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582860
前言
卷一 居粤初什
浮丘谣
秋夜恭怀先业师赠兵部尚书岩野陈先生并寄世兄恭尹
送方瞳子
菜人哀
七夕家舍人兄奉命归娶赋赠
猛虎行
读先祖沧洲处士诗集
清明展先府君墓 四首
过清远诸滩
自英德至浛洸道中作
舟上连州 七首
过十八滩
赣州 二首
过彭蠡
彭泽舟中
春日洪州西山作
怀寄湖南尹叟
登庐山作 二首
庐山道中
石门有怀
登石门怀慧远尊者
望五老峰
紫霄峰
游简寂观 陆修静故居
归宗寺
开先寺楼作
开先寺古梅
五老峰背观三叠泉 二首
三叠泉
三叠泉操
玉川门作
玉川门精舍春日
豆叶坪病起
天池
观黄岩瀑布
狮子峰
康王谷观谷帘泉
三峡涧
雨过三峡桥上作 三首
石人峰下作
雨过坐三峡桥望石人峰流水
青玉峡
虎溪冬夜
暮春香山精舍
秋日庐山作寄缪天自
山中寄周青士
罗浮
咏罗浮
罗浮曲 二首
罗浮放歌
自冲虚观入锦屏峰
黍珠庵晚眺
明月寺作
由云母峰上大小石楼
二石楼下有怀
暮自瑶石台与具公荷薪归
夜上飞云顶
罗浮对酒歌 二首
罗浮道中作 三首
梅花村作
铁桥 五首
从轩辕宅入迷居洞
宿金沙洞
题张璩子山下书舍
送铁桥道人 三首
四百三十二峰草堂歌有赠
有所思
招梁器圃 二首
送家舍人
送铁井子
赵尉台下作
波罗晓望
读史
海幢病中
过朱十夜话
……
罗浮种上人诗集序(钱谦益)
九歌草堂诗集序(朱彝尊)
翁山诗略序(周炳曾)
屈翁山诗集序(徐嘉炎)
屈翁山诗集序(王源)
道援堂诗集序(毛奇龄)
翁山诗外自序
翁山诗外序(凌凤翔)
翁山诗外序(黄廷璋)
骚屑序(王隼)
屈大均(一六三○———一六九六),明末清初广东着名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为“岭南三大家”。大均初名绍隆,字翁山,又字介子,自号泠君、华夫。番禺人。其父屈宜遇是位喜爱读书的民间医生,对大均教育督责甚严,“日诵不问何书,必以数千言为率,亲为讲解,弗以诿之塾师也。家贫,每得金,必以购书”。(先考澹足公处士四松阡表)大均天资聪颖,读书过目成诵,十四岁能文,十五岁能诗,与同里诸子结为西园诗社。十六岁补南海县学生员,并得到同乡释函昰的介绍,从陈邦彦(陈恭尹之父)读书於粤秀山。这时,大均学到的不仅是词章之学,兼有经世致用的政治军事知识。他秋夜恭怀先业师赠兵部尚书岩野
陈先生并寄世兄恭尹一诗中,回忆当时读书的情形,倾吐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忆昔从师粤秀峰,授经不与经师同。捭阖阴谋传鬼谷,支离绝技学屠龙。小子生年方十五,意气飞腾思食虎。……”
南明
永历元年(一六四七年)一月,清兵陷广州。其父告大均曰:“自今以後,汝其以田为书,日事耦耕,无所庸其弦诵也。吾为荷蓧丈人,汝为丈人之二子。昔之时,不仕无义,今之时,龙荒之有,神夏之亡,有甚於春秋之世者,仕则无义。洁其身,所以存大伦也,小子勉之。”(先考澹足公处士四松阡表)同年春,陈邦彦起兵高明山中,以水军先攻顺德,约陈子壮起兵南海,张家玉起兵东莞,黄公辅起兵新会,互为犄角。四月,邦彦出兵攻高明。屈大均从兄士燝、士煌激於义愤,破产从军,初入罗浮,纠合数千壮士,往来相约。这年,大均十八岁,身怀捐躯报国之志,参加邦彦发动的军事鬬争,“予时当一队,矢尽犹争先。”(维帝篇)未几,合攻广州,不克。子壮走高明。邦彦走清远,据城死守,城破後,犹率师死战,身被三刃,投池自杀未果,被执送广州,不屈而死。子壮、家玉也先後遇害。国难师仇,在大均的心灵里影响至大,遂坚志不仕。他在死事先业师赠兵部尚书陈岩野先生哀辞中云:“有弟子兮後死,曾沙场兮舆尸。抱遗弓兮哽咽,拾发齿兮囊之。愤师仇兮未复,与国耻兮孳孳。早佯狂兮不仕,矢漆身兮报之。”
永历二年五月,清将李成栋反正,派员联络永历政权,共商抗清之举。不久,永历帝 朱由榔由广西
桂林迁回肇庆,抗清形势,遂见好转。翌年,大均赴肇庆行在,上中兴六大典书,经大学士王化澄引荐,将授以中秘书之职,大均值父病笃,仓卒辞归。是年冬,父病逝。永历四年冬,清兵再陷广州。大均为逃避清廷压迫,乃削发为僧,事函昰於番禺
雷峰
海云寺,法名今种,字一灵,又字骚余,以所居为“死庵”。其死庵铭云:“日死於夜,夜死於昼。吾如日月,以死为寿。昼夜之死,非日月之否。欲昼夜之生,须昼夜之死。”表示其誓死不为清廷所用之意。实际上,大均投身佛门,是为了隐蔽行藏,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清 顺治十四年(一六五七年),朱彝尊至粤,北归时持大均诗遍传吴 越间。秋,大均度岭北游。明年春,至京师,求明
崇祯皇帝自缢所在,痛哭失声。东出榆关,周览辽东西形势,吊抗清名将袁崇焕故垒,赋出塞及塞上曲而还。又流连齐 鲁 吴
越间,冀有所作为。顺治十七年抵会稽,读书祁氏山园。时魏畊亦客祁氏,大均与魏畊等共谋匡复大计。畊有大志,曾秘密致信郑成功,谓海道甚易,南风三日可抵京口。後郑成功和张煌言合兵攻入长江,围南京,收复江南四府三州二十四县,北方人民闻风而动,抗清鬬争呈现出一派大好形势。惜成功後来轻敌失利,退回厦门,清廷侦知这次事变,魏畊和大均都曾参与,指名搜捕。魏畊被杀,大均避居桐庐。顺治十八年,缅王为讨好清廷,执永历帝及其眷属於吴三桂军前。明年,永历帝和太子被杀於云南
昆明城内,永历王朝覆亡。然大均仍奉永历正朔,以表抗清之志。是年,大均谒宋
谢翱墓於富春山麓,为文粤谢翱先生墓表以寄兴亡之痛。归抵番禺,蓄发还儒。
清
康熙四年(一六六五年)春,大均北上至南京,由南京再度北游。在秦晋,他会见了顾炎武、李因笃、朱彝尊、王弘撰、颜光敏、沈荃等名士,在这些人中,着名的是顾炎武、李因笃、朱彝尊三人。顾炎武,字宁人,号亭林,江苏
昆山人。明末清初着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音韵学家。当清兵南下时,曾与归庄、吴其沅起兵抗清,失败後流寓四方,六谒孝陵、思陵,遍游华北,考察山川形势和边防地理,後卜居陕西
华阴,垦田集资,为匡复大计做准备。大均於次年春在太原会见了他,此时他将与李因笃集资垦荒於雁门之北,与大均同行。他俩从小都受到爱国思想教育,同时经历家家破灭的巨痛,志趣相投,奔走於绝塞千山,倾杯痛饮,同为十日之欢,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顾炎武写了屈山人大均自关中至一诗,记叙了与屈大均
太原之会的欣慰心情,鼓励屈大均学习屈原爱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顾炎武死後,大均曾经写诗表达他对顾炎武深沈的怀念:“苍松岁晚孤生苦,白鹭天寒两鬓华。”(哭顾宁人)这不仅是赞扬顾炎武自始至终能够保持民族气节,也是屈大均自己怀抱和经历的真实写照。顾炎武的志向、人格和学问,对大均的影响至深,故顾炎武死後,大均反覆为诗,致其哀慕之情。李因笃,字天生,更字子德,陕西
富平人。在明末清兵入侵时,曾走塞外求访勇士,共谋报国。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浙江
秀水人。是当时着名诗人,曾与大均参加魏畊之谋,共图恢复。虽然李、朱两人後来出仕,但他俩早年也为抗清事业奔走过,与大均有共同点。朱彝尊对屈大均也是了解的,他在九歌草堂诗序中说:“……予友屈翁山为三闾大夫之裔。其所为诗,多怆怳之言,皭然自拔於尘??之表。盖自二十年来,烦冤沈菀,至逃於佛老之门,复自悔而归於儒。辞乡土,涉塞上。走马射生,纵博饮酒。其傥荡不羁,往往为世俗所嘲笑者,予以为皆合乎三闾之志者也。嗟夫!三闾悼楚之将亡,不欲自同於混浊,其历九州,去故都,登高望远,游仙思美人之辞,仅寄之空言,而翁山自荆
楚 吴 越 燕 齐 秦
晋之乡,遗墟废垒,靡不揽涕过之。其憔悴枯槁,宜有甚焉者也……翁山归自雁门,将筑室南海之滨,题曰九歌草堂,而先以名其诗集。予与翁山相遇南海,嗣是往来吴
越,十年之间,凡所与诗歌酒宴者,今已零落殆尽,至窜於国殇山鬼之林,散弃原野。翁山吊以幽渺凄戾之音,彷佛乎九歌之旨。世徒叹其文字之工,而不知其志之可悯也。予故序之,以告後之君子诵翁山之诗者,当推其志焉。”这说明朱彝尊对大均的深刻了解。“当推其志”四字十分中肯。大均诗歌处处洋溢着强烈的民族精神,闪耀着爱国的光辉,这与朱彝尊青少年时代强烈的民族意识是一致的。惟其如此,大均把朱彝尊引为至友,赞美过他的高节。顾炎武、李因笃、朱彝尊等的言行,特别是顾炎武坚持民族大义、抗清报国的精神对大均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大均的诗文中也反覆谈到他们之间的友谊。
李因笃盛赞屈大均的才华,把他介绍给代州参将赵彝鼎,大均因此得以娶故榆林都督王壮猷之女为妻,字之曰
华姜,自号华夫。康熙七年,携妻出雁门,历大同、宣化,再游京师,谒十三陵。翌年至南京,淹留吴
越之间,八月归故里。康熙十二年,吴三桂率所部反清,大均上书言兵事,以广西按察司副司监督孙延龄军於桂林。大均从军目的,在於匡复故国,而吴三桂却另有野心,无匡复大志,大均大为失望,写了松上兰一诗,抒发其矛盾和忧郁的心情。不久托病辞职,回归故里。三桂兵败,大均恐受牵连而遭迫害,携家避地南京,一六八二年复归番禺。次年八月,成功之孙克塽以台湾降清,大均作感事诗四首抒发其心中悲愤。自此以後,过着半隐居的生活。康熙二十五年,两广总督吴兴祚招屈大均与王士禛等饮於端州
石室岩,时吴、王欲疏荐屈大均,大均以着书未竟而婉拒。当时清朝统治已经巩固,恢复已经无望,在他的朋友中,像顾炎武等志同道合的爱国志士已经去世,而朱彝尊、李因笃等都先後出仕清朝,能否一如既往,保持民族气节,这对他来说,是严峻的考验。不为吴、王的疏荐而动摇,很能说明他是矢志不移的。“兴废久知他日事,清高终立故人朝。”(夜泊大滥作)始终保持高度的民族气节。大均中年以後致力於广东的文献、方物和掌故的收集和编纂工作,他在其编纂的广东文选“自序”中说:“嗟乎,广东者,吾之乡也。不能述吾之乡,不可以述天下。文在吾之乡,斯在於天下矣。惟能述而後能有文,文之存亡,在述者之明,而不徒在作者之圣。吾所以为父母之邦尽心者,惟此一书。於先哲之文如桑与梓,存者为先哲显其日月光华,删者为先哲藏其珠玉瑕纇,是吾之所以恭敬也云尔。”一颗炽热的爱国爱乡之心,於此可见。屈大均时刻思念报效乡邦,以收集和整理乡邦文化典籍为己任,他编成广东文选,後又在此基础上扩大篇幅,增加内容,编纂广东文集,使岭南文化发扬光大。他撰写的广东新语,通过实地考察,博采见闻,掌握大量的手材料,同时“考方舆、披史乘,验之以身经,徵之以目睹”,内容翔实,通俗生动,不愧为乡邦文化的瑰宝。
屈大均晚年生活穷困,靠卖文务农以及朋友的接济度日。着有翁山文外、翁山诗外(含骚屑词)、翁山易外、皇明四朝成仁录,以及上述的广东新语,合称“屈沱五书”。屈大均是一位有民族气节、有高度传统文化修养的读书人,他处在民族灾难深重的时代里,面对清兵入关之後的焚烧杀掠,心中无比悲愤,立下抗清报国志愿。他的父兄、老师和朋友都给他以深刻的影响,当清兵攻陷广州之际,他的父亲告诫他要洁身自好,他的从兄士燝、士煌都积极投身到抗清鬬争中去,以身报国。大均曾说:“予沙亭
屈氏,举宗千有余人,然志同道合,穷苦不移,在兄惟白园(士燝)、铁井(士煌),在弟惟予。兄为有鬲之遗臣,弟亦青盲之义士。三人者,旦夕相依,靡间生死。”(仲兄铁井先生墓表)他的老师陈邦彦,奋勇抗清,死事壮烈,他在陈岩野先生哀词里,淋漓尽致地描述其老师为国捐躯的情形,充分表现了要把国耻师仇一起申雪的凌云大志。他的朋友顾炎武等的高风亮节对他也有很大的影响。为实现自己的抱负,他一边积极从事反清的政治活动,一边运用诗文揭露清朝统治者的罪恶,抨击其种族迫害的政策,如菜人哀序:“岁大饥,人自卖身为肉於市,曰菜人。有赘某家者,其妇忽持钱三千与夫。使速归,己含泪而去,夫迹之,已断手臂悬市中矣。”又如自代北入京记:“日未暮已趋店宿,店旁颇有土窰,民居其中,所食者苦菜燕麦窝窝,所爨者沙蓬,贫妪以石炭御寒,有生长不识布者。”描述在满族贵族的血腥统治下,人民痛苦的生活。猛虎行、大同感叹、雷女织葛歌、民谣等诗作对满族贵族的残酷统治作了无情的揭露。面对满族的暴行,作者坚持民族立场,满怀激愤,誓死与清朝统治者作鬬争。“戎马平生志,如何怨苦辛。”(边思)“苟能拯水火,何辞七尺躯。”(赠友人)表示作者决心驰骋沙场,为国捐躯。其它如登潼关怀远楼、同杜子入秦初发滁阳作等诗作都表示誓不降清,要为抗清志士大力褒扬,在他的诗文中,有许多是记叙抗清志士的英雄业绩的,如在吴端烈先生哀辞中歌颂在海南起兵抗清的吴履泰志士;在周秋驾六十寿序中赞扬夏完淳“忠而且孝,天地之所赖以长存,日月之所赖以不坠,江河之所赖以无穷,乃在一成童之力”。至於他的老师陈邦彦,更是备极推崇。此外,顾炎武、黎美周等,是他平生景仰的抗清志士,在他诗文中多次表示其仰慕之情。他的皇明四朝成仁录一书,更是集中颂扬抗清死节的人士。
屈大均生活在明
清交替之际,正是我国封建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复杂的时代。他的少年时代,是在腥风血雨中度过的,他目睹清兵的暴行,身历家国破灭之痛,种下了爱国的思想根苗。“予少遭变乱,沟壑之志,积之四十年。”(屈沱记)慨然以身报国,至死不改初衷,表现出坚定的民族气节。
二
屈大均作品中抗议种族迫害,揭露清朝统治者的暴行,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占有一定的分量。这类诗作体现作者嫉恶如仇的性格,以及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关注和同情。他的猛虎行一诗写道:
边地不生人,所生尽奇畜。野马与骆驼,騊駼及驼鹿。羱羊千万头,人立相抵触。上天仁众兽,与以膏粱腹。变化成猛虎,食尽中土肉。哮吼一作威,士女皆??觫。广南人甘,肥者如黄犊。猛虎纵横行,餍饫亦逐逐。朝饮惟贪泉,暮依惟恶木。人皮作秽裘,人骨为箭镞。人血充乳茶,脂膏杂红曲。子狗有爪牙,攫搏苦不速。恶性得自天,北牡日孳育。在天为贪狼,在地为荤粥。人类日已尽,野无寡妇哭。隆冬不患饥,髑髅亦旨蓄。多谢上帝仁,猛虎享天禄。为兽莫为人,牛哀得所欲。
这是作者早年的诗作,描写清军在南方的血腥暴行。诗中把清军比喻为吃人的猛虎,他们四出掳掠,鱼肉百姓,“人血充乳茶,脂膏杂红曲”,面对清军的野兽行径,作者发出了“为兽莫为人”的悲愤呼号。作者的另一首诗大同感叹描写的是北方人民在清朝统治者压迫底下情形,诗云:
杀气满天地,日月难为光。嗟尔苦寒子,结发在战场。为谁饥与渴,葛屦践严霜?朝辞大同城,暮宿青磷傍。花门多暴虐,人命如牛羊。膏血溢槽中,马饮毛生光。鞍上一红颜,琵琶声惨伤:“肌肉苦无多,何以充君粮?”踟蹰赴刀俎,自惜凝脂香。
作者一六六八年经过山西
大同时写下的这首诗,描写清朝统治者的屠杀和掠夺给大同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男人强征上战场,妇女被杀充军粮。倾吐了作者对清军血腥暴行的愤慨之情。绥德城下作、大都宫词、边词等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劳动人民在战乱中饱受的痛苦。他写的民谣:“白金乃人肉,黄金乃人膏!使君非豺虎,为政何腥臊!”运用接近民间的口语,深刻地揭露了贪官污吏的豺狼本性。徭歌则在描写徭族人民生活习俗的同时,揭露了清朝统治者对他们的掠夺:“官催刀税到兰和,绝嫩鹿茸先纳贡!”
屈大均一方面揭露清朝统治者对汉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另一方面又讴歌反抗民族压迫,维护民族尊严和自由而抗清死节的仁人志士。徐嘉炎在道援堂诗集序中云:“翁山少值流离,方袍圆相,走燕、秦、齐、晋诸地。所历残墟遗垒,重关古戍,……酒酣耳热,纵谈古今兴衰治乱忠孝节烈之事,往往吟情勃发,千言会赴。……忆自辛丑岁,翁山始至禾,偕竹垞同年访余南州草堂,论诗说赋,语及甲申来死事诸公,烛花红泪,与目睫交映。”凭吊故垒,纵谈忠烈,发为长歌,其旧京感怀云:
羽翼秋高未奋飞,移家偏向帝王畿。文章总为先朝作,涕泪私纵旧内挥。燕雀湖空芳草长,胭脂井满落花肥。城边亦有阴山在,怪得风沙暗翠微。
内桥东去是长干,马上春人拥薄寒。三月风光愁里度,六朝花柳梦中看。江南哀後无词赋,塞北归来有羽翰。形势只余抔土在,锺山何必更龙蟠。
他目睹燕雀湖上到处是荒草,胭脂井里填满了落花,而胡骑骄纵,天昏地暗,回忆昔日京城繁华,黯然神伤!自己空有一副热血心肠,对着一抔黄土,报国无门,何等悲伤!他的过碙州崖山吊永福陵诗,对南宋死难的君臣,极表哀悼之情。面对匡复无成,前途渺茫,怎不百感交集?然而作者并未因抗清鬬争的失败而消沈下去,他的抗清意志非常坚定。纵使抗清事业不成功,而自己的铮铮骨气,千古永存。舂山草堂感怀之八就表现了他不顾个人安危,用诗文与清朝统治者作殊死鬬争的坚强意志:
慷慨干戈里,文章任杀身。尊周存信史,讨贼托词人。素发存三楚,愁心历九春。桃花风雨後,和泪共沾巾。
作者一生中写下大量的充满强烈反清情绪的诗文,抒发了他的爱国情思。为此,是会招来杀身之祸的。但是他无所畏惧,仍然坚持以明朝为正统,拿起笔杆子和敌人作鬬争。
屈大均自己坚决抗清,把抗清的志士引为知己。其中突出的要数顾炎武:
雁门北接恒山路,尔去登临胜概多。天上三关横朔漠,云中八水合浑河。飘零且觅藏书洞,慷慨休听出塞歌。我欲金箱图五岳,相从先向曲阳过。(送顾宁人)
这是屈大均在太原会见顾炎武,临别时的赠诗,诗中表现了他俩为实现匡复大计而奔走绝塞千山之间的壮阔情怀。顾氏死後,大均又写了哭顾宁人徵君炎武等诗,充满了同志间的浓厚感情。无他,顾氏有着远大的抱负,崇高的人格,对大均影响很大。故顾氏死後,大均反复为诗,备致哀慕思念之情。
大均不断抨击清军的暴行,而对於南明 弘光政权的昏庸腐败,也是深恶痛绝的,如扬州感旧:
往日芜城困,君臣总不知。频飞丞相疏,不遣靖南师。蓟北天崩後,江南穴斗时。血书三四纸,读罢泪如丝!
弘光政权内部矛盾重重。极度混乱,清军乘虚而入。作者在揭露弘光政权同室操戈的同时,禁不住流下悲酸的泪水。
屈大均有着强烈的爱国热忱,他对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阴谋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如澳门:
广州诸舶口,是澳门雄。外国频挑衅,西洋久伏戎。兵愁蛮器巧,食望鬼方空。肘腋教无事,前山一将功。
南北双环内,诸番尽住楼。蔷薇蛮妇手,茉莉汉人头。香火归天主,钱刀在女流。筑城形势固,全粤有余忧。
山头铜铳大,海畔铁墙高。一日番商据,千年汉将劳。人惟真白?,国是大红毛。来往风帆便,如山踔海涛。
诗中描述当时澳门的情况,对澳门可能被本文殖民主义者作为侵略中国的踏板表示深深的忧虑,表现了作者的远见卓识。此外,广州杂诗、白鹅潭远眺等诗,多次指出殖民主义者对我国的威胁,这在当时,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屈大均生长在岭南,对岭南有着特殊的感情,他遍游岭南各地,把爱国的情思寄寓於山山水水,用如椽的大笔,讴歌岭南的奇山异水,多姿多彩的风俗,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如夜上飞云顶:
天鷄未唤沧溟日,海蜃先衔若木霞。独上罗浮顶,一声长笛月光斜。
这是一首描写罗浮山顶夜眺日出的诗作。罗浮山在增城和博罗两县之间,绵延一百多公里,层峦叠嶂,山奇水奇,树奇鸟奇,风景迷人,为粤中名山。大均二十六岁时曾隐居於此,读书吟唱,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又如珠江春泛作:
珠水烟波接海长,春潮微带落霞光。黄鱼日作三江雨,白鹭天留一片霜。洲受琵琶分外语,沙怜茉莉月中香。斑枝况复红无数,一棹依依此夕阳。
珠江是一条美丽的热闹的江水,在春天的一个傍晚,作者驾一叶扁舟泛游,经琵琶洲,过茉莉沙,深深地陶醉在黄鱼、白鹭、月色、花香之中……
作者热爱岭南秀丽多姿的风景,热爱岭南聪明勤劳的人民,他的一些诗篇,描绘岭南寻常百姓的生活,如蕉布行:
芭蕉有丝犹可绩,绩成似葛分絺綌。女手纤纤良苦殊,余红更作龙须席。蛮方妇女多勤劬,手爪可怜天下无。花练白越细无比,终岁一匹衣其夫。竹与芙蓉亦为布,蝉翼霏霏若烟雾。入筒一端重数铢,拔钗先买芭蕉树。花针挑出似游丝,八熟珍蚕织每迟。增城女葛人皆重,广利娘蕉独不知!
诗里热情颂扬在岭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巧施才智、辛勤劳作的织女。蚕户一诗则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水上人家的生活画面,饶有情趣,刈稻描写边海地区收获季节的情形,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秋日自广至韶江作有作歌颂劈波斩浪、勇敢无畏的船夫。韩烈女祠颂扬不畏强暴、甘洒热血的岭南妇女。作者描写岭南风情的诗篇,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洋溢着他对故乡故土的浓厚感情。
大均的诗歌,在当时颇负盛名,清人毛奇龄称其“廓然於天地之间,独抒颢气。超然独行,当世罕俦”。(道援堂集序一)王煐又云:“翁山之诗,如万壑奔涛,一泻千里,放而不息,流而不竭。”(岭南三大家诗选序)钱谦益、朱彝尊、王士禛等名家都对屈诗给以很高的评价。大均曾自负地说:“余以易为诗,颠倒日月,鼓舞风雷,奔五岳而走四渎,使天下万物皆听命於吾笔端。神化其情,鬼变其状,神出於无声,鬼入於无臭,以与造化者游於不测,其才化,学亦与之俱化。”(六莹堂诗集序)他的诗纵横恣肆,笔力矫健、气韵沈雄,寄托深远,如五古咏怀?鸿鹄何苍茫通过景物、声响以及一些象徵性的行为,把一派静谧、神秘的气氛烘托出来,抒发其匡复无成,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七古南海神祠古木棉花歌运用比喻的手法,真切生动地描绘了木棉花成型时的壮丽景象,带有浪漫色彩。七律望云州则是作者於一六六八年带着失望、惆怅的心情凭吊长城古塞写下的,在苍凉沈郁之中透出一股雄深刚健的气概。其诗各体俱佳,尤以五律为特出,如鲁连台一诗:
一笑无秦帝,飘然归澥东。谁能排大难,不屑计奇功。古庙千秋月,荒台万木风。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
这首诗作於一六五八年,时值作者离开广东北游,行至山东 荏平县,登鲁连台旧址,不禁对鲁仲连建立的勋业产生深深的敬慕之情。此诗雄健豪迈,气势纵横,内容和形式都达到高度的统一,因而称颂一时。大均的诗歌,风格多样。其清幽雅澹的五律,尤得唐人神髓。如摄山秋夕诗:
秋林无静树,落叶鸟频惊。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松门开积翠,潭影入空明。渐觉天鷄晓,披衣念远征。
此外如秣陵、江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诗作。
大均的诗论,多散见於序、跋和书翰中,而以西蜀费锡璜数枉书来自称私淑弟子赋以答之四绝句较为集中地体现了他对诗歌的艺术见解:
诗歌岂敢作人师,私淑如君乃不疑。风雅只今谁丽则,不才多祖楚骚辞。
古诗源向汉京寻,十九情同三百深。唱叹泠然清庙瑟,朱弦疏越有遗音。
少陵家学本昭明,文选教儿老成。君向六朝中取法,休裁伪体逐时名。
开元 大历十余公,总在高才变化中。谁复光芒真万丈,谪仙犹让浣花翁。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