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583836
前言 曹中孚
序 赵殿成
卷一 古诗十首
奉和圣制天长节赐宰臣歌应制
登楼歌
双黄鹄歌送别
赠徐中书望终南山歌
送友人归山歌二首
其一
其二
鱼山神女祠歌二首
迎神曲
送神曲
白鼋涡
酬诸公见过
卷二 古诗三十首
扶南曲歌词五首
其一
其二
其三
其四
其五
从军行
陇西行
早春行
赠裴迪
瓜园诗并序
同卢拾遗过韦给事东山别业二
十韵给事首春休沐维已陪游
及乎是行亦预闻命会无车马
不果斯诺
和使君五郎西楼望远思归
酬黎居士淅川作
奉寄韦太守陟
林园即事寄舍弟紞
赠从弟司库员外絿
座上走笔赠薛璩慕容损
赠李颀
赠刘蓝田
赠房卢氏琯
赠祖三咏
春夜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
酬王维春夜竹亭赠别
戏赠张五弟諲三首
其一
其二
其三
至滑州隔河望黎阳忆丁三?
秋夜独坐怀内弟崔兴宗
赠裴十迪
华岳
卷三 古诗二十三首
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
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
二首
其一
其二
蓝田山石门精舍
青溪
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
终南别业
李处士山居
韦侍郎山居
丁?田家有赠
渭川田家
春中田园作
过李揖宅
饭覆釜山僧
谒璇上人并序
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送康太守
送陆员外
送宇文太守赴宣城
送綦母校书弃官还江东
送六舅归陆浑
留别丘为
送别
卷四 古诗二十九首
送张五归山
齐州送祖三
送缙云苗太守
送从弟蕃游淮南
送权二
送高道弟耽归临淮作座上作
送别
送张舍人佐江州同薛据十韵
送韦大夫东京留守
资圣寺送甘二
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舍弟
缙
观别者
别弟缙后登青龙寺望蓝田山
别弟妹二首
其一
其二
别綦母潜
新晴晚望
晦日游大理韦卿城南别业四首
其一
其二
其三
其四
冬日游览
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蹬道盘曲
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
休假还旧业便使
早入荥阳界
宿郑州
渡河到清河作
苦热
纳凉
卷五 古诗三十二首
济上四贤咏三首
崔录事
成文学
郑霍二山人
偶然作六首
其一
其二
其三
其四
其五
其六
同王十三维偶然作十首
其一
其二
其三
其四
其五
其六
其七
其八
其九
其十
西施咏
李陵咏
燕子龛禅师
羽林骑闺人
冬夜书怀
早朝
寓言二首
其一
其二
杂诗
献始兴公
哭殷遥
同王十三维哭殷遥
叹白发
卷六 古诗二十六首
夷门歌
新秦郡松树歌
青雀歌
陇头吟
老将行
燕支行
桃源行
洛阳女儿行
黄雀痴
榆林郡歌
问寇校书双溪
寄崇梵僧
同崔傅答贤弟
同比部杨员外十五夜游有怀静
者季
故人张諲工诗善易卜兼能丹青
草隶顷以诗见赠聊获酬之
答张五弟
赠吴官
雪中忆李揖
送崔五太守
送李睢阳
寒食城东即事
不遇咏
卷七 近体诗三十九首
奉和圣制赐史供奉曲江宴应制
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
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
和尹谏议史馆山池
同崔员外秋宵寓直
奉和杨驸马六郎秋夜即事
酬虞部苏员外过蓝田别业不见
留之作
酬比部杨员外暮宿琴台朝跻书
阁率尔见赠之作
酬严少尹徐舍人见过不遇
慕容承携素馔见过
酬慕容上
酬张少府
喜祖三至留宿
酬贺四赠葛巾之作
寄荆州张丞相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山居秋暝
归嵩山作
归辋川作
韦给事山居
山居即事
终南山
辋川闲居
春园即事
淇上即事田园
与卢象集朱家
过福禅师兰若
黎拾遗昕裴迪见过秋夜对雨之作
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
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
郑果州相过
过香积寺
过崔驸马山池
送李判官赴江东
卷八 近体诗三十三首
送封太守
送严秀才还蜀
送张判官赴河西
送岐州源长史归
送张道士归山
同崔兴宗送瑗公
送钱少府还蓝田
留别钱起
送丘为往唐州
送元中丞转运江淮
送崔九兴宗游蜀
送崔兴宗
送平淡然判官
送孙秀才
送刘司直赴安西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送方城韦明府
送李员外贤郎
送梓州李使君
送张五諲归宣城
送友人南归
送贺遂员外外甥
送杨长史赴果州义
送邢桂州
送宇文三赴河西充行军司马
送孙二
送崔三往密州觐省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汉江临泛
登辨觉寺
凉州郊外游望
观猎
卷九 近体诗三十五首
春日上方即事
泛前陂
游李山人所居因题屋壁
登河北城楼作
登裴迪秀才小台作
被出济州
千塔主人
使至塞上
晚春闺思
戏题示萧氏外甥
秋夜独坐
待储光羲不至
听宫莺
早朝
愚公谷三首
其一
其二
其三
杂诗
过秦皇墓
故太子太师徐公挽歌四首
其一
其二
其三
其四
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三首
其一
其二
其三
故南阳夫人樊氏挽歌二首
其一
其二
达奚侍郎夫人寇氏挽歌二首
其一
其二
恭懿太子挽歌五首
其一
其二
其三
其四
其五
卷十 近体诗二十六首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
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大同殿生玉芝龙池上有庆云百
官共睹圣恩便赐宴乐敢书即事
敕赐百官樱桃
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和太常韦主簿五郎温汤寓目
苑舍人能书梵字兼达梵音皆曲
尽其妙戏为之赠
答诗并序
重酬苑郎中并序
酬郭给事
既蒙宥罪旋复拜官伏感圣恩窃
书鄙意兼奉简新除使君等诸公
酌酒与裴迪
辋川别业
早秋山中作
积雨辋川庄作
过乘如禅师萧居士嵩丘兰若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送方尊师归嵩山
送杨少府贬彬州
出塞作
听百舌鸟
卷十一 近体诗二十七首
奉和圣制庆玄元皇帝玉像之作
应制
奉和圣制与太子诸王三月三日
龙池春禊应制
奉和圣制上巳于望春亭观禊饮
应制
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山庄因题
石壁十韵之作应制
奉和圣制登降圣观与宰臣等同
望应制
奉和圣制御春明楼临右相园亭
赋乐贤诗应制
奉和圣制暮春送朝集使归郡应
制
奉和圣制送不蒙都护兼鸿胪卿
归安西应制
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
奉和圣制十五夜燃灯继以酺宴
应制
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臣上
寿应制
三月三日勤政楼侍宴应制
和陈监四郎秋雨中思从弟据
和仆射晋公扈从温汤
和宋中丞夏日游福贤观天长寺
之作
沈十四拾遗新竹生读经处同诸
公之作
赠东岳焦炼师
赠焦道士
投道一师兰若宿
山中示弟等
田家
过卢员外宅看饭僧共题
济州过赵叟家宴
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并序
卷十二 近体诗十六首
春过贺遂员外药园
河南严尹弟见宿弊庐访别人赋
十韵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并序
送徐郎中
送熊九赴任安阳
送李太守赴上洛
游感化寺
游悟真寺
与苏卢二员外期游方丈寺而苏
不至因有是作
晓行巴峡
赋得清如玉壶冰
春日直门下省早朝
上张令公
哭褚司马
过沈居士山居哭之
哭祖六自虚
卷十三 近体诗七十三首
答裴迪
辋口遇雨忆终南山因献绝句
山中寄诸弟妹
闻裴秀才迪吟诗因戏赠
赠韦穆十八
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
鸟鸣涧
莲花坞
鸬鹚堰
上田平
萍池
辋川集并序
孟城坳
华子冈
文杏馆
斤竹岭
鹿柴
木兰柴
茱萸沜
宫槐陌
临湖亭
南垞
欹湖
柳浪
栾家濑
金屑泉
白石滩
北垞
竹里馆
辛夷坞
漆园
椒园
临高台送黎拾遗
送别
别辋川别业
崔九弟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
留别崔兴宗
息夫人
班婕妤三首
其一
其二
其三
题友人云母障子
红牡丹
左掖梨花
口号又示裴迪
杂诗
崔兴宗写真
山茱萸
哭孟浩然
卷十四 近体诗三十三首
田园乐七首
其一
其二
其三
其四
其五
其六
其七
少年行四首
其一
其二
其三
其四
寄河上段十六
赠裴旻将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戏题辋川别业
戏题盘石
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
酬王摩诘过林亭
送王尊师归蜀中拜扫
送元二使安西
送别
送韦评事
灵云池送从弟
送沈子福归江东
寒食汜上作
剧嘲史寰
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
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
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
示裴迪
凉州赛神
哭殷遥
叹白发
卷十五 外编四十七首
东溪玩月
过太乙观贾生房
送孟六归襄阳
淮阴夜宿二首
其一
其二
下京口埭夜行
山行遇雨
夜到润州
冬夜寓直麟阁
赋得秋日悬清光
山中
从军行二首
其一
其二
游春曲二首
其一
其二
相思
太平乐二首
其一
其二
送春辞
书事
塞上曲二首
其一
其二
陇上行
闺人赠远五首
其一
其二
其三
其四
其五
过友人庄
感兴
游春辞二首
其一
其二
秋思二首
其一
其二
秋夜曲二首
其一
其二
从军辞
塞下曲二首
其一
其二
平戎辞二首
其一
其二
闺人春思
赠远二首
其一
其二
献寿辞
失题
疑 梦
曹中孚
一
王维是盛唐时代的著名诗人,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生于武后圣历二年(699),卒于肃宗上元二年(761)。王维之父处廉,官至汾州司马;其家迁于浦(今山西永济县),遂为浦人。开元八年(720)王维应京兆府试,得中解头;开元九年(721)进士及第,为官太乐丞。后因伶人擅舞黄狮子(只准舞给皇帝观看)而受到牵连,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居济州四年后,王维便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隐居生涯,其中包括在蓝田经营他的辋川别业和作一些游历。开元二十二年(734),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开元二十五年(737)四月,当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时,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参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府,于是他便有一段前往边塞的经历。开元二十六年(738)五月崔希逸病殁,王维又回长安任侍御史。开元二十八年(740),王维以侍御史知南选,并到了襄阳。天宝元年(742),王维官左补阙,迁库部郎中。次年,他因丁母忧而离开了长安,直至天宝五载(746)才还朝复职。天宝十一载(752),王维为文部郎中。天宝十四载(755),王维官给事中。次年安禄山反,长安被陷贼中:玄宗出走,王维扈从不及,被拘禁在菩提寺;后即押往洛阳授以伪官,但仍遭囚禁。当王维还在长安时,写有《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诗。待唐军收复两京,朝廷对陷贼官员分三等定罪时,因王维被俘后有“服药取痢,伪称瘖疾”之举;而上述《凝碧池》诗之“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之句早已传至行在而受肃宗赏识;加之王维胞弟王缙这时官位已高,愿削官以赎兄罪,故得从宽发落,于乾元元年(758)责授太子中允。不久,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又拜给事中。乾元二年(759),转为尚书右丞,上元二年(761)卒,世称王右丞。
二
唐开元天宝间是诗人辈出、佳作如林的诗歌创作蓬勃发展时期,王维博学多艺,于诗歌、音乐、绘画兼擅而成了诗坛巨匠。然而因其经历较为曲折和笃信佛教的原因,他的思想也随其生平际遇而有着复杂的变化过程。而他的诗集,便是这位重要诗人一生活动及其思想的绝好写照。
王维15岁开始写诗,早期作品《题友人云母障子》诗,已显示了他的绘画天才。《洛阳女儿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少年行四首》、《桃源行》、《李陵咏》等名篇,是他青年时期的作品。在这些诗里,他以高超的艺术才华为人们所注意。加之他仪表出众,在游京华时深受王公贵族的青睐,宁王、岐王将他待为上宾。王维全无拘束地与诸王交往,在当时被传为美谈。如对宁王看中邻居一位饼师的妻子,以其金钱和权势将她霸占到手一事,王维作《息夫人》诗讽曰:“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反映了他于事之无所顾忌。又从《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等诗中,也可略知他常随从岐王一起游宴赋诗,备受岐王的赏识。王维21岁作《燕支行》,有几首与之风格相同的如《陇头吟》、《夷门歌》、《老将行》,亦为此时所作。“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取胡马骑。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老将行》)从这些借历史题材咏赞古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青年诗人所抒发的豪情壮怀和他早期的思想感情。
王维23岁进士及第,官太乐丞,可是不久即遭贬谪,赴济州任司仓参军,作《被出济州》诗云:“微官易得罪,谪去济川阴。执政方持法,明君无此心……”诗人的满腹委曲,溢于言表。谓舞黄狮子一事,皇帝并不将它放在心上;全是执政者的苛求,所指为当时的宰相张说。于是王维在济州四年,此后又隐居八年。
在隐居期间,王维得原宋之问在蓝田的辋川别业,就在那里住下,并予重新经营。他的母亲崔氏是个佛门信徒,早在王维十五六岁时就带发修行,师事大照禅师。当时在辋川别业有她的山居一所,草堂精舍,竹林果园,环境极为幽静。王维还经常外出游历,与一些道士、高僧过从甚密;而其志同道合的诗友裴迪,则已成了辋川别业的常客。除辋川别业外,王维还有终南别业一处,《戏赠张五弟諲》诗云“我家南山下,动息自遗身”;《答张五弟》云“终南有茅屋”。王维因妻子早逝,无家室之累,故终南别业也是他常去的地方。他的《终南别业》诗云“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山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便是他隐居时期的思想与生活的真实表白。
开元二十二年(734)王维36岁时,因得张九龄的赏识擢右拾遗,这是他从消极出世转变为献身朝廷的开始。次年张九龄晋封始兴县伯,王维作《献始兴公》诗云:“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食粱肉,崎岖见王侯。鄙哉匹夫节,布褐将白头。任智诚则短,守仁固其优。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仇。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此诗从被贬后隐居林下、漠视权贵说起,表达了自己傲岸的性格和洁身自好的处世态度;转而又仰慕张九龄正直无私的为人。结末四句,反映了他愿为国家效力的急切心情。当时张说已罢相,张九龄为中书令兼知政事。这段时期,王维在朝为官,右拾遗虽是个闲官,但从离开朝廷十多年到再度复出.其思想也随之向积极方面转化。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39岁,以监察御史身份出参河西节度使崔希逸的幕府,这是他生平最有意义的一段经历。当时崔希逸率军与吐蕃战于青海的时间是在三月,在这场保卫河西走廊的战斗中唐军大获全胜。王维是在秋天到达凉州的,其任务主要是去慰劳前线将士。王维此去,不但扩大了眼界,且因分享了胜利的喜悦,为其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条件。《使至塞上》、《出塞作》以及《送元二使安西》等不少作品,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崔希逸于次年病死,王维便回长安任侍御史。
此后王维所任的侍御吏、左补阙、库部郎中,都是品位较低的小官。李林甫于天宝元年(742)加尚书左仆射,开始得到玄宗的赏识。这时王维也写过一些应制诗,这类歌功颂德之作,作为一名封建官吏本来不足为奇;然而他对李林甫也有《和仆射晋公扈从温汤》、《春日门下省早朝》等诗,反映了他处世态度的另一侧面。在王维的朋辈中,郭慎微、苑咸两人乃李林甫的亲信,与王维也有诗歌唱和。其中王维与苑咸的关系尤为密切。苑咸《酬王维诗》云:“莲花梵字本从天,华省仙郎早悟禅。三点成伊犹有想,一观如幻自忘筌。为文已变当时体,入用还推间气贤。应同罗汉无名欲,欲作冯唐老岁年。”而诗序又云:“王员外兄以予尝学天竺书,有戏题见赠。然王兄当代诗匠,又精禅理,枉采知音,形于雅作,辄走笔以酬焉,且久未还,因而嘲及。”王维称苑咸“能书梵字,兼达梵音,曲尽其妙”。可见他们之间的关系,并非出于政治原因,而是宗教信仰的共通和佛学禅机的相知。我们再从王维字摩诘中略知他与佛家的渊源。维摩诘为释迦牟尼同时代人,曾向佛弟子舍利弗、弥勒、文殊、师利等讲说大乘教义。王维之字摩诘,与南朝梁萧统的小字维摩相类,均与信仰有关。故王维诗中时藏禅理,在观察事物时,他又往往有独特的悟性。
王维事母崔氏以孝闻,45岁丁母忧时悲痛欲绝。后来上表愿将其母生前的山居施舍为佛寺。王维与王缙(代宗时为相)等兄弟间的情义很深。王维作《冬笋记》宣扬孝悌。他62岁在尚书右丞任上,其弟缙为蜀州刺史,王维上《责躬荐弟表》,称己有五短,缙有五长,自己愿放归田野,让缙返回京师。
王维丁母忧后直至临终的十多年中,思想渐趋消极。他因当时始终是个闲官,便有条件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天宝之末的未能慷慨就义而被迫接受安禄山的伪署,使他感到无比内疚;且因受佛家思想的影响,又曾萌发过出家为僧的念头,但未能如愿。其《叹白发》诗云:“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他晚年就是在这种矛盾和消极思想的交织中度过的。因此我们在阅读王维作品的时候,必须按其生平经历和思想演变过程加以考察分析。
三
王维以写景诗最负盛名,苏轼有“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赞喻。就写景诗而言,如欲作更细的区别,则可按所咏内容分一般的风景诗、以田园生活为背景的田园诗,以及描绘祖国河山的山水诗三类。他自编的《辋川集》为其写景诗的代表之作。《辋川集》收诗40首,咏其所居之辋川别业中的20个风景点,内王维20首,裴迪同咏20首。在这组五言绝句中,山林闲适之趣跃然纸上,它以尺幅小景组成了世外桃源式的“辋川全景图”。王维在创作这些诗时,以诗人之灵感和画家设色布局的构想结合得非常完美:时而以白描手法,状无我之景;时而置身诗中,写有我之景;时而寄慨于内,情景交融。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一诗,但闻人语是有声,返景复照是有色,写鹿柴的空山,不从无声无色下笔,偏从有声有色处写来,愈见其地之幽深。又如“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栾家濑》),这种秋雨与石上急流相杂而下,使栖身濑间的白鹭惊起复下的景象,是以写动来表现静,使意境显得更为幽致。“轻舟南垞去,北垞淼难即。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南垞》),写舟行南垞,被盈盈一水相隔,乃可望而不可即,所状渺漫之景,如在目前。“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写有我之景,首句静境,次句动境,上下浑然天成,把一时清景与诗人兴致融成一体,读来有肺腑若洗之感。此外,《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也是典型的写景诗,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所咏春夜鸟鸣涧的美景,以花落、月出、鸟鸣等带有动态的刻画,烘托出此涧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色。又如《莲花坞》:“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弄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在这堪称色彩鲜艳的《采莲图》中,因诗人对莲花作了拟人化的描绘,读来更是耐人寻味。至于《萍池》“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则捉住水面绿萍因垂杨飘动而屡开屡合的情景,写出待舟欲回者的怡然自得之趣。
……
山水诗是王维诗歌中最精彩的部分。祖国的江河山川,一经诗人的妙笔赞美,便会形成各种神奇的景象,给人以美的感受。王维笔下的山水诗,有的借助观察与感悟,有的运用巧妙的比喻,有的通过合理的遐想,有的加以提炼与夸张,也有的纯取白描,创造出一个个源于自然又美于自然的艺术境界。王维山水诗的数量要比田园诗多,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读后会使人产生联想,引起共鸣。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青溪》)、“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登河北城楼作》)、“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归嵩山作》)、“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彩翠忽成岚”(《送方尊师归嵩山》)等等。王维是个画家,在作诗时还常把作画构思技能融于诗中。在一幅山水画中,如只写山水,就显得单调;若在适当部位配以樵夫或山僧,就会增色不少。王维有些山水诗,也往往采用此法,收到了极佳的效果。如著名的《终南山》诗: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这首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首联极写终南山的高峻雄奇,谓主峰接近天都;继而说它从西到东绵亘无际,直抵海隅。中间两联咏终南山的奇观,从白云、青霭的出没变化,谓此山横跨数州,众壑之间气候的差异悬殊。结末转而写实,以“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在山水中点出人物。对于这种虚实相间的安排与通篇作品的关系,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卷九中称赞说:“四十字中,无所不包,手笔不在杜陵下。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实际此诗之妙,就妙在这里,它体现了王维山水诗无与伦比的高超境界。又如《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这诗意境宽大,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汉江临泛时的景象作了描绘。其中“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状难言之状如在眼前。
以田园山水诗而享有盛名的王维,在边塞诗和酬赠诗的创作中也有
不少佳作。
王维的边塞诗虽然写得不多,但他怀有建功边陲、报效国家的愿望和讴歌前线将士为国征战的热情,决定了这类作品的总体基调是积极奋进和意气昂扬的。同时又因王维擅长写景,故为我们留下了一些描绘边塞自然风光和反映民风习俗的篇章。《出塞作》是歌颂崔希逸所率将士战功的:“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这诗用方植之的话说,“写得兴高采烈,如火如锦”,“浑颢流转,一气喷薄,而自然有首尾起结章法,其气若江海之浮天”。而《观猎》也是写塞上风光的:“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诗在章法、句法、字法上可称得上是完美绝伦,为盛唐诗中少有的佳作。将军射猎时的英武雄姿,千里草原的初冬景象,跃然纸上。《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只有在一望无边的塞外才能见到。《送张判官赴河西》诗中的“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既写出了塞外特殊景色,又以高亢的语调和奋发向前的情怀去激励征人的奔赴边疆。《凉州赛神》和《凉州郊外游望》所咏为塞外风俗,如“健儿击鼓吹羌笛,共赛城东越骑神”、“洒酒浇刍狗,焚香拜木人。女巫纷屡舞,罗袜自生尘”,也都形象生动,趣意盎然。可与边塞诗同读的,还有诗人早年所写的作品,如《夷门歌》、《陇头吟》、《燕支行》、《少年行》等,在意气风发、慷慨激昂中,显示出诗人的壮怀与抱负。
与亲友交往的酬赠之作,是王维诗中所占比重最多的部分。他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和《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为千百年来传诵不衰的名作。王维的酬赠诗大多写得委婉情深而不露怨尤,有时运用比兴手法传情达意,不但使酬赠双方通过感情的交流获得慰藉,而且后世读者也能从中感受友情,获得教益。如《送沈子福归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把离别相思之情与无边春色结合在一起,显得亲切而无感伤情调。《送梓州李使君》“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使送别诗与当地的风土景观和人文故事融合起来,令人向往。《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往留下了值得怀念的可贵篇章,诗人与这位日本朋友依依难舍的感情溢于言表。
此外,王维还有一些咏妇女题材的作品,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揭露了封建社会中妇女所受的痛苦和悲哀。《洛阳女儿行》在讽刺贵族女儿及其丈夫的豪奢淫逸之后,以“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作了鲜明的对比。《失题》云“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寄书”,以闺妇长夜难眠所作的回忆,道出了征人去后十多年的相思之苦。又如《息夫人》、《班婕妤》、《偶然作六首》(其五)“赵女弹箜篌”等诗,也都对有关妇女的遭遇,发出了同情的感叹。
就王维诗的分体情况来说,他擅长五言,其田园山水诗之成为一代师宗,大多用五言写成,包括五古、五律和五排;著名的《辋川集》则为五言绝句。七绝佳作除《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和《寒食汜上作》“广武城边逢暮春,汶阳归客泪沾巾。花落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等,在唐人七绝中有其地位外,其他见称者则较少。王维的七古也很有成就,除前已提到的《老将行》、《陇头行》、《燕支行》、《洛阳女儿行》,都一气流贯,非常纯熟;其《桃源行》则尤为出色,诗中叙事状景,极臻完美。高棅《唐诗品汇》的评价是:五古、七古,以王维为名家;五律、七律、五排、五绝,以王维为正宗;七绝,以王维为羽翼,不无见地。
四
王维的有关诗文,最早是由其弟王缙整理成书的。《旧唐书》本传云:“代宗时,缙为宰相。代宗好文,常谓缙曰:‘卿之伯氏.天宝中诗名冠代,朕尝于诸王座闻其乐章。今有多少,卿可进来。’缙曰:‘臣兄开元中诗百千馀篇,天宝事后.十不存一。比于中外亲故间相与编辍,都得四百馀篇。’翌日上之,帝优诏褒赏。”此为代宗宝应二年(736),说明王维的诗文当时散佚已多。宋刻王维集见于著录的有《王摩诘文集》、《王右丞集》或《王右丞文集》等,均为十卷本。但这些刻本,在诗文的编次上都存在一些问题。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在著录《王右丞集>时说:“建昌本与蜀本次序皆不同,大抵蜀刻《唐六十家集》多异于他处本,而此集编次尤无伦。”顾广圻后来在《王摩诘文集》的跋中说:“题《摩诘》者,蜀本也;题《右丞集》者,建昌本也。”迄今编次较为合理者为清乾隆元年(1736)赵殿成的《王右丞集笺注》。赵的笺注与整理,自雍正六年(1728)开始,历八年之久才告竣事。当时赵殿成曾见到的有庐陵刘须溪本、武陵顾元纬本、句吴顾可久本、吴兴凌初成本四种,谓“唯须溪评本为最善”,“今须溪本所载者,仅三百七十一篇,则已非宝应中进御原本矣”,但他却未见到蜀刻本《王摩诘文集》。经赵殿成整理的《王右丞集笺注》正文二十八卷,计诗十五卷,文十三卷;又附录一卷,置卷末。
赵殿成在其《笺注例略》中说:“洪兴祖谓王涯在翰林时,与令狐楚、张仲素所赋宫词诸章,俱误入王维集中。今吴兴、武陵二本所载游春辞三十馀首,即是涯等所作。须溪本独无此误,以此知其本为最善也。是编自十四卷以前之诗,皆须溪本所有者,虽颇亦间杂他人之作.然概不敢损益。其别本所增及他籍互见者,另为外编一卷。”(按:即卷十五外编诗。)
此次整理,因为是《王维诗集》,我们以乾隆元年(1736)赵殿成的《王右丞集笺注》中前十五卷诗集为底本,参校以《四库全书》本。另外,赵注的引文我们尽量找到原文加以校核。凡是校改之处,错衍之字标以()小字,校改及补字标以〔〕,如需特别说明,则加以校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