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8120549
编辑推荐
他是共和国首届大学毕业生,留校任教40余年,桃李满天下;他受邀担任菲律宾侨领的私人教师,在菲十二年,为弘扬中华文化殚精竭虑。
耄耋之年口述自传,展现一位平凡而又独特的知识分子的所历所思! 刘再复、陆文虎、孙立川鼎力推荐!
《浮生剪影——一位耄耋老人的自白》是一位大学退休教师的自传。作者黄炳辉是共和国首届大学毕业生,后在厦门大学中文系任教40年,桃李满天下。退休后应邀赴菲律宾,担任菲律宾首富陈永栽先生的私人教师,并借机通过多种方式大力传播中华文化,为中华文化在菲传播及中菲文化交流作出独特贡献。本书正是这样一位在新中国成长、既平凡又有独特经历的知识分子的平实记述,并从个人角度反映了时代变迁和所经历的一系列历史事件。
耄耋之年口述自传,展现一位平凡而又独特的知识分子的所历所思! 刘再复、陆文虎、孙立川鼎力推荐!
《浮生剪影——一位耄耋老人的自白》是一位大学退休教师的自传。作者黄炳辉是共和国首届大学毕业生,后在厦门大学中文系任教40年,桃李满天下。退休后应邀赴菲律宾,担任菲律宾首富陈永栽先生的私人教师,并借机通过多种方式大力传播中华文化,为中华文化在菲传播及中菲文化交流作出独特贡献。本书正是这样一位在新中国成长、既平凡又有独特经历的知识分子的平实记述,并从个人角度反映了时代变迁和所经历的一系列历史事件。
内容简介
《浮生剪影——一位耄耋老人的自白》是厦门大学退休教授黄炳辉在耄耋之年的口述自传。作为共和国首届大学毕业生,作者在厦门大学中文系任教40年,桃李满天下。退休后应邀赴菲律宾,担任菲律宾侨领陈永栽先生的私人教师,并通过多种方式大力传播中华文化,为中华文化在菲传播及中菲文化交流作出独特贡献。《浮生剪影——一位耄耋老人的自白》正是这样一位既平凡又有独特经历的知识分子的平实记述,透露出作者敬业的教师本色、单纯的生命本真、轻功利重情谊的人格风范和慈爱孝贤的家风传承,并从个人角度反映了时代变迁和所经历的一系列历史事件,是一部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的自传作品。
目 录
见证共和国沧桑的心灵讲述 别具一格的回忆录 夕阳无限好,为霞尚满天 导言 我的人生记忆 章 风雨走过来 1 苦难年月懵懂童年 2 黎明前的曙光 第二章 阳光照我行 3 人生征途站——上大学 4 学问·人品·操守——敬爱的王校长 5 “反胡风”的担惊受怕 6 留校当助教·北大进修·见到 第三章 风云骤激荡 7 三明山区——到革命熔炉锻炼 8 风云激荡岁月回顾 9 到南安朴里“四清”去 10 盖起新楼房妻子贡献大 第四章 峥嵘岁月稠 11 暴风雨袭来——荒诞的年代 12 借调写歌剧——荒唐的误会 13 开门办学去 14 拨乱反正——恢复正常教学秩序 15 团聚的温馨和苦涩 16 闹剧和真招 第五章 千岛十二年 17 初往菲律宾——既陌生又熟悉 18 再度赴菲的不同感受 19 教师本色中国心 20 生死两茫茫亲情永不忘 21 与陈永栽结缘:读书·著书·中华情 22 内外存知己,隔海永相守 23 亲朋挚友情谊绵长 24 我与华人社会的亲密交往 第六章 黄昏人生路 25 医院——憩息的宾馆 26 危难之中见真情 27 人间情谊诚珍贵 28 一抹夕晖铺满黄昏路 结语
前 言
别具一格的回忆录 陆文虎 某日,黄炳辉教授打电话来,命我给他的回忆录写序。四十年前,我到厦门大学中文系读书,有幸成为黄先生的学生。似乎只是须臾一瞬间,我也已经是一名退休教授了。藐予小子,何德何能,竟敢给老师写序?然则师命不可违,恭敬不如从命。当我一字一句读了两遍书稿,真是感慨良多。
一般的回忆录,粗略可别为三种形态。所谓名人者流,或追名得逞,或逐利有成,难免文过饰非、无中生有;那些大师巨匠,功德圆满,实至名归,仍然好为人师、诲人不倦;至于革命前辈,曾经风生水起、叱咤一生,当然志得意满。而黄先生此书与这些品类大不相同。想来先生在耄耋之年,清夜扪心,回首一生,自是心绪跃动,乃诉诸文字,遂成此书。读着这些文字,先生形容清癯而目光炯炯,睿智而低调的做派,忽焉如在面前。我只当是漏听了一堂课而补读先生的讲义,倍感亲切。八十年的记述,平实、从容而自饶情致,从中我读出了“贫贱忧戚,玉汝于成”的个人成长史,读出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学术发展史,读出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心灵完美史。
文如其人,先生的书,娓娓地讲述着关于上学、进修、授课的琐事,回味着阅读、治学的快乐记忆,又义蕴深富地传递着真挚和美的亲情、友情。一位学殖丰赡、才识兼茂的长者,毫不张扬地捍卫着中国的学统与道统。没有矫饰,没有标榜,先生树立了高贵的人格榜样,从而成为教师的楷模。对这样的人,我由衷地表示敬重。
此书再一次引起我对黄先生和厦门大学的思念,我知道,这种记忆是永远不会磨灭的! 2013年3月26日 北京 (本文作者系解放军艺术学院原院长)
一般的回忆录,粗略可别为三种形态。所谓名人者流,或追名得逞,或逐利有成,难免文过饰非、无中生有;那些大师巨匠,功德圆满,实至名归,仍然好为人师、诲人不倦;至于革命前辈,曾经风生水起、叱咤一生,当然志得意满。而黄先生此书与这些品类大不相同。想来先生在耄耋之年,清夜扪心,回首一生,自是心绪跃动,乃诉诸文字,遂成此书。读着这些文字,先生形容清癯而目光炯炯,睿智而低调的做派,忽焉如在面前。我只当是漏听了一堂课而补读先生的讲义,倍感亲切。八十年的记述,平实、从容而自饶情致,从中我读出了“贫贱忧戚,玉汝于成”的个人成长史,读出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学术发展史,读出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心灵完美史。
文如其人,先生的书,娓娓地讲述着关于上学、进修、授课的琐事,回味着阅读、治学的快乐记忆,又义蕴深富地传递着真挚和美的亲情、友情。一位学殖丰赡、才识兼茂的长者,毫不张扬地捍卫着中国的学统与道统。没有矫饰,没有标榜,先生树立了高贵的人格榜样,从而成为教师的楷模。对这样的人,我由衷地表示敬重。
此书再一次引起我对黄先生和厦门大学的思念,我知道,这种记忆是永远不会磨灭的! 2013年3月26日 北京 (本文作者系解放军艺术学院原院长)
在线试读
3 人生征途站——上大学 我和高中同班好友黄建华首次离开泉州老家,是 1950年7月到漳州参加新中国首届高考。从泉州到漳州一百五十公里左右,五个小时车程。当时道路崎岖不平,车颠簸摇晃,人虽年轻体健,还是在车上呕吐了一次。当时考场设在漳州市内浔源中学,浔源校园比培元大,也十分幽雅。我们在校内住了两天,考完就同建华到厦门大学找他叔叔。他叔叔是生物系黄厚哲教授,我们在他家笃行楼住了一夜。想不到三年后院系调整竟然转学入厦大,一来就长留厦大快六十年了。我和建华都是教会中学毕业的,老师也大部分是协和大学毕业的。学校都鼓励我俩报考协和大学,于是建华报化学系,我报中文系。当时报考大学不像现在考生如临大敌,我们似乎不当一回事,就像一次出游。大约隔了一个月,我在泉州文化馆正挥汗如雨地打完乒乓球,在阅览室翻阅报纸,突然看到《福建日报》刊载的今年高考录取名单有我和建华的名字,再几天我和建华都收到录取通知书了。
协和大学在福建是一所负有盛名的美丽大学,坐落在闽江上游马尾到福州中站的魁岐岸边的山坡上。校园绿树环抱,曲径通幽,万花丛中,兀立两座宫殿式宏伟五层大楼,南北对峙山坡上,垂拱绿瓦,金碧辉煌。在石砌的文学院、理学院的大楼,时常能听见往返福州一马尾的轮船经过魁岐鸣呜的鸣笛声。这里如诗如画美极了。我们是从旧大学转变为新大学的届大学生。旧大学称国文系,解放后改称中文系。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学制及教学大纲,全是仿照苏联教育体制,但老师全部来自旧大学。苏联有《俄罗斯文学史》,我们就有《中国文学史》;苏联有《俄语史》,我们就有《汉语史》,以此类推都是仿照苏联的。当时协和大学不设校长,设立校务委员会主任,每系设系主任。我们中文系的主任是严叔夏老师,他是近代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儿子,也是台湾海基会首任会长辜振甫的岳父。当时他五十多岁,还很硬朗,操一口带着福州腔的普通话(那时叫官话),人很和气,没有一点架子。同学们知道他是严复的儿子,又是系主任,对他非常尊敬。一年级同班的同学只有七位,都来自福州和闽南地区,当时同学地方观念较重,相互来往较少。上的课有大一国文、现代文学选读、写作、文字学、文学概论。受欢迎的课是俞元桂老师讲授的现代文学选读和写作。俞老师是福建莆仙人,高挑清秀潇洒,三十开外年龄。据说解放前他曾是著名的报刊记者,出过《通讯散文集》,因有实践经验,加上思维敏捷,口齿伶俐,深受学生欢迎。我的作文也颇能得到俞老师的好评。因此,我和俞老师接触多了,得到他的教诲指导也多。直到“文革”后,我们还保持着亲密的关系,我去福州一定会去看望他,他来厦门也会来找我。20世纪90年代初,俞老师去世了,我深为悲痛。还有一位教大一国文的游老先生,福州人,讲课疙疙瘩瘩的。这位老学究的课常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欢乐。有次,他讲解鲁迅的《阿Q正传》,有同学问:阿Q是女人还是男人?游老先生怔一下,徐缓地说,或许阿Q留长辫子,是女人。“女人”两字刚从他口中蹦跳出来,就引得满堂大笑。还有一次,他讲刘白羽的散文名篇《火光在前》,把文本中的“捕捉战机”诠释为“捕捉敌人战斗机”,又引起骚动。
我讲这些学生时代的趣事,完全不是嘲笑我过往的老师,而只是在说解放初大学的现代白话文教学由一些老先生承担的尴尬。过往情景只是历史倏忽短暂的记忆,一去不复返了。让我记忆不能抹去并留下深深印痕的是一小段关于严叔夏老师的故事。1951 年初,思想改造运动降临到协大。旧社会的知识分子到了新社会的大学讲坛要经过新思想的洗礼熏陶是必要的,现在回忆起来却有点过于刻薄和尖锐。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下午开全校大会,校思想改造委员会主任、中共闽侯地委宣传部程部长作动员报告,指名道姓批判严老师在我班讲的课是“兜售假马克思主义,讲辩证法是变戏法”。
严老师当时不但是中文系系主任,还是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当时他也在现场。我们听了都感到愕然。大会过后严老师次上课时,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提早到教室,静候严老师的到来。严老师一跨进教室,班长的“起立” 喊得比往常响亮。严老师踏上讲台,打开皮包掏出讲义,轻声细语十分谦恭地说:“我对不起同学们,程部长在大会批评我的话完全正确的,我真的不懂马克思主义,走江湖胡诌乱扯,也不懂辩证法,说我是变戏法一点也不假。这门课现在还没有别的老师来上,我还要讲下去。请同学多提意见,帮助我改正提高。”话语恳恳切切,脸上双眼下垂含有歉意。同学们为之动容,反而更加尊敬老师。在新旧社会交替的大变革中,作为忠于教育事业的老教授,能诚恳地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是难能可贵的。
1951年的期中,我因病休学了。协大的文理学院石墙绿瓦,重峦叠嶂,曲径通幽,江边小路,魁岐村小店中的贴边糊馄饨,福州—— 马尾来回穿行的轮船,半夜经过魁岐呜呜的汽笛声… …这美丽、梦幻般的情景,至今还长留在我脑海中。1951年复学,还要重上一年级。
如果不是这次休学,50级那班提早一年毕业,我就不能在53年院系调整时来到厦大,一生的命运就要重新安排了。这或许是个缘吧! P14-16
协和大学在福建是一所负有盛名的美丽大学,坐落在闽江上游马尾到福州中站的魁岐岸边的山坡上。校园绿树环抱,曲径通幽,万花丛中,兀立两座宫殿式宏伟五层大楼,南北对峙山坡上,垂拱绿瓦,金碧辉煌。在石砌的文学院、理学院的大楼,时常能听见往返福州一马尾的轮船经过魁岐鸣呜的鸣笛声。这里如诗如画美极了。我们是从旧大学转变为新大学的届大学生。旧大学称国文系,解放后改称中文系。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学制及教学大纲,全是仿照苏联教育体制,但老师全部来自旧大学。苏联有《俄罗斯文学史》,我们就有《中国文学史》;苏联有《俄语史》,我们就有《汉语史》,以此类推都是仿照苏联的。当时协和大学不设校长,设立校务委员会主任,每系设系主任。我们中文系的主任是严叔夏老师,他是近代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儿子,也是台湾海基会首任会长辜振甫的岳父。当时他五十多岁,还很硬朗,操一口带着福州腔的普通话(那时叫官话),人很和气,没有一点架子。同学们知道他是严复的儿子,又是系主任,对他非常尊敬。一年级同班的同学只有七位,都来自福州和闽南地区,当时同学地方观念较重,相互来往较少。上的课有大一国文、现代文学选读、写作、文字学、文学概论。受欢迎的课是俞元桂老师讲授的现代文学选读和写作。俞老师是福建莆仙人,高挑清秀潇洒,三十开外年龄。据说解放前他曾是著名的报刊记者,出过《通讯散文集》,因有实践经验,加上思维敏捷,口齿伶俐,深受学生欢迎。我的作文也颇能得到俞老师的好评。因此,我和俞老师接触多了,得到他的教诲指导也多。直到“文革”后,我们还保持着亲密的关系,我去福州一定会去看望他,他来厦门也会来找我。20世纪90年代初,俞老师去世了,我深为悲痛。还有一位教大一国文的游老先生,福州人,讲课疙疙瘩瘩的。这位老学究的课常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欢乐。有次,他讲解鲁迅的《阿Q正传》,有同学问:阿Q是女人还是男人?游老先生怔一下,徐缓地说,或许阿Q留长辫子,是女人。“女人”两字刚从他口中蹦跳出来,就引得满堂大笑。还有一次,他讲刘白羽的散文名篇《火光在前》,把文本中的“捕捉战机”诠释为“捕捉敌人战斗机”,又引起骚动。
我讲这些学生时代的趣事,完全不是嘲笑我过往的老师,而只是在说解放初大学的现代白话文教学由一些老先生承担的尴尬。过往情景只是历史倏忽短暂的记忆,一去不复返了。让我记忆不能抹去并留下深深印痕的是一小段关于严叔夏老师的故事。1951 年初,思想改造运动降临到协大。旧社会的知识分子到了新社会的大学讲坛要经过新思想的洗礼熏陶是必要的,现在回忆起来却有点过于刻薄和尖锐。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下午开全校大会,校思想改造委员会主任、中共闽侯地委宣传部程部长作动员报告,指名道姓批判严老师在我班讲的课是“兜售假马克思主义,讲辩证法是变戏法”。
严老师当时不但是中文系系主任,还是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当时他也在现场。我们听了都感到愕然。大会过后严老师次上课时,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提早到教室,静候严老师的到来。严老师一跨进教室,班长的“起立” 喊得比往常响亮。严老师踏上讲台,打开皮包掏出讲义,轻声细语十分谦恭地说:“我对不起同学们,程部长在大会批评我的话完全正确的,我真的不懂马克思主义,走江湖胡诌乱扯,也不懂辩证法,说我是变戏法一点也不假。这门课现在还没有别的老师来上,我还要讲下去。请同学多提意见,帮助我改正提高。”话语恳恳切切,脸上双眼下垂含有歉意。同学们为之动容,反而更加尊敬老师。在新旧社会交替的大变革中,作为忠于教育事业的老教授,能诚恳地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是难能可贵的。
1951年的期中,我因病休学了。协大的文理学院石墙绿瓦,重峦叠嶂,曲径通幽,江边小路,魁岐村小店中的贴边糊馄饨,福州—— 马尾来回穿行的轮船,半夜经过魁岐呜呜的汽笛声… …这美丽、梦幻般的情景,至今还长留在我脑海中。1951年复学,还要重上一年级。
如果不是这次休学,50级那班提早一年毕业,我就不能在53年院系调整时来到厦大,一生的命运就要重新安排了。这或许是个缘吧! P14-16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