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6047320
章 1950年代中苏电影文化交流
节 1950年代新中国的政治与文化
一、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文化
二、与苏联社会主义文化的交流
第二节 中苏电影文化交流及其渠道
一、合拍片
二、译介
三、人员往来
四、新中国电影在苏联
第二章 苏联电影的热映与观众的接受
节 电影放映
一、政策扶持
二、电影放映
三、媒介宣传
第二节 类型特征
一、战争题材影片
二、现代题材影片
第三节 观众的观影及接受
一、观影情况
二、观影评论
第三章 理论的引入
节 美学思想——蒙太奇理论
一、蒙太奇理论在苏联的提出及发展
二、1949年前蒙太奇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三、新中国对蒙太奇理论的选择性接受
第二节 创作方法-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苏联的提出及发展
二、1949年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新中国的命运
第三节 表演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一、1949年前中国对斯氏体系的介绍及学习
二、新中国对斯氏体系的接受与实践
第四章 电影创作:影响与比较
节 电影类型
一、战争题材影片
二、现代题材影片
第二节 电影主体——工农兵
第三节 流弊——教条主义
第五章 流行文化中的苏联电影
节 经典台词与流行歌曲
第二节 连环画册与电影故事
第三节 苏联明星与时尚潮流
第六章 质疑与互动:中国电影对民族性的追求
节 中苏分歧与苏联电影的放映
第二节 认同危机:对苏联电影的批判
第三节 电影民族性的探索
一、社会主义民族新电影的提出
二、社会主义民族新电影的创作成就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一、重写抑或再写?
再写电影史,是余纪先生在笔者主持的《中国电影通史》项目启动会上提出来的。所谓重写,似乎意味着推翻、颠覆前人,意味着另起炉灶重新搞一套。而所谓再写,依照笔者的理解,就是从此时此地出发、根据此时此地所能够达到的水平,并且反映、满足此时此地的需求。也就是说,再写不是推翻、颠覆,而是“承前启后”——一方面继承前人的所有成果,另一方面也为后人提供继续发展所需要的东西,是历史发展长河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历史是不断延续的,再写电影史也是不断延续的,这意味着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可以对过去时代撰写的电影历史进行再写,进行不断地完善和细化。可说,没有再写、没有不断地再写,历史将会是缺失的,而且是无法弥补的。在“重写电影史”的观念指导下,我们总是试图超越,总是试图拿出一个尽善尽美的东西。事实上,我们自己今天觉得尽善尽美,但后人肯定会发现有很多遗漏,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辩证法,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因此,当我们使用再写概念的时候,在某种意义上就意味着“放低身段”,意味着不再追求尽善尽美。重要的是,我们做了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无愧于我们所处的时代,无愧于我们在所处的时代所做的努力。事实上,相对于中国电影的历史事实,任何人的电影史研究永远只是逼近“真实的渐近线”。无论是“推翻”前人,抑或“超越”后人,都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和幻想。
在笔者看来,“重写电影史”所针对的主要对象是出版于1963年的程季华主编的《中国电影发展史(初稿)》(、二卷)。有电影史学家普遍认为,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沉淀,“《中国电影发展史》越来越显现出它对中国电影史学研究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电影历史材料的丰富性、史学研究框架的完整性,以及基本历史观念的规范性,依然为今天的中国电影史研究提供着丰富的养料和重要的借鉴”。但是,同样有学者认为,“贯注其中的浓厚的意识形态特征、阶级斗争色彩使它失去了继续发挥史学价值的依据”2。如《中国电影发展史》对费穆导演的《小城之春》的评价,几乎是完全站不住脚的。正因为如此,在《中国电影发展史》出版三十多年和重版十多年后,《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编著者之一李少白先生发表了重论《小城之4春》的长文,对费穆及其《小城之春》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