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502706
一桌酒,演绎一个社会;
一杯酒,涵容朗朗乾坤。
一部融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粹普及读本。
中国酒文化(普及版)
本书以中国历史悠久的酒文化为主线,详尽地介绍了中国酒与伴生文化的相关知识,集知识性、实用性与趣味性一体。阅读本书,你更能体味中华民族特具特性的醇厚文化。
第一章 酒源:酒的简史
第二章 酒情:古典艺术中的酒文化
第三章 酒礼:雅俗兼备的饮酒礼仪
第四章 酒令:酒令文化与酒令故事
第五章 酒樽:酒器的选用与赏析
第六章 酒酿:酒的酿造历史与工艺
第七章 酒品:酒类的品饮艺术
第八章 名酒背后的地域文化和文化情怀
第九章 酒藏:酒的贮藏与保质
第十章 酒效:酒的科学饮用
第十一章 酒仪:当代酒桌上的规矩
第一章 酒源:酒的简史
关于酒的起源,众说纷纭。流传最广的有三种说法:猿猴造酒、仪狄造酒和杜康造酒。而上古造酒的方法则更为简单:用桑叶包饭发酵而成。到了夏代,酿酒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商代,酿酒业发展迅速,已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开始使用酒曲酿酒。到了周朝,政府设有酿酒的专门部门和管理人员,从这个时期开始,酿酒工艺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且有了较为详细的记录,这说明我国很早就已有发达的酿酒业。南北朝时,酒禁大开,出现较多的酒类品目。唐宋时期,酿酒业已非常兴盛,开始出现广受认可的名酒种类,如珍珠红、古辣泉、昆仑觞等。
到了当今社会,随着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和发展,我国传统的酿造技艺与西方的酿酒技术相融合,争放异彩,我国的酒类品种更是百花争艳,酒文化的发展进入到空前繁荣的时代。
1
猿猴造酒说
据说,中国最古老、最原始的“酒”是猿猴将采集的野生花果堆积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自然发酵而成花蜜果酒,故而后世将其称为“猿酒”,“猿猴造酒”之说也应运而生。“猿猴造酒”说,乍听之下,人们会觉得荒诞不经,其实却不乏科学依据。
纵观中国古代的文献典籍,关于“猿猴造酒”的历史记载其实是很丰富的。
东汉学者高诱就曾给《淮南子》一书中“猩猩知往而不知来”一句下面注释道,“猩猩……嗜酒,人以酒搏之,饮而不耐息,不知当醉,以禽其身”。
明朝年间,李日华在《紫桃轩杂缀·蓬拢夜话》一书里写道:“黄山多猿猱,春夏采杂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野樵深入者或偷得之。”
后来,刘柞蕃又在《清俾类钞·粤西偶记》一书中讲述了他在广西听到的关于“猿猴造酒”的传说:“粤西平乐(今广西东部)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名曰猿酒。”
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发现了多处“猿酒”的考古遗迹,也为“猿猴造酒”之说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依据,大大提高了这一学说的可信度。
1953年,在江苏洪泽湖畔下草湾河床的施工现场,中国社会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的专家们就意外发现了属于晚期智人阶段的“下草湾人”,并进一步推测证实,这些猿人饮用了含有酒精成分的野果汁水,醉倒在地,最终死去,经年累月,成为化石,故而将其命名为“醉猿”,这些化石则被命名为“醉猿化石”。
1977年的夏天,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们在江苏北部的一座古镇——双沟镇附近的松林庄现场发掘出迄今为止亚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长臂猿化石,距今已经1800多万年。据考证,这些猿人是由于饮“酒”醉卧倒地的,故将其称为“双沟醉猿”。
2002年1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徐钦琦、计宏祥一行人再次前往江苏双沟地区下草湾“双沟醉猿”的化石发现地,在那里展开了一系列科学考察,证实了上述两次“醉猿”的考古发现是真实可靠的。
此外,近现代流传的一些故事也可从侧面佐证“猿猴造酒”说的可靠性。1985年10月9日,在《安徽日报》的副刊上刊登了鲍杰先生所写的《黄山趣猴》一文,其中就讲述了他在黄山发现“猴儿酒”的故事:“那一年,我和老画家程啸天一同前去黄山的皮篷峰游玩,那里峰高、峦险、谷深。程老是黄山人,他说,我们在这里用心找找,或许就能找到‘猴儿酒’,这种酒能解渴滋补。于是,我到处寻找,最终在一个草窝下发现了一泓黄澄澄的水,正被一大块石板盖着,酒香扑鼻而来。程老尝了尝,连声说:‘猴儿酒,这就是猴儿酒!’我用手捧起酒水,喝了一口,果然酒香四溢,甘甜微酸,就像柠檬水、橘子水,喝来生津爽口。”
这则故事在相当程度上佐证了“猿猴造酒”说的真实性。那么,从技术角度来说,猿猴究竟有没有可能自己采摘花果来酿造美酒呢?
首先,酒是一种发酵品,是由酵母菌分解出糖类而形成的。同时,酵母菌的分布也很广泛,在含糖量较高的水果里,这种酵母菌的滋生速度很快。野果一旦成熟,从枝头坠落,在果皮或空气里酵母菌的影响下,就会形成一种类似酒水的饮品,这是一种自然现象。
其次,猿猴的食物来源之一就是那些含有较高糖分的野生花果。猿猴群在深山老林里,将瓜果采摘收集后堆积在一起,却意外发现其经过发酵后成为带有浓郁酒味的果子或果汁,品尝之下觉得别有一番风味,于是开始重复这个过程,等它们自然发酵之后再取出来享用。
再者,相关科学考察结果显示,早在50多万年前,北京猿人就已经具备保存火种的能力。比起其他动物,猿猴在智商、劳动经验等方面都要略胜一筹。故而,受到野果自然发酵的启示,猿猴也有可能将平日里采集到的多余的野果“酿造”成酒。
然而,猿猴所“造”的酒与人类酿造的酒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它们并不会像人类那样有计划、有目标地酿酒,而是在自然条件下偶然间酿造而成的,所得之物充其量只能算是带有浓郁酒味的饮品。很显然,从一开始尝到经过自然发酵的野果,再到学会“酿酒”,猿猴肯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然而这段时间究竟有多久,恐怕就无从考证了。故而,“猿猴造酒”的说法并非虚构,而是有证可考、有据可查的,也有一定的科学性。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