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3483344
章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第二章 左冲右突强出头
……
第三章 纵横捭阖官场自强
一、功利之争 /73
二、仕途险恶,首陷窘境 /80
三、平捻功伟受尊崇 /88
四、天津教案的“救火”英雄 /97
五、位居相位,权倾朝野 /105
第四章 首倡洋务志在强军富国
一、深谋远虑的“变法”总纲 /115
二、大办强兵经武的军工业 /120
三、争强求富的民用工业 /127
四、倡导科举改革,主张兴学育才 /136
五、忧心海防,呈交万言奏折 /143
第五章 兵败甲午留骂名
一、倭寇染指朝鲜 /151
二、平壤沦陷留遗恨 /157
三、台湾事端中的强与弱 /162
四、琉球之变 /167
五、中日甲午海战 /172
六、大厦将倾出任议和特使 /184
第六章 欧美树立强人形象
一、沙皇加冕礼上的贵客 /193
二、东方俾斯麦的来历 /200
三、20 天的英国之行 /207
四、横跨大西洋的美国之旅 /211
第七章 贫弱国度的强者风范
一、穷则变,变则通 /221
二、争强求富,借力打力 /224
三、晚清个驻外大使的尴尬际遇 /228
四、中国批留学幼童 /236
五、迈出与世界接轨的艰难步履 /238
……
这是一本关于清代重臣李鸿章的书。在风雨飘摇的晚清王朝,李鸿章的地位是显赫的,因他力主朝政数十年,整个国家倚为轻重;而他的一生又是悲剧的,共签下 30 多个条约,且大多为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他思维卓越敢于担当,创办淮军、首开洋务、组建海军;他文武双全,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即便如此,他还是在生前死后招致猛烈而持久的抨击,仿佛中国近代众多屈辱与不公都是由他一手造成的。然而,对于他,西方人士却给出了截然相反的评价:“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做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古老、人口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连中国近代史学家梁启超,也以一个政敌的身份评价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一句话道出了对李鸿章挥之不去的惋惜和遗憾。
李鸿章生活在“四海变秋气”的衰败年代,沉浮在腐朽与神奇、黑暗与光明、落后与先进激烈搏斗的漩涡之中。他少年科举,壮年从戎,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他一生以天下为己任,效命皇家,总希望以一己微薄之力,挽行将没落的封建大厦于将倾,其目光所限,愚忠之心,令人扼腕。对于这位非凡人物的功过是非,我们不宜简单地指责,毕竟他处在“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悬空时代。溢美自当不该,而因义愤甚至是偏见任意贬损,也不是科学的态度。法国史学家吕西安·费弗尔曾说:“我们的任务是要创造历史,因为在动荡不安的世界里,唯有历史能使我们面对生活而不感到胆战心惊。”……
晚清重臣李鸿章,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其先祖本姓许,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后其父李文安经多年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使李氏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李鸿章正是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之中,后来成为争强世界的一代骄子。
一、强者且问出处在安徽省庐州府合肥以东 30 里地的磨店乡有一个祠堂郢村(又名宗祠村,现群治村),是一个典型的农耕村庄。这里的村民世世代代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春种秋收的平淡生活。往村西数百米有一眼斑驳的古井,那是明朝后期一位姓熊的侍郎开掘的,所以叫“熊砖井”。井水一直大旱不干,水质甘甜清澈,是村民们生活用水的源泉。古井附近住着一户人家,家主名叫李心庄,是一个比较清贫但十分勤劳的自耕自给的农民。明末的一年,李心庄的一个远方姻亲许迎溪因逃避战乱,从江右湖口迁来合肥定居。合肥县位于长江、淮河之间,在巢湖北岸,属于巢芜盆地,土地广沃、溏水停注、旱涝保收,从此许迎溪过上了安定、自在的日子。许、李两家相距不远,既是姻亲又是好友,自然常有往来。李心庄因膝下无子,请求收养好友次子慎所为嗣,迎溪慨然应允,于是许慎所便随李家改为李姓。自此之后,李氏家族定下一个族规:许、李二姓不准通婚,并将两家衍生的子孙视为同族。从慎所这一代开始,经过几代繁衍,李家人丁渐旺。至清朝乾隆年间,李家的家底较为殷实,已积攒下 200 多亩土地,慎所的五代孙李椿成为一乡的小地主(因家族人口多,人均占有土地并不算太多)。然而,因李家世代无人做官,缺少政治靠山,有钱没势,在村中也常受那些恶劣官绅的欺压,想入朝做官那就更加困难了。好在李椿善于和众人申辩,又懂些文墨,李家才得以保住家产和那片土地。由此而来,李椿悟出了一个道理:“力田习武”只能养自身,志大则可养千口。要想光宗耀祖、出人头地,只有进身仕途才是根本的途径。于是,李椿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长子殿华的身上。李殿华,字庆庵,虽谨遵父命,有心功名仕途,累年苦读,但学业似乎没大长进。加之少年多病,在两次乡试落榜后,他觉得自己不是那道儿上的人,于是便放弃考取功名的念头,回到乡村领着子孙一边种地一边教他们读书。
他有近五十年都没有再进城一步,每天男耕女织,看着子孙读书倒也其乐融融。但因李氏宗族子孙越来越多,只凭祖上留下来的一些土地和家产,已显得家大业小,不够子孙享用,后来就分家而居。李殿华平素已养成随遇而安、与世无争的品性,在兄弟之间分家一事上,更是做长子之让,因此分得的土地财产并不多,负担很重。他花钱大方阔绰,又因治病花掉不少银两,在外边欠下不少债务,常有人上门来讨债,甚至每到年终的时候,要债的人多得如过江之鲫。李殿华是个很讲体面之人,对债务不躲不避,一时难以偿还,就跟别人说尽好话,求债主们多宽限几日,幸亏债主们大都通情达理,好言好语也就应付过去了。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过几天要债的人重来登门,李殿华脸上挂不住,无奈只能东奔西走,去一些家境还不错的亲戚好友那里讨借,想着他们不会定归还的期限,待日后慢慢偿还。但渐渐地亲友们也开始感到烦了,有的干脆就不再往来,见了李殿华都怕躲藏不及,担心他再向他们借钱。当时幸好有一位叫周菊初的姑舅亲为人厚道,心地善良,愿意帮助李殿华一家,并劝告他要勤俭,再困难也要供儿孙上学读书。知书达礼的李殿华自然深明其理,因为他自己有年轻时科举失败的教训,他不得不把希望再寄托到下一代身上,重视对几个儿子的培养,严格督促他们读书,希望他们能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也许老天爷不会辜负李家数代人的努力,给他一个满意的结果吧。李殿华一共生有 4 子,依次为文煜、文瑜、文球、文安。
长子博学能文,因家境贫穷上不起学堂,只能趴在窗户外边听课,但他勤苦不辍,6 年之后他开始收徒弟,教他们学知识,为后来的李氏宗族的崛起起到长子的带头作用。他喜好吟诗作赋,后来写有《晴岚文集》20 余卷。次子和三子也都是极有才华的人,小的儿子李文安,本名文歼,字式和,号玉泉,别号愚荃,生于嘉庆七年,在四兄弟中属资性中下者,虽然他启蒙之后便跟着几位兄长一起读书,但却始终跟不上他们的学习进度,13 岁才勉强可以读四书及毛诗,还不能背诵。殿华忧心如焚,再加上自己身体不是很好,便让文安回来学习料理家务, 同时跟着长兄文煜读书。文煜教授自己的小兄弟,自然严格认真,每年从正月初三开学,直至年终除夕始辍。文安也自知资性不高,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有所长进,因而摆脱家务,激励自己,专心攻读。除了跟着其兄外,还先后跟随几位老师学习,其中包括童培山、汪子庄以及名噪一时的庐阳书院山长杨静闲先生。道光二年,20 岁的李文安开馆授徒(做私塾先生)。几年前,他已经成家,并得了一个儿子,依世俗看来,也算是成家立业了。清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 年 2 月 15 日),人们还沉醉在新春佳节喜洋洋的气氛之中。按照习俗过了阴历年初一,初五便是新春里重要的日子,这一天是“财神爷”的生日,在人们的意识里家中的财运似乎都是由“财神爷”决定的,所以不敢疏忽,忙着置办丰盛的酒席,欢庆“财神爷”的生日,迎接“财神爷”驾临。李文安家里更是欢声笑语,沉浸在喜悦的气氛之中,因为又有一个小小的生命呱呱坠地了。这位随着“财神爷”一同降临人间的婴儿便是李文安的第二个儿子李鸿章。
鸿章的出世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李文安始终觉得这个儿子既然与“财神爷”同一天降临,一定是老天预示着什么,因此对鸿章尤其看重,寄予厚望。在往后的日子里,李文安并没有就此而放松对自己求取功名的要求,工作之余他仍不忘刻苦读书。尽管文安已为人父,但李殿华依旧时常督促他不懈努力,希望儿孙们有朝一日能学而优则仕,考取功名。每每幺儿文安参加考试,殿华必要亲自将其送入考场。道光五年,文安初次参加江南乡试。殿华盼子成龙心切,又亲自将爱子送到南京,考试之后并陪着儿子一起参观名胜古迹。文安此次南京之游,虽然开阔了眼界,但因考试落榜而羞愧万分,心情不佳。“年来落魄多贪酒,老去猖狂半在诗”便是文安的自嘲。此后,文安曾多次赴南京应试,结果都名落孙山,这对于一个热衷于功名的士子来说,在精神上的打击是巨大的。文安自此常常借酒消愁,痛苦万分,深感有愧于诲人不倦的恩师,更有愧于用心良苦的老父。然而,苦闷归苦闷,身为人师,又怎能因一时失意就心灰意冷、不思进取呢 ? 何况自己肩负着祖辈几代的殷切期望。因此,他从未放弃对科举的追求,一边授徒一边苦读,教学相长,学识不断长进。功夫不负有心人。道光十四年,“双鬓已皤,一巾方旧”的李文安,经过锲而不舍的奋斗进取终于考中举人,4 年后又成了戊戌科进士(与晚清重臣曾国藩同年,这层微妙的关系为后来几个大人物的风云际会埋下了伏笔),接着又朝考入选,分发刑部任职。后来,他官至督捕司郎中,记名御史。自古以来权钱相依,李氏家族一向以“力田习武”为业,由于文安一人入朝,而使李家声名鹊起,渐成为庐郡望族。
由于李文安为人老实厚道,穷富不欺,所以和他打过交道的人都对他评价很高,说他认真负责,刚正不阿,恰恰因此他却得不到上司赏识和提拔。不过,他众多儿女个个出色,一时间风光无限。李文安中进士前,和他的父亲一样,一直在家乡过着半耕半读的田园生活,既是塾师又是耕农。李文安和妻子李氏一共育有 8 个子女:6 个儿子,2 个女儿。长子瀚章本名章锐,号筱荃,生于道光二年。他本性敦笃,幼弥精勤,只因父亲在京任职,他作为长子挑起家庭重担,侍奉祖父,照顾弟妹,走亲访友与联络族人这类的事情,他都做得十分认真而得体,家庭与邻里的关系也处理得很好。可惜他虽有才华,怎奈科场不顺,乡试屡屡受挫。直到道光二十九年才在其父的鼓励下获取拔贡,朝考一等,以知县分发湖南。因李文安与曾国藩戊戌科同年(进士),人高马大、气宇轩昂的李瀚章便经父亲介绍追随曾国藩办理湘军的后勤,鞍前马后,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后来官至湖广总督、两广总督。老三鹤章,本名章锬,号季荃,“生而英毅,自幼读书,颖迈不群”,博通经史,有意在科举仕途上与两位兄长一比高低。然而,他志大才疏,屡应乡试不第。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抱着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放弃学业,研究“经世致用之学”——经商。后来在二哥李鸿章刚回家乡办团练时,他拉起一支队伍,任亲兵营的统帅,随后又加入淮军,立过不少战功,获得黄马褂并任三品头衔的甘肃甘凉道台之职。但他并未到任,而是托人把他留在两江总督衙门做小官。不久,他又重操
……
评论
还没有评论。