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8135031
绪论1
章 公路规划1
节 公路网规划1
一、 干线公路网规划修编1
二、 骨干道路网规划深化研究4
三、 农村公路网规划6
第二节 公路区域性规划7
一、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外围配套道路工程规划7
二、 区与区对接道路规划10
三、 省界连接道路规划14
第三节 公路行业发展规划15
一、 “十一五”公路发展规划15
二、 区(县)公路五年发展规划16
三、 养护管理发展规划19
四、 交通信息化发展规划21
第二章 公路建设23
节 “153060”高速公路网建设23
一、 沪青平高速(G50沪渝高速上海段)23
二、 嘉浏、嘉金、莘奉金高速(G15沈海高速上海段)26
三、 外环高速(S20)30
四、 上海绕城高速(G1501)38
五、 莘奉金高速(S4沪金高速)45
六、 沪芦高速(S2)47
七、 新卫高速(S19)50
八、 亭枫高速(S36)52
九、 沪宁高速(G2、 G42上海段拓宽改建)54
十、 崇启通道(G40沪陕高速上海段)58
十一、 沪杭高速(G60、 G92上海段拓宽改建)61
十二、 申嘉湖高速(S32上海段)63
十三、 沪常高速(S26上海段)66
第二节 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建设69
一、 沪松公路69
二、 松卫公路72
三、 宝安公路(宝山段)75
四、 宝钱公路76
五、 川南奉公路77
六、 南奉公路80
七、 南亭公路82
八、 华东路83
九、 浦卫公路84
十、 东大公路85
十一、 浦星公路87
十二、 蕰川公路91
十三、 林海公路93
十四、 沪太公路96
十五、 曹安公路97
十六、 陈海公路100
十七、 朱枫公路103
第三节 县道建设104
一、 闵行区104
二、 浦东新区107
三、 南汇区111
四、 奉贤区113
五、 金山区116
六、 松江区118
七、 青浦区121
八、 嘉定区123
九、 宝山区125
十、 崇明县127
第四节 农村公路建设129
第五节 公路跨江跨海桥隧和大型立交桥建设133
一、 闵浦大桥133
二、 闵浦二桥137
三、 松浦三桥139
四、 东海大桥141
五、 上海长江隧桥145
六、 大港立交149
七、 沪青平立交151
第六节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外围配套道路工程152
第三章 公路养护运行管理157
节 高速公路养护和运营管理157
一、 养护管理157
二、 运营管理162
三、 行业管理167
四、 经验与教训167
第二节 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养护管理168
一、 市管国、省道养护管理168
二、 区(县)管省道养护管理170
三、 养护行业管理171
四、 两次“国检”172
第三节 县道养护管理172
一、 县道管养体制172
二、 县道养护资金172
三、 县道养护管理173
第四节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174
一、 农村公路管养体制174
二、 养护管理经费175
三、 养护管理176
四、 成效与问题177
第五节 桥梁养护管理178
一、 桥梁规范化管理179
二、 桥梁安全管理运行系统179
三、 桥梁工程师制度和日常桥梁管理180
四、 危桥管理181
五、 迎接交通部公路桥梁安全隐患检查182
第六节 公路绿化管理183
一、 概况183
二、 管理方针183
三、 做法和成果184
第七节 “GBM”工程实施和文明样板路建设186
一、 “GBM”工程实施186
二、 文明样板路建设188
第八节 公路“迎世博600天行动”190
一、 市容市貌改观工程190
二、 市民生活环境改善工程192
三、 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工程192
第四章 公路改革与管理193
节 公路管理体制改革193
一、 高速公路管理体制193
二、 普通公路管养体制197
三、 农村公路管养体制199
四、 公路路政管理体制204
第二节 公路路政管理206
一、 路政许可206
二、 路政执法208
第三节 法规建设212
一、 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制定和修订212
二、 行政执法监督管理216
第五章 公路科技219
节 标准规范体系建设219
第二节 科技研发220
第三节 “四新”技术推广应用224
第六章 公路信息化229
节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229
第二节 设施管理信息化232
第三节 业务管理信息化234
第四节 路网运行信息化236
第五节 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243
第六节 公路行业网格化管理247
第七章 公路规费征稽249
节 费税改革249
一、 车辆购置附加费改车购税249
二、 公路养路费改燃油税251
第二节 规费征收252
一、 车辆购置税代征252
二、 公路养路费征收252
三、 贷款道路建设车辆通行费征收254
第三节 执法与管理258
一、 法理依据258
二、 队伍建设和管理260
三、 课题研究262
四、 稽查管理263
第四节 信息化管理265
一、 养路费、通行费全市联网征收265
二、 车辆档案管理信息化266
附录一 上海公路大事记(2001—2010年)268
附录二 上海市公路管理机构沿革(2001—2010年)279
附录三 2000年与2010年上海市公路综合指标对比表283
附录四 2001—2010年上海市行政区面积、人口及公路密度表285
附录五 2001—2010年上海市公路行政等级及养护里程汇总表286
附录六 2001—2010年上海市公路设施量汇总表287
附录七 2001—2010年上海市公路路面结构汇总表288
附录八 2001—2010年上海市公路桥梁汇总表289
附录九 2001—2010年上海市公路桥梁、渡口设施量汇总表290
附录十 2001—2010年上海市干线公路汇总表291
附录十一2001—2010年上海市公路养护、建设完成情况表292
附录十二2001—2010年上海市公路行业省(市)、部级荣誉集体与个人
《上海公路史》第三册(1990—2000年)已于2010年年底出版,第四册(2001—2010年),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用了5年时间完成了编写工作。
新世纪初十年,上海以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为引领,推动了经济、社会事业的迅猛发展。公路交通围绕其继续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高速公路基本完成了“153060”联网目标,国省道、县道经过新、改建,服务能力与水平大幅提升,乡村公路建设更是突飞猛进发展。截至2010年年底,高速公路总里程为775.18公里,比前十年增长691.57%,国省道总里程973.5公里,比前十年增长27.63%,县道总里程2456.43公里,比前十年增长35.91%,乡村公路总里程为6829.4公里,比前十年增长124.18%。十年搭建成了“二环”、“十二射”、“一纵”、“一横”、“多联”的公路网,公路密度比前十年提升103.16%,达到188.86公里/百平方公里。
建设是发展,养护也是发展。公路设施量大幅增加之时,养护工作适时得到了加强。“建养并举,重在养护”的理念得到了落实;随着养护市场的不断完善,市场监管逐步常态化、精细化、规范化;2010年上海以举办“世博会”为契机,加大了养护投入,大范围的公路整治有力提升了路况水平。2010年全市国省道MQI为93.41,优良路率达到94.54%,全市普通公路MQI为86.74,优良路率达到86.42%,路况水平比2000年时大幅度提高。
这十年公路管理体制改革贯穿始终。自20世纪末事权下放、管养分开等改革后,公路管理体制始终处于不断探索与完善中。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建设体制逐步由政府主导管理模式逐步向市场转变,投融资方式走向了多元化,政府投资、国企投资、民企投资三足鼎立;随着改革与管理的深化,部分高速公路民企经营权收归国有,确立了国有企业在高速公路经营中的主导地位;建设管理中出现的“代建制”模式,是建设体制适应市场发展之必然;在三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框架下,国道、省道、农村公路管理经历了一系列转变。省道下放到区(县)管理后又收归市管,摸索着的管理方式;长期由农民自行管理的农村公路,通过改革,确立了责任主体、管理主体,纳入公路部门行业管理之中。十年发展,突出体现了改革与管理的紧密结合。在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形势下,公路管理逐步向法制化、规范化努力,管理上向着信息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出现了行业管理和智能交通发展的良好局面。公路规费改革以车购税取代了车购费,继而以燃油税取代了养路费,长期以来在交通行业中以费挤税的局面不复存在。公路管理从长期的自行建设、养护,逐步建立起市场管理的模式,而公路管理部门则转向了市场监管与行业管理,突出了服务理念、突出了依法行政。公路管理逐步建立起新的管理模式。
十年的公路管理,在体制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完善的方面将在日后深化改革中得到弥补。总结十年发展,实在很有必要,为确立适合自己的公路管理模式与提升管理能力,还需不断地总结经验与不足。
短短十年时间,公路事业有了快速发展与巨大变化。自然有其成功的方面,亦有其不足的方面。按照“史论结合”的观点,编史既着眼于对历史的回顾,真实反映历史面貌,又对其的成败进行梳理分析。对此,本册编写在这方面作了努力,以期持续促进公路事业。
《上海公路史》第四册的编写,上海市公路管理处成立了编审委员会和编写小组,2011年4月委托上海市公路学会具体编写。在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上海市公路管理处各部门、区(县)公路部门、高速公路项目公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配合下,上海市公路学会花费了5年时间完稿。在此,向所有为本书编写作出努力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2012年4月,上海市公路管理处撤销归并至上海市路政局,编写工作继续开展。由于我们的理论水平与编写能力有限,对十年公路史的总结,难免出现差错,希望同行与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