人的激烈反对,立即放弃工部局收入丰厚的职位,义无反顾地投身教会事工。1868年4月17日,颜永京由韦廉巨(CMWilliams)主教按立为会吏,即随韦主教离沪赴鄂,投身开拓美国圣公会在华中地区的传教事业。
1870年10月28日,颜永京在汉口升任会长,成为美国圣公会第二位华籍牧师。作为圣公会在华中地区的华人教牧,他对该会在该地的教务发展贡献卓著。到1878年,颜永京离开武昌时,美国圣会公在当地已经拥有三所教堂、两所学校和一所医院。1871年10月2日,圣公会在武昌设立的所学校正式开办,1875年,该校定名为文华学院(Bishop Boone Memorial School),就是为了纪念圣公会在华首任主教、颜永京的恩师文惠廉。1903年,文华学院设大学部;1924年,文华学院改名为华中大学,为现华中师范大学前身。
当时的中国“教案”频发,牧师的日子并不好过,当地士绅对于洋人多有偏见,致美籍传教士的宣教事工陷入困境。而颜永京有经商头脑,且是华人,宣教事业多有拓展。但是,作为一名黄皮肤、黑眼睛的华人传教士,他却受到了外国同行的怠慢与排挤。可是,这一切丝毫没有动摇颜永京对于上帝的虔诚信仰。
建设中的文华学院1878年,美国圣公会决定在上海创办一所教会大学——这所学校就是后来誉满中外的圣约翰大学。当年5月,颜永京奉调回沪,协助新上任的中国教区主教施约瑟(Samual Issac
Joseph Schereshewsky)办学。颜永京回沪后,接手管理度恩书院(Duane Hall)和度恩传道学堂(Duane Hall Divinity School),并负责为新的学院觅址募款。1879年9月1日,两所度恩学堂和圣公会在上海的另一所学校培雅书院(Baird Hall)合并,成立圣约翰书院(StJohns
College)。施约瑟主教任校长兼国文部主任,颜永京则负责数学、物理、化学和天文等课程,成为圣约翰书院首任自然科学教授。同时,他还担任学监(proctor),负责学生管理事务,是圣约翰大学名符其实的创校人之一。1881年,颜永京升任圣约翰书院校长,招募留学生进校任教,并顺应时势,添设英文课程,迅速提高了圣约翰的教学质量。
在圣约翰书院任教期间,颜永京主要教授自然科学课程,兼授神学,他坚信只有科学能够破除异教的迷信,在他眼里科学是宗教的婢女,传授自然科学有助于传教,在中国尤其如此。颜永京是个杰出的教育家,他编撰了很多教科书和宗教书籍,包括《英普公教会史》《教会祷文》《圣公会要道》《知识五门》和《史略便蒙》等。颜永京在教会中资深望重,也因他在中国青年中推行新式教育而在华人教友中深孚众望。后来长期担任圣约翰校长的卜舫济(FLHawks Pott)盛赞颜永京“在建立圣约翰书院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募资购地、兴建校舍都应归功于他。他还主持书院达八年之久,把英语教学引入课程,出于他的建议。他在许多方面都出了力,为现在这个学校奠定基础”。1904年,圣约翰建成“思颜堂”思颜堂,现在上海华东政法大学内。华东政法学院成立后,思颜堂改称宿舍一楼。1979年,华东政法大学复办后,改称学生宿舍四号楼,因该楼在河西校舍中排列第40,故又称为40号楼,兹以纪念颜永京。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