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819388
◎“民歌之母”陶晓清详解人生七大危机
- 人生七大危机:出生、上学、青少年、婚恋、中年、老年、死亡……
当下的我们,至少正面对着其中的一个。
如何才能做到正视危机、坦然面对、进而化解,让生活更充实、生命更圆润?
- 从十九岁开始做广播,到后来推广华语乐坛原创音乐;
从一九九二年起多次远赴加拿大研习心理咨询,到于二〇一〇年取得正式的心理咨询毕业证书;
从被诊断出罹患乳腺癌并成功抗癌,到之后投身成长团体并再次开启广播事业……
如今的她,写书、译书、办电台、开工作坊,生活忙碌而充实。
一路走来,“民歌之母”陶晓清何以做到对命运的每一次翻转都控制自如,对生命中的任何一种状态都能够如实回应?
- 本书一览无遗地展示出一个走过了人生七大危机却仍然兴致勃勃的生命。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条河流,这条名为“陶晓清”的长河几经曲折却依旧兴冲冲地流淌不停。书中,她温温柔柔地向我们诉说着自己、家人、朋友的病痛及死亡,以及为了追求心灵平静所遭遇的波折的学习旅程,看似柔弱却也依然勇敢。
——而这,才是生命该有的样子。
◎
每个人的一生,都曾停靠在不同的码头;
每一条生命的河流,也都有起起伏伏。
我们都需要被爱、被接纳、被认同,
每个人都在生命的某个阶段,寻找着生命的意义,
并希望自己是有价值且享有自由的。
无关男女老幼,也不论你是几零后,如何过好这一生,让生活更充实、生命更圆润,是我们当下所有抉择的起点与初衷。
◎
走过人生七大危机,她说:“我无法决定未来,但可以决定用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生命中的每一天!”
◎
生命的河流一路向前——故事仍在继续,未来依旧可期。
◎ 一本至真至诚的感恩与分享之书,献给对生命既有期待又有困惑的你
——愿你的人生,也能好好玩
================================================================
u 【超级大咖阵容
倾情作序推荐】
李宗盛
陈绮贞
亮轩
马世芳
马世仪
段钟沂
李建复
万芳
姚黛玮
9位大咖推荐人 亲笔作序推荐
u 【特别收录作者自序】
作者陶晓清老师专为简体字版所作自序——于温婉平和中道出一个已经历过人生七大危机,健康、阳光的生命的故事
u 【嗨~一本有自己专属主题曲的书是*次见吧?】
台湾著名二重唱组合成员“小南方”特别献制本书专属主题曲《生命的河流》(歌曲包含在随书超值音频内)
u 【文前8p精美四色彩插,正文双色印刷】
图文并茂详解“七大危机”与“七堂成长课”的对应关系,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危机,并做到应对自如
u 【海量高清图片】
全方位展示出一个蓬勃成长至今的生命所行进的轨迹
u 【音频礼包大放送】
关注凤凰联动官方公众号“联动书匠”(微信号:
fonghonglife),点击“生命的河流”相关推送,获取超值音频【著名DJ马世芳导读 作者陶晓清亲自朗读书中精彩章节 本书专属主题曲】
时光流逝,世事变动,生命转换……
从早年引介西方流行乐、推动华语乐坛的原创风潮,到中年创建“青春网”、成立“音乐人交流协会”;从远赴加拿大研习心理咨询并取得专业证书,到历经罹癌、抗癌的曲折过程,行过死亡幽谷而后重生、乃至奔波于各地带领成长团体……
一路走来,“民歌之母”陶晓清何以做到对命运的每一次翻转都控制自如,对生命中的任何一种状态都能够如实回应?本书一览无遗地展示出一个走过人生七大危机却依然兴致勃勃的生命。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条河流,这条名为“陶晓清”的长河几经曲折却依旧兴冲冲地流淌不停。在书中,她温温柔柔地向我们诉说着自己、家人、朋友的病痛及死亡,以及为了追求心灵平静所遭遇的波折的学习旅程,看似柔弱却也依然勇敢
——而这,才是生命该有的样子。
一本至真至诚的感恩与分享之书
来自已经走过人生七大危机的“民歌之母”陶晓清
献给对生命既有期待又有困惑的你
推荐序
这个人很健康 亮轩 / 001
往事 段钟沂 / 006
彼时那个瑞安街幼儿园 李宗盛 / 010
因为有你 陈绮贞 / 012
她的纯真,她的诚实以对
──我眼中的陶晓清 万芳 / 015
更靠近“陶晓清”这个人 马世仪 / 019
我的妈妈总是好看,总是兴致勃勃 马世芳 / 023
人生故事的放下与向前行 李建复 / 027
有幸汇流同航 姚黛玮 / 029
主题曲 生命的河流 林小南 / 031
自序
感恩与分享之书
——为简体字版而作 / 032
开场白
鲍勃·迪伦得奖 / 002
歌手的成长班 / 005
认识生命导师陈怡安 / 007
得来不易的心理咨询毕业证书 / 009
行过死亡幽谷 / 011
等待幕起 / 013
序幕
找回失落的自己 / 018
生命河流中的一条船 / 021
危机的定义 / 028
幕
出生时的家庭
生命中的位贵人 / 030
参加家庭重塑课程 / 031
萨提亚的启发 / 038
冰山理论 / 039
找回内心真实的声音 / 042
四种应对姿态 / 043
内在和谐与平衡的一致性 / 047
出生时的家庭图 / 048
01出生危机 / 052
第二幕
大人的眼睛
童年往事 / 056
儿子们的上学经验 / 059
镜像作用 / 065
平光镜式的对话 / 067
02上学危机 / 072
第三幕
愤怒与爱
青春期也可以不叛逆 / 076
性能不能谈? / 080
愤怒是一股向上涌升的能量 / 083
当愤怒来袭时 /
085Loving是行动,不是言语,也不能交换 / 088
03青少年危机 / 093
第四幕
我的各个面向
追求对象——次失恋 / 096
婚姻危机——陪薛岳去上海看中医 / 098
生命中的两个男人——马先生与丹尼尔 / 101
工作危机──从党营到民营 / 103
赔钱的初次演唱会 / 105
次去香港 / 106“
民风乐府”与“欢迎春天”演唱会 / 108
离开青春网 / 113
从每天主持人变成每周主持人 / 114
全我──我的各个面向 / 115
04大挣扎期——追求对象、婚姻、工作的危机 / 121
第五幕
悲伤与失落
人到中年——面对生命逐渐往下坡走 / 124
悲伤与失落的探索 / 125
常在心上的好友 / 126
与合作伙伴的分离 / 134
对界限的学习 / 136
从揪心到放下 / 137
05中年危机 / 145
第六幕
黑洞与资源
对老去的恐惧、贪念与接纳 / 148
黑洞的形成与在黑洞中的休养生息 / 149
细数个人的资源 / 151
改变是可能的吗? / 152
杯子事件 / 154
06老年危机 / 162
第七幕
迎接死亡
次面对家人的死亡──外公去世 / 166
外婆的恐惧 / 168
母亲的私语 / 171
父亲去世时,我缺席了 / 173
整理遗物 / 176
资产负债表与墓志铭 / 177
探索死亡的议题 / 180
07死亡危机 / 185
第八幕
人生歌未央──癌症之旅及未来的旅程
罹患癌症 / 188
开刀 / 192
挑选血液肿瘤科医生 / 196
进行小红莓化疗 / 197
掉头发 / 200
白细胞过低 / 201
第二轮化疗:紫杉醇 / 202
放疗 / 204
要感谢的人 / 208
追踪检. / 210
善用各方的支持与力量 / 210
美国之行 / 213
打麻将 / 214
手足情深 / 216
意外的惊喜 / 217
未来的生命计划 / 220
感谢 / 227
推荐序——
彼时那个瑞安街幼儿园
李宗盛 / 音乐人、制琴师
再过几个小时就得出门三个星期,去北美几个城市演出。
过去几天开始断断续续收拾东西,同时读陶姐的书稿;我很快就发现这不是一个好主意。收拾的工作不停被回忆打断打乱,使我在几个不同演出版本的谱子间犹豫不决。然后发现更困难的是我得把这个在书稿中将生命经历梳理通透,把学习领悟无私分享的陶姐,与彼时那个住瑞安街旧公寓;老是弄一些组织混乱;吃力不讨好活动的电台音乐节目主持人想在一起。
陶姐瑞安街的家其实就是个幼儿园,我认真这样觉得。那时候我在创作上还没有拿得出来的成绩,能参加这样的聚会内心很受鼓励。
我清晰记得自己腿脚利落地在油漆斑驳的楼梯间一口气爬上四楼,进门叫了声陶姐之后再确定自己暗地爱慕着的女歌手也在,然后安心席地而坐。
我们这些浑然不知离梦想有多远的孩子,大多数时候其实都不真的明白却仍兴高采烈地响应陶姐的召唤。
一群熊孩子在一起摸索一个想法的同时又好像其实更喜欢的是这个过程。以至于没有获得让事情往前的结论的时候众人并不惊慌,再约一次的建议会在此时被提出与同意。这些聚会在日后回想起来的时候更像是一种仪式,对我来说那是极特殊的一连串经验。虽然陶姐从不应许什么,但是像我这样的年少孩子需要的只是音乐梦想不冷却;而哪有比这些聚会更管用的?
书稿才读了小半,我就得上路了,
我打算带着它在旅途中,
把这些从善良与勇气出发的篇章读完。
陶姐,感谢您几十年前的带领,尽管那时我什么都还不能证明。
开心在这里与您重逢,看见您把一生活明白的努力。
谢谢陶姐,感谢您的分享。
小李敬礼
推荐序——
因为有你
陈绮贞 / 创作歌手
亲爱的陶姐:
八月底的某一天,我把你的书看完了,深受感动,忍住要打电话给你的冲动,想把情绪化成文字,写成一封给你的信。
二○一六年底我受邀参加深圳“民歌四十”演唱会,心中忐忑,因为要弹唱蔡琴的名曲《恰似你的温柔》,被安排在当天曲序后,我先自弹自唱一段,接着所有的人一起上台大合唱完整首歌,这意味着所有令我尊敬的前辈,准备上台前,都会在他们佩戴的监听耳机中,听见我的演出,让我前两个月就开始战战兢兢地编写钢琴,反复练习。当晚等待登台的时光,也格外漫长,我焦躁不安又不知道还能做什么,干脆提前到舞台边等候。对比台上灿烂的灯光,后台被阴影覆盖,大块黑布包裹住舞台铁架,加上干冰喷烟,让后台更显迷离,常常看不清谁是谁,只能看见人的剪影。侧台有一部电视机,转播台上的表演,让台边的
工作人员可以掌握进度,此时马世芳正在台上进行动人的演说,
接着吸引我注意的,是站得直挺,下巴轻轻抬起,但侧脸线条无比柔和,一位女子的剪影,她正专注观看着电视。人来人往匆忙慌乱的后台,她所散发出沉静的气息,与其他人完全不同,深深吸引了我。走近一看,原来是你!人们口中的民歌之母,同时也是马世芳的母亲。难怪你的表情,同时有着期许,温柔,又有放手自由的洒脱。舞台上有陪伴众人走过四十年的音乐历史活现,也有你挚爱的家人,这样深情肯定的凝视,让我忍不住按下了相机快门。这个画面也成为我参加“民歌四十演唱会”印象深刻的画面。
后来庆功宴上,我前去正式要求合照,你亲切地说,你曾经担任过我的评审。回想大二背着吉他骑机车去文化大学参加大专创作歌谣比赛,窝在礼堂旁的楼梯间,风吹冷飕飕的,我抱着吉他正在练习刚写好的《九份咖啡店》,同样参加比赛的其他同学,突然低语:“评审有陶晓清耶……”于是我走到侧台,偷偷看到评审席上你的侧影。这只是学生创作比赛的初赛,你愿意出席,在后台感觉得到所有人都因为你的出现更显兴奋紧张。我很感谢你当年给我的鼓励,这首歌后来在台北中山纪念馆的决赛也得到作词与作曲,甚至有机会出版发行。你提起这件事情时,我惊讶的是,你这么忙,而且过了这么久,怎么还会记得我这种琐事,你温柔地说,“我一直都关心着你”,而这句话至今始终萦绕我心。回台北以后,翻开你统筹编辑的《民歌四十:再唱一段思想起 1975—2015》的纪念册,厚厚一本,里面海量珍贵的资讯,超越时间令人感动的作品,音乐风格在历史中转折的重要印记,还有又深又浓的情谊,都被细心保存在书里,你的记性这么好,因为深爱着,也关心着,殷切保护着,于是这些人这些音乐,都成为你生命河流中不可被分离的一部分,也让倘游在音乐之河小小的水滴如我,也因你能溯源而上,看见彼时的壮丽。
我原先预期我手上刚读完的这本书,会是跟音乐相关的书,但惊喜的是,这是你大方分享自我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你真诚的分析,坦然面对世事变动,也谈到你面对这些变动时所秉持的态度,怎么觉察心思,接纳自己的脆弱,这是勇敢也珍贵无比的分享。
陶姐,要感谢你不只引领我们进入美好的民歌时代,也谢谢你为音乐圈多年来无私的奉献,现在,又给了我们过去所不知道的你——一个活得精彩,真真切切,又过瘾的人生!这本书,深深疗愈我的心,让我能继续无畏地走下去!
绮贞
二○一七年九月
台北
推荐序——
我的妈妈总是好看,总是兴致勃勃
马世芳 / 广播人、作家
前几年妈妈乳癌手术后做化疗,头发掉光再重新长回来,她决定不染了,白发就白发吧。人人口中的“陶姐”,遂有了几分“陶奶奶”的模样。但我得说,她老得真好看。
妈妈一辈子都好看。她从来没穿戴过什么时尚名牌,市场小铺子买的衣服搭一搭,配个朋友手做的首饰,站到颁奖主持的舞台上,也是人人夸好看。没办法,人的气质好。从前家里挂着一幅妈妈的半身黑白沙龙婚纱照,镶石膏雕花框子,新娘侧身望向镜头外,抿嘴含着一朵浅浅的微笑。小时候我常呆看那幅相片,真好看。
后来认字学到“美”,我觉得那幅照片里的妈妈,活脱脱等于那个“美”字——不是代表,不是象征,而是照片里的妈妈“就是”那个字具体的形象,“美”这个字的姿态、气质,完全就是为她准备的。幼小的我这样告诉妈妈,她露出和照片里相仿佛的好看微笑,说了声谢谢。
读着妈妈的书稿,觉得我们的人生确实有些地方满像的:都是备受期待的胎,从小得宠,个性乖巧不惹麻烦。都有一对开明的父母,导致连青春期叛逆的动力都欠奉。还有,出生都是短舌头,若非医生在婴儿舌下剪了一刀,这辈子我们都吃不了播音员这行饭了。
不过,当然也有很不一样的:我很庆幸能看着自己的爸爸妈妈渐渐变老,而且尚称硬朗。妈妈自己并没有这样的幸运:外婆五十五岁逝世,外公六十四岁,都不算高寿。有一次偶然找到一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的“有声家书”卡带,当年随航空包裹寄给了负笈美国的阿姨。放出来听,外公外婆絮絮报告家中近况,说着极其平常的叮咛。那些恍若隔世的家常话,听哭了一家人。妈妈感慨万千地说:外婆去世那么多年,她已经都忘了自己妈妈的声音了。我很震动:原来自己妈妈的声音,也是可能会忘记的啊。不过我想,再过多少年,我妈妈的声音大概还是不容易忘记的。毕竟她温润透亮的声音,通过电波传到千家万户,早已是台湾不止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了。
在我和弟弟的成长经验里,爸爸“扮黑脸”的时候多一些。妈妈极少说教,更难得显现严厉的一面。这和她在工作现场纪律严明的姿态很不一样,我猜,那些叫她“陶姐”的歌手、后辈,对她的敬畏应该是远超我们兄弟俩的。妈妈也总对别人送的所谓“民歌之母”、“广播名人”之类高帽子一笑置之,对她来说,人生决定投入哪些事情,首要考量从来都是“好不好玩”,名利云云,都在其次。她大半辈子的“功业”:早年引介西方流行乐,之后推动民歌风潮,中年创建“青春网”,成立“音乐人交流协会”,投入成长团体,近年创办网路电台服务乳癌病友,莫不如此。
她这辈子都在做“好玩的事”,组织了许多同样觉得好玩的人一起投入,竟也辗转影响了无数人的青春生命。可你若是正襟危坐跟她说:感谢陶姐对台湾当代文化史的贡献,她多半也是淡淡一笑:哎呀,就是觉得好玩嘛。
妈妈接触“成长团体”课程,大概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的事,算算这条路已经走了三十多年。老实说,我对于坊间若干挂着“心理”、“成长”名号的“修行团体”心存怀疑,对于那股“新兴宗教”式的神秘学气味宁愿敬而远之。不过妈妈并没有像我曾经暗暗担心的那样,变成神神叨叨的传教者。我更没有想到,尽管我从来没有跟她上过半堂课,妈妈的成长与改变,却让我和我的妻子都扎扎实实变成了受益人——妈妈说:她对理想婆媳关系的认知,是“不要把媳妇当女儿”。做婆婆的,只要把媳妇当成和自己一样爱着儿子的女人,就可以了——天地良心,我所认识的亲友之中,简直没有比我太太更喜欢婆婆的媳妇了。
直到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这是王行老师多年前和妈妈谈到的观念。王老师已不在人世,我们都欠他一个迟来的道谢。
尽管历史不能假设,我总觉得妈妈就算没有接触那些课程,以她的个性和处世方式,她仍会用自己的方式抵达后来的状态:认识并接受自己的优点和弱点,以慷慨的同理心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只不过,她会少了许多机会,以专业心理工作者的身份帮助更多人,那就有点可惜了。
我们都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而我衷心感激是她。我不会矫情地说我们“无话不谈”,但我猜我和妈妈能说的话比绝大多数同辈人多很多。她让我学会了聆听和同理心,学会了认识自己,并且不要把自己太当一回事。她也让我知道:做事无论大小,只要不存私心,就能宠辱不惊,这都是受用一辈子的礼物。
我喜欢她给自己毕生故事的按语,那是有福之人方能得之——但愿有一天,我们在回顾自己的时候,也都能像她一样问心无愧地说:“这个人,兴致勃勃地过了一辈子!”
自序
感恩与分享之书
——为简体字版而作
这本书从构思到出版,整整经过了两年的时间。
我非常高兴地知道,简体字版要在大陆出版了。
年轻时主持电台的节目,我偶尔会收到大陆听众的来信。不过,真正让我惊喜不已的是,在两岸开放后,意外地遇到许多电台主持人竟然都知道我,只是几乎没有人知道我逐渐换跑道了!
十多年来,通过加拿大的海文学院,我持续地去深圳参加各种工作坊。初是因为一起在加拿大上课的同学冯铮,在 2005年邀我去为次在大陆开的课当口译,之后我开始去当助教,然后也自己讲授课程,因此跟各地的同学结了善缘。特别是由于海文学院的创办人黄焕祥与麦基卓合著的书《懂得生命》,我是五位译者之一,因为又是召集人,所以书的封面上只出现了我的名字。我很感动经常有人会主动来告诉我,他们从这本书中获益良多。我多么希望我的生命过程也能够激励更多的人,一起充分地活出自我!
这本书是为纪念我走上成长之路后所有我感谢的老师们而写,因此在每一个章节后面,都有我写给老师的一封信。我特别感激的是,在我要开始带领自己设计的团体时,我的老师们告诉我的话:“我们的理论也是前人的累积,你放心用,但案例一定要用自己的故事!”“演说结束时,听众会记得的多半是故事而非理论!”因此,这本书的副标题所指的“七堂关于人生的成长课”,是为了配合我的恩师陈怡安的《人生七大危机》中的“七大危机”而写成的。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尤其注意让理论尽量少些,故事尽量多些。它不是我的传记,故事都是为配合主题而精挑细选的。这是一本感恩与分享之书。
我在书的后,安排的是自己罹癌之后所面对与经历的过程,因为走过,所以特别希望与人分享——不只说出自己的勇敢之处,也提及自己沉与痛苦的阶段,为的是呈现出真实的人性。生命原本就有起起伏伏,有时勇敢,有时也可以怯弱。有些读者会以为我已看透生死,但我要特别声明,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只是生性较积极乐观。这不表示我不怕死亡,不过是想通过学习,希望在后关头能放下一切,安心离开人世罢了!值得庆幸的是,回顾自手术开刀以来的五年,我每日过得充实,不论工作或玩乐都很尽兴。
在春暖花开的三月天,又到了做例行检查的时候。我的医生给我安排了乳房超声波检查,结果一切安好,只需要继续每年追踪。
于是,我又可以敞开胸怀,兴冲冲地继续做我爱做的事——在感恩之余,持续跟大家分享爱,并共同成长!
“我无法决定未来,但我可以决定用什么态度面对每一天!”这句深受维克多·弗兰克尔影响的话语,我愿意在这里再强调一次,并与读者诸君共勉之。
二〇一八年三月二十日
陶晓清
陶姐,要感谢你不只引领我们进入美好的民歌时代,也谢谢你为音乐圈多年来无私的奉献,现在,又给了我们过去所不知道的你——一个活得精彩、真真切切,而又过瘾的人生!
——陈绮贞(创作歌手)
读了这本书,让我在必须面对亲人好友生离死别的伤痛与无奈,以及自己陷入到看不清、听不见、走不动而齿牙动摇的老化困境时,可以有一些觉悟,让我有了面对死亡、接受老化的勇气。
——段钟沂(滚石国际音乐公司董事长)
我打算带着它在旅途中,把这些从善良与勇气出发的篇章读完。
l陶姐,感谢您几十年前的带领,尽管那时我什么都还不能证明。
l开心在这里与您重逢,看见您把一生活明白的努力。
——李宗盛(音乐人、制琴师)
妈妈总对别人送的所谓“民歌之母”“广播名人”之类高帽子一笑置之,对她来说,人生决定投入哪些事情,首要考虑的从来都是“好不好玩”,名利云云,都在其次。
——马世芳(广播人、作家,作者陶晓清的大儿子)
几十年来,我所熟悉的是名叫“陶晓清”的母亲,而通过本书,让我更靠近陶晓清这个人。一个温柔、善良、动人,且还在不断持续成长的生命。这是一本很美的书,我很感谢母亲,养出了一个有能力感受这份美的儿子。
——马世仪(上班族、漫画翻译、文字工作者,作者陶晓清的小儿子)
她喜欢分享,但她从不勉强你接受。她纯粹是因为自己喜欢,觉得好好玩,所以邀请你也一起来玩,但她也可以接受你不玩。我喜欢她尊重别人的选择。
——万芳(歌手、演员、广播人)
这是一本书中书,这是一本历史书,
这是一本故事书,这是一本理论书,
这是一本工具书,这是一本疗愈书,
这是一本任何人都可以在里面找到自己的书。
——姚黛玮(艺人、心创艺导师)
序幕
我们太容易被往事勾住,
透过回顾,看见自己在过去生命中的哪一个码头上,
还留下至今依然会把自己拉回去的一些重要事件;
是否要受这些事件的牵绊和影响,
是此刻的我可以做出的新选择和新决定。
找回失落的自己
在我的原生家庭中,父亲和母亲需要早出晚归地在外面工作。在我两岁和四岁时,家里分别迎来弟弟与妹妹,而我们都是由住在一起的外婆带大的。身为老大的我还清楚记得父母对我的期待,就是要做弟妹们的好榜样。我也一直是个乖巧的孩子,每当大人称赞我是个乖孩子、好姊姊时,我都会发自内心地感到骄傲。如果说生命像一只在河中航行的小船,在我的个生命码头上,我就记住了那个对我一生至关重要的讯息——要做个好榜样。
这个讯息带给我很多好处,回想起来,从过去到现在面对不同阶段的角色,我几乎都是尽一切的努力去做好——我是个好姊姊、好女儿、好外孙、好学生、好同学、好女友、好太太、好妈妈、好员工、好同事、好节目主持人……直到四十多岁的某一天,我赫然发现,除了扮演各种角色外,我好像没有自我;也就是说,把所有头衔都拿掉后的我,是个连我自己也不太认识的人。
当时我重要的三个身份,是太太、妈妈、青春网的主管。在同事或朋友的眼中,我的家庭美满、事业成功,是许多人羡慕的对象。其实只有自己知道,我的心里有个地方是空的。
我有一些信念支撑着我,比如,勤俭持家、不愿意浪费食物,吃不完的剩菜就变成第二天的便当。即使不觉得好吃,还是什么都不去想地就吃掉了。然而心中不免会抱怨,因为事实上我并不爱吃剩菜呀!有一次我甚至脱口而出,觉得自己好像是吸尘器。
又比如,早上煎荷包蛋给家人吃,我一定会选蛋黄煎破了的或是品相不好看的来吃。那时觉得有点悲哀,因为我真的不知道自己究竟是爱吃荷包蛋、炒蛋、水煮蛋还是蒸蛋。
后来,我会经过考察再做出选择:当面对剩菜时,我或许选择把它们收好,留到下一餐与大家一起吃,或是当机立断地当作厨余丢掉,或是留给自己作为隔天的便当菜。虽然,作为第二天的便当菜仍在我的选项中(因为我还是那个不想浪费食物的我),但却不再像过去那样抱怨或觉得悲哀了。
同时,我也开始考察自己对于蛋的喜好。每一种不同的烹煮方式,我都完全、仔细地去品味,因而逐渐明白,自己喜欢的是煮到蛋黄半生半熟时的窝蛋,盛在饭碗里,淋上一些汤汁,再吃进嘴里,这是我感到幸福的时刻!不想天天吃同样的,我可以在起床后问自己,今天的蛋要怎么吃?
回头一看,做一个好榜样确实是很重要的动力,在我生命中的各个阶段,都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不懈努力,也因此在工作上或是与别人的关系上,似乎都得到了不错的评价。但是长期下来,我总是把别人或事件放在我之前,“自己”仿佛不见了。就是在一种莫名感到空虚的状况下,我开始了自己的生命成长课
程,一步一步慢慢地试图找回失落的自己。
这才发现,过去的我没有真正去思考或是考察,只是本能地根据某些信念在尽所谓的“公民责任”罢了。在现实中,并没有人强迫我去吃剩菜、煮破的蛋,我是有选择的。每当面临抉择的时候,我可以停下来想一想,那真是我要的吗?或只是为了要“当个好榜样”而做的决定?其实,一个人每天都可以为自己做出不同的决定。
生命河流中的一条船
如果生命像是航行在一条蜿蜒河流上的小船,这条小船会不时停靠在不同的码头,比如有一个码头是刚出生时的家庭,有一个码头是幼儿园,还有随着成长所需而停靠的各种码头。
不论在哪一个码头发生特别快乐或伤心的事,就算小船在形式上已经拔锚往下一个码头驶去,在心理上,那根缆绳还隐隐地牵系着小船,未来不论航行到何处,只要发生类似的状况,熟悉的那种疼痛感立刻会回来,像是一下子掉入时空旅行,内心马上回到初事件发生的情境,只觉得小时候的无助感又浮现了,忘记自己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无助的小孩或是青少年。
我们太容易被往事勾住了,在当时那些事可能真的很严重,自己也无力解决;现在却不一样了,因为我们不再是无助的小孩了。
我喜欢举一个影响我很深的例子,那是在我小学阶段的码头上,父母亲从未打过我,也很少骂我,因为我一直是个乖小孩,我从父母那里得到多的就是欣赏与称赞。小学三年级时,学校教写毛笔字,我的毛笔字写得很不好看,外婆虽然不识字,也看得出来我写得不够工整。在她挑剔了几次后,仍然没有改善,她气得把砚台拿起来敲我的头说:“连几个大字都写不好,你怎么那么笨!”
从此我对自己写的字有着深深的自卑感,同时在深深的底层,有个声音告诉我说:“你不够好,你要一直不断努力地做得更好!”这个讯息一直跟着我到现在,只是我现在已经不会再被这讯息给控制住。想到过去不论做得多好,都会受到这个内在深藏的声音所打击时,真是觉得好冤枉啊!
重点在于,透过回顾找到蛛丝马迹,看见自己在过去的生命中,在哪一个码头上,还留下了至今依然会把自己拉回去的一些重要事件;同时知道,自己可以决定以后还要不要受到这些事件的牵绊,并且影响了现在的生活。
我要再强调一次,是否要受这些事件的牵绊和影响,是此刻的我可以做出的新选择和新决定。
第六幕 黑洞与资源
杯子事件
二○一七年春天,我去东京的小虎家住了一些日子,这次决心一定要看到樱花盛开,所以停留的时间略长。母子俩似乎形成了一个不互相影响也能彼此一起过日子的模式。
一个星期六的早上,做完早餐后,我想把装芝麻酱的小瓶子放到橱柜的上层,但手不够稳,以为放好了,瓶子却掉落下来,把小虎的一个小马克杯的把手摔断,断成了三截。
当时就有点心慌意乱了,我一下回到小时候做错事的小女孩心情,一边把碎片捡起来,找了一个小夹链袋装起来,一边还想着怎么办?看到杯子上面的图案,猜测可能是某种纪念品。没有什么办法,只能等小虎醒来马上告诉他这件事。
我既然做了这个决定,就不想再被自己的懊恼绑架。做完早餐,一如既往地享受着食物的美味,然后舒服地在客厅的沙发上看着我正在追的韩剧,一边等着儿子睡醒。
小虎的生活是非常紧张忙碌的,平日的工作早出晚归,只有在周末假日可以多睡一会儿,我当然不会去吵他。等他睡醒走出房门,互相道过早安后,他问我一件事,我们非常严肃与投入地讨论了那件事,以至于我完全忘记“自首”早上打破他杯子的事了。
等他到厨房去准备早餐时,他看到放在水槽边上的杯子残片,问我发生什么事了?我如实告诉他,是我不小心摔断了杯子的把手。那时我突然想起小球和他的妻子孟术前几天在脸书上说的事,孟术不小心把新买的茶壶盖上面的头给摔了,小球马上去买了快黏胶修补。
小虎用手机在网络上寻找这个产品,正在懊恼着已经没货时,听到我说:“要不去买个快黏胶回来修补一下!”因为想缓和气氛,所以我的语气是较轻松的,没想到他却在厨房叮了哐啷起来。
我的模式于是清楚地呈现。我看到他生气,也跟着生气了。回到房间,我开始大动作地换衣服,也叮了哐啷一番。一边脑子里转着一些负面的想法,诸如:“我这老妈竟然不如一个杯子!”“这小子,我下次再也不要来看他了! ”甚至都怪起我的营养师来了:“干吗送我芝麻酱! ”又怪自己:“干吗要多事,还把芝麻酱带来日本?”
接着,我做了深呼吸,穿衣服的动作慢了下来,我再问自己:“这真是我想要的吗?”
当然不是,就算是在生气的状态,心中仍然充满了对小虎的爱呀!我再次深呼吸,换好衣服,走出房间,也转换了心情去面对刚才被我暂时扔下的残局。
我真的很感谢自己能很快从洞里爬出来,因为每一次掉进去都是类似的原因——我感到受伤。但是我能越来越快地爬出来,这就是成长。我一点都不后悔我的决定,因为带着羞愧去面对真实,每一次都能与对方更加靠近,更加了解对方。
经过这次事件,我跟小虎彼此也更加了解了。我明白他对一些纪念物的珍惜是超过我的想象的,因此他才会希望我对打破了他心爱之物不是玩笑以对。他还告诉我,他在一边生气时也有极强烈的自责:“我怎么可以对妈妈这样?”同时也自问:“我也是会打破东西的人呀,或许自己打破时只能认了,但是别人——哪怕是妈妈打破了,仍然还是会生气。”
我告诉小虎,妈妈老了,再也不是他记忆中那个健步如飞、几乎无所不能的女强人啦!在化疗期间造成的末梢神经受损,导致我的手指、脚趾一直在麻木状态,拿东西时需要特别专注,否则就容易出状况。这也是我要去面对的生命状态──有些能力会逐渐流失。但是我不会受到它太大的影响,我还是要在余生里好好享受生活,做我爱做的事。他也明白,当我觉得对方不在意我,价值还不如一个物品时,心里会感到受伤。
那时,突然有一幕往事浮上心头。我还在念小学时,忘了是几年级,家人都在客厅里谈天,妈妈坐在沙发上,我坐在她的脚边。我用手抚摸着妈妈穿着玻璃丝袜的小腿,享受着皮肤接触丝袜时那种很舒服的感觉。没多久,妈妈就把我的手拉开,而且用不悦的语气说:“不要这样,万一丝袜破了怎么办?”
一向是乖宝宝也很少挨骂的小女孩,一下子就感到哀伤了,刚才的愉悦感刹那间消失。我猜测是从那时起,我对妈妈的行为做出了“我不如一双丝袜来得重要!”的解读。此后,每当听到或看到类似的情况,我就会自动对号入座。在那物质艰难的年代,破掉的丝袜还得拿去修补,妈妈当然会舍不得。不过她可能是无心的行为和一句话,却造成了那个敏感的小女孩的某种心结。
至于小虎的杯子,他说可能到了后还是会丢掉,但暂时他是舍不得丢掉的。我问他是否可以给我,因为我可以带回台北当笔筒用,他还是想留着,或许能把剩下一小截把手的部分磨掉,变成一个握杯来用。
这个杯子事件,成为了我们母子间一个共同成长的纪念。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