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786345丛书名: 中国史话·文化系列
编辑推荐
本书以中国古代摔跤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古代摔跤的演进过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作者循着摔跤发生、发展的踪迹,利用考古学、历史文献学、民俗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查阅、核实了大量的资料,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研究。本书按照撰写史话的体例,兼顾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按中国历史朝代的顺序,对摔跤名称的演变、对当世宫廷、军队、民间摔跤状况及技法特点、服饰特征进行了描述。本书行文简朴流畅,叙述清晰连贯,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内容简介
本书对中国古代摔跤的演进过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作者循着摔跤发生、发展的进程,利用考古学、历史文献学、民俗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查阅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与研究。本书注重学术性、知识性,同时兼顾趣味性、可读性,行文简洁流畅,为我们了解古代摔跤的演进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
目 录
序/1
一 先秦时期角力的产生、发展及特征/1
1.原始人的“角力”/2
2.夏、商、西周“讲武”:习练“角力”/5
3.春秋、战国时的“角力”:“宣勇气,量巧智”/9
二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角抵/15
1.秦朝统一称“角抵”/15
2.汉代“角抵戏”精彩纷呈/17
3.羽林儿习角抵以“怖羌”/28
4.民间角抵、手搏、相扑盛行/29
5.秦汉时的“角抵”“手搏”技法/32
6.角抵者尚红装,束顶髻/34
三 隋、唐、五代时期的角抵、相扑/38
1.帝王好角抵/38
2.唐朝军士习角抵(相扑)/47
3.民间角抵(相扑)的普及与发展/50
4.唐代中后期相扑高手辈出/53
5.唐代佛经中的角抵、相扑故事/56
6.隋、唐时期的“角抵”“相扑”技法/60
7.隋、唐时期相扑人的着装、发式/61
四 宋、元时期的相扑、争交/66
1.宋朝宫廷的相扑、争交/67
2.相扑手“瓦市”扬名,露台称雄/74
3.宋代军事训练中的相扑/84
4.角抵专著《角力记》/86
5.辽、金、元时期的角抵、相扑/87
6.辽、金、元时的民间角抵/92
7.宋、元时期相扑的规制、技法/97
8.宋代相扑手的着装及发式/98
五 明、清时期的角抵、摔跤/102
1.蒙古族、满族好角抵,清朝皇帝尚布库/103
2.明、清练兵重相扑技能/108
3.清朝军中的“善扑营”/111
4.明、清时民间相扑、摔跤成俗/114
5.明、清“摔跤”有规则,制胜施巧技/120
6.摔跤手较技着跤装,挽后髻/121
六 近现代时期摔跤的传承与发展/124
1.西洋兵操传入,武术逐渐萎缩/124
2.民国时期摔跤一度盛行/127
3.中国式摔跤的新生和发展/132
主要参考文献/135
一 先秦时期角力的产生、发展及特征/1
1.原始人的“角力”/2
2.夏、商、西周“讲武”:习练“角力”/5
3.春秋、战国时的“角力”:“宣勇气,量巧智”/9
二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角抵/15
1.秦朝统一称“角抵”/15
2.汉代“角抵戏”精彩纷呈/17
3.羽林儿习角抵以“怖羌”/28
4.民间角抵、手搏、相扑盛行/29
5.秦汉时的“角抵”“手搏”技法/32
6.角抵者尚红装,束顶髻/34
三 隋、唐、五代时期的角抵、相扑/38
1.帝王好角抵/38
2.唐朝军士习角抵(相扑)/47
3.民间角抵(相扑)的普及与发展/50
4.唐代中后期相扑高手辈出/53
5.唐代佛经中的角抵、相扑故事/56
6.隋、唐时期的“角抵”“相扑”技法/60
7.隋、唐时期相扑人的着装、发式/61
四 宋、元时期的相扑、争交/66
1.宋朝宫廷的相扑、争交/67
2.相扑手“瓦市”扬名,露台称雄/74
3.宋代军事训练中的相扑/84
4.角抵专著《角力记》/86
5.辽、金、元时期的角抵、相扑/87
6.辽、金、元时的民间角抵/92
7.宋、元时期相扑的规制、技法/97
8.宋代相扑手的着装及发式/98
五 明、清时期的角抵、摔跤/102
1.蒙古族、满族好角抵,清朝皇帝尚布库/103
2.明、清练兵重相扑技能/108
3.清朝军中的“善扑营”/111
4.明、清时民间相扑、摔跤成俗/114
5.明、清“摔跤”有规则,制胜施巧技/120
6.摔跤手较技着跤装,挽后髻/121
六 近现代时期摔跤的传承与发展/124
1.西洋兵操传入,武术逐渐萎缩/124
2.民国时期摔跤一度盛行/127
3.中国式摔跤的新生和发展/132
主要参考文献/135
前 言
序
摔跤是人类历古老的活动之一。人类以渔猎为生的时期,在与猛兽搏斗和捕捉动物的过程中,必然要与野兽“角力”,使用摔、掼、扑、跌的方法;人与人之间因争夺资源、食物,也必然会徒手搏斗,使用摔、掼、扑、跌的方法。摔、掼、扑、跌是摔跤的基本动作,人类为了生存而经常应用,逐渐就有了搏、扑等技术的传授和训练,于是形成了早的摔跤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各民族传承至今形成赛事的摔跤运动有30多种。
我国摔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根据传说和考古资料,人们多认为摔跤始于黄帝时期。相传,原始社会时期的蚩尤部落在与黄帝部落争斗时,就使用了摔跤技能。原始的摔跤技能早是应用于军事性争斗,后在习练和传授的过程中,原始人为娱神而重现战斗场景,为表现愉悦的心情“或以前肱为格击”进行嬉戏,逐渐有了“角力”。在整个冷兵器时代,在战场上人们往往徒手搏击或持械搏杀,摔跤作为应用于实战的一项基本技能而不断得到发展;摔跤曾作为仪制显示威仪,而作为一项娱乐活动,其观赏价值日益显现,受到上至皇族下至普通百姓的喜爱。因此,古老的摔跤活动得以出现在历朝历代的宫廷、军队、城镇、乡野,且传承至今。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因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以及用于战阵和娱乐的技法不同而有“角力”“角抵”“相扑”“摔跤”等诸多名称。这些名称的含义与某一历史时期的技法特征、规制及其应用价值的体现是对应的。作为古代体育活动,从早的“角力”,发展到“角抵”“相扑”“摔跤”,名称的演变正反映了“角力”的发展,说明了“角力”活动逐渐趋向规范和完善。名称的变更有很多因素,但技术和规制的发展是主要的因素。为了生存而与兽或人进行格击,以制敌取胜为目的的“角力”,不可能有技法的限制。当人们经过训练,讲究技巧而斗力、斗智,尤其当摔跤用于仪制、观赏和娱乐时,必然讲究技法,形成规制。作为古代的一项体育项目,“角力”在技巧不断提高和完善的过程中演变而成“摔跤”,其技术由简单而复杂,规则由随意而固定,动作由野蛮而文明。
摔跤是人们喜闻乐见、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体育项目,在古代的体育活动中亦占据重要的地位。厘清中国古代摔跤的发展阶段,对各个历史阶段摔跤活动的表现形式和在当时的影响、作用进行比较恰当的说明和分析,是我们从事体育史教学和研究应该重视的工作任务。笔者循着摔跤发生、发展的踪迹,查阅、核实了大量的资料,参考了相关的专著。为在纵向发展、平行层次上把从“角力”到“摔跤”的发展演变描述清楚,笔者按朝代顺序,对每个朝代中摔跤名称的演变、宫廷和军队及民间的摔跤状况、摔跤的技法特点、当世的摔跤服饰特征进行叙述、分析。总体来讲,笔者是很用心地在做这件事情,初衷良好,但效果留待读者评判。
从黄帝时期关于“角力”的传说起,历史上对摔跤活动的记载虽从未断线,但点点滴滴地散见于浩若烟海的史籍中,记载和研究古代摔跤活动的专著,存世的是宋人露调子的《角力记》。要把散布在史籍中有关摔跤的史料聚合起来,其难度是可以预见的。李季芳先生在20世纪70年代为研究中国古代摔跤,在当时检索资料极难的情况下,付出极大的心血,终撰成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系列论文;翁士勋先生为给相关研究者提供更丰富、准确的史料,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撰写了专著《〈角力记〉校注》;研究体育文化的各位专家和同仁的著述、中国古代的体育图录与专集,都为笔者撰写这本小书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和帮助。在此,笔者谨表示由衷的感谢。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笔者学识的局限,书中谬误难免,敬请读者指正,如读者能从中受益,则吾心愿足矣!
摔跤是人类历古老的活动之一。人类以渔猎为生的时期,在与猛兽搏斗和捕捉动物的过程中,必然要与野兽“角力”,使用摔、掼、扑、跌的方法;人与人之间因争夺资源、食物,也必然会徒手搏斗,使用摔、掼、扑、跌的方法。摔、掼、扑、跌是摔跤的基本动作,人类为了生存而经常应用,逐渐就有了搏、扑等技术的传授和训练,于是形成了早的摔跤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各民族传承至今形成赛事的摔跤运动有30多种。
我国摔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根据传说和考古资料,人们多认为摔跤始于黄帝时期。相传,原始社会时期的蚩尤部落在与黄帝部落争斗时,就使用了摔跤技能。原始的摔跤技能早是应用于军事性争斗,后在习练和传授的过程中,原始人为娱神而重现战斗场景,为表现愉悦的心情“或以前肱为格击”进行嬉戏,逐渐有了“角力”。在整个冷兵器时代,在战场上人们往往徒手搏击或持械搏杀,摔跤作为应用于实战的一项基本技能而不断得到发展;摔跤曾作为仪制显示威仪,而作为一项娱乐活动,其观赏价值日益显现,受到上至皇族下至普通百姓的喜爱。因此,古老的摔跤活动得以出现在历朝历代的宫廷、军队、城镇、乡野,且传承至今。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因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以及用于战阵和娱乐的技法不同而有“角力”“角抵”“相扑”“摔跤”等诸多名称。这些名称的含义与某一历史时期的技法特征、规制及其应用价值的体现是对应的。作为古代体育活动,从早的“角力”,发展到“角抵”“相扑”“摔跤”,名称的演变正反映了“角力”的发展,说明了“角力”活动逐渐趋向规范和完善。名称的变更有很多因素,但技术和规制的发展是主要的因素。为了生存而与兽或人进行格击,以制敌取胜为目的的“角力”,不可能有技法的限制。当人们经过训练,讲究技巧而斗力、斗智,尤其当摔跤用于仪制、观赏和娱乐时,必然讲究技法,形成规制。作为古代的一项体育项目,“角力”在技巧不断提高和完善的过程中演变而成“摔跤”,其技术由简单而复杂,规则由随意而固定,动作由野蛮而文明。
摔跤是人们喜闻乐见、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体育项目,在古代的体育活动中亦占据重要的地位。厘清中国古代摔跤的发展阶段,对各个历史阶段摔跤活动的表现形式和在当时的影响、作用进行比较恰当的说明和分析,是我们从事体育史教学和研究应该重视的工作任务。笔者循着摔跤发生、发展的踪迹,查阅、核实了大量的资料,参考了相关的专著。为在纵向发展、平行层次上把从“角力”到“摔跤”的发展演变描述清楚,笔者按朝代顺序,对每个朝代中摔跤名称的演变、宫廷和军队及民间的摔跤状况、摔跤的技法特点、当世的摔跤服饰特征进行叙述、分析。总体来讲,笔者是很用心地在做这件事情,初衷良好,但效果留待读者评判。
从黄帝时期关于“角力”的传说起,历史上对摔跤活动的记载虽从未断线,但点点滴滴地散见于浩若烟海的史籍中,记载和研究古代摔跤活动的专著,存世的是宋人露调子的《角力记》。要把散布在史籍中有关摔跤的史料聚合起来,其难度是可以预见的。李季芳先生在20世纪70年代为研究中国古代摔跤,在当时检索资料极难的情况下,付出极大的心血,终撰成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系列论文;翁士勋先生为给相关研究者提供更丰富、准确的史料,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撰写了专著《〈角力记〉校注》;研究体育文化的各位专家和同仁的著述、中国古代的体育图录与专集,都为笔者撰写这本小书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和帮助。在此,笔者谨表示由衷的感谢。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笔者学识的局限,书中谬误难免,敬请读者指正,如读者能从中受益,则吾心愿足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