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1602569
编辑推荐
如何驾驭潜意识力量的指南;
《科学美国人》评出的2015三大做出好决策的***书;
我们和其他动物*的区别,不是我们抽象思维的复杂性,而是我们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科学美国人》评出的2015三大做出好决策的***书;
我们和其他动物*的区别,不是我们抽象思维的复杂性,而是我们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内容简介
你的生活被无意识所操纵–那些没有意识到的想法,下意识做出的举动,或是你认为另有缘由的行为。你肯定没有意识到,正是词语、颜色、行为,还有其他被忽视的讯号,它们在影响你,改变了你的思考方式。
试想生活中以下常见的场景,这些反直觉的洞察和原理都来自潜意识:
如果你想要别人喜欢你,就穿红色的衣服,在可怕的地方制造邂逅,会满足他们潜意识中寻求非同寻常的渴望;
服务员口头重复顾客的菜名,而不是仅仅说”知道了”,他们将得到更丰厚的小费;
要想减少购物花销,别一进商店大门就开始购物,买东西要从*里面开始买;
如果你坐在一个直靠背的椅子上表扬别人,他们会对自己的成就更自豪;
在书桌上放一张家人的照片,可能会让你更加工作努力!
本书将解释为什么我们被欺骗,潜意识怎样影响决策,如何利用潜意识做一些至关重要的决定,并指导你如何善加运用潜意识和意识,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进而更好地理解我们的决策和生活。书中既有哲学的思考,也包含实验的验证,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每一篇都提供了有趣的洞察。
目 录
目录
目录
引言
第1章 思想本身无意义
先识人,后知己 / 2
心有灵犀还是情难自已?也有可能他们读过这本书 / 3
西蒙的恋爱指南 / 5
真爱就是我变成了你的样子 / 6
无处不在的比喻 / 7
光鲜的推销员 / 9
忘掉时尚潮流,红色是每个人的性感色 / 10
想着自己会孤独终老,恐怕会愿望成真 / 11
绝不要和心理学家约会 / 13
信任感和大脑里的化学物质有关,但为此付钱的肯定是个轻信的傻瓜 / 15
政治中的以貌取人 / 17
大脑也会无中生有 / 19
悄无声息的日久生情 / 21
无意识的从众之举 / 23
个体是人,群体是数 / 25
男人公正,女人慈悲 / 27
道德归道德,理性归理性 / 29
道德?主要是情绪 / 32
道德总是理由,而非原因 / 34
我们的天性是律师,而非法官 / 36
损失越大,越需要替罪羊 / 37
存在一个有罪者,问题就更严重 / 39
藏在我们本性中的受害者有罪论 / 40
科学和宗教都爱洗浴 / 42
大脑是个一物多用的行家 / 44
心理学杀死宗教 / 46
精神病患者,还是柏拉图的哲学王 / 48
自由意志,是人类选择的善良 / 50
我们对无理抉择的理性内核有着感情上的依恋 / 52
艺术和哲学是科学未至之处 / 54
多数人愿意了解计算机和汽车,却不愿了解自己 / 55
第2章 深藏功与名的无意识
无心也可以成事 / 58
学习可能是黑箱 / 59
未知的已知,未知的无知 / 61
未知的已知并非骗术,而是基准 / 63
放空是思考的方式 / 65
所谓的学习方式,其实是教学方式 / 67
无意识是本书 / 68
无意识也懂经济 / 70
熟能生爱,即使是无意识的 / 71
无意识规则 / 73
无意识操纵行为 / 74
如果大脑是座图书馆,思想绝非爱书人 / 76
潜移默化的目标 / 80
耳听眼见皆为虚 / 82
说谎的眼睛,诚实的手 / 84
无意识既复杂又寻常 / 86
第3章 内在更重要?恐怕未必如此
不听使唤的手指 / 88
大脑也会自欺欺人 / 90
选了也就喜欢了 / 92
先有答案,才找方法 / 94
不得不心甘情愿 / 96
金钱是大脑容易理解的动机 / 98
恐惧变成谈恋爱 / 100
情不知所起,分手也一样 / 102
文化是什么?随波逐流中自得其乐 / 104
哪怕一分为二,大脑也没有变得更聪明 / 106
看不需要意识,但解释需要 / 108
理解信仰靠推人及己 / 110
宽以待人,严于律己 / 113
某种意义上的感同身受 / 115
争议之前,已有结论 / 117
无意识无疆界,但想象力有 / 119
第4章 思想无形无色,但至关重要
想要理解自己,先试试理解他人 / 122
读心识人 / 125
社交也能靠建模 / 127
行为不可知,那就给头脑建模吧 / 129
有效和正确 / 131
谁说不能和电脑、车子聊聊天 / 133
读心要有来有往 / 135
人类靠感官,而非直接读心 / 136
意识就是我猜你猜我想什么 / 137
自视公正可怕 / 138
态度行为,孰为因果 / 140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有理由 / 143
意识常常是马后炮 / 144
生而不自省 / 146
“可视化”疼痛 / 148
眼睛也是触摸世界的一部分 / 149
从不知猜已知 / 151
行为也可能无须知道缘由 / 153
模型是有意识的,而构建模型不是 / 155
如果思想不可自控,那可以被别人控制吗? / 157
理想的意识,无用的意识 / 159
完美的意识恐怕也是孤独的 / 161
动物没有智慧,但也有社交 / 163
胃肠蠕动不需要思考,是因为你的朋友觉得这件事很无聊 / 164
意识更关心做不做,而非怎么做 / 165
冲突吸引注意力?因为它有趣 / 166
自己的名字敏感 / 167
大脑间的军备竞赛 / 168
自知更难,却不太重要 / 169
故步自封的大脑 / 171
存在即为不合理的头脑 / 173
意识不过是个公关代理人 / 174
意识在于知人而非知己 / 175
第5章 意识没那么不可或缺
为意识开发出新功用 / 182
意识只是个非首席军师 / 184
意志力也许真的是消耗品 / 186
校对文章才是约会的好选择 / 188
头脑和肉体都需要锻炼 / 189
含糖饮料是意志力的好朋友 / 191
信念帮你获得胜利 / 193
互相敌视的家庭生活和工作 / 194
大脑的投桃报李 / 196
伟大的演员会满足观众的梦 / 198
文学家也揭不开的人性面纱 / 199
自由意志与他人评价 / 201
无法逃脱的幻觉囚笼 / 203
致谢/ 204
尾注/ 206
参考文献/ 239
目录
引言
第1章 思想本身无意义
先识人,后知己 / 2
心有灵犀还是情难自已?也有可能他们读过这本书 / 3
西蒙的恋爱指南 / 5
真爱就是我变成了你的样子 / 6
无处不在的比喻 / 7
光鲜的推销员 / 9
忘掉时尚潮流,红色是每个人的性感色 / 10
想着自己会孤独终老,恐怕会愿望成真 / 11
绝不要和心理学家约会 / 13
信任感和大脑里的化学物质有关,但为此付钱的肯定是个轻信的傻瓜 / 15
政治中的以貌取人 / 17
大脑也会无中生有 / 19
悄无声息的日久生情 / 21
无意识的从众之举 / 23
个体是人,群体是数 / 25
男人公正,女人慈悲 / 27
道德归道德,理性归理性 / 29
道德?主要是情绪 / 32
道德总是理由,而非原因 / 34
我们的天性是律师,而非法官 / 36
损失越大,越需要替罪羊 / 37
存在一个有罪者,问题就更严重 / 39
藏在我们本性中的受害者有罪论 / 40
科学和宗教都爱洗浴 / 42
大脑是个一物多用的行家 / 44
心理学杀死宗教 / 46
精神病患者,还是柏拉图的哲学王 / 48
自由意志,是人类选择的善良 / 50
我们对无理抉择的理性内核有着感情上的依恋 / 52
艺术和哲学是科学未至之处 / 54
多数人愿意了解计算机和汽车,却不愿了解自己 / 55
第2章 深藏功与名的无意识
无心也可以成事 / 58
学习可能是黑箱 / 59
未知的已知,未知的无知 / 61
未知的已知并非骗术,而是基准 / 63
放空是思考的方式 / 65
所谓的学习方式,其实是教学方式 / 67
无意识是本书 / 68
无意识也懂经济 / 70
熟能生爱,即使是无意识的 / 71
无意识规则 / 73
无意识操纵行为 / 74
如果大脑是座图书馆,思想绝非爱书人 / 76
潜移默化的目标 / 80
耳听眼见皆为虚 / 82
说谎的眼睛,诚实的手 / 84
无意识既复杂又寻常 / 86
第3章 内在更重要?恐怕未必如此
不听使唤的手指 / 88
大脑也会自欺欺人 / 90
选了也就喜欢了 / 92
先有答案,才找方法 / 94
不得不心甘情愿 / 96
金钱是大脑容易理解的动机 / 98
恐惧变成谈恋爱 / 100
情不知所起,分手也一样 / 102
文化是什么?随波逐流中自得其乐 / 104
哪怕一分为二,大脑也没有变得更聪明 / 106
看不需要意识,但解释需要 / 108
理解信仰靠推人及己 / 110
宽以待人,严于律己 / 113
某种意义上的感同身受 / 115
争议之前,已有结论 / 117
无意识无疆界,但想象力有 / 119
第4章 思想无形无色,但至关重要
想要理解自己,先试试理解他人 / 122
读心识人 / 125
社交也能靠建模 / 127
行为不可知,那就给头脑建模吧 / 129
有效和正确 / 131
谁说不能和电脑、车子聊聊天 / 133
读心要有来有往 / 135
人类靠感官,而非直接读心 / 136
意识就是我猜你猜我想什么 / 137
自视公正可怕 / 138
态度行为,孰为因果 / 140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有理由 / 143
意识常常是马后炮 / 144
生而不自省 / 146
“可视化”疼痛 / 148
眼睛也是触摸世界的一部分 / 149
从不知猜已知 / 151
行为也可能无须知道缘由 / 153
模型是有意识的,而构建模型不是 / 155
如果思想不可自控,那可以被别人控制吗? / 157
理想的意识,无用的意识 / 159
完美的意识恐怕也是孤独的 / 161
动物没有智慧,但也有社交 / 163
胃肠蠕动不需要思考,是因为你的朋友觉得这件事很无聊 / 164
意识更关心做不做,而非怎么做 / 165
冲突吸引注意力?因为它有趣 / 166
自己的名字敏感 / 167
大脑间的军备竞赛 / 168
自知更难,却不太重要 / 169
故步自封的大脑 / 171
存在即为不合理的头脑 / 173
意识不过是个公关代理人 / 174
意识在于知人而非知己 / 175
第5章 意识没那么不可或缺
为意识开发出新功用 / 182
意识只是个非首席军师 / 184
意志力也许真的是消耗品 / 186
校对文章才是约会的好选择 / 188
头脑和肉体都需要锻炼 / 189
含糖饮料是意志力的好朋友 / 191
信念帮你获得胜利 / 193
互相敌视的家庭生活和工作 / 194
大脑的投桃报李 / 196
伟大的演员会满足观众的梦 / 198
文学家也揭不开的人性面纱 / 199
自由意志与他人评价 / 201
无法逃脱的幻觉囚笼 / 203
致谢/ 204
尾注/ 206
参考文献/ 239
前 言
前言
会迷路的头脑
你的生活被无意识所操纵:没有意识到的想法,下意识做出的举动,或是你认为另有缘由的行为。词语、颜色、行为,还有其他被忽视的信号。你肯定没有意识到它们在影响你,而偏偏正是它们改变了你思考的方式。你信心满满地认定自己拥有逻辑推理的能力,能够有意识地选择要做什么。可这种信心的来源却是一系列幻觉,科学家们正在揭开这些幻觉。这些发现将会改变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甚至可能超过达尔文或是哥白尼带来的颠覆。
而我想要用这些事实对你迎头痛击。这不是什么只能在实验室里或是罕有情况下才能观察到的怪癖。相反,你思考和做出的所有重要事件,无论是约会,道德抉择,同情他人或是政治投票,严格意义上来说,你其实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这不是说我们头脑的意识部分是无用的。我希望解释的是,意识为何存在,它真正的工作又是什么。或者说意识如何形成,怎么才能更好地运用它。在本书中,我们会发展出一套关于意识的社会学理论。这套理论会解释为什么我们会误以为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是意识的功劳。我们还会发现,大脑的意识部分是人类伟大的演化结果之一。它们是人类构建自我模型和为他人建模的基础,我们有意识地不去理解自己或是自己的行为,而是将其用于理解他人,预测他人的行为。这种工作方式的意识让我们可以形成远比其他动物更加复杂的社会生活,并终成为地球的统治者。这套理论也解释了我们如何在大脑中完成经历体验,但一切的前提都是,我可以说服你,意识的职责和你之前想象的不一样。
所有伟大的科学发现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特征:颠覆我们以往对于世界运转方式的认知,发现它不是我们曾经想象的那样。但是这本书带来的惊吓也许会更进一步:它颠覆了我们关于认知的认知,我们的感知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在本书第1章中,我们会发现行为的真正原因恐怕与希望的不一致。道德是不合理的,记忆是虚假的,我们远非自己以为的那样独立自主。
我们对自己一举一动的缘由误解甚深,其中原因会在第2章讲到。大多数我们以为是有意为之的事情其实都出于无意识。我们甚至不能有意识地选择抬起一根手指,就更别说选择合作伙伴或者做出判断了。
但如果所有重要的事都是无意识完成的,为何我们毫无察觉?为什么我们觉得自己随时随地都在有意识地做出决策?本书第3章为我们展示了意识如何形成:由外而内。我们之所以相信自己知道行为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为行为找到了理由,并相信这些理由在行为出现之前就存在。通过探索自身行为的原因,我们的感受以及我们从行动、表达和语言中得出的一切,构建出了意识体验。意识不是内在的,它是外在的。
第4章则揭示了我们为何拥有意识。本书其他所有部分终都会导向此处。我们由外而内地构建意识,因为他人想要理解我们时也会这样做。我们在生活中的成功依赖于预测他人的行为,但这又离不开猜测别人对我们行为的预测。因此,我们需要的能力是看到别人眼中的我们,而非真实的自己。
这就是意识为我们做的。我们在这一方面把其他动物远远甩在了身后,演化出了一种更好地预测同物种其他生命行为的能力。我们为其他人建模,从他们脸上的表情,他们的语言和行为,我们对他们所看所闻的了解来推断他们的想法。然后我们就能够猜测他们接下来会做什么,以及他们会对我们的举动做何反应。而他人也在对我们做同样的事。因此,如果想要搞清他们的想法,我们就需要一个关于自己的模型,模拟他们对我们的建模。拥有这种模型的人类会更擅长猜测和操纵其他人,因此在社会中更容易获取自己想要得到的。
为我们自己建立的模型必然要和为他人建立的模型有细微差别。举个例子,如果想要推断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就必须在他们有机会做出判断之前完成推断,这样才来得及根据意识提出的建议做出改变。我们得知道他们能看到什么,尽管我们看不到自己的脸,也不可能无时无刻低头盯着自己的身体。我们得清楚那些他们也许不知道,但可以通过我们的动作推测出的事情。但我们为自己建立的模型,则多数用于根据别人对我们想法的猜测而推测自己的想法。
意识存在的初衷不是了解自己,而是了解他人。有点意想不到是吧,但其实也没什么奇怪的。我们和其他动物相比伟大的差异并非抽象思维的复杂性,而是社会关系的复杂程度。我们使用远比其他动物更复杂的方式交流,有更多机会(通过交谈或写作)改变他人的想法和行为。而那些我们试图改变的人则要弄明白我们言行的出发点,以及我们想达到怎样的效果。反过来,我们也要知道他们推断出了什么。应聘工作,敲定约会,都要依靠我们在这种读心游戏中的表现。而我要说,这就是我们演化出自己意识模型的原因。
本书的后一部分关注拥有自我意识模型的后果。我们探寻了大脑中的战争,战斗双方分别是有意识行为和大脑中更古老也发育更完善的部分指挥我们去做的行为。这场战争解释了为何运用意志力并不容易,并且描述了大脑里发生的有利于意识决定的偏颇之举:如果那真是你想要做的事。
我们似乎拥有探访思想的绝佳向导:我们自己的思维。仿佛只要有一点点沉思的时刻和诚实的自鉴,我们就能够了解自己。而令人不安的是,科学工作者们的实验结果却指向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方向,与我们炉火边的自省背道而驰-我们的思维完全不是个合格的向导。
很有可能,当你合上书时,对自己的认知仍然没有发生改变。你可能为自己愈发深刻的思想感到自信,坚信意识体验确实指挥着你的一举一动,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希望,大多数读者可以和我一道有所改变,哪怕不情愿,甚至感到不舒服,但仍然接受这样的事实:我们的头脑欺骗了我们。我们不是自己想象中的人,在为了并非想象中的理由行动。
会迷路的头脑
你的生活被无意识所操纵:没有意识到的想法,下意识做出的举动,或是你认为另有缘由的行为。词语、颜色、行为,还有其他被忽视的信号。你肯定没有意识到它们在影响你,而偏偏正是它们改变了你思考的方式。你信心满满地认定自己拥有逻辑推理的能力,能够有意识地选择要做什么。可这种信心的来源却是一系列幻觉,科学家们正在揭开这些幻觉。这些发现将会改变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甚至可能超过达尔文或是哥白尼带来的颠覆。
而我想要用这些事实对你迎头痛击。这不是什么只能在实验室里或是罕有情况下才能观察到的怪癖。相反,你思考和做出的所有重要事件,无论是约会,道德抉择,同情他人或是政治投票,严格意义上来说,你其实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这不是说我们头脑的意识部分是无用的。我希望解释的是,意识为何存在,它真正的工作又是什么。或者说意识如何形成,怎么才能更好地运用它。在本书中,我们会发展出一套关于意识的社会学理论。这套理论会解释为什么我们会误以为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是意识的功劳。我们还会发现,大脑的意识部分是人类伟大的演化结果之一。它们是人类构建自我模型和为他人建模的基础,我们有意识地不去理解自己或是自己的行为,而是将其用于理解他人,预测他人的行为。这种工作方式的意识让我们可以形成远比其他动物更加复杂的社会生活,并终成为地球的统治者。这套理论也解释了我们如何在大脑中完成经历体验,但一切的前提都是,我可以说服你,意识的职责和你之前想象的不一样。
所有伟大的科学发现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特征:颠覆我们以往对于世界运转方式的认知,发现它不是我们曾经想象的那样。但是这本书带来的惊吓也许会更进一步:它颠覆了我们关于认知的认知,我们的感知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在本书第1章中,我们会发现行为的真正原因恐怕与希望的不一致。道德是不合理的,记忆是虚假的,我们远非自己以为的那样独立自主。
我们对自己一举一动的缘由误解甚深,其中原因会在第2章讲到。大多数我们以为是有意为之的事情其实都出于无意识。我们甚至不能有意识地选择抬起一根手指,就更别说选择合作伙伴或者做出判断了。
但如果所有重要的事都是无意识完成的,为何我们毫无察觉?为什么我们觉得自己随时随地都在有意识地做出决策?本书第3章为我们展示了意识如何形成:由外而内。我们之所以相信自己知道行为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为行为找到了理由,并相信这些理由在行为出现之前就存在。通过探索自身行为的原因,我们的感受以及我们从行动、表达和语言中得出的一切,构建出了意识体验。意识不是内在的,它是外在的。
第4章则揭示了我们为何拥有意识。本书其他所有部分终都会导向此处。我们由外而内地构建意识,因为他人想要理解我们时也会这样做。我们在生活中的成功依赖于预测他人的行为,但这又离不开猜测别人对我们行为的预测。因此,我们需要的能力是看到别人眼中的我们,而非真实的自己。
这就是意识为我们做的。我们在这一方面把其他动物远远甩在了身后,演化出了一种更好地预测同物种其他生命行为的能力。我们为其他人建模,从他们脸上的表情,他们的语言和行为,我们对他们所看所闻的了解来推断他们的想法。然后我们就能够猜测他们接下来会做什么,以及他们会对我们的举动做何反应。而他人也在对我们做同样的事。因此,如果想要搞清他们的想法,我们就需要一个关于自己的模型,模拟他们对我们的建模。拥有这种模型的人类会更擅长猜测和操纵其他人,因此在社会中更容易获取自己想要得到的。
为我们自己建立的模型必然要和为他人建立的模型有细微差别。举个例子,如果想要推断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就必须在他们有机会做出判断之前完成推断,这样才来得及根据意识提出的建议做出改变。我们得知道他们能看到什么,尽管我们看不到自己的脸,也不可能无时无刻低头盯着自己的身体。我们得清楚那些他们也许不知道,但可以通过我们的动作推测出的事情。但我们为自己建立的模型,则多数用于根据别人对我们想法的猜测而推测自己的想法。
意识存在的初衷不是了解自己,而是了解他人。有点意想不到是吧,但其实也没什么奇怪的。我们和其他动物相比伟大的差异并非抽象思维的复杂性,而是社会关系的复杂程度。我们使用远比其他动物更复杂的方式交流,有更多机会(通过交谈或写作)改变他人的想法和行为。而那些我们试图改变的人则要弄明白我们言行的出发点,以及我们想达到怎样的效果。反过来,我们也要知道他们推断出了什么。应聘工作,敲定约会,都要依靠我们在这种读心游戏中的表现。而我要说,这就是我们演化出自己意识模型的原因。
本书的后一部分关注拥有自我意识模型的后果。我们探寻了大脑中的战争,战斗双方分别是有意识行为和大脑中更古老也发育更完善的部分指挥我们去做的行为。这场战争解释了为何运用意志力并不容易,并且描述了大脑里发生的有利于意识决定的偏颇之举:如果那真是你想要做的事。
我们似乎拥有探访思想的绝佳向导:我们自己的思维。仿佛只要有一点点沉思的时刻和诚实的自鉴,我们就能够了解自己。而令人不安的是,科学工作者们的实验结果却指向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方向,与我们炉火边的自省背道而驰-我们的思维完全不是个合格的向导。
很有可能,当你合上书时,对自己的认知仍然没有发生改变。你可能为自己愈发深刻的思想感到自信,坚信意识体验确实指挥着你的一举一动,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希望,大多数读者可以和我一道有所改变,哪怕不情愿,甚至感到不舒服,但仍然接受这样的事实:我们的头脑欺骗了我们。我们不是自己想象中的人,在为了并非想象中的理由行动。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